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為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學」,並提倡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線上教學活動,這促使體育教育教學方式發生巨大改變。通過採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情況下進行研究,為建立高效、實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方式提供參考依據。基於此,只有在線上線下教學方式高度融合的前提下,在教育資源的使用上實行高度共享,才能建成高質量、高水平且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人們需要的教育教學。同時,提出了加快構建這一教育體系的具體措施、方法與步驟。
關鍵詞:體育教學;線上與線下教學;融合共生
體育教學方式發生改變帶來的思考
遠程教學和線上教學模式起源於美國。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啟「開放課件」計劃,為全世界的學習者提供免費、優質的學習資源,開啟了開放教育資源的先河。[1] 2003年4月,我國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於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了「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程」,開啟了我國高等教育開放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序幕。[2] 2012年,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國內簡稱慕課)的出現,更是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開放課程與在線教學的模式。然而,國內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主要以面對面的授課為主,對於線上體育教學模式的開發與運用缺乏關注,相比其他學科而言,體育學科在線課程相對較少。在疫情期間,體育教師通過反思特殊時期線上到線下教學方式轉變,深刻體會到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線上線下融合學習將是未來體育教學的新常態。
一是重新審視信息技術在教育特別是體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固有思維認為,無論信息技術多麼先進、炫酷,都只能在促進體育鍛鍊快捷、方便等方面發揮作用,而體育教育不可能進行線上教育。但是,在這次疫情衝擊下,信息技術實實在在地變為「主角」。「停課不停學」期間,學生居家學習,教師居家辦公,師生之間的聯繫完全依靠網絡,從原來的體育課線下教學—學生到操場上課、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教學、示範講解、保護幫助與糾正錯誤動作,轉變成以在線教育為主,通過直播和錄播以及微信等多種形式進行答疑解惑。以高校體育教學為例,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率先開設了體育在線課程。此外,還有一些學校,如西北工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也通過線上教學的方式,設置了線上體育教學的班級,要求體育教師使用慕課等平臺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建立班級QQ群或微信群來遠程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鍛鍊並在線答疑。[3]
二是學生運動的要求發生改變。「停課不停學」期間,由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鍛鍊意識的差異,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呈現出極大不同,教師備課是否充分,講課是否認真等也存在一些差異。平時在學校裡,由於時間和紀律約束,學生可以在課堂上直接和教師進行溝通;由於採取在線教育的方式,上課時教師不在學生身邊,而是通過視頻、圖片、文字等方式進行教學,所以更考驗學生的自覺性以及教師的職業性。在進行線上教學期間,存在部分學生以各種藉口進行「逃課」或在線上體育課進行時「躺課」的不良現象;也有一些體育教師會在進行線上體育教學時產生畏難情緒,從而喪失職業道德精神,逃避應有的教學責任與義務。[4]
三是常用教學方法需要改變。在面對面的課堂教學中,強調「啟發式」教學法;而在線上教學中,教師在網際網路那邊進行了「啟」的教學過程,而學生是否在網絡這邊執行「發」的學習過程,教師很難掌握。在現行的線上體育教學方式下,體育教師對於課堂紀律、課程考核、教學績效評價等都尚未形成較為成熟且有效的管理體系,因此也導致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學習過程控制的弱化,常用教學方法變得難以實現,教師對學生學習質量以及教學質量的把握更加模糊。[5]體育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合作完成學習過程。
四是學習效果反饋方式發生改變。在原本的線下體育教學模式下,體育課後作業和反饋很少通過打卡的形式展現,體育教師對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了解不充分。而如今,通過線上體育教學方式,體育教師可以收到更多關於學生學習狀況的反饋,更加全面、完整地了解學生的理論學習進度、技能掌握情況等。除此之外,藉助網際網路及大數據技術,還可以快速分析學生反饋的各類其他情況,如網絡平臺是否穩定、教學資源是否充足、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等,並能及時將分析結果反饋給學校各個職能部門的管理人員,大大提高了教學管理效率[6],這是傳統線下教學模式所無法比擬的。
五是教學方便程度發生改變。線上教學相比於線下教育,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需要在有網絡的情況下,即可達到教學要求,所以更加便捷。線上教學突破了課堂的限制,節約了空間、成本。同時,線上教學藉助網絡的優越性還能夠反覆進行,教學活動及內容可以反覆回放,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對知識進行自主複習、理解和鞏固。[6]
六是根據學生實際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學生的實際特點直接制約著體育教師對學生鍛鍊方法和要求的選擇,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科學而準確地研究分析學生的實際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和運用相應的鍛鍊內容。線上體育教學方式可以幫助體育教師更加靈活地分班,根據學生不同年齡、不同需求、不同性別等特點,安排合理、有效的體育課程。
制定貫穿課程始終的體育線上教學策略
