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從科技IPO上市,AI四小龍同路不同歸

2020-12-14 量子位

楊淨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有意思。

越來越多AI明星公司上市,有意思。

在雲從科技IPO上市節奏明確、招股書披露後,當初外界因AI視覺而並稱的「AI四小龍」,現在已有3家走向公眾市場。

而且果不其然,首先被關注的焦點都集中於財務數據,集中於營收、淨利和盈利。

對於AI技術公司的營收難、盈利水平不高,喜聞樂見。

商業模式和商業變現能力,固然十足重要。

但在這些頭部技術公司紛紛走向「公開」之時,另一些之前難於對比和回答的疑問,也就有個解題方法。

至少在現在,這樣3大現象非常明顯:

相同技術起家的AI明星公司,竟走出了不同的商業模式變現之路。技術模式創新,已走到產業結合和商業變現的臨界點。中國第一代網際網路人才和學研高材生,正在催化中國進入原創技術創新周期。01 商業變現模式,四小龍走出四條路

按照招股書披露順序:

曠視自述是一家聚焦在個人、城市、供應鏈物聯網三大領域的公司。

依圖則強調算力,橫向介紹「同行」也都是晶片公司,把自己歸在AI晶片序列。

而商湯雖然還沒有招股書可看,但在其官方介紹中,也不難看出是AI+平臺型公司,在每個垂直行業輸出技術和解決方案。

行業正在實現這樣的演變:

沒錯,最新提交招股書的雲從,演變成了一家作業系統公司。

更具體來說是人機協同作業系統

其招股書披露,雲從的人機協作作業系統是指通過對雲-邊-端一體的設備、AI應用和資源的統一管理,實現從設備接入、感知、存儲、計算、理解到決策的作業系統底層系統平臺。

傳統意義上的作業系統,面向To C業務為主。

比如我們熟悉的Windows、Android、iOS……

這些輻射甚廣、用戶體量龐大的OS,一方面都是技術模式創新驅動,另一方面雪球效應明顯,具有天然壟斷性。一旦前排優勢形成,後發想要突破就難上加難。

除非在新技術創新和開發者生態周期裡,大家都處於同一起跑線。

所以華為鴻蒙谷歌Fuchsia,現在就在展開AIoT的競逐。

而在這一波技術創新周期裡,還有另一類作業系統。

面向To B業務為主,擁有著很強的專業能力,由於每個客戶需求千差萬別,這就決定了AI作業系統不易壟斷。

行業內的作業系統競爭格局,也沒有完全成型,這就帶來做大做強的機會。

而雲從主打的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正是看中這種機遇。

在與波士頓動力創始人馬克雷波特對話中,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表示,

由於目前人工智慧存在不可解釋、不可復盤的缺陷,雲從科技將公司戰略聚焦在「人機協同」上。

這也是雲從跟一般的AI作業系統不同的地方。

在雲從看來,人機協同包含著三個依次演進的層次:人機互動、人機融合和人機共創。

人機互動,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視覺、聽覺等感知技術,以及認知和決策技術實現機器人與人類感知交互。

人機融合,機器已經參與到的人類的工作任務當中去了,根據機器和人的優勢進行智能匹配,提升工作效率。

人機共創,通過行業知識轉換、群體智能、人工智慧自主發掘創造新的服務內容、產品系統,並定期更新。

招股書介紹,雲從科技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具有三方面的特性。

第一點,生態聚集效應

作業系統是整個AI產品體系的核心中樞。所有的硬體、軟體、應用都是基於作業系統的。

第二點,行業特徵

跟晶片不同的是,作業系統可以部署到不同的行業平臺,置入不同行業的業務流。

第三點,跨界融合的能力。

單點技術無法實現專家知識結構化,需要人機協同系統實現「算法-方案-行業」的閉環。

作業系統通過複製專家的核心能力,實現能力迭代,代替人類完成結構化勞作,最後跨界融合到各行各業,催化整個社會效率。

雲從科技稱,目前,該系統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四大領域已逐步實現成熟落地應用。

其中智慧金融領域公司已覆蓋六大國有銀行在內超過400家金融機構。

智慧治理領域產品及技術已服務於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政法、學校、景區等多類型應用場景。

