你情緒上來的時候會想做什麼?
朋友說,最讓她無法忍耐的,是她每次吵架生氣的時候,老公都沒事兒一樣,該幹嘛幹嘛,還會甩給她一句:「彆氣了,你說什麼都對。」
結果每次自己都更生氣,有時候氣得睡不著覺,連續好幾天都精力不好。
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模式不同,她屬於情緒上來就要及時得到反饋,一生氣,要麼就口不擇言、語出傷人,要麼就身體不聽指揮,非要找點事兒做緩解情緒。
其實,情緒就等於身體感受,當你壓抑自己的情緒,就忽略了身體的感受,這些情緒就會慢慢傷害你的身體。
中醫的古老智慧就曾提出:腎主恐懼、肝儲憤怒、肺藏哀傷……
你在家庭裡、工作中承受的煎熬、抑鬱、傷痛,都會沉澱在身體裡。
你的大腦暫時忘記了,可是身體會一直記得。
情緒,是最好的養生。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情緒管理大師。
什麼在控制我們的情緒?
可能是著急出門的時候孩子還在拖拖拉拉,好不容易做好的方案被上司挑出了毛病,吃飯的時候被隔壁桌大聲說話吵得心煩氣躁……
忍耐還是改變,很多時候都在一念之間,一個念頭的改變可能會給你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臥虎藏龍》裡有句臺詞:「當你握緊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手一張一合,其實是心態的轉變。
作家拜倫·凱蒂,三十多歲時患上了重度的抑鬱症,在將近十年的的時間裡,她陷入絕望、憤怒、自厭的情緒中難以自拔。
與抑鬱抗衡多年,在1986年的一個清晨,她忽然有一個改變她一生的感受:「在時間靜止的一瞬間,我發現,當我相信自己的想法時,我感受到痛苦,但當我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時,我不再痛苦。」
她忽然明白,帶來抑鬱的並不是這個世界,而是她對世界的看法。
與其設法改變世界來迎合自己的想法,不如放下執念,接受現實。
一念之轉,可以改變人生軌跡。
重獲陽光的拜倫·凱蒂探究出一套風靡世界的「轉念作業」,當你心裡有一個讓自己糾結、痛苦的想法時,問自己四個問題,想法就會改變。
那是真的嗎?
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嗎?
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
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呢?
根據這套「轉念作業」,她著成《一念之轉》一書,又名「四句話改變你的人生」。
在書裡,凱蒂對生活中的痛苦追根溯源,告訴我們人到底為什麼會痛苦;繼而在遇到問題時,才可以運用「轉念作業」來擺脫情緒上的困擾。
長按識別二維碼,收聽《一念之轉》精講
你是不是總感到焦慮、內疚、自卑、孤獨、易怒、狂躁?
是不是凡事追求完美,常常因為害怕出錯而一再拖延事情的進度?
面對挑戰,你習慣挑戰還是習慣逃避?
其實,這些都是被你的情緒所支配的。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博士,著名心理學家、認知療法最重要的發展者之一戴維·伯恩斯,他的《伯恩斯新情緒療法》一書,在全球已售出500多萬冊。
《伯恩斯新情緒療法》提供了關於情緒問題的一整套工具,展示了快速、有效地克服日常不良情緒的治療技術,從而獲得陽光健康的情緒狀態。
伯恩斯認為,完美是人類最大的錯覺,世上本無完美。你越拼命地追求完美,結果會越失望。
這本書包括22個簡單有效的原則和技巧,讓你掌控日常搖擺不定的不良情緒和自我否定行為,從而幫助人們安全渡過生命中的每個低谷,讓每個人的心靈天空清新明朗。
伯恩斯用「語言柔道」教你學會反駁自我批評,告訴你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在工作中找到自我價值,教你測量自己的易怒指數,學會戰勝焦慮、內疚、恐慌等不良情緒的方法。
長按識別二維碼,收聽《伯恩斯新情緒療法》精講
我們每天都會有一些小情緒,程度不大,但傷害很深。
昨天沒忍住罵了孩子,很內疚;
最好的朋友不回我微信,但是發了出去玩兒的朋友圈,我們之間是不是有什麼隔閡?
同事都在加班,我一個人到時間就走了,他們會排擠我嗎?
