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生活中的焦慮多來自於「想太多」?

2021-01-21 心圖騰

焦慮,在現代社會中幾乎是一種人人都會擁有的情緒。

每當陷入焦慮這種負面情緒時,我們的大腦往往會出現很多使人情緒低落的心理現象,比如負面分析、完美主義,以及過度思考。

過度思考從心理學上講也被稱作「反芻思維」,指的是「個體在經歷的負面事件後對自身、事件產生消極情緒以及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

比如——

「為什麼我會遇到這種事?」

「我的失誤會不會影響到別人對我的看法?」

「我好失敗,我的人生怎麼這樣呢?」

乍一看,似乎這和我們平時說到的「反省」或「自省」好像很相似,但事實上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反省」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正向反饋,它的作用是使我們走出自怨自艾的負面情緒,將目光放在未來的生活中;而「過度思考」則會讓人深陷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

「過度思考」會引發焦慮、抑鬱等消極情緒,極大地影響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有這樣幾種常見的引起過度思考的原因。

首先,是害怕被孤立。人是群居動物,縱然有人說自己喜歡一個人獨自生活,但這並代表就喜歡被刻意「孤立」。

這是我們心中的一種安全感的需求,而焦慮的其中一種原因就是來自「不被接納」的恐懼感。

在原生家庭中沒有獲得過足夠接納感的人在成年後更容易因此而過度思考進而感受到焦慮。最後我們會忘記引發情緒的問題本身,而是會深陷被他人所厭惡的恐懼之中。

其次是完美主義。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有點小缺點的人更容易受人歡迎。完美主義是一種消耗心力同時也沒有什麼價值的心態。

它會使個體陷入自怨的情緒當中,採取逃避的手段拖延解決問題的時間,因為過於追求完美,反而選擇逃避。

人焦慮的時候,往往也是拖延症最嚴重的時候。

第三點則是過度解讀。比如,對方說的明明是「做得還不錯」,但停在自己的耳朵裡卻變成了「很差勁,但我不方便直說,所以與會一點告訴你,希望你能有自知之明」。

這種過度「腦補」的情緒容易讓人走入死胡同中,最後不僅會埋怨自己,甚至還會對對方產生怨恨的情緒。

最後,則是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焦點效應」指的是「人們往往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人群中的焦點,大家的視線都普遍落在了自己身上」。

最典型的例子,當你被老師在課堂上叫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會不會覺得所有同學都在豎起耳朵等你的答案?

這種時候,一些「高自尊」的人就會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暗示自己如果自己回答不上來問題就會「非常丟臉」、「會被人嘲笑」。

但事實上,真正關注他人的人是非常少的,每個人最關注的永遠是自己。一個總是在意別人看法的人,往往是一個內在缺乏足夠自我價值的人。

我們常常認為別人的行為是和自己有關的——比如當自己因為沒回答好問題而被老師責備後,看到在笑的同學都會不自覺地認為他們是在嘲笑自己。

但事實上,他們所做的,和你其實並沒有關係。過度解讀別人的舉動、自我代入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只會給自己增添無謂的困擾。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停止「過度思考」的行為呢?

首先第一點就是「轉移注意力」。當發現自己已經開始有焦慮的苗頭的時候,立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點其他的。

比如去找一部自己喜歡的電視劇或是電影去看,再或者給自己找點事幹,比如打掃衛生。總之,無論是做什麼,一定要遠離那個讓你過度思考的源頭。

比如在手機上和人吵架了,那麼就把手機放遠到自己自己一伸胳膊碰不到,一定要站起來走幾步才能摸到的地方。

其次是「思考懲罰」。這個方法是運用厭惡刺激法來阻斷或者預防不必要思考的發生。一個老生常談的方法,把一條橡皮筋套在手腕上,每當思維開始發散時就拉開它擊打自己。

疼痛感能使你的思想中斷,及時提醒自己抽身。

需要注意的是,懲罰力度不宜過大,不然不僅會讓自己受傷,還容易對這種方法產生厭惡情緒,難以長時間進行。

最後是「讓自己忙起來」。這一點與第一點是相輔相成的。簡而言之就是儘量避免自己處於閒暇無聊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人是最容易胡思亂想的。

夜晚是公認的焦慮情緒的高發期。因為白天有時可幹的人們晚上回到家後有了很多閒暇的時間,尤其是睡覺前,在黑夜這種本身就很壓抑的環境下,自然而然地會讓人產生許多負面情緒。

所以,儘可能在睡覺前遠離電子產品,遠離一切會讓你的思維活躍的物品。

負面情緒的產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這種情緒的泛化卻是由於我們的認知發生的偏差。

