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認為:過度思考是一種非常尷尬的行為,俗稱「想太多」

2021-01-12 曉麗說情感

思考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會發現自己的不足,讓自己不斷進步。

但是如果過度思考,就是一種非常尷尬的行為了,不僅自己尷尬,而且會讓身邊的人尷尬。

那麼到底什麼是過度思考呢?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想太多」,自己在一邊想了很多事情,耗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是卻只是自作多情而已。

【一】過度思考,是負面的思維模式

心理學曾說過,過度思考是一種負面的思維模式,通常可以歸結為兩種現象:悔恨過去和擔心將來。

過度思考的人,經常會被一些細節而困擾,總是喜歡鑽牛角尖,甚至深陷在痛苦中難以自拔。

積極樂觀的人通常喜歡活在當下,從不會想太多,因為他們明白,過去已經成為過去,值得總結與反思,但不值得悔恨;將來還未到來,可以期待,但沒有必要過度擔心。

【二】悔恨過去是一種愚蠢的表現

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想法:要想當初怎樣怎樣就好了。

在我們人生路上,可能會有一些遺憾和後悔的事情,畢竟誰也無法保證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非常正確,畢竟我們都有年少輕狂的時候。

喜歡過度思考的人,會經常性地、周期性地悔恨過去,甚至每一天都活在過去的陰影之下。

這樣的人是非常愚蠢的,他們不僅無法改變過去,而且還浪費了現在。

【三】擔心將來是多餘的

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也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很多人總是喜歡杞人憂天,經常擔心那些還沒發生的事情。每天都想著,萬一怎樣怎樣了,該怎麼辦。

其實這些擔憂未必真的會發生,即使發生了,提前做好應對就可以了,而不是過分擔憂,讓自己心力交瘁。

有擔心將來的這個時間,不如好好享受當下,凡事不要想太多。

【結語】順其自然,享受當下

每個人都不希望身邊的人整天唉聲嘆氣,一會兒後悔過去哪件事沒有做好,一會兒又焦慮將來什麼事會不會發生。

過度思考,不僅自己無法過好生活,而且也影響身邊的人的情緒,大家都處在尷尬的境地,何必呢?

