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報親歷:嵊州百年臺門沒腿咋「挪窩」

2020-12-14 浙江在線

2020-08-10 07:50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苗麗娜 金漢青 王嘯天 通訊員 吳一贊 謝南華

0.2米、3.6米、12.6米……重372噸、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的嵊州百年臺門被放在「託盤」上,用大大小小78個千斤頂支撐起來,花了9天時間,先向西平移15米,再向北平移近40米,共平移了55米。

平移到位後,又花了近4天時間,8月2日,老臺門順利完成整體抬升1.15米。

這個位於嵊州市甘霖鎮蒼巖老街的百年臺門為什麼要「搬家」?如此龐大的百年古建築如何實現平移55米?我們見證了在科學技術幫助下,這一奇蹟的發生。

為防洪工程平移讓道——百年老臺門「搬家」

兩個月前,聽說嵊州甘霖蒼巖的百年臺門要「搬家」了,我們就踏入這方土地,一睹它的風貌。

蒼巖,如今的古村,以前則是一個古鎮,已有800多年歷史。我們沿蒼巖大橋走入,一條明清大街臨江而建,保留著古老的風格。

嵊州市文管處主任王鑫君站在江邊,向我們還原這樣一個場景:蒼巖村正好處於嵊州和新昌的交界地帶,曾是水陸交通要道,各地的客船在此來往。蒼巖人大多為俞姓。清康熙年間,嵊縣知縣題「剡南第一族」。那時,蒼巖老街商業氛圍濃厚,有客棧、布店、藥店等大大小小的店鋪。老街兩側,不少建築是明清時期的遺存,具有文物保護價值,俞家臺門最具代表性。

「帶你們去走走看看吧,」今年53歲的俞建農就是主人之一,他邊走邊介紹,「臺門是太爺爺俞基成建的。太爺爺是清光緒年間的一名師爺,當年他賣掉了60畝地,才建起了這一座恢宏的徽派建築,所以俞家臺門又叫基成臺門。」

如今臺門內總共住著四戶人家,依然熱鬧。

臺門坐北朝南,由內外兩個院落組成,入口處外院由門坪、門樓、外天井組成,內院由內天井、三開間正廳及兩側耳房組成。

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外天井,這裡種著幾十盆蘭花,俞建農說曾祖母從另一個鎮嫁到了俞家,她帶來了一份特別的嫁妝:一盆蘭花。蘭花的名字,因為地名,被人叫做「蒼巖素」,花翠色,舌全白,苞葉綠,寓意著新人幸福美滿。現在,村裡很多人種「蒼巖素」,還屢屢在蘭花展覽會上獲大獎。

環顧四周,臺門整體設計精美,採用了木雕、石雕、灰塑、壁畫等裝飾,牛腿、格扇雕刻精美。瓦簷下的壁畫,有枇杷、柿子,還有「年年有魚」、稻豐蟹肥等彩色畫面。正廳入口處院牆上的灰塑,居中脊塑「福祿壽」三星栩栩如生……

俞建農說,上世紀60年代,因文革「破四舊」,宅子曾受到破壞,一些精美的構件不見了。父輩們想盡了辦法,用一些泥和墨紙把牛腿等物品包了起來,才得以保全至今。

參觀完一樓的廂房,我們踩著狹小的木結構樓梯,小心翼翼走到了二樓,這裡是俞家的幾間臥室,留著老式的雕花床等老物件。

二樓屋頂是榫卯結構,木頭支撐起整個屋頂,使得老屋能自由「呼吸」,我們走進房間,頓時覺得敞亮和透氣,這也是老屋能百年保持原樣的原因之一。

2002年,這座臺門被列為嵊州市文保單位。

隨行的嵊州市文管處主任王鑫君告訴我們,基成臺門是浙東地區較為典型的院落式民居,反映了當時嵊州地區的建築技術水平,也是鄉村文化痕跡的遺留,在同類建築中有較高代表性,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

臺門為何要搬遷?甘霖鎮副鎮長江凱最為擔心,蒼巖地處澄潭江和小烏溪江兩江交匯處的,最近幾年,河床漸漸抬高了,防洪設施變得薄弱,村民常受洪水危害。臨江而建的俞家臺門同樣受到威脅。去年的超強颱風「利奇馬」,更是造成500多戶村民房屋受災,直接損失約2億元。

