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07:50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苗麗娜 金漢青 王嘯天 通訊員 吳一贊 謝南華
0.2米、3.6米、12.6米……重372噸、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的嵊州百年臺門被放在「託盤」上,用大大小小78個千斤頂支撐起來,花了9天時間,先向西平移15米,再向北平移近40米,共平移了55米。
平移到位後,又花了近4天時間,8月2日,老臺門順利完成整體抬升1.15米。
這個位於嵊州市甘霖鎮蒼巖老街的百年臺門為什麼要「搬家」?如此龐大的百年古建築如何實現平移55米?我們見證了在科學技術幫助下,這一奇蹟的發生。
為防洪工程平移讓道——百年老臺門「搬家」
兩個月前,聽說嵊州甘霖蒼巖的百年臺門要「搬家」了,我們就踏入這方土地,一睹它的風貌。
蒼巖,如今的古村,以前則是一個古鎮,已有800多年歷史。我們沿蒼巖大橋走入,一條明清大街臨江而建,保留著古老的風格。
嵊州市文管處主任王鑫君站在江邊,向我們還原這樣一個場景:蒼巖村正好處於嵊州和新昌的交界地帶,曾是水陸交通要道,各地的客船在此來往。蒼巖人大多為俞姓。清康熙年間,嵊縣知縣題「剡南第一族」。那時,蒼巖老街商業氛圍濃厚,有客棧、布店、藥店等大大小小的店鋪。老街兩側,不少建築是明清時期的遺存,具有文物保護價值,俞家臺門最具代表性。
「帶你們去走走看看吧,」今年53歲的俞建農就是主人之一,他邊走邊介紹,「臺門是太爺爺俞基成建的。太爺爺是清光緒年間的一名師爺,當年他賣掉了60畝地,才建起了這一座恢宏的徽派建築,所以俞家臺門又叫基成臺門。」
如今臺門內總共住著四戶人家,依然熱鬧。
臺門坐北朝南,由內外兩個院落組成,入口處外院由門坪、門樓、外天井組成,內院由內天井、三開間正廳及兩側耳房組成。
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外天井,這裡種著幾十盆蘭花,俞建農說曾祖母從另一個鎮嫁到了俞家,她帶來了一份特別的嫁妝:一盆蘭花。蘭花的名字,因為地名,被人叫做「蒼巖素」,花翠色,舌全白,苞葉綠,寓意著新人幸福美滿。現在,村裡很多人種「蒼巖素」,還屢屢在蘭花展覽會上獲大獎。
環顧四周,臺門整體設計精美,採用了木雕、石雕、灰塑、壁畫等裝飾,牛腿、格扇雕刻精美。瓦簷下的壁畫,有枇杷、柿子,還有「年年有魚」、稻豐蟹肥等彩色畫面。正廳入口處院牆上的灰塑,居中脊塑「福祿壽」三星栩栩如生……
俞建農說,上世紀60年代,因文革「破四舊」,宅子曾受到破壞,一些精美的構件不見了。父輩們想盡了辦法,用一些泥和墨紙把牛腿等物品包了起來,才得以保全至今。
參觀完一樓的廂房,我們踩著狹小的木結構樓梯,小心翼翼走到了二樓,這裡是俞家的幾間臥室,留著老式的雕花床等老物件。
二樓屋頂是榫卯結構,木頭支撐起整個屋頂,使得老屋能自由「呼吸」,我們走進房間,頓時覺得敞亮和透氣,這也是老屋能百年保持原樣的原因之一。
2002年,這座臺門被列為嵊州市文保單位。
隨行的嵊州市文管處主任王鑫君告訴我們,基成臺門是浙東地區較為典型的院落式民居,反映了當時嵊州地區的建築技術水平,也是鄉村文化痕跡的遺留,在同類建築中有較高代表性,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
臺門為何要搬遷?甘霖鎮副鎮長江凱最為擔心,蒼巖地處澄潭江和小烏溪江兩江交匯處的,最近幾年,河床漸漸抬高了,防洪設施變得薄弱,村民常受洪水危害。臨江而建的俞家臺門同樣受到威脅。去年的超強颱風「利奇馬」,更是造成500多戶村民房屋受災,直接損失約2億元。
痛定思痛。為了讓蒼巖的百姓不再受洪水侵擾,嵊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澄潭江(蒼巖段)防洪能力提升應急工程,也就是造防洪大壩。