所以,不要想太多了,一切事情都順其自然,享受當下的美好生活,就可以了。

相關焦點

  • 生活裡,有一種尷尬叫「想太多」——心理學:過度思考的5大表現
    自作多情,真的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有時候,為別人考慮了很多,甚至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結果只是換回了一句輕描淡寫的——我根本就不在意。想太多這件事情帶來的困擾,往往只有當事人能夠體會,因為沒有人能夠讀懂我們的內心,曾經經歷過的那些痛苦與掙扎。
  • 生活中的焦慮來自於想太多——心理學:你是一個過度思考的人嗎?
    焦慮,是生活中是不是會冒出來的一種情緒。當陷入到焦慮中時,我們往往會產生過度分析、負面思考、完美主義等心理現象。負面的心理信念不僅僅加重了我們的情緒問題,同時也成為了問題解決過程中的一個障礙。事實上,生活中大部分的焦慮問題,都來自於一個共同的核心,那就是想太多。以下幾種過度思考的方式,你是不是也有呢?害怕被孤立人是一種群居的動物,被群體中的他人所接納,是源自於我們內心的一種安全感需求。
  • 心理學:沒事想太多是一種病,三種方式可以治
    在我們身邊總有那麼一些人,格外的敏感與糾結,特別是當不小心做錯某件事、當眾出醜的時候,他的情緒一直處於當時那種尷尬的環境,腦海中總會浮現這件事情並且將它誇大過度思考。 這種情緒體驗讓他們痛苦,他們卻難以自拔。這種情緒體驗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過度思考情緒。
  • 心理學:窮思竭慮是一種病,總是想太多會形成強迫思維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這是由於個體認知不可調和,截然相反的諸多觀念,導致個體失去統覺能力。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你全神貫注於某一個字的時候,你會產生一種錯覺,你會不認識這個字了。這就是因為過於專注,而產生的思維混亂。運用事物的矛盾理論,我們很容易解釋為什麼窮思竭慮會生病。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包括我們的身體、認知、思想、信念,都充滿了矛盾。
  • 心理學:生活中的焦慮多來自於「想太多」?
    焦慮,在現代社會中幾乎是一種人人都會擁有的情緒。每當陷入焦慮這種負面情緒時,我們的大腦往往會出現很多使人情緒低落的心理現象,比如負面分析、完美主義,以及過度思考。過度思考從心理學上講也被稱作「反芻思維」,指的是「個體在經歷的負面事件後對自身、事件產生消極情緒以及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
  • 建議你不要做一個「想太多」的人
    心理學伊爾斯·桑德在《高敏感是種天賦》一書裡,明確地告訴我們,高敏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能力,很有可能會成為未來社會競爭中一種別具優勢的特質。可是為什麼很多敏感的人,還會受到「想太多」的困擾呢?楊絳老師的這句話,已經告訴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 「有一種累,叫胡思亂想 ……」:大腦的過度思考,正在讓你發揮失常
    記得自己高考之前,每天十分焦慮,睡覺前還總是止不住地想:「今年的題是難還是簡單?」「語文作文能不能寫完,數學的草稿紙夠不夠?」…… 工作之後,有時候也會過度思考,明明累了一天,想躺在床上舒舒服服睡上一覺,大腦卻總是停不下來。
  • 有一種累,叫胡思亂想 | 大腦過度思考,正讓你發揮失常
    大叔記得自己高考之前,每天十分焦慮,睡覺前還總是止不住地想 「今年的題是難還是簡單?」、「語文作文能不能寫完,數學的草稿紙夠不夠?」 ……工作之後,有時候也會過度思考,明明累了一天,想躺在床上舒舒服服睡上一覺,大腦卻總是停不下來。「稿子還有什麼要修改的,還有什麼更好的例子?」、「下個月的房租、花唄怎麼辦,同學結婚還得隨禮。」
  • 研究發現抑鬱症罪魁禍首:過度思考(反芻思維)
    ——知乎作者引觴w的回答想太多有時候也是一種病,很多抑鬱症患者看到這樣的情況並不陌生,因為很多抑鬱症患者天生最不缺乏的就是「自省」能力。可是有人會說,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心理學:你之所以會痛苦,都是因為想太多了
    「透徹思考」和「過度思考」存在一個健康的界限。 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擺脫這種過度的思考呢? 1. 要試圖打破完美的思維模式 「過度思考」往往受完美思維驅動,我們應該打破它並盡力糾正。
  • 心理學:容易想太多的人怎麼獲得快樂?請記住這4個技巧
    心理敏感的人往往不容易獲得快樂,因為他們的內心戲豐富,容易想太多,所以往往心理負擔比較重,容易被他人的情緒影響。那麼作為一個內心敏感者,如何才能獲得快樂呢?下面4個方法可以幫到你。比如當他人生氣時,自信的人會認為:「這個人情緒好不穩定,他哪裡出問題了吧」,可是敏感的人則會想:「他生氣了,是不是我又做錯了什麼」不要主動的去為他人的情緒和行為承擔過錯,每個人都只需要為自己負責。(2)不要過度迎合他人的需求容易想太多的人往往很擅長洞悉他人的心理。畢竟,如果連他人的信息都接收不到,怎麼去想太多呢?
  • 想太多反而會失敗 過度思考有3個健康擔憂
    ▲有時想太多對真正解決問題沒幫助。(圖/pixabay,以下同) 編輯/借借 你是一個想太多的人嗎?像是對於明天成果發表會是否順利產生擔心,甚至擔心太多不必要的事情,天氣會好嗎?電腦會不會突然當機?會有人出席嗎?會不會出現突發狀況?這種已經到「杞人憂天」地步的想太多習慣,科學分析不但減低解決事情的能力,還會影響你的健康。
  • 怪癖心理學:過度飲食症與偷竊癖
    有些人的房間裡堆滿了偷竊來的一模一樣的東西;也有些人從來都沒有讀過自己偷來的漫畫書,只是成堆地放在那裡而已。他們並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去偷竊,更貼切地說,他們是為了偷竊而偷竊。心理上的得利遠遠大於經濟上的得利。因此,這樣的人被抓後根本不會覺得自己做了什麼於己不利的事情,即便知道自己會受到法律制裁而損失一大筆金錢,他們還是會情不自禁地將手伸出去。
  • 總是想太多?4種方法教你消除過度思慮
    比如,如果親友的手機打不通時,感性的她就會在腦海中上演一部電視劇,會想是不是出事了,是車禍嗎?會不會我給他打電話的時候,他正在橫穿馬路,沒有注意對面的車輛,「天吶,這可怎麼辦啊」。這樣的問題,在秋雅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她打扮時尚,說話做事滴水不漏,唯一的煩惱就是想得太多,她說:做夢都想過上簡單的生活。毫無疑問,秋雅在情緒上,就是陷入了過度思慮的泥潭。
  • 趣看心理學流派之「行為心理學」:捕捉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為
    20世紀初期,美國仍在盛行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方法:研究飄忽不定、轉瞬即逝的「意識」。這個時候,一些年輕地心理學家們對這樣的研究表不滿意,他們覺得,心理學應該和其它自然科學處在同一水平線上,應該研究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就是「行為」。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就是這些年輕人中的一位,也是今天的主角「行為心理學」的創始人。
  • 容易想太多,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丨超職教育心理學
    被大人評價為「害羞、內向」,被人指責「神經質、想太多」;4.像一塊情緒海綿,傾向於「吸收、共情」他人的感覺,並常常因此精疲力竭;很怕疼,對咖啡因等中樞刺激成分敏感;5.洞察力強,擅長發現別人可能忽略的微妙之處,比如表情、肢體語言等;6.需要大量時間獨處。
  • 約翰·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
    作者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主張研究行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他在使心理學客觀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美國心理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 沒事想太多的人,往往人品更好|心理學淺析:高敏感人群
    共情能力因為「想太多」,所以導致了高敏感人群的情緒大多脆弱,僅僅會因為別人的一個細微動作或隨意的話語,就傷及自尊。但從某些角度上,正是因為情緒脆弱,高敏感人群的情感世界是豐富的,他們比低敏感人群經歷的情感要多的多的多。
  • 總是想太多怎麼辦?心理學給你支一招
    想健身,反覆思考,卻沒有行動;越不想吃甜食,越忍不住吃了大餐;越不想刷抖音,越想早點兒睡,越睡得更晚了;越不想胡思亂想,越想了一堆,愣是不困了……是的,在這個沒有焦慮也要製造焦慮的時代,如何能放下胡思亂想呢?01.
  • 【約翰·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也應該是客觀的方法,比如觀察法;  3. 心理學研究的目標是為了「預測人的行為,並控制人的行為」。華生認為,心理學之所以沒有象物理學和化學等學科那樣成為一門不容爭辯的自然科學,就是因為以往它只關心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無法準確定義的東西——意識。他認為「心理學必須拋棄所有意識方面的時候似乎已經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