痛定思痛。為了讓蒼巖的百姓不再受洪水侵擾,嵊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澄潭江(蒼巖段)防洪能力提升應急工程,也就是造防洪大壩。

經多次現場察看,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水利專家確認:大壩的建設無法避開基成臺門,而如果採取落架搬遷的保護方式,會對老臺門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為百年古建築萬無一失——50多個工人備戰60多天

要建防洪大壩,基成臺門也要被拆,怎麼辦?今年3月,聽到臺門可能要被拆遷的消息,俞建農74歲的老母親袁玉娟茶飯不思,對老人來說內心是矛盾的:一來防洪工程關係到全村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二來老臺門的一磚一瓦都是記憶,真不捨得。

當地政府也考慮到這個問題:拆了古建築,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為了更好地保護,經多方商討,最終由嵊州市文物部門牽頭組織審批,嵊州市政府同意,由甘霖鎮政府作為項目建設方,決定對基成臺門採用整體平移的異地保護方式。為確保基成臺門整體平移,共增加拆遷8戶。

當俞建農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母親時,袁玉娟激動地哭了。老人說,她沒想到政府願意花這麼多錢去保留老臺門。

5月10日,杭州聖基建築特種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毛新華帶了50多個工人進場。

眼前的這幢古建築讓他鎖緊了眉頭,這絕對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他之前曾平移過溫州的古建築,但那座建築佔地僅200多平方米。而基成臺門372噸、500多平方米,是他從事古建築工程20多年來,參與過的體量最大的古建築平移項目。

整體遷移工程實施的基本思路是在新址修建新基礎→在新舊基礎之間修建軌道→對建築上部結構加固→將加固後的房屋與基礎分離→安裝移動裝置→頂推或牽引平移→就位連接。

基成臺門同其他常規平移工程相比,還有這樣幾個難點:

一是平面布局與結構形式複雜。二是結構整體性差,古建築底部不「生根」,對加固要求高。三是本工程為文物保護建築,加固工程不得損害文物價值。平移過程中要重點考慮保護局部的雕刻、材料等。

兩個多月後,當我們再次來到臺門前,一眼望去,它已經「全副武裝」。表面搭滿了腳手架,牆壁也貼上了木板、木龍骨,整個樓房被「包裹」成了一個整體。低頭往下看,臺門底部被工人掏空,挖出一個個近兩米深的坑。

同時,在臺門底部放入東西向12根、南北向16根的鋼軌,這些鋼軌交織成一個巨大的託盤,託起整棟臺門。託盤下有78個千斤頂。這些千斤頂在軌道上,全程用計算機操作,推動臺門平移。

「就拿這堵空鬥牆來說,它的材料早已老化,為了防止在遷移過程中上半部牆體出現裂縫、局部碎裂甚至側翻等意外情況,我們預先在空鬥牆下面澆築了混凝土梁,並製作安裝了10噸重的鋼桁架結構。」杭州風土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情達指著院牆說。

此外,為了防止遷移的過程中灰塑掉落,他們在屋脊灰塑部分也貼了一層塑料保護膜,然後兩端木板夾牢,空隙處採用發泡膠填充。臺門搬遷至新址後,他們還為院牆兩側增設構造柱以保證安全,同時進行必要的修繕。

何情達告訴我們,老臺門的地面是非常考究的「三合地」,用雞蛋清、石子、糯米攪拌起來做成的,質地非常堅硬牢靠。為了保留原建築風貌,地面被切割成許多方塊體,平移結束後,再全部拼接起來。

何情達說,像這種局部保護的工程難度特別大,施工時間也緊張,所以工人們常常從早上6時半開始,一直幹到傍晚6時。

為保證移動毫釐不差——372噸臺門移了10多天

7月21日,終於等到臺門正式平移的日子。

我們早早來到現場,只見現場被村民們圍得水洩不通,大家都等著這一奇蹟的發生。

「動了,真的動了!」上午9時,人群騷動起來,78個千斤頂在鋪滿黃油的鋼軌上開始緩慢平移。不仔細留意還真看不出來,垂直的量尺卻顯示,在兩分鐘內往前移動了5釐米後停下來。

「基成臺門較為古老,結構也比較鬆散,為了做到萬無一失,這次我們不再使用傳統的滾輪移動,而是採用了『無感平移』法,每分鐘能移動2釐米到3釐米。」毛新華似乎看出了我們的疑問,仔細解釋說。