無處不在的糾結、負面情緒,一點點奪走了生活裡的陽光和快樂。
《不糾結的世界》一書認為,有四種負能量是導致糾結最重要的原因,這就是內疚、遺憾、恐懼和指責。
而不糾結的人也有四個特點:寬容、懂得愛、直面障礙和積極行動。
這本書的作者詹姆斯·范·普拉,是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熱播節目《另一個世界》的常駐專家,圖書一上市,立刻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被引進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幫數千萬讀者治癒「糾結」之痛。
《不糾結的世界》又名「幸福人生的12堂智慧課」。
成大事者不糾結。
要達成情緒的自由,就需要我們學會原諒自己的過錯;將感情從過去的經歷中抽出、放棄指責、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放下恐懼,勇敢生活。
長按識別二維碼,收聽《不糾結的世界》精講
拖延症和情緒有關?
是的,你沒有聽錯。
拖延並不是懶,也不是不喜歡做,拖延的背後,是人類最底層的恐懼情緒在作祟,是因為對失敗、成功、控制、疏遠和依附的恐懼。
孩子拖著不寫作業,他一定是在出現錯誤的時候遭到過責罵,潛意識裡,寫作業和被責罵已經畫上了等號。不如拖到最後,也拖延了被罵的尷尬。
工作需要你主動聯繫一個人,你拖著不打電話,其實是害怕被拒絕,潛意識裡,你已經設想了電話打過去就會被拒絕,事情也做不好,所以希望做足充足的準備:如何說服對方?被拒絕之後怎怎麼辦?
當你想好這些的時候,可能就錯過了和對方聯繫的最好時間。
行為是靠大腦支配的,只有消除拖延背後的心理因素,你的身體才能行動起來。
心理學博士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他們合著的《拖延心理學》,對拖延作了一次仔細、詳盡的探索。
這本講拖延問題的書,1983年出版後,多次再版,它告訴你:
你是怎樣變成一個拖延者的?
如何打造大腦的全局領導力?
如何利用你的身體減輕拖延?
清除那些在暗中給我們使絆的阻礙力量,才能活出不拖延、乾脆利落的人生。
長按識別二維碼,收聽《拖延心理學》精講
人際關係中的大部分煩惱,都是由邊界感帶來的。
有時候是自己不懂得拒絕別人越界的要求,給自己徒增煩惱;
有時候是聽了過界的話,感覺自己被冒犯。
情緒的邊界就像心靈的一扇門,你打開了門,善良的、有邊界感人想要進來的時候依然會敲敲門,但是邊界感不強的人就會直接進門。
因此,關好自己的門、守好自己的邊界,才能減少人際關係的煩惱。你的情緒,就是你的邊界。
美國NTA自然醫學營養治療師賴宇凡,曾任美國加州大學心理諮詢講師、中國華東師範大學特約心理諮詢師及講師,在《邊界意識:擺脫情緒勒索,破解人際關係難題》一書中,用方法論和實踐案例,解釋了如何應對人際關係中邊界不清的問題。
她提出了「用感覺畫線」、「用別人聽得懂的方法說」、「大腦小腦合作」等10個解決方案,教你有效對抗別人的道德綁架、情緒勒索;教你保有親密關係的同時,又能堅守自己的界線不被侵犯。
再好的關係,都需要邊界。
人首先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的情緒、愛自己,才能創造和別人的美好關係。
長按識別二維碼,收聽《邊界意識》精講
作家赫伯特·塞繆爾說:「世界猶如一面鏡子,你朝它皺眉,它就朝你皺眉;你朝它微笑,它也朝你微笑。」
活得通透自在的人,不會一味壓抑自己的情緒、照顧別人的感受,而是讀懂自己每一個情緒發出的信號,先照顧好自己。
只有先照顧自己,愛自己,才能發自內心、毫無芥蒂地去照顧別人,愛別人,而不會覺得自己委屈。
更多管理情緒的經典圖書及1000本好書,「十點聽書會員」免費體驗卡,即可收聽。
學會了解情緒、管理情緒,才能不為情緒所左右,由內而外,活出陽光自信的人生。
庚子鼠年,實屬不易!
牛轉乾坤,從自己開始!
新年許心願,好友一起玩
許下3個最想達成的願望,生成專屬新年卡片
分享給好友們,讓他們猜一猜你的願望是什麼
籤到領福袋
現金、聽書會員、有聲書、電子書、優惠券……
各種好禮,親友共享
「十點讀書」小程序,藏在微信裡的圖書館
▼點擊進入活動,牛年一起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