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是「和平使者」④| 南農教授翻譯史實:讓南京大屠殺成為...

2020-12-13 南報網

2020-12-11 11:05圖文來源:紫金山新聞

《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展覽法國開展;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近年來,南京大屠殺的記憶正在更深切地進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引發國際史學界和普通民眾的共鳴。

「翻譯對史實的國際傳播非常必要,希望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王銀泉是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2016年暑假,他接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法國展覽文字譯文校對、翻譯的任務。為了保證史實可靠、譯文地道,王銀泉查閱大量史料,還經常拿人名、地名、機構名稱去做考證。王銀泉接手了大量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翻譯工作,值得一提的是,10集電視紀錄片《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和中美合拍劇情片《南京之殤》,王銀泉負責字幕和臺詞的翻譯,2018年,《南京之殤》獲得美國電視界最高獎艾美獎。2019年8月,南京市政府給丹麥奧胡斯市贈送國際友人辛德貝格雕像揭幕活動,王銀泉應邀赴丹麥擔任英語媒體協調員,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翻譯而言,一定要維護我們國家的主權。」王銀泉舉例,關於抗日戰爭,西方國會用Second Sino-Japanese War,但學術界學者的共識,這個說法肯定不能用。「一定用我們官方的名稱,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戰爭,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南京作為中國第一座國際和平城市,我們一起共同努力,推動人類的和平事業,從南京出發,從南京開始,我相信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王銀泉說。