毛新華兩眼緊緊盯著軌道,不時通過對講機提醒著工人們。起身,我們跟著他來到了平移指揮臺,想看看平移背後究竟有什麼奧秘。

指揮臺上,放著兩臺電腦,它們是整項平移工程的「中樞神經」。

「其中一臺電腦控制著平移的動力,還有一臺電腦控制著78個千斤頂,所有的這些千斤頂都是由電力驅動的12臺泵站提供動力。古宅平移最重要的就是要『穩』,所有設備都需要用電。如果平移過程中遇到坎坷,它便會進行自動調平,以保證臺門的行走姿態正確。而一旦高低誤差超過2毫米,平移工作將在電腦的指示下自動停止,並自動校正。」設備監測師賀佩敏守候在電腦旁已經超過5小時了,「雖說電腦是很智能的,但我們還是24小時都監控著,我們不能讓百年老臺門有任何閃失。」

7月21日調試,只平移了0.2米;7月22日,平移了3.6米;7月23日,平移距離達到了12.6米;7月24日,在指揮臺前,毛新華暫時鬆了口氣。當天,老臺門向西平移15米到位。緊接著,一聲令下,在8個頂推千斤頂的助力下,老臺門調整好「步伐」,再次朝著北邊出發。

7月29日上午10時50分,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裡,基成臺門終於平移到「新家」。

8月2日下午4時32分,經過4天努力,整個臺門抬升了1.15米。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鄭建華表示,這是紹興首次平移歷史文物,也是浙江省第二次大型平移古門。這次平移所用到的先進技術,對浙江省乃至中國的文物保護,都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嵊州市文化旅遊局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接下來相關部門還將對老臺門進行修繕,將基成臺門、跨街古戲臺、高屋臺門與五昌門門牆等文物建築,有機組合成古典式人文景觀。

袁玉娟帶著家裡的老人和幾十盆蘭花,暫時住到了對面臨時房內,只要不颳風下雨,她總是來看看工程的進度,她相信自己很快就能回家了。

盤點國內大型建築平移案例

上海90年歷史老建築集體「搬家」:

2020年7月,上海市靜安區5棟始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歷史建築群完成平移,值得一提的是,與傳統平移建築物不同,這些老建築不但要過馬路,還要完成S形路線平移。每棟建築單次平移最遠達230米,5棟建築來回累計平移距離達到2088米。

河南採用滑塊平移技術,將3000噸大樓「挪」7.8米:

2014年1月,重達3000噸的河南省郵政汽車維護局營業樓整體平移成功。這是河南首次採用鋼板滑塊平移技術移動大樓。

河南省郵政汽車維護局經營樓平移工程項目是2013年鄭州市隴海路拓寬工程重點項目中的技術難點。該營業樓始建於1999年8月,四層框架,局部五層,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總重3000多噸,平移推力400噸。

廈門一長途汽車站90度旋轉:

