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換規則後,一周的瑞幸加星巴克體驗讓我這樣選擇

2021-01-10 時尚的豆米

經過連續一周的星巴克加瑞幸的體驗加測評,做出了以下評價。其中基本上保證瑞幸大部分飲品輕食都吃過了,但是像是依雲礦泉水NFC果汁之類的實在沒有動力去下單,感覺會被當作一個傻子。而星巴克憑藉每年消費上千元的經驗,各種味道早已深入我心,下面將從各個方面對比兩家的各種優勢。

首先證明下擁有絕對資格

星星證明

瑞幸主要體驗外賣

先來談談星巴克的全新規則

星巴克在改變會員規則之後,簡單來說就是過去的一次性買三個就會送一沒有了,而金卡會員也沒有了任意金額的消費十次就送一杯的優惠,畢竟過去憑藉這些再給公司各種小夥伴帶咖啡的時候自己偷偷的得到了多少杯啊,現在這些統統沒有了。

而好處就是現在成為星巴克會員更簡單了,至於要註冊就可以成為會員,不想過去要購買一張星巴克的星享卡才行。

至於買十贈一改成了消費得到九個好禮星星才能得到一杯我們可以這樣說,就是根據計算,如果過去每次您購買的價格一直高於36元的話,那恭喜您,對你更加有利了,而對於過去每次消費不足36的而言,還是選擇升杯等方法吧,因為九顆好禮星星最少要360元的消費,除10就得到了36這個數。

但是也不能說不好,對於過去我們買東西時為了增加消費次數,可以說除了三杯一起買,剩下的是能分開就分開買,真的是把效率大大降低。現在反正也沒有了買三贈一,也完全是看消費額進行贈送,可能星爸爸也發現這個bug了吧。

以上就是我對於星巴克全新規則的看法

對比兩家的外賣體驗

星巴克界面
瑞幸界面

拋去app的體驗,首先就是星巴克的外送距離明顯小於瑞幸,而這個很大程度上一定會決定用戶的選擇,不得不說瑞幸的外賣體驗非常好。這點上星巴克可以說幾乎完敗。(為什麼說是幾乎,因為我認為界面雖然瑞幸方便好用,但是我和我老公都認為還是星巴克的更美觀些)

而外賣速度上,瑞幸的順豐快遞也是非常好,從來沒有超時,可能因為打著慢必賠的口號吧,總之有時候在家和老公點點吃的要杯熱巧速度上非常有保證。相比這點星巴克也是不如的,沒有明顯時效要求。

幾天的瑞幸外賣袋,就是這個袋子送的

至於兩個送過來的包裝都不錯,星巴克咖啡伴侶給的很全面,這點瑞幸就從來沒給過,餐巾紙也是同樣,不過瑞幸要是點了輕食的話會給一點點。

小食各有優缺

首先聲明下,基本上同樣的量瑞幸都能比星巴克便宜個百分之十幾的樣子。

6.5的半卷,現在半價還可以

首先兩家的三明治味道都不錯,星巴克的麵包更軟些,金槍魚培根很好吃。而瑞幸的麵包是黑色的,相對要更加勁道些,而且可能是最近幾天都是吃的瑞幸三明治,而北京這兩天都達到了-10度的樣子,也有可能是天太冷了,不過我吃三明治沒有加熱的習慣,所以這點不確定,但是就算這樣,兩家的幾種三明治味道都很接近,整體都不錯。

其次是星巴克獨有的沙拉,價格比較貴,但是味道也就那樣,雞肉蔬菜等食材的新鮮度沒得說,但是性價比確實太低了。而瑞幸獨有的叫做半卷的東西,因為現在瑞幸全部都打5折,感覺6.5的價格還算值回票價,但是因為這個非常小,長度只有將將iPhone X的長度那樣,個人認為如果回到了原價13就不建議買了,現在可以嘗嘗鮮,但是味道很清淡,適合在控制攝入量的人群。

最後的就是小麵包,小甜點了。相比星巴克的甜點超級甜,瑞幸也沒好多少,而且麥芬不是很大,感覺蛋糕非常碎,這點說不出來的體驗不好,相比之下星巴克的甜點就要好很多了。而兩家都有的牛角麵包則是都很好吃,皮很酥脆,裡面的火腿什麼的也非常不錯。