智慧出行領域產品和解決方案已在包括中國十大機場中的九座在內的105座民用樞紐機場部署上線。

而智慧商業領域產品和解決方案,也為全球數億人次帶來智慧、便捷和人性化的AI體驗。

此前在上述領域,實際也有IT化、信息化的系統,但一方面並不智能,另一方面也不是安全可靠的提供方,並非自主可控。

所以雲從以最高安全等級的金融切入做大,輻射延展,證明了這套AI OS的能力和可靠性。

在剛舉行的第七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雲從科技的「人機協同作業系統」(CWOS),也獲得專家推薦委員會中外主任特別推薦,入選 「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

實際上,從雲從人機協同作業系統的應用領域,也不難發現另一個AI落地特點:

AI技術逐漸進入產業規模化落地期,而且規模化效應正在顯現,從一個行業遷移到另一個行業,成本越來越低。

過去常以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速度來審視AI公司發展。

但本質的不同是,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實際在建構的是一個「虛擬世界」,並不涉及對現有產業的直接改造,發展起來更輕、更快。

而AI面對的,都是發展數十年的傳統產業,變革起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立竿見影的。

不過一旦有一個行業,或者行業內玩家有人「脫穎而出」,就會帶動更快地遷移和規模化。

雲從和其人機協同作業系統,證明的就是這個規律。

此外,如果對雲從科技這家公司有更深入的價值追求的了解,也可以從更深維度知道為什麼要耗心費力打造「人機協同作業系統」。

雲從科技創始團隊成長的時代,國內曾有過非常直接的缺芯少魂之問。

芯,指的是晶片;魂,指的就是作業系統。

晶片之價值,相信最近幾年的熱議和關注度已經說明了一切。但作業系統的價值,也需要相提並論般重視。

而上面也說了,如果To C面向消費者市場的作業系統,一時沒有機會,那To B面向企業和產業的作業系統,現在就有時代級窗口。

此時不做,此時沒有自主可控的公司來做,以後再面臨斷炊卡脖子就悔之晚矣。

所以始終以「AI國家隊」自持的雲從,最終將技術集成於一個作業系統,應該也有這方面的考量。

02 結合增速看AI公司財務

企業招股書,最關注財務數據肯定是正途正道。

一個公司的商業變現能力,全都體現在了他的營收、利潤數據上。

但他所反映的都是一個公司的過去和現狀。

而隨著公司IPO上市,推向公眾市場,還要審視的是這個公司的未來和預期。

所以如果結合「未來和預期」來看雲從,那以什麼指標?

增速

核心就是營收增速。2017年到2019年,公司營收分別是6453.37萬、4.84億、8.07億,複合增長率達到了253.70%

這種高複合增長率,也是AI公司們普遍展現出的特點。都是200%以上的複合增長率。

剛才說到,雲從選擇的作業系統,規模化效應正在發生。

體現在業務營收中,「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在2018 年和 2019 年,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業務收入有大幅增長,較上年同期增長了74.81%491.92%

而且隨著「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業務收入佔比逐年提高,帶動毛利也穩步提升。

報告期內,公司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在2017年到2019年分別為36.12%、21.46%、38.89%。

今年上半年甚至達到了52.87%

淨利增速也如此。按照招股書數據,雲從年均淨利增長率達到358.47%

雲從還預計,未來兩三年就會觸及盈虧平衡點

但出現在輿論中的三年23億虧損,是怎麼回事?

