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1:05圖文來源:紫金山新聞
《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展覽法國開展;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近年來,南京大屠殺的記憶正在更深切地進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引發國際史學界和普通民眾的共鳴。
「翻譯對史實的國際傳播非常必要,希望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王銀泉是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2016年暑假,他接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法國展覽文字譯文校對、翻譯的任務。為了保證史實可靠、譯文地道,王銀泉查閱大量史料,還經常拿人名、地名、機構名稱去做考證。王銀泉接手了大量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翻譯工作,值得一提的是,10集電視紀錄片《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和中美合拍劇情片《南京之殤》,王銀泉負責字幕和臺詞的翻譯,2018年,《南京之殤》獲得美國電視界最高獎艾美獎。2019年8月,南京市政府給丹麥奧胡斯市贈送國際友人辛德貝格雕像揭幕活動,王銀泉應邀赴丹麥擔任英語媒體協調員,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翻譯而言,一定要維護我們國家的主權。」王銀泉舉例,關於抗日戰爭,西方國會用Second Sino-Japanese War,但學術界學者的共識,這個說法肯定不能用。「一定用我們官方的名稱,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戰爭,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南京作為中國第一座國際和平城市,我們一起共同努力,推動人類的和平事業,從南京出發,從南京開始,我相信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王銀泉說。
南報融媒體記者 許琴、蔣琰/文 嚴星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