2019年4月,廈門後溪長途汽車站主站房完成90度旋轉。主站房建築面積2.28萬平方米、總重量3.018萬噸,相當於將2.5個凱旋門實現90度旋轉。


1597017021000

相關焦點

  • 平移,平移,平移……嵊州蒼巖基成臺門整體平移直擊
    一起見證這一奇蹟千斤頂無感移動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臺門整體頂升八臺頂推千斤頂把老臺門緩慢向西推動「平移成功了!」感謝偉大的勞動者,是他們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一個個神話,讓歷史文物鮮活起來,讓鄉愁更加美麗……愚公移山,那是神話;百年老臺門的平移,那可是人間奇蹟!蒼巖基成臺門,這座百年老宅2002年被列為嵊州市文物保護點。臺門坐北朝南偏西,臺門前方是寬闊的澄潭江,主體建築為三合院,前方設外天井、門樓。門樓面闊一間,雙坡屋頂,前簷用翻軒。
  • 探村浙江嵊州|竹溪古村,清溪修竹臺門,錢氏人家靜美
    浙江紹興,嵊州,竹溪古村。坐落於嵊州西北部山區,一個既有著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積澱,又有優美自然景觀、豐富物產資源的特色古村。村中古蹟遍布,以旗杆臺門為中心,周圍錯落有序地分布著老屋臺門、壹豐臺門等十多座保存完整的建築物,構成2萬多平方米的清代古建築群。旗杆臺門,相傳為第30世孫、時稱浙東首富的錢萬象在道光年間建的,共有66間屋。臺門古宅內生活著近百戶村民,這一片臺門古宅就像是一個活著的博物館,生動、完整地保留著竹溪村的人文和建築。
  • 嵊州榧農用上新型燃氣炒制機
    本網訊 在12月5日舉行的2020中國(嵊州)香榧節上,18臺香榧炒制機特別引人注目。在整個香榧炒制過程中,沒有煙霧,沒有太大的噪聲。據主辦方介紹,這是嵊州最新研製的新型燃氣炒制機,首次在香榧節炒制大賽上使用。
  • 「嵊州桃形李」今年產量約2萬噸 開採時間為7月15日
    記者6月22日從嵊州市農業農村局舉行的2020年「嵊州桃形李」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嵊州桃形李」產量約2萬噸,產值約2億元,相比去年有明顯增長。今年桃形李開採時間為7月15日,採摘期為7月15日—8月15日,最佳採摘品嘗期為7月20日—8月10日。
  • 【浙系廚電】集成灶十大品牌浙派ZP18被浙商博物館永久收藏
    浙商博物館是由浙江工商大學、浙江省工商聯、省經合辦、省僑聯、省社科聯、浙報集團、浙江省廣電七家省級部門單位共同發起籌建,以"天下浙商的精神家園"為總體定位,全面展示數千年來浙江經濟的「人、物、事」,力求成為傳播浙商文化、弘揚浙商精神
  • 浙江「嵊州香榧」迎來豐收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俞其軍)「中國香榧之鄉」嵊州香榧迎來豐收季。12月5日,嵊州舉辦2020中國(嵊州)香榧節,一年一屆的香榧大賽同時舉行。據了解,嵊州香榧栽培已有1300多年歷史,現擁有古香榧樹群上百個,其中樹齡百年以上的香榧古樹就有近3萬株,五百年以上的有3000多株。2002年,嵊州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命名為「中國香榧之鄉」,包括嵊州上百個古香榧群落的「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 嵊州味道!皮薄餡多的嵊州小籠包10分鐘出鍋!
    最近,嵊州小吃越來越流行,街頭巷尾的小吃店也常常排起長隊,對於不愛排隊又想吃到正宗嵊州小籠包的美食君來說買回家自己蒸才更實在!它的皮非常薄,吃起來還是QQ彈彈的很有韌性,完全不會有那種不正宗的嵊州小籠包那樣厚厚的全是麵粉的感覺。
  • 浙數文化擬拆分浙報融媒體科技至科創板上市
    浙數文化方面稱,此前公司所經營的融媒體業務核心為二級控股子公司浙報融媒體科技,與公司其他業務板塊之間保持高度的業務獨立性。分拆完成後,公司仍將控股浙報融媒體科技,浙報融媒體科技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仍將反映在公司的合併報表中。
  • 嵊州「90後」姑娘今年要把「時尚小籠」帶出國門
    「黃酒遇到高溫,酒精揮發,酒香就沒了。黃酒多了,吃小籠包會導致酒駕。」為此,裘娜和團隊經過上千次試驗,幾乎將各個年份的黃酒試了個遍,歷時一年後,終於做出「黃酒小籠包」。小籠包聞著有酒的香醇,但食客吃後仍可放心開車。2018年4月,「醉小籠」在線上線下同步試銷。「僅僅半個月,全國各地就發來不少訂單,根本來不及做。」裘娜坦言,「醉小籠」如此受歡迎,她也沒有想到。
  • Cook with me | 英式司康&黃桃肯亞,與昔淞一起逛嵊州
    下午茶的主題,去拜訪了目前工作與生活在嵊州的昔淞,帶著她的英式司康與一杯黃桃肯亞,在嵊州的城裡鄉間散步,度過了閒散的周末。嵊州小吃裡,炒榨面頗為出名,在溪水河床上晾曬成乾燥蓬鬆的一團團榨面,具有特別的口感與味道。從嵊州的城裡出發,驅車前往西南面的浙溪村,從國道拐進,沿著鄉間路溯溪而上,就能看到一排排晾曬榨面的架子,還有穿戴好了泳衣,帶著嬉水玩具的人們。
  • 嵊州新一批法拍房來了!最低1元起拍,你心動了嗎?