新冠疫情提醒我們—體育課程必須重視線上教學,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線上與線下教學才會真正融合,否則學生的著眼點都會集中在打卡、做筆記、上傳作業上,而忽略線上體育教學真正的意義和功能。那麼,這種簡單地將線下教學方式照搬到線上教學模式的過程非但談不上教學方式的轉型,還會把教師和學生禁錮於打卡等表面工作之中。科學、合理的線上教學策略才是線上教學開展的良好開端和必要條件。
一是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要以針對專業發展方向的內容實現學生體質水平提升,指導學生科學鍛鍊,增強體育教學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實效性,滿足學生興趣、貼近學生生活。體育線上教學若以體能教學為主可以選擇易於學習、鍛鍊效果好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健身動作;若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則可以講授體育健康與健身方法、體育史、體育故事、體育禮儀等,同樣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7]在新冠疫情期間,由於線上教學會受到場地和器材的限制,線上體育教學也可圍繞學生的身心健康目標、運動與健康理論知識目標、運動參與目標進行系統建設,形成多樣化、多層次且具有普適性的線上體育課程。
二是根據學生興趣開設課程。在疫情期間,深圳大學體育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了普拉提、八段錦等視頻課程資源,豐富了體育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免疫力;為了提高學生體質健康,圍繞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項目開展專項性的練習,如有助於女生仰臥起坐、男女生立定跳遠、男生引體向上等項目的上肢力量、腿部力量、核心力量的練習,男女生50米跑的原地高抬腿輔助性練習等,幫助學生緩解了面對體質健康測試的焦慮與擔憂。[8]
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化手段。以學生為中心,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實施混合式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師生在「雲端」互動,這既是新型教學模式的發展,也是新型師生關係的構建,基於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導向,體育教師可以藉助各類網絡平臺的優質資源,如錄播、直播、在線輔導、智能評價系統等等助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資源、學習內容以及個性化的學習方式。[9]
四是創新教學方式。運用混合式教學方式,體育課程根據教學設計和資源建設情況,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與理實一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革。例如:線上體育學習平臺可以利用先進的3D視頻技術,使得學生可以從正面、側面、俯視、鏡像等多個角度觀看教師的示範動作,幫助學生在線下練習技術動作時更好地掌握。同時,線上體育教學模式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機會,有利於增強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提升團隊意識。[10]通過線上教學平臺,體育教師可以營造線上虛擬學習空間,學生可隨時隨地學習,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效果。
五是考核方式改革。為激勵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中身體素質得到切實提升,應注重過程性考核,構建完整的在線體育教學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的評價制度體系,明確對學生考核的指標、內容和方法,改變原有的平時成績和期終考核成績按一定比例分配的考核方式,提高平時考核權重,切實保證學生體育學習質量。
六是師資隊伍建設。從教師方面看,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中已經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心智的啟發者、學生知識與信息的提供者和幫助者。從教學實踐過程看,信息化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單純由教師講解知識的形式,而更多以任務驅動、問題解決、團隊協作、探究學習等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形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技能。[11]為響應線上線下教學方式,要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鼓勵教師錄製微課,創設線上教學平臺。校內可組建體育教學改革研討小組或教科研團隊,不定期開展學術與教學研究。
體育線上教學未來發展的思考
一是混合「共生」導向。在線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混合是新常態,是未來我們中國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更是未來中國教學改革的一場革命。體育課程作為我國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積極適應這場改革潮流,搶佔先機。就體育學科而言,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課前準備階段、線上教學階段、線下教學階段、評價考核階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一,在線教學、混合教學和學校變革混合。通過協同對話建構新型的師生關係、教育關係,催生混合教學與學校變革的互動,來推動在線教學和混合教學。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不是獨立存在和發展的,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理論或學科技術的完美契合點,構建線上線下高度聯動、傳統創新深度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從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滿足學生多元學習需求,促成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助力學校改革的全面開展。第二,在線教學、混合教學與人的發展和育人混合。通過線上教學實現「全面育人」「完整育人」,不僅要通過線上教學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要藉助線上教學的平臺對學生進行德育以及思政教育。在堅持立德樹人的前提下,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將德育內容與思政課程內容融入到學科知識中,實現價值引導、人格塑造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結合,把教學和人的成長打通。
