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威王即位後縱情聲色、不理朝政,為何後來能建立齊國霸業?

2020-12-16 西風原上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出自於戰國時期的齊國國君齊威王之口,這位君主在位36年,將齊國推到了新的巔峰,但是他初登基之時,卻一派「昏君」之相。

選賢舉能

齊威王於公元357年繼位,當年他21歲,正該是年輕有為的時候,可是令朝臣大跌眼鏡的是,這位年輕的君主一登基就立刻開始縱情聲色,每天在宮內宴飲,不理政事。當時可是刀兵四起的戰國時代,各國之前徵伐不斷,齊威王這般作為,簡直是把國家架在火上烤。

而令人震驚的是齊威王這樣的舒服日子過了九年,齊國居然安然無恙,這可能是由於即位初期的齊威王雖然沉溺酒色,但至少還懂得任用賢明,當時齊國的相國是鄒忌,鄒忌有治國安邦之才,而齊威王也非常放心地讓鄒忌去打理政事,另外齊威王還提拔了田忌和孫臏等一批人才。

鄒忌、田忌、孫臏都是難得的人才,齊威王這九年雖然沒怎麼理政,但在識人之明上卻實在令人嘆服,再加上齊國國力比較強,齊威王縱然不爭氣,但至少也沒有太拖後腿,甚至在一眾賢臣的輔佐下打贏了桂陵之戰,大敗魏國。

可不久後,齊威王荒廢政事的行為愈演愈烈,就算大臣賢明,也需要主上有所作為,可齊威王自戰勝魏國之後志得意滿,愈發任性。

這導致周邊國家連番攻打齊國,齊國兩三年間連失幾座城池,齊威王不思反悔,反而寵信小人周破胡,把朝政攪得一團糟,這時齊威王后宮中的妃子虞娟之看不得周破胡的行徑,便勸告齊威王說周破胡禍亂朝綱,實乃小人,應當罷黜周破胡的官位,請齊國的即墨大夫回來主政。

虞娟之因此遭到周破胡陷害,周破胡散布謠言,說虞娟之與即墨大夫有私情,齊威王信以為真,將虞娟之關押,周破胡更令人去嚴刑拷打,希望能將虞娟之屈打成招,治即墨大夫一個死罪,可虞娟之受盡酷刑,卻不肯誣陷即墨大夫,只偷偷託宮人去面見齊威王,說自己死則死矣,願最後面見國君,陳明詳情。

痛改前非

畢竟夫妻一場,齊威王於心不忍,前去相見,見到寵妃重傷,齊威王大驚,而虞娟之不顧傷痛,跪地苦諫,說自己今日蒙冤,死不足惜,只是國君明辨,此事分明有小人作祟,自己一介婦人死去事小,只是可恨賢臣遭受小人迫害,若是齊威王依舊不理國事,使小人掌權,賢臣受難,十年之後,只怕莫說齊國,就是國君本人,也淪為奸臣的傀儡!

這一番勸諫無異於當頭棒喝,齊威王頓時醒悟,將虞娟之釋放,將即墨大夫召回朝中,將周破胡處死,從此發誓勵精圖治,並廣開言路,鼓勵群臣直言不諱,著名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齊威王雖然糊塗一時,但是知錯能改,不久他率領臣下前去朝拜周王,因為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對「天下共主」周王極不尊重,而身為大國國君的齊威王竟然願意放下身段前去朝拜,使天下之人認為齊威王乃仁義之君,不費一兵一卒,使人心歸附。

齊威王十六年,韓國與魏國之間爆發大戰,韓國求救與齊威王,這一次齊威王終於不再做甩手掌柜,而是親自督戰,指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而對面的主將,是孫臏的同門龐涓,在齊國君臣上下一心的努力之下,魏國再次戰敗,大將龐涓被殺,齊國借著這次機會迅速崛起,奠定了自己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無價之寶

齊威王與魏國國君魏惠王之間,還留下一個膾炙人口的典故,史書記載,齊威王與魏惠王相約狩獵,魏惠王炫耀自己國家的寶物是十顆夜明珠,據說這十顆寶珠的光華能夠照耀的直徑有十二輛戰車那麼大,魏惠王嘲諷齊王,稱霸一方的齊國,恐怕沒有這樣的寶物吧?