    房產證號為城字第20023752號,登記時間為2006年9月21日,房屋用途為成套住宅,建築面積為154.57平方米;土地權證號為嵊州國用(2014)第00001號。該處不動產未騰空,已出具承諾騰空保證書,騰空時間為拍賣成交後15日內騰空。
  • 「陶」與「瓷」——嵊州這兩對夫妻堅持著對藝術的執守
    生活中,一個簡單寡言,一個爭強好勝;一個是「吃飯最好肚皮有個門,飯往裡一倒,門一關就完事;穿衣也一樣,只要能遮風避寒就行」,一個是「藝術就是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與眾不同的美」。但說到底,對藝術的愛與追求,卻始終如一,殊途同歸。多年以前,呂如達創作《看花一夜到天明》,感悟道:「養花常因忘澆水而枯萎,只有一盆仙人球在陽臺上由露水滋養,還年年開出白花,那天半夜竟一下子開出二十多朵,滿屋生香。
  • 「永寧—臺網曝光臺NO.12」浙FN639V,浙JJK631……你被曝光了!
    當你以為自己的違法沒人發現時可能已經被記錄下來了咔嚓咔嚓你已經被拍下啦!不信你看曝 光 臺魯PR6591所有人:陽穀領航運輸有限公司>違法時間:4月27日 9:17違法地址:G15瀋海高速1616公裡600米福建方向違法行為:機動車違反禁止標線指示浙FN639V
  • 挖掘本土清廉元素 嵊州打造「越鄉清風」文化品牌
    嵊州生態環境優美、人文底蘊深厚、產業基礎紮實,以「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聞名於世。在嵊州這座江南小城,不僅有綠水青山的自然風光,同時還有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近年來,在清廉浙江建設的指引下,堅持梳廉脈、編廉文、演廉戲、鋪廉路、建廉館「五廉並舉」,不斷打響「越鄉清風」清廉文化品牌。
  • 嵊州烤餃 自然淳香的味道 爽眼舒心的外形
    時間雖過去半個多世紀,然而,嵊州烤餃始終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回頭客……  東前街烤餃 宓風光 作  浙江在線-嵊州新聞網11月27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徐華鐺)嵊州烤餃類似「鍋貼」,裡面的餡是豬肉、蔥或豆腐,蘸上香醋,咬一口
  • HCP全力支持浙報集團新型智能化傳播「媒立方」雲存儲平臺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以下簡稱浙報集團)於1949年5月9日創刊,是中國前五名、浙江省第一大的報業集團。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興起,用戶對新聞時效性、內容豐富程度的需求正在日益增加,浙報集團作為傳統報業媒體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 浙數文化:分拆二級控股子公司浙報融媒體科技(浙江)有限責任公司至...
    >關於分拆二級控股子公司浙報融媒體科技(浙江)有限責任公司至科創板上市之事項 控股股東、浙報控股 指 浙數文化的控股股東浙報傳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實際控制人、浙報集團 指 浙數文化的實際控制人浙江日報報業集團 中國證監會 指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 嵊州玩王者榮耀高手在哪裡?香悅半島5000元現金大獎招募嵊州王者!
    遊戲如此,居住環境亦是如此,從遮風避雨,到土坯小樓,再到高層洋房,對於居住的困難,人類也是不斷的在發展,香悅半島,新城控股24年匠心力作,集新城豪宅之大成,不斷挑戰人類居住上限,雙園林配套近享,吾悅廣場一步繁華,可以說香悅半島是新城控股在嵊州打造的圓夢系列裡程碑作品。
  • 嵊州香榧搭上電商快車,「致富果」豐產更豐收
    嵊州香榧篩選現場。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吳一贊 記者沈貞海浙江報導 12月5日,2020中國(嵊州)香榧節在嵊州中國越劇藝術城舉辦,一年一屆的嵊州香榧大賽也同期舉行。嵊州香榧產業協會負責人介紹說,今年是嵊州榧農最為高興的一年,家家戶戶都增產增收,豐產更豐收。榧農們把香榧親切的稱之為「致富果」,一些香榧主產區的榧農從從四面八方來到香榧節活動現場,慶祝香榧豐收。
  • 浙數文化(600633.SH):擬分拆二級控股子公司浙報融媒體科技至科創...
    格隆匯 12 月 14日丨浙數文化(600633,股吧)(600633.SH)公布,公司擬在二級控股子公司浙報融媒體科技引入戰略投資者後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並將其分拆至上交所科創板上市,此次分拆完成後,公司股權結構不會發生變化,且仍將擁有對浙報融媒體科技的控制權。浙報融媒體科技是一家以科技創新為基礎,服務內容智能化傳播的科技創新型融媒體產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