二是創新導向。創新不僅是技術的創新、方法的創新,更是理念、思想的創新。第一,不能把線下教育簡單地搬運到線上。不做搬運工,而是要根據學科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完備的線上教學課程體系,完善線上教學管理與評價體系,確保高效穩定的線上教學技術平臺,制定多樣的線上教學方法與手段,樹立宏觀的線上教學思想與理念,讓線上教學真正成為區別於線下教學的獨立個體,發揮線下教學模式不具備的功能。第二,線上教學不是線下教學的補充,而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學生通過線上教學也可以掌握學科知識,學習理論技能,完善健全人格,快樂健康成長;線上教學是未來教學發展的趨勢與歸屬,是促進教育發展、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學生獨立學習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不二法門。第三,混合教育不是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簡單疊加,而是促進二者相互滲透,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線上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滿足學生多元學習需求,提供更加多樣的學習資源,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而為線下教學中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深厚的理論基礎;而線下教學不僅可以檢驗線上教學的成果,完善線上教學的不足,更是可以幫助學生發現新的問題並藉助線上教學平臺對問題進行解決與研究。
三是走向融合導向。從混合教學走向融合教學,這是教學模式超越當下、走向未來的必經之路,線上和線下不僅相互依存,而且不可分離。在線下教學中檢查教學成果、進行教學反思後,再來綜合考慮、設計教學,然後通過線上教學的特點與優勢來組織和實施教學,再來結合線下教學的結果反思重建教學。在未來的教學中,離開線上教學不行,沒有線下教學也不可以,只有做到二者的深度融合,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四是走向育人價值導向。在線教學、混合教學的出現,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技術與方式方法的改變,更是帶來了育人方式的改變、育人過程的改變。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學的宗旨,通過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效銜接,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思政教育,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管理能力,真正達到育人的效果,這是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和學業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證。
線上教學,需要使用信息技術和數字資源輔助教學,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達成教學目標。技術的外在推動力更需要教學內容、教學理念等內核,只有將充實的內容和完善的技術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傳授知識。將線上教學技術貫穿現代化教學理念與思路,努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以便更好地推動信息化教育的持久有效發展,最終形成一個學習型社會。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技術支持學習」等理念,師生在「雲端」互動,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培養學生獨立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實學生的頭腦和精神,促進線上教學與完整育人的深度結合、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高度融合,從而推動教育技術改革的進程,早日實現教學革命。{作者:王耀東 王侯傑,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體育教研部}
參考文獻:
[1]王志軍,李馨,趙雲建.開放教育資源:創新、研究與實踐—訪阿薩巴斯卡大學羅裡·麥格雷爾教授[J].中國電化教育,2014(11):1-6.
[2]穆肅. 機遇與挑戰:從開放教育資源到開放教學過程:從遠程教育視野出發對開放在線課程的思考[J]. 中國電化教育,2015(8):52-58.
[3]張新萍,王宗平.抗擊疫情,線上體育課程效果如何[J].中國學校體育,2020(3):13-14.
[4]汪全先.疫情期間學校體育開展的倫理價值、問題及未來進路[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20,36(2):30-33.
[5]姜玉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情境下高校公共體育在線教學機制研究[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5(6):141-146.
[6]劉振天,劉強.在線教學如何助力高校課堂革命?—疫情之下大規模在線教學行動的理性認知[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7):31-41.
[7]孫科,郇昌店,任慧濤,等.危機與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中國體育敘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5):1-15,46.
[8]張得保,秦春波,張輝,等.新冠肺炎疫情下普通高校體育課在線教學的實施與思考[J].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3):10-17.
[9]孔志剛.融合創新:後疫情時代線上線下教學的方向選擇[J].中小學數位化教學,2020(7):62-65.
[10]張文才,何敏學.O2O教學模式應用於體育教學的本質與模式建構[J].教學與管理,2020(3):86-88.
[11]郭靜.「網際網路+教育」視域下網絡傳播課程線上教學探索與反思[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3):30-31.
《北京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