過度思考,不僅不會讓我們在「思考」中變得越來越好,反而容易產生認知疲勞,增加負面思維出現的概率。

希望大家都不要跌入「過度思考」的陷阱中,能夠更加理智地看待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周圍的問題。

相關焦點

  • 生活中的焦慮來自於想太多——心理學:你是一個過度思考的人嗎?
    焦慮,是生活中是不是會冒出來的一種情緒。當陷入到焦慮中時,我們往往會產生過度分析、負面思考、完美主義等心理現象。負面的心理信念不僅僅加重了我們的情緒問題,同時也成為了問題解決過程中的一個障礙。事實上,生活中大部分的焦慮問題,都來自於一個共同的核心,那就是想太多。以下幾種過度思考的方式,你是不是也有呢?害怕被孤立人是一種群居的動物,被群體中的他人所接納,是源自於我們內心的一種安全感需求。
  • 「心理學」:事情太多,焦慮崩潰怎麼辦?怎麼調節自己的心態?
    【我的回答】你好,多任務帶來焦慮-焦慮帶來低效-低效顯得任務更多——這的確是一種惡性循環。從你的描述中,這種緊迫感撲面而來。也許你也曾告訴自己「一口吃不成胖子」、「越焦慮效果越差」,但卻收效甚微,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呢?
  • 心理學科普:如何改掉「想太多」的毛病?
    在生活中,或者職場上,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總會「想太多」呢?或者會不會常常被詬病「想太多」?其實,對於人腦的運作機制,思維、意識的產生原理,以及它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科學家們還沒有給出一致的認知。但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人們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入。
  • 心理學:你之所以會痛苦,都是因為想太多了
    生活中,你有想問題想到頭痛或者徹夜難眠的經歷嗎? 如果你與別人分享你的問題,別人會覺得這個問題同樣的棘手嗎? 在眾人眼裡使你痛苦的事是屬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樣的問題嗎? 智慧的人總是善於思考。
  • 想太多,怎麼辦?
    最近,有位朋友 @想這麼多幹嘛 在後臺留言: 明明心裏面有很多的計劃,感覺也是對的,但是總邁不開腿,害怕膽怯,害怕失敗,腦子想得很多,做得很少,自己臉皮總是很薄,做不到心裡又很煩惱,容易生悶氣。
  • 心理學上認為:過度思考是一種非常尷尬的行為,俗稱「想太多」
    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想太多」,自己在一邊想了很多事情,耗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是卻只是自作多情而已。【一】過度思考,是負面的思維模式心理學曾說過,過度思考是一種負面的思維模式,通常可以歸結為兩種現象:悔恨過去和擔心將來。過度思考的人,經常會被一些細節而困擾,總是喜歡鑽牛角尖,甚至深陷在痛苦中難以自拔。
  • 人不能想太多,想多了會累...
    人不能想太多,想多了人很遭罪;心不能裝太多,裝多了心很累;情不能握太緊,握緊了手會痛。人生路,萬千條,走不通的時候,換個方向走,不要撞在南牆上不回頭;一輩子,人很累,不要總是想太多,想不通的時候,不要再傷神,乾脆不去想就好。
  • 【讀者問答】:事情太多,焦慮崩潰怎麼辦?怎麼調節自己的心態?
    從你的描述中,這種緊迫感撲面而來。也許你也曾告訴自己「一口吃不成胖子」、「越焦慮效果越差」,但卻收效甚微,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呢?今天我想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和你來一起探討。 說了這麼多,也許我們可以簡單粗暴的把【焦慮】和【評判】聯繫在一起。而也許你已經注意到了,這些【評判】的聲音,它們可能是來自於你內心當中,是你內心中根深蒂固的信念。而真正讓你恐懼的,不是做不完的ppt和論文,而是這些「想像中的聲音」。
  • 怎麼緩解焦慮與壓力?從心理學、哲學中,我總結了三個實用方法
    明明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物質越來越豐富了,為什麼大家仍然感覺生活壓力大?大概是社會發展太快,在精神上引發的不安與焦慮。 這幾年來,好像壓力與焦慮無處不在,小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初中生的輔導班越來越多,高中生得面臨高考壓力,大學畢業又得面臨找工作的壓力,工作幾年後是買房結婚的壓力,接著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壓力…… 可以說人這一生都得面臨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的各種各樣的壓力,特別是同齡人的壓力,混得沒有別人好,就很容易產生對比,引發焦慮。
  • 做事前為什麼總是「想太多」