南報融媒體記者 許琴、蔣琰/文 嚴星宇/視頻

相關焦點

  • 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上的文字介紹是中、英、日三種語言。其中,英文介紹是出自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之手。
  • 【話語中國行】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
    比如,2016年10月在法國岡城和平紀念館舉辦的《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就是基於當年留守南京救援難民的拉貝、馬吉、威爾遜、魏特琳、辛德貝格等西方人士留下的影像、照片、日記和書信等第一手史料而組織的促進南京大屠殺史實傳播國際化的有力舉措之一,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
  • 我的名字是「和平使者」②|傳遞愛與和平,韓國姑娘在南京做志願者
    她是南京大學的留學生,也是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的一名國際志願者。2012年夏天,姜哈娜和弟弟來中國南京求學。第一次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2015年清明節那天。「那天來紀念館的人特別多,我參觀了《南京大屠殺史實展》,看到有關兩個日本士兵比賽殺中國老百姓的報紙報導,上面寫著他們的殺人數字105:106,我被嚇到了。」
  • 南京為什麼是中國首座國際和平城市?
    去年8月31日,南京正式通過申請。9月4日,「國際和平城市協會」通過視頻向全球公告,南京成為第169座國際和平城市,這也是中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加入該組織的城市。加入世界和平城市組織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南京大學教授劉成介紹說,比如在戰爭中直接受過創傷,發生過重大的有關和平的事件。南京大屠殺慘案中,侵華日軍屠殺了30多萬中國放下武器的士兵和平民,另有2萬多婦女被強姦。
  • 志願者講述南京大屠殺:希望為聽眾完整還原歷史
    因為奶奶的這個願望,河海大學大四學生範梓幸加入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志願者團隊;也因為更多倖存者爺爺奶奶們的期望,範梓幸站上了波蘭奧斯維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下文簡稱奧斯維辛館)的講壇,把這段歷史和背後無數受害者對和平的嚮往,帶給了更多國家的人們。範梓幸在波蘭奧斯維辛館開設南京大屠殺歷史講座。
  • 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該歌劇的翻譯之一,來自德國的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教師羅克昨天也來到了「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現場。「參加國家公祭日活動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它讓我看到了中國人民對待災難的態度,讓我更加理解了和平的重要性。」羅克告訴記者,2004年他來到南京大學學習中文,隨著學習的深入,他產生了深度挖掘南京歷史特別是抗戰歷史的興趣。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新聞專欄 > 2020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 向世界講述南京1937 他們是國際和平使者!
    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馬庭寶來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名單牆(又稱「哭牆」)前,祭奠親人,和他一起的有來自韓國的姜哈娜、美國的喬納森,還有南京95後大學生範梓幸。他們拿起毛筆、蘸好墨汁,一筆一畫,仔細描摹鐫刻在「哭牆」上的名字。
  • 馬雯倩:做和平使者新生代 為世界注入正能量
    (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馬雯倩:做和平使者新生代 為世界注入正能量中新網南京12月6日電 題:(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馬雯倩:做和平使者新生代 為世界注入正能量
  • 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舉行:讓世界看到來自南京的和平之光
    12月13日晚,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祭場舉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後代代表、援鄂醫護人員代表、青年學生代表等靜默肅立、寄託哀思,緬懷遇難同胞。 「我的父親與母親,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所表現出的善良、勇敢,一直影響著家族的後代。」陳聲德表示,點點燭光中,我們共同悼念83年前遇難的同胞,共同緬懷國難之時挺身向前的英雄,共同祈願當下與未來的和平。
  • 30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有了自己素描畫像(組圖)
    本報訊 昨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畫像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幕,30位倖存者的畫像躍然牆上,每張畫像右邊是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的20行小詩,再現了每位倖存者的血淚經歷。  倖存者畫像是南京藝術學院畫家張玉彪教授創作的。
  • 吳為山親撰長文,講述南京大屠殺組雕創作心路
    為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際著名雕塑家吳為山在2005年-2007年期間創作、落成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成為了我們銘記歷史、寄託哀思的載體。
  • 國家公祭日|12.13緬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約翰·馬吉在當時的信件中也有大量關於大屠殺的描寫:"強姦婦女的行為已無法形容和想像","我能說的是,這個城市的每一個大街小巷都有死屍,我去了很多地方,包括下關地區"。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幹事費區目睹日軍在南京地區的暴行,將馬吉牧師拍攝的記錄日軍暴行的膠片偷運到上海柯達公司,製作並帶到美國各地放映,並在美國《讀者文摘》上揭露日軍違反國際戰爭法的暴行,成為歷史中證明南京大屠殺的有力證據。
  • 留住人類苦難記憶,傳播和平發展理念!
    對標世界一流紀念場館   進一步完善硬體軟體   走進紀念館,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中有一個醒目的「黑匣子」,下方陳列著2006年紀念館三期擴建時發現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遺骸,這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鐵證。「黑匣子」的圍擋上鐫刻了很多名字,他們都是被侵華日軍殘忍殺害的中國平民。
  • 推特刪除南京大屠殺圖片及視頻,理由是「無端血腥」
    12月13日,部分中文用戶在推特上發布南京大屠殺史料後被封號,相關圖片和視頻也被刪除。推特給出的「封禁」理由竟是這些資料「無端血腥」。但就在同一天,推特還縱容大量日本右翼分子,發表所謂的「南京大屠殺造假論」。
  • 留住人類苦難記憶,傳播和平發展理念!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今年紀念館推出創新教育服務項目——「花語」儀式化教育展示活動,利用花朵對心靈的治癒作用,結合場館的氛圍,在重要時間節點,以中國傳統花藝技術表達歷史傳播和平的理念。如結合南京大屠殺史實,闡述「辛德貝格黃玫瑰(勇氣)」「魏特琳菊花(友情)」「紫金草(和平)」等富有特殊歷史意義的獨特「花語」,以鮮花寄語,讓社會教育效果更走心。
  • 留美女生拍一分鐘短片揭示南京大屠殺 獲國際艾美獎
    一分鐘短片揭示南京大屠殺  國際艾美獎是美國電視行業最高獎艾美獎的一個分支。2017年,國際艾美獎向全世界18到30歲的青年導演徵集1分鐘短片,主題為「女性和平使者」。《金陵止戈人》在兩百多部入圍短片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女性和平使者」獎。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和平歲月和日本友人結下暖心情誼
    談及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時,老人十分傷心。謝桂英稱,只有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才能讓中日兩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  【解說】已經是滿頭白髮的謝桂英,至今依然清晰記得83年前的一幕幕慘狀。  【同期】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謝桂英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到我們南京了,一開始是(侵華日軍)飛機來扔炸彈,我們家是城市菜農(城裡種植蔬菜)過日子,我爸爸沒有走(離開家),後來,我母親得到消息,說我爸爸給日本人(侵華日軍)打死了,當時日本人(侵華日軍)一槍打在我爸爸的小肚子上,我爸爸就睡下來,(後來)就死了。
  • 90後中國女生導演南京大屠殺主題短片獲艾美獎
    該片今年11月22日入圍國際艾美獎青年創意組評獎,並最終在兩百多部入圍短片中突圍,獲得「女性和平使者」單元最高獎。  短片導演駱翼雲,1991年出生於南京,留美已經是第7年。駱翼雲說,短片創意來自外婆的親身經歷,希望通過拍攝類似短片,發出屬於中國人的聲音。《金陵止戈人》片尾畫面:「紀念在二戰中解救上萬南京人的明妮·魏特琳」。
  • 勿忘國恥 愛我中華 偽滿皇宮博物院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偽滿皇宮博物院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國防教育基地,聯合長春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朝陽區大隊、長春公共關係學校、長春市最美夕陽紅模舞藝術團及社會各界群眾,共同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以史為鑑、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