齊威王坦然答道,沒有,但自己有更珍貴的寶物,便是齊國的賢臣,這些人才的價值遠非十顆夜明珠可比,魏惠王聞言,羞愧萬分,掩面而走。

這個故事也可以說明,齊威王對於人才的重視,除了前期有幾年寵信周破胡這個奸佞以外,其餘大部分時間,齊威王都非常有看人的眼光,而且難得的是齊威王看人重視才華而不是外貌出身,這在注重身份的齊國是很難得的,比如孫臏身有殘疾,在古代這樣的人備受歧視,但是齊威王知道他有大才,便讓人抬著他上戰場指揮,從不因孫臏身有殘疾而看低他。

而且很多被齊威王提拔上來的人還是奴隸出身,比如淳于髡。對於這些人才齊威王基本都極其寬容,即使當年即墨大夫被構陷和齊王的寵妃有染,齊威王也只是冷落於他,並沒有把他怎麼樣,以鄒忌為首的一眾大臣整日「挑毛病」,齊威王非但不生氣,還大加讚賞他們直言敢諫。

所謂「主明而臣直」,我們讀史書的時候往往會感到驚訝,鄒忌、孫臏、田忌這些不世出的人才,居然出現在了同一個時期,效命於同一個君王,我們甚至會懷疑齊威王到底是運氣多好,才能得到這麼多人才,但事實上,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些人才效命於齊威王不是齊威王運氣好,恰恰相反,是因為齊威王當了國君,這些人才才能夠得到用武之地。

在齊國的歷史上,齊威王是非常重要的開拓之君王,齊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都在他的統治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在史書上,齊威王也一直是一個賢明君主的形象,他雖然曾經在登基之初不理朝政,但卻也從未放棄過進取之心,任用賢才,知錯能改,他抓住了歷史的機會,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讓齊國在爭霸之戰中有了一席之地。