    從心理學來分析做事情之前想太多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因為存在很多擔心和恐懼的因素,擔心給人增加麻煩擔心放錯,擔心別人評價你,恐懼自己會失敗,恐懼辜負別人的期待等等,所以有一些人定義他們為「完美主義」,思前顧後是他們最大的特徵,很多人在行動之前總是反覆思考,到底怎麼做才能避免這些不完美的結果
  • 4個過度焦慮的典型表現,看看你的焦慮有多深?
    再多安慰的文字,不如一個溫暖的擁抱;再多語音電話也比不上面對面地吃吃飯、聊聊天。所以,如果想要緩解人際關係方面的焦慮,就一定要學會投入到真實的交流和相處當中,也就是開始使用我們人類共情的能力,面對面地做一個人與人的溝通,這種真實的交流才會帶給人真切的情感慰藉。
  • 「白熊效應」:最好的消除焦慮的方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那就是睡覺之前不能想太多的事情,因為想太多的事情往往容易失眠
  • 為什麼大家都想考心理學研究生?
    隨著初試成績的臨近公布,考研黨們可以說是焦慮萬分。作為一枚心理學專業的大四學子,我也步入了考研之路,因為心理學最近幾年,無論是本專業還是跨考的人數都是每年考研的熱門之一。那為什麼大家現在大家都這麼想考心理學研究生呢?大致分為三類:第一就目前的來看,本科就讀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想考心理學研究生的人數是超過50%的。
  • 心理學:沒事想太多是一種病,三種方式可以治
    在我們身邊總有那麼一些人,格外的敏感與糾結,特別是當不小心做錯某件事、當眾出醜的時候,他的情緒一直處於當時那種尷尬的環境,腦海中總會浮現這件事情並且將它誇大過度思考。 這種情緒體驗讓他們痛苦,他們卻難以自拔。這種情緒體驗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過度思考情緒。
  • 應對高考,不要想太多方可避免焦慮
    隨著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不少高三學生的焦慮情緒也變得越來越嚴重。焦慮或許是所有高三學生在高考前難以避免的事情,但嚴重的焦慮情緒確實會嚴重影響高三學生的複習迎考。避免嚴重的焦慮情緒,有沒有好的辦法?其實,避免嚴重焦慮的辦法,也不必要想得太複雜,因為想得越複雜,就越容易讓人產生焦慮情緒。簡單來說,避免焦慮情緒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不要想太多。最好就是除了複習迎考,其餘的事都不要想。你想,作為高三的學生,在複習迎考之外,再想一大堆的事,有什麼用呢?除了增加焦慮情緒之外,一點用都沒有。想那些沒有用的事,想了也是白想,還不如不想。
  • 抑鬱症伴有的焦慮:焦慮的心理和生活中應對策略
    提到抑鬱症就很難避開焦慮,因為它們總是相伴相隨,並且同樣對我們的生理、心理和日常生活帶來很多困擾。更為嚴重的是,它對抑鬱症康復設置了許多障礙,以至於我們不得不再一次的單獨來分析如何應對它。焦慮是一種瀰漫的,令人不快的,含糊的憂慮感。
  •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長學了之後也許就不那麼焦慮了
    他們張揚搖滾音樂,主張通過毒品、政治、社會和「性意識提升」以及另類的生活方式等來解放並擴張人的「自我意識」。在當時反校園文化、嬉皮士運動、吸毒、性解放、青少年犯罪、自殺、大學生失業、現象十分嚴重。許多人陷入心靈孤獨、情感焦慮、價值危機、意義感喪失等心理衝突中難以自拔。
  • 心理學:面對生活和家庭的壓力,無處訴說時,應該怎麼辦?
    一邊我想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每天都工作的特別辛苦,一邊我又想和孩子有更多交流的時間,然而很多的事情只能是言不由衷。吳先生 45歲 醫生治病救人是我們的職責,在醫院裡我是一名醫生,在家裡我更是孩子們的父親,妻子的老公,父母的兒子。
  • 劉軒:幫讀者用心理學改善生活
    中國青年網北京2月6日電(記者暴英霞)近日,哈佛心理學教育家、知名作家劉墉之子劉軒新作《幸福的最小行動》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這是一本優化人際關係、提升生活效率的科學手冊,教你把「追求幸福」的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切實可行的小行動,通過小改變創造大幸運,藉助小行動成就新人生。
  •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態度:不會焦慮、不太著急、不很在乎、不想太多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態度:不會焦慮、不太著急、不很在乎、不想太多。1.不會焦慮,無憂無慮。有人說:「一個人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活得很焦慮。」焦慮的時候,心情都不受自己的掌控了,腦袋裡 是一團漿糊,做什麼事情都不帶勁。就是一杯美酒在眼前,也聞不到酒香,還覺得這杯酒很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