對於這個虧損,有一項不得不提的支出。

2019年——可能是內部啟動上市計劃後——雲從實施股權激勵,光那一年就支付了13.02億元。

除了雲從科技在上市之時優先想到回報一路創業的員工,也說明雲從的淨虧損中,有非經營性的部分。

所以如果在雲從淨利中,刨除13億之後,真實營利淨利虧損是10億元左右。

再結合其營收增速和複合增長率,「盈虧平衡」確實不是虛言。

不過歸根結底,不止雲從,這種結合複合增長率看公司的思路,對於AI公司會更公平。

因為剛才也說了,這些公司基本都是新技術周期裡技術模式創新公司,看複合增長率,可以比直接看營收和淨利,更容易窺見其規模化落地的關鍵所在。

這可能是衡量技術創新到商業模式落地的一個合理方法。

對於上市後的預期展望,也會更真實。

03 雲從招股書透露的其他特點

除了AI技術公司走出不同商業模式用如何增長看技術創新到商業模式創新……

雲從招股書中,還有幾個有意思的小特點。

一、年輕。

雲從從創立到上市,僅5年時間。

與經常一起比較的AI四獸等公司相比,都要更年輕,更快實現技術創新到商業模式落地。

這既有雲從的努力和奮鬥,但也說明,以深度學習驅動的AI技術創新,正在不斷臨近商業模式大爆發的臨界點,節奏會越來越快。

AI技術的研發、落地和應用的基礎設施,正在日趨完善。

二、國家隊。

雲從科技自成立以來共進行多輪融資,融資總額接近30億元人民幣,今年5月還有新一輪18億進帳。

但除了創始團隊,股東結構中,中國國新、廣州產業投資基金、渤海產業投資基金、佳都科技、中國網際網路投資基金、上海國企改革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廣州南沙金控、長三角產業創新基金、工商銀行、海爾金控……

都是國有背景資金,都是內資。

這也是一種從一開始就被雲從明確的主動選擇——以國家隊背景創立、不拿外資有關的資本。

而這種選擇,對於雲從後來在中國金融系統中廣泛落地和應用,並非沒有幫助。

在金融銀行領域,雲從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及核心應用已覆蓋六大國有銀行在內超過400家金融機構,是當之無愧的頂級AI供應商。

三、第一代網際網路人才和學研高材生合力。

雲從科技的核心創業團隊均來自中科大及中科院,結合其全內資與政府基金背景,也是其被視為「AI國家隊」的主要原因。

其中,創始人周曦,80後的AI大牛,受教於中科大,創業前是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的專家。

核心技術團隊中,也多是中科大、中科院系統出身的專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比如楊樺、姜迅等,出自中國第一代網際網路公司盛大

可以說在AI這樣的技術創新周期——中國有機會可以站在全球技術創新同一起跑線時,既離不開學研領域的博士、教授們,也離不開網際網路發展浪潮裡浸潤後的產品人才。

而且即便是邁步上市,雲從的產學研路徑也依然清晰。

有一個「3+5」的研發架構。三大聯合實驗室和五個研發中心。

由重慶綠色智能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三個支點,提升基礎核心技術研究能力。

再在廣州、重慶、上海、蘇州和成都的五大研發中心,負責提供核心技術產品能力。

One more thing

最後,在雲從招股書特點挖掘最後,或許也是時候再度審視那個熟悉的技術Gartner成熟度曲線

它將新技術的發展分成5個階段:萌芽期、過熱期、低谷期、復甦期與成熟期。

過去幾年中,AI企業在投資圈炙手可熱,現在也到了落地兌現的時候了。

從階段來說,或許就是「死亡之谷」。

只有真正帶來產業價值的AI企業,才有可能穿越。

IPO上市,或許就是可以成功穿越的一種檢驗?

或許這些公司,也都得感謝科創板的推出。

科創板的初衷,就是扶持高科技企業,而高科技企業往往初期研發投入大,通常容易處於虧損狀態。

之前這種狀態不被接受,所以諸多優秀科技公司——即便是商業模式創新,也不得不赴美上市。

但現在,科創板提供了一個機會。

在這個機會裡,讓技術模式創新或許能真正在中國長起來。

在過往的全球現代化進程中,特別是以信息科技和網際網路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始終是跟隨者,所有當前龐然大物的巨頭和企業,都是商業模式創新的產物,在此之前別人已經完成了技術模式創新鋪墊。