當我們討論戰國時期的君王時,齊威王的正面評價極多,他的為政舉措在當時的年代非常難得,這樣一個國君,成就霸業是必然的。

相關焦點

  • 隱忍3年換36年霸業,恢復齊國霸業的齊威王有多厲害?
    關於這個典故,史料中有兩種說法,闡述了兩個君王的言行,一個是春秋霸主楚莊王,另一個則是齊國齊威王。而這兩人言行,也是出奇一致,剛繼位後,不向國內發布任何命令,每日尋歡作樂,一個嚴令下是諫言,一個則對於下屬的勸誡不聞不問。
  • 呂雉本為失寵的皇后,為何卻能在劉邦去世後,迅速操控朝政
    呂雉背後的隱形力量,漢初呂氏集團不可小覷  雖然史料對於呂雉的出身沒有詳細交代,對於呂氏一家為何從山東逃至沛縣也沒有交代,但從劉邦起兵反秦之後,呂雉的兄長呂澤迅速在山東單父發動起義來看,呂雉大概率為原齊國貴族後裔
  • 齊威王:一個二千多年前的諸侯,何以成為彌久不衰的「政治明星」
    在這次交談中,鄒忌以「比美」作喻,提醒齊威王要廣開言路,避免受到蒙蔽。齊威王接受了這個意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齊國從此言路大開。齊威王善鼓琴,琴師出身的鄒忌,便借「琴理」向他陳述治國方略。齊威王大為賞識,不久便將鄒忌拜相封侯,作為自己的得力助手。
  •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在五國伐齊之前,齊國是東方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可是,齊國在五國伐齊之中受到的打擊太大、損失太多,丟失了大量的國土和人口,後來雖然僥倖復國,但國力已經一落千丈,無力再與其他國家爭霸。第一、齊國從中原霸主變成二流國家,已經沒有能力再介入中原局勢。戰國時期的齊國君主是大夫田和的後代,因為齊國濱海,有漁鹽之利,所以齊國一直是諸侯國中經濟實力較強的一方。
  • 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齊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那麼,問題來了,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齊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一 首先,齊威王這位君主在位時,齊國推行了「鄒忌變法」,正是因為「鄒忌變法」,齊國在戰國時期逐漸強大,乃至於和秦國平起平坐。鄒忌(約前385年—前319年),一作「騶忌」,尊稱「騶子」,戰國時期齊國人。
  • 徐州相王:魏國和齊國互相稱王,楚國為什麼很生氣呢?
    徐州相王,指的是戰國時期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的重要歷史事件。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魏惠王並改此年為後元年。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值得注意的是,魯國和齊國比較鄰近,都位於今山東省一帶,所以今山東省一帶,也被人們稱之為「齊魯大地」。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為何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旁邊的齊國呢?對於齊國來說,為何沒能吞併魯國這一姬姓諸侯國呢?一首先,公元前261年,楚國大軍進攻魯國,奪取了徐州之地。
  •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叛亂不足為懼,為何去世後天下大亂?
    史書記載,秦二世胡亥繼位後,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彊,威服海內。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 從秦二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就很擔心天下的安寧。於是秦始皇通過巡遊天下,威壓四方,鎮服天下。
  • 誰才是大秦帝國霸業真正的奠基人?不是秦孝公,也不是秦惠文王!
    秦王政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我們的印象之中,秦王政之所以能夠完成統一大業,都是「奮六世之餘烈」,也就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這六代秦君打下的基礎。因此,我們也一般覺得是重用商鞅,進行變法的秦孝公是大秦帝國霸業的奠基人。
  • 齊威王瞬間明白了
    後來我又問我的朋友,他們也說我帥。可有一次我是親眼見了見這個徐公,這一下我才知道,人家那才叫24K純帥啊,我跟人家根本沒法比。我就想這是為什麼呢,明明我沒人家帥呀,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媳婦愛我,所以說我帥是可以理解的,我二姨太她怕我,他也說我帥,這也不難解釋。
  • 《資治通鑑》耐人尋味的記載:田忌是如何知道齊威王出馬順序的?
    我們先來談一談田忌賽馬的故事,首先田忌是齊國的大將,為人豪爽不羈,作戰勇猛,知人善任,心胸開闊,他一生為齊國立下赫赫戰功,為齊國成為戰國七雄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這個故事的男主角也就是那個扭轉田忌與齊威王賽馬敗局的孫臏,據說他原先和龐涓同為鬼谷子大師門下弟子,後來龐涓當了魏國的宰相,他又嫉妒孫臏的才能就設計陷害他,給他處以刖刑,讓孫臏成了殘疾人。後來齊國人偷偷把孫臏運回國,最後孫臏投入田忌門下。當時齊國人喜歡賽馬,尤其是齊威王喜歡賽馬尤甚。
  • 《大秦賦》小人物陳馳:憑一張嘴滅掉齊國,一人能敵50萬齊軍
    眾所周知,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開始崛起,從秦孝公至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國逐漸稱霸六國,待到嬴政繼位,奮六世之餘烈,開啟「滅國」模式,而齊國則是山東六國中最後一個被滅的。戰國初期,齊國曾為強國,風光一時無兩,齊威王、齊宣王兩代君主稱霸諸侯,只是到了齊閔王時期,燕國名將樂毅帶領秦、趙、燕、韓、魏五國聯軍伐齊,齊閔王因此而死,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 魏惠王有幾個兒子,齊威王論國寶為什麼惠王有慚色?
    此番戰役後,魏襄王在宰相張儀的建議下,與秦國和解,退出南北合縱。齊威王論國寶為什麼惠王有慚色公元前355年,齊威王與魏惠王約著一起山中打獵,魏惠王有心炫耀,便問齊威王有何寶物,齊王心裡怎會不知惠王是何意圖,便回到:「沒有」。魏惠王心裡得意極了,嘴裡還繼續說到:「我的國家雖然小,可是我尚且還有能照亮十二輛車子,直徑一寸的夜明珠十顆,你齊國那麼大,難道連這樣的寶物都沒有?」
  • 管仲是如何把齊國治理成「春秋五霸」之首的?
    按職業固定後有很多工匠最終以職業為姓,流傳至今,如陶氏是制陶的工匠、樊氏是籬笆工、施氏是旗工等等。此外,管仲還把工商從業者的地位提升到和士農一樣的地位。這比後世貶低工商的治國者要更具胸懷、遠見。當然,齊國重視工商從業者的地位也是有歷史、環境因素的。
  • 蘇秦死間齊國,戰國時代的無間道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機,發兵入侵燕國,並且攻破燕國都城,殺了燕王噲,子之逃跑後被處以醢刑,燕國幾乎亡國。但是齊軍在燕國燒殺掠奪,無惡不作,致使燕國臣民上下同心,群情激憤,誓死抵抗齊軍。最終齊軍撤退,趙武靈王護送在韓為質子的公子職回燕國即位,是為燕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