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講述南京大屠殺:希望為聽眾完整還原歷史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範梓幸作為志願者為國際友人和學生做英文講解。被採訪人供圖

(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志願者範梓幸:帶著奶奶的願望走上和平的講壇

中新網南京12月12日電 題:(從「九十後」到「九零後」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志願者範梓幸:帶著奶奶的願望走上和平的講壇

中新網記者 申冉

「我的奶奶91歲了,她小時候親眼看著侵華日軍闖進她住的村子。奶奶總是希望,我們年輕人能夠為這些民族苦難歷史的傳遞做些貢獻。」

因為奶奶的這個願望,河海大學大四學生範梓幸加入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志願者團隊;也因為更多倖存者爺爺奶奶們的期望,範梓幸站上了波蘭奧斯維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下文簡稱奧斯維辛館)的講壇,把這段歷史和背後無數受害者對和平的嚮往,帶給了更多國家的人們。

範梓幸在波蘭奧斯維辛館開設南京大屠殺歷史講座。被採訪人供圖

「因為自幼從奶奶那兒了解到抗日戰爭中的種種苦難,所以我大學一年級就加入了紀念館志願者隊伍。」從2017年至今,三年多的志願者經歷,讓範梓幸從緊張的志願者「新生」,成長為面對上百個國家參觀者和聆聽者也能自如講解和介紹的「模範生」。

至今,範梓幸還記得第一次帶隊外籍參觀者時的情景,「當時需要我在一周時間內把萬字的英文稿翻譯成五千多字的中文,為了完成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除了上課,便是在查閱各種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翻譯;還提前去紀念館記下所有講解的位置,並記下所有專有名詞。」

直到帶隊當天去紀念館的地鐵上,範梓幸仍在背誦稿子。「最後,令我自己也深感意外的是,我竟然完整地將這支外籍學員的隊伍帶了下來。」

三年來,她接待過來自美國、德國、日本、西班牙、蘇利南、寮國等上百個國家的國際友人和參觀者,逐漸成為紀念館國際交流中的重要一員。

2019年7月,受波蘭邀約,範梓幸被紀念館選派作為國際志願者,遠赴波蘭奧斯維辛館進行長達三周的實習交流。

「由於奧斯維辛館希望我能夠為他們開設一個專題講座,介紹南京大屠殺歷史以及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各類紀念活動。三周裡,白天我在奧斯維辛館的各個部門參觀學習,晚上便在住所內爭分奪秒地準備講座內容,梳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種種證據與資料。」作為一位年輕的女學生,範梓幸坦言,「每天沉浸在兩場二戰期間慘絕人寰的種族滅絕事件中,非常壓抑,甚至在電閃雷鳴的夜晚還會失眠,難忍巨大的悲痛。」

這種深切的共情,也出現在範梓幸的講座現場,「2019年8月13日,在離開奧斯維辛館前一天,我順利地為該館近百名工作人員以及講解員、志願者做了講座。」她回憶,考慮到波蘭人對中國歷史可能欠缺了解,在長達三小時的全面講解中,範梓幸自世界近代史入手,從國際局勢至中日關係,希望為聽眾儘可能完整地還原這段歷史。

「由於南京大屠殺歷史與奧斯維辛集中營歷史的相似,講座期間,聽眾中有不少人都默默地流下了眼淚。」這段國際交流的經歷,讓範梓幸深刻地認識到,「兩個民族的人們有過相似的民族創傷,如果能夠進一步深入了解彼此的歷史,一定能加深對彼此的了解與認識,藉此匯集兩個民族對和平的祈盼,凝聚成未來更堅實的和平力量。」

「在紀念館做英語講解時,我就發現很多外國友人對中國的歷史、尤其是抗戰史了解甚少,看到紀念館內的遺骨甚至表現出不敢相信的震驚。」在範梓幸看來,這種不相信,正需要來自於史實、來自於原址的種種證據和真相,才可以擊破。「通過分享和交流各個民族在戰爭中蒙受的悲愴經歷,便是將大家團結起來,激發各個民族共同鑄劍為犁的最好警示。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傳承與傳播就是肩負著這樣的歷史使命。」