然而AI為核心的技術模式創新,這波創業公司都是代表。

即便AI商業模式創新,現在全世界都沒有成熟經驗和「靈丹妙藥」,比如AI第一大廠谷歌,也核心依靠網際網路廣告營收。

但這更加說明,這一波浪潮,不再是跟隨者了。

相關焦點

  • 最年輕的「AI四小龍」,雲從科技衝刺科創板IPO
    經過三四年,一級市場培養的人工智慧的項目,在當前加速了上市的步伐。11月底,海天瑞聲獲科創板上市委會議通過,12月以來,依圖科技、雲知聲先後進入科創板上市問詢階段,而雲從科技、雲天勵飛均進入科創板上市受理階段。 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第一季度,人工智慧的上市潮即將到來。
  • AI獨角獸雲從科技IPO,上海灘富豪劉益謙持股3.86%
    繼依圖科技之後,科創板又將迎來一家AI獨角獸。 12月3日,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從科技」)在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根據招股書,此次雲從科技擬募資37.5億元,將用在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升級項目、輕舟系統生態建設項目、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 最年輕AI四小龍衝刺科創板:拆解雲從IPO文件-虎嗅網
    智東西12月4日報導,幾小時前,雲從科技在上交所披露上市招股書,成為繼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後第三家披露上市文件的國內「AI四小龍」之一,目前僅商湯科技還未公布確鑿的上市計劃。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是AI頭部企業中成立時間最晚的一家,核心創業團隊來自中科大及中科院,結合其全內資與政府基金背景,有國內「AI四小龍」中的「國家隊」之稱。
  • 四小龍集體衝刺上市 AI的寒冬結束了?
    最新消息是,雲從科技已經完成章程備案,據消息人士透露,其可能最早在明年上半年上市。雲從科技對此不予置評。除了雲從科技外,今年謀求上市的明星AI企業還有依圖科技:今年9月9日,依圖與國泰君安證券籤署輔導協議,並於同日在上海證監局備案,擬以公開發行中國存託憑證(CDR)的方式在A股上市。
  • 四小龍集體衝刺上市,AI的寒冬結束了?
    最新消息是,雲從科技已經完成章程備案,據消息人士透露,其可能最早在明年上半年上市。雲從科技對此不予置評。除了雲從科技外,今年謀求上市的明星AI企業還有依圖科技:今年9月9日,依圖與國泰君安證券籤署輔導協議,並於同日在上海證監局備案,擬以公開發行中國存託憑證(CDR)的方式在A股上市。
  • AI「四小龍」進化術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依圖科技、雲從科技以及曠視科技分管投資與市場的高管身上。原因很簡單,以技術為主要驅動的科技公司要想鋪盤子、做裡子,錢太重要了。外界對這個新興行業,尤其是對這四家計算機視覺創業公司從不吝嗇關注。嶄露頭角之後,業界給它們取了一個頗具氣勢的名字——CV(計算機視覺)「四小龍」。
  • 曠視科技啟動科創板上市輔導 「AI四小龍」三缺一
    來源:獵雲網依圖、雲從以及曠視相繼奔赴科創板,唯獨商湯科技尚未有確切信息傳出。作者丨王非1月12日晚間,北京證監局備案公告顯示,曠視科技(下稱:曠視)正在接受中信證券上市輔導,擬以公開發行中國存託憑證(CDR)的方式在科創板上市。截至目前,依圖科技、雲從科技以及曠視相繼奔赴科創板。
  • 曠視上市夭折一年後:依圖、雲從爭相IPO,誰能成為AI第一股?
    「AI四小龍」中的曠視科技曾在去年8月打響了AI初創企業上市的第一槍,然而赴港上市計劃隨著國內外環境變化而終止,失去先發優勢。目前,曠視尚未有明確的上市時間表傳出。而自11月以來,依圖科技、雲從科技、雲知聲和雲天勵飛等AI企業先後提交科創板招股書,其中雲知聲和依圖已進入問詢階段。
  • ...尚未盈利便謀求上市,AI「獨角獸」雲從科技業務快速擴張但存...
    科創板連續兩日迎來「同股不同權」考生!繼匯宇製藥科創板IPO獲受理後,雲從科技也來赴考。  12月4日,資本邦獲悉,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從科技)的科創板IPO申請已於12月3日獲上交所受理,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其保薦機構。
  • 巨虧23億,雲從流血上市
    另外三隻獨角獸中,曠視科技、依圖都已披露上市文件,不過曠視的港股IPO一再被擱置,依圖科創板IPO審核狀態變更為「已問詢」,而商湯科技還未公布確鑿的上市計劃。雲從科技所在的人工智慧梯隊一度是資本熱捧的對象。
  • 雲從科技已啟動上市輔導,最新一輪融資金額超18億元
    藍鯨TMT頻道8月20日訊,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顯示,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於2020年8月18日在廣東證監局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這意味著,雲從科技啟動A股上市流程。公開資料顯示,雲從科技當前業務主要圍繞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商業等幾個板塊,與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合稱「CV(計算機視覺)四小龍」。據天眼查公開信息顯示,目前,雲從科技已完成10輪融資,參投方包括工商銀行、海爾資本、海爾金控等。5月13日,雲從科技宣布完成最新一輪C輪融資,該輪融資規模超過18億元人民幣。