經多次現場察看,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水利專家確認:大壩的建設無法避開基成臺門,而如果採取落架搬遷的保護方式,會對老臺門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為百年古建築萬無一失——50多個工人備戰60多天
要建防洪大壩,基成臺門也要被拆,怎麼辦?今年3月,聽到臺門可能要被拆遷的消息,俞建農74歲的老母親袁玉娟茶飯不思,對老人來說內心是矛盾的:一來防洪工程關係到全村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二來老臺門的一磚一瓦都是記憶,真不捨得。
當地政府也考慮到這個問題:拆了古建築,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為了更好地保護,經多方商討,最終由嵊州市文物部門牽頭組織審批,嵊州市政府同意,由甘霖鎮政府作為項目建設方,決定對基成臺門採用整體平移的異地保護方式。為確保基成臺門整體平移,共增加拆遷8戶。
當俞建農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母親時,袁玉娟激動地哭了。老人說,她沒想到政府願意花這麼多錢去保留老臺門。
5月10日,杭州聖基建築特種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毛新華帶了50多個工人進場。
眼前的這幢古建築讓他鎖緊了眉頭,這絕對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他之前曾平移過溫州的古建築,但那座建築佔地僅200多平方米。而基成臺門372噸、500多平方米,是他從事古建築工程20多年來,參與過的體量最大的古建築平移項目。
整體遷移工程實施的基本思路是在新址修建新基礎→在新舊基礎之間修建軌道→對建築上部結構加固→將加固後的房屋與基礎分離→安裝移動裝置→頂推或牽引平移→就位連接。
基成臺門同其他常規平移工程相比,還有這樣幾個難點:
一是平面布局與結構形式複雜。二是結構整體性差,古建築底部不「生根」,對加固要求高。三是本工程為文物保護建築,加固工程不得損害文物價值。平移過程中要重點考慮保護局部的雕刻、材料等。
兩個多月後,當我們再次來到臺門前,一眼望去,它已經「全副武裝」。表面搭滿了腳手架,牆壁也貼上了木板、木龍骨,整個樓房被「包裹」成了一個整體。低頭往下看,臺門底部被工人掏空,挖出一個個近兩米深的坑。
同時,在臺門底部放入東西向12根、南北向16根的鋼軌,這些鋼軌交織成一個巨大的託盤,託起整棟臺門。託盤下有78個千斤頂。這些千斤頂在軌道上,全程用計算機操作,推動臺門平移。
「就拿這堵空鬥牆來說,它的材料早已老化,為了防止在遷移過程中上半部牆體出現裂縫、局部碎裂甚至側翻等意外情況,我們預先在空鬥牆下面澆築了混凝土梁,並製作安裝了10噸重的鋼桁架結構。」杭州風土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情達指著院牆說。
此外,為了防止遷移的過程中灰塑掉落,他們在屋脊灰塑部分也貼了一層塑料保護膜,然後兩端木板夾牢,空隙處採用發泡膠填充。臺門搬遷至新址後,他們還為院牆兩側增設構造柱以保證安全,同時進行必要的修繕。
何情達告訴我們,老臺門的地面是非常考究的「三合地」,用雞蛋清、石子、糯米攪拌起來做成的,質地非常堅硬牢靠。為了保留原建築風貌,地面被切割成許多方塊體,平移結束後,再全部拼接起來。
何情達說,像這種局部保護的工程難度特別大,施工時間也緊張,所以工人們常常從早上6時半開始,一直幹到傍晚6時。
為保證移動毫釐不差——372噸臺門移了10多天
7月21日,終於等到臺門正式平移的日子。