「尤其是我們志願者,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更應該相信自己能夠在這樣偉大進程中發揮作用。」範梓幸堅定地說。(完)

相關焦點

  • 向世界講述南京1937 他們是國際和平使者!
    她在學校的好朋友沈希文正在讀研,今年剛剛成為志願者。沈希文和姜哈娜一樣,都希望把侵華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者的遭遇,講給更多人聽。美國外教喬納森為我喜歡的城市做點有意義的事喬納森是一名來自美國的志願者,目前在河海大學做老師,今年是他來到南京的第六年。
  • 志願者範梓幸:帶著奶奶的願望走上和平的講壇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範梓幸作為志願者為國際友人和學生做英文講解。奶奶總是希望,我們年輕人能夠為這些民族苦難歷史的傳遞做些貢獻。」 因為奶奶的這個願望,河海大學大四學生範梓幸加入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志願者團隊;也因為更多倖存者爺爺奶奶們的期望,範梓幸站上了波蘭奧斯維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下文簡稱奧斯維辛館)的講壇,把這段歷史和背後無數受害者對和平的嚮往,帶給了更多國家的人們。
  • 講述歷史 祈願和平③│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歷史永不會被磨滅
    2020-12-07 15:57圖文來源: 南報網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3周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留美女生拍一分鐘短片揭示南京大屠殺 獲國際艾美獎
    在《金陵止戈人》這部短片中,影片的前50秒,都是在講述一個留學美國的中國女孩,接到了去伊拉克做志願者的項目的錄取通知。喜出望外的她去換了伊拉克的貨幣,在網上申請辦理了去伊拉克的籤證,並學習伊拉克的語言。  最後,她站在樓頂上,打電話給自己在南京的外婆,告知她「這個暑假不回來了,我要去中東當志願者,就像華小姐那樣」。
  • 【話語中國行】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
    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一方面我們必須提升符合國際學術界共同規範的研究水平,提升學術話語的公信力和說服力,從而主導學術話語權;另一方面,鑑於南京大屠殺史實國際認知的複雜性和敏感性,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基於第三方視角的南京大屠殺歷史國際講述和傳播,以增進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史實的了解,構建共同的人類記憶。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歷史永不會被磨滅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歷史永不會被磨滅 2020-12-08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記日本疫情下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
    儘管目前日本新冠疫情仍很嚴峻,但是為悼念大屠殺死難者並揭露侵華日軍殘暴罪行,日本有識之士13日在東京全水道會館舉辦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呼籲人們銘記歷史、開創和平友好未來。這是12月13日在日本東京拍攝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現場。
  • 日本第一部以中國人的視角,講述南京大屠殺的長篇小說
    (第51~52頁)堀田善衛本人並未經歷過南京大屠殺,他只是在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對南京有過一次短暫的遊歷,出於對這一段在中日近代史上刻骨銘心的歷史的反省和思考,在對大量各種語文(日文、英文、中文、法文等)的歷史文獻的閱讀和準備的基礎上,他「傾注了我最大的生命力」,寫出了這樣一部長篇。
  • 90後中國女生導演南京大屠殺主題短片獲艾美獎
    留學生拍南京大屠殺主題短片獲艾美獎  以志願者視角紀念拯救南京萬名難民的「華小姐」;一分鐘短片獲得美國電視業最高獎項駱翼雲獲得美國國際艾美獎。  短片導演駱翼雲,1991年出生於南京,留美已經是第7年。駱翼雲說,短片創意來自外婆的親身經歷,希望通過拍攝類似短片,發出屬於中國人的聲音。《金陵止戈人》片尾畫面:「紀念在二戰中解救上萬南京人的明妮·魏特琳」。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熊淑蘭:對過去要化悲痛為力量 希望世代子孫都...
    中新網南京12月10日電題:(從「九十後」到「九零後」和平之聲歷久彌堅)熊淑蘭:對過去要化悲痛為力量希望世代子孫都幸福下去中新網記者 朱曉穎「現在日子多好啊,真是好得不得了。你看,家家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住的是樓房,看的是彩電,聽的是行動電話,活得是真開心。面對過去要化悲痛為力量。
  • 韓國姑娘在南京做志願者:「我們都有責任為世界和平而努力」