  • 上市「三缺一」,AI四小龍,誰更有巨頭相?
    2020年12月3日,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從科技)在上交所披露招股書,正式衝刺科創板上市。至此,被譽為「AI四小龍」的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四家AI獨角獸,除了商湯科技以外,另外三家企業都已先後提出科創板上市計劃。曠視科技早在2019年8月就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材料,但至今尚未獲得港交所聆訊通過;依圖科技在2020年11月4日申報IPO,目前處於問詢狀態。
  • 曠視南飛雲從北歸:科創板喜提刷臉王雲從科技 佳都科技浮盈18億
    曠視南飛,雲從北歸。不知是否是巧合,在曠視科技通過港交所聆訊的消息傳出後,「AI四小龍」中的另一家企業雲從科技完成股改,計劃2020年底在科創板上市的消息也隨即傳出。這意味著,A股的投資者們再也不用羨慕美股、港股的同行們了——A股也是我們自己的獨角獸的首選上市之地。
  • 雲從科技的正反面
    資料來源:量子位雲從科技在AI四小龍中絕對算是異類。首先是年輕,雲從從創立到上市,僅5年時間。雲從科技作為四小龍之一,奉行的「務實之道」,增速一直是幾家中最高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雲從科技分別實現營收6453.37萬元、48411.34萬元、80734.72萬元,2017年至2019年三年營收平均增長率達358.47%。那麼快速發展的AI賽道,雲從科技真的在「大步快跑」嗎?
  • 流血上市:AI獨角獸的自救
    比如,業內享有盛名的CV(圖像視覺)四小龍之一—雲從科技,成立至今共虧損達23億元;近日衝刺科創板的雲天勵飛,自2017至今虧損達16億元;深耕AI領域的雲知聲,在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也已虧損了6.9億元。從這些企業的表現來看,AI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實在讓人憂心,而這也正是導致資本加速退場的主要原因。
  • 集體衝擊上市,AI四小龍能穿越「死亡谷」嗎?
    11月4日,根據上交所官網信息,依圖科技申請科創板上市已獲受理。依圖科技此次預計募資75.05億元,主要用於新一代人工智慧IP及高性能SoC晶片項目、基於視覺推理的邊緣計算系統項目等5個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2011年成立的依圖科技,在國內的人工智慧領域中,和商湯科技、曠視科技、雲從科技並稱為「AI四小龍」。
  • 雲從科技提交科創板上市招股書 創始人周曦擁有六成表決權 擬融資...
    來源:證券時報·e公司12月3日,被稱為「AI四小龍」之一的雲從科技在上交所披露上市文件,成為科創板又一家公開招股的AI公司。招股書顯示,雲從科技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收入分別為6453.37萬元、4.84億元和8.07億元,2020年上半年實現收入2.21億元。在營收高歌猛進的同時,雲從科技目前仍處於虧損階段。
  • 36氪獨家 | 雲從科技完成18億元新一輪融資,直指 A 股上市
    文 | 蘇建勳 據 36 氪獲悉,有著國內人工智慧領域「AI 四小龍」(其餘三家為商湯、曠視、依圖)之稱的「雲從科技」已完成新一輪融資,總規模達18億元人民幣。 在雲從科技這一輪的投資方中,除了中國網際網路投資基金、上海國企改革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廣州南沙金控、長三角產業創新基金等政府基金外,還包括工商銀行、海爾資本等產業戰略投資者。
  • 知名AI「獨角獸」雲從科技衝刺科創板IPO:尚處虧損狀態,擬募資37.5...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華清 12月3日晚,證監會官網披露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從科技」)科創板招股書(申報稿),只有5年發展史的AI「獨角獸」企業開啟衝擊科創板上市。2020年上半年,雲從科技歸母淨利潤為-2.86億元,雲從科技認為新冠疫情對今年上半年的業績造成很大不良影響。從營收層面看,雲從科技過去三年表現不錯,逐年提升,2017年營收為6453萬元,2018年迅速增長至4.84億元,2019年進一步增長至8.07億元,但2020年上半年營收僅為2.2億元。
  • 收下MICO後,「科技股四小龍」赤子城科技加速乘風破浪
    近日,港股「科技股四小龍」之一赤子城科技(09911.HK)宣布完成對MICO的收購。由此,赤子城科技將擁有MICO董事會多數席位,並成為第一大股東,擁有對MICO的控制權。 自該收購消息宣布後,赤子城科技的股價便一路上漲,一度漲至2.8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