我們早早來到現場,只見現場被村民們圍得水洩不通,大家都等著這一奇蹟的發生。
「動了,真的動了!」上午9時,人群騷動起來,78個千斤頂在鋪滿黃油的鋼軌上開始緩慢平移。不仔細留意還真看不出來,垂直的量尺卻顯示,在兩分鐘內往前移動了5釐米後停下來。
「基成臺門較為古老,結構也比較鬆散,為了做到萬無一失,這次我們不再使用傳統的滾輪移動,而是採用了『無感平移』法,每分鐘能移動2釐米到3釐米。」毛新華似乎看出了我們的疑問,仔細解釋說。
毛新華兩眼緊緊盯著軌道,不時通過對講機提醒著工人們。起身,我們跟著他來到了平移指揮臺,想看看平移背後究竟有什麼奧秘。
指揮臺上,放著兩臺電腦,它們是整項平移工程的「中樞神經」。
「其中一臺電腦控制著平移的動力,還有一臺電腦控制著78個千斤頂,所有的這些千斤頂都是由電力驅動的12臺泵站提供動力。古宅平移最重要的就是要『穩』,所有設備都需要用電。如果平移過程中遇到坎坷,它便會進行自動調平,以保證臺門的行走姿態正確。而一旦高低誤差超過2毫米,平移工作將在電腦的指示下自動停止,並自動校正。」設備監測師賀佩敏守候在電腦旁已經超過5小時了,「雖說電腦是很智能的,但我們還是24小時都監控著,我們不能讓百年老臺門有任何閃失。」
7月21日調試,只平移了0.2米;7月22日,平移了3.6米;7月23日,平移距離達到了12.6米;7月24日,在指揮臺前,毛新華暫時鬆了口氣。當天,老臺門向西平移15米到位。緊接著,一聲令下,在8個頂推千斤頂的助力下,老臺門調整好「步伐」,再次朝著北邊出發。
7月29日上午10時50分,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裡,基成臺門終於平移到「新家」。
8月2日下午4時32分,經過4天努力,整個臺門抬升了1.15米。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鄭建華表示,這是紹興首次平移歷史文物,也是浙江省第二次大型平移古門。這次平移所用到的先進技術,對浙江省乃至中國的文物保護,都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嵊州市文化旅遊局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接下來相關部門還將對老臺門進行修繕,將基成臺門、跨街古戲臺、高屋臺門與五昌門門牆等文物建築,有機組合成古典式人文景觀。
袁玉娟帶著家裡的老人和幾十盆蘭花,暫時住到了對面臨時房內,只要不颳風下雨,她總是來看看工程的進度,她相信自己很快就能回家了。
盤點國內大型建築平移案例
上海90年歷史老建築集體「搬家」:
2020年7月,上海市靜安區5棟始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歷史建築群完成平移,值得一提的是,與傳統平移建築物不同,這些老建築不但要過馬路,還要完成S形路線平移。每棟建築單次平移最遠達230米,5棟建築來回累計平移距離達到2088米。
河南採用滑塊平移技術,將3000噸大樓「挪」7.8米:
2014年1月,重達3000噸的河南省郵政汽車維護局營業樓整體平移成功。這是河南首次採用鋼板滑塊平移技術移動大樓。
河南省郵政汽車維護局經營樓平移工程項目是2013年鄭州市隴海路拓寬工程重點項目中的技術難點。該營業樓始建於1999年8月,四層框架,局部五層,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總重3000多噸,平移推力400噸。
廈門一長途汽車站90度旋轉:
2019年4月,廈門後溪長途汽車站主站房完成90度旋轉。主站房建築面積2.28萬平方米、總重量3.018萬噸,相當於將2.5個凱旋門實現90度旋轉。
15970170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