    本文轉自【南京日報】;韓國姑娘在南京做志願者「我們都有責任為世界和平而努力」這名陽光率真的韓國姑娘叫姜哈娜,今年她是南京大學的留學生,也是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的一名國際志願者。 1995年,姜哈娜出生於北京。父母當時在中國留學,她在中國度過了童年時光。直到8歲那年,她才隨家人一同回國。「我幸運地出生在中國,小時候在這裡生活,對我來說,這裡是我的第一故鄉。」姜哈娜說。 2012年夏天,姜哈娜和弟弟選擇來南京求學。
  • 這些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是對歷史真切的銘記與見證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倖存者登記在冊者僅剩100位,而其中最年長的倖存者管光鏡,也於12月10日與世長辭!「現在的日子真是太好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說!是的,我們出生在幸福和平的時代!但我們依舊要銘記歷史!
  • 吳為山親撰長文,講述南京大屠殺組雕創作心路
    為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際著名雕塑家吳為山在2005年-2007年期間創作、落成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成為了我們銘記歷史、寄託哀思的載體。
  • 在影像中祭奠同胞:那些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影視作品
    古登塔格、日本女教師松岡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和中國歷史學者步平等幾位人物為線索,向觀眾全面展現了當今世界對二戰、對發生在中國的這場浩劫的歷史認識。觀眾將通過他們的視角了解那場反人類的暴行,看到他們如何用生命控訴暴行、伸張正義,如何用良知思考戰爭對人類生命的摧殘,去踐行珍惜和平、制止戰爭的理念。  2、系列片《城殤》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熊淑蘭:希望子孫都能幸福生活下去
    南京大屠殺一個讓人十分悲傷的日子,每當談論起這個日子的時候的,帶給我們的永遠的無盡的痛苦和折磨,雖然此事已過去多年,但是這個傷痕卻永遠地烙在了我們心中,不曾抹去,雖然時間會慢慢淡化,但是相信國人是永遠都能夠銘記的。
  • 勿忘國恥 愛我中華 偽滿皇宮博物院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此次活動,偽滿皇宮博物院文博藝術團通過愛國主義宣講的形式,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回顧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抵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告慰在南京大屠殺慘案中不幸罹難的同胞們,告慰為爭取民族解放英勇獻身英烈們。《被雕刻的記憶》講述了南京大屠殺親歷者常志強的故事。
  • 萬年曆 | 南京大屠殺83年,不能忘卻的歷史!
    萬年曆 | 南京大屠殺83年,不能忘卻的歷史!在這場慘絕人寰的災難中,大量中國平民和軍人遭到殺害,數以萬計的家庭支離破碎,死難者超過30萬。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滅絕人性,震驚世界。南京哭牆上,遇難者名單刺目。一筆一划刻劃下血色痕跡,深深銘刻著這段灰色的回憶。警鐘哀哀,聲聲泣血。無聲無息提醒後人,時刻牢記歷史,勿忘國恥。下面,萬年曆App就帶你來一一細數83年前的歷史記憶。
  • 通訊: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記日本疫情下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
    新華社照片,東京,2020年12月13日 (國際·圖文互動)(1)通訊: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記日本疫情下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 這是12月13日在日本東京拍攝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現場。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只要活著,就要把這段歷史一直講下去
    那個陰冷的冬天,城牆在哭、南京在哭、中國在哭。83年過去,南京已是煙火繁華,但那段苦難的歷史從未被忘記。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之前,南京大屠殺的幾名倖存者向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講述了那段令人痛苦、難堪回首的過往。
  • 年輕人走進這裡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為銘記侵華日軍暴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於1985年8月15日在南京建成開放。紀念館選址於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及遇難者叢葬地,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每日前來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節假日更是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