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範梓幸作為志願者為國際友人和學生做英文講解。被採訪人供圖
(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志願者範梓幸:帶著奶奶的願望走上和平的講壇
中新網南京12月12日電 題:(從「九十後」到「九零後」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志願者範梓幸:帶著奶奶的願望走上和平的講壇
中新網記者 申冉
「我的奶奶91歲了,她小時候親眼看著侵華日軍闖進她住的村子。奶奶總是希望,我們年輕人能夠為這些民族苦難歷史的傳遞做些貢獻。」
因為奶奶的這個願望,河海大學大四學生範梓幸加入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志願者團隊;也因為更多倖存者爺爺奶奶們的期望,範梓幸站上了波蘭奧斯維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下文簡稱奧斯維辛館)的講壇,把這段歷史和背後無數受害者對和平的嚮往,帶給了更多國家的人們。
範梓幸在波蘭奧斯維辛館開設南京大屠殺歷史講座。被採訪人供圖
「因為自幼從奶奶那兒了解到抗日戰爭中的種種苦難,所以我大學一年級就加入了紀念館志願者隊伍。」從2017年至今,三年多的志願者經歷,讓範梓幸從緊張的志願者「新生」,成長為面對上百個國家參觀者和聆聽者也能自如講解和介紹的「模範生」。
至今,範梓幸還記得第一次帶隊外籍參觀者時的情景,「當時需要我在一周時間內把萬字的英文稿翻譯成五千多字的中文,為了完成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除了上課,便是在查閱各種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翻譯;還提前去紀念館記下所有講解的位置,並記下所有專有名詞。」
直到帶隊當天去紀念館的地鐵上,範梓幸仍在背誦稿子。「最後,令我自己也深感意外的是,我竟然完整地將這支外籍學員的隊伍帶了下來。」
三年來,她接待過來自美國、德國、日本、西班牙、蘇利南、寮國等上百個國家的國際友人和參觀者,逐漸成為紀念館國際交流中的重要一員。
2019年7月,受波蘭邀約,範梓幸被紀念館選派作為國際志願者,遠赴波蘭奧斯維辛館進行長達三周的實習交流。
「由於奧斯維辛館希望我能夠為他們開設一個專題講座,介紹南京大屠殺歷史以及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各類紀念活動。三周裡,白天我在奧斯維辛館的各個部門參觀學習,晚上便在住所內爭分奪秒地準備講座內容,梳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種種證據與資料。」作為一位年輕的女學生,範梓幸坦言,「每天沉浸在兩場二戰期間慘絕人寰的種族滅絕事件中,非常壓抑,甚至在電閃雷鳴的夜晚還會失眠,難忍巨大的悲痛。」
這種深切的共情,也出現在範梓幸的講座現場,「2019年8月13日,在離開奧斯維辛館前一天,我順利地為該館近百名工作人員以及講解員、志願者做了講座。」她回憶,考慮到波蘭人對中國歷史可能欠缺了解,在長達三小時的全面講解中,範梓幸自世界近代史入手,從國際局勢至中日關係,希望為聽眾儘可能完整地還原這段歷史。
「由於南京大屠殺歷史與奧斯維辛集中營歷史的相似,講座期間,聽眾中有不少人都默默地流下了眼淚。」這段國際交流的經歷,讓範梓幸深刻地認識到,「兩個民族的人們有過相似的民族創傷,如果能夠進一步深入了解彼此的歷史,一定能加深對彼此的了解與認識,藉此匯集兩個民族對和平的祈盼,凝聚成未來更堅實的和平力量。」
「在紀念館做英語講解時,我就發現很多外國友人對中國的歷史、尤其是抗戰史了解甚少,看到紀念館內的遺骨甚至表現出不敢相信的震驚。」在範梓幸看來,這種不相信,正需要來自於史實、來自於原址的種種證據和真相,才可以擊破。「通過分享和交流各個民族在戰爭中蒙受的悲愴經歷,便是將大家團結起來,激發各個民族共同鑄劍為犁的最好警示。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傳承與傳播就是肩負著這樣的歷史使命。」
「尤其是我們志願者,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更應該相信自己能夠在這樣偉大進程中發揮作用。」範梓幸堅定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