重頭戲飲品了,星巴克還是爸爸,但是熱巧令我驚喜

星巴克

首先在體驗的幾杯摩卡,拿鐵,焦糖拿鐵,卡布奇諾可以肯定地說我認為都沒有星巴克的好喝。

首先我認為兩杯差不多的量差價差不多平均在9元左右,雖然瑞幸叫做大杯,但是我認為量介於星巴克的大杯和超大杯之間。而這些差價,說實話在了解兩家的運營成本之後,只能說星巴克太貴,而瑞幸價格也將將就是還成,決算不上便宜。所以下面只談口感

幾乎所有的咖啡,不知道是因為使用的是意式咖啡機的原因,還是因為員工的調製水平不好,給人一種很碎,整體不平均,有種一口濃,一口淡的感覺。相比之下,星巴克的咖啡卻是非常統一而且很純的感覺。瑞幸那種感覺有濾渣的口感實在是很不好,感覺對不上咖啡大師這種稱號。

但是除了咖啡我本人還很愛喝熱巧,而我老公也同樣很喜歡。當我倆都喝過兩家的熱巧之後,認為這是最給我倆的驚喜的地方了。相比星巴克的熱巧,我一直都認為無論熱涼,都是一種很淡,沒有搖勻的感覺,雖然就是衝粉衝出來的

星巴克

但是相比星巴克巧克力也就涼的能勉強喝,瑞幸的熱巧非常濃,巧克力味道非常濃,但是有沒有那種非常甜,甜的難受的感覺。這點非常難得,但是這兩天北京實在是太冷,而且熱的巧克力實在是很好喝,我們這次就沒來得及常常涼的巧克力是什麼味道了。

簡單的小總結

瑞幸 星巴克

經過了幾天的體驗,可以說瑞幸的快速增長確實有他的道理,非常不錯的外賣體驗,整體便宜一些的價格,還有和企業非常多的合作,這些可以說都應該是瑞幸在仔細對比了星巴克和國內用戶的痛點之後做出的特長點,但是感覺除了這些服務之類的意外,整體的食品的口味卻不是很出眾,或者只是及格水平,感覺現在的快速增長是在國內缺少競爭對手的前提下完成的。

而星巴克再將這些細枝末節的服務增強之後,由於全新的會員規則的改變,肯定會再次增加很多很多的粉絲和用戶,而星巴克長期積累的超低成本,也是瑞幸短期內難以超越的,所以說星巴克的優勢依然很大。

但是經過了一個星期的連續體驗,讓我感到了一種長期沒有競爭後的喜悅。就好比滴滴統治久了可能大家也就習慣了。瑞幸最為全新品牌的確在很多我們之前痛恨星巴克的地方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在部分食品上也給了我們一些驚喜。在加上價格優勢,我現在很希望能看到以後幾家共同競爭的市場。

相關焦點

  • 星巴克:那些瑞幸教我的事
    瑞幸的挑戰告一段落,但星巴克的危機並沒有解除。在「趕鴨子上架」般推出「星專送」和「啡快」服務後,星巴克中國的數位化仍需從表面深入到內核。2020年,原本火熱的中國咖啡戰事戛然而止。瑞幸咖啡數據造假醜聞的曝光,讓這場戰事失去了進攻端發起者。
  • 瑞幸咖啡「初體驗」讓我想起來當年星巴克的「大中小杯」
    今天我在家附近發現一家新開的瑞幸咖啡,正好這幾天看到關於瑞幸咖啡的新聞挺多的,於是我決定進店體驗一下。本來我以為會是新用戶優惠,沒想到竟然是首杯免費!而且店內裝修不錯,環境整潔。隨便點了一杯帶回家嘗嘗,味道不錯。
  • 瑞幸咖啡:告星巴克壟斷就能對標星巴克了嗎?
    星爸爸還是你爸爸5月15日,瑞幸咖啡在神州優車總部召開媒體發布會,會議共有兩項議程:宣讀致星巴克的一封信和宣讀《瑞幸咖啡針對星巴克涉嫌壟斷行為採取法律行動的簡要介紹》。在題為《給行業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 讓中國消費者有更多選擇》的公開信中稱,瑞幸咖啡在實際業務發展的過程中遭到星巴克的壟斷性競爭,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以及也同業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並以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第14條和第17條的有關規定,向國家反壟斷行政執法機構進行投訴,並向有關城市人民法院正式提起訴訟。沒有任何公開解讀,不到20分鐘,會議結束,留給媒體老師自行發揮。
  • 為什麼2歲多的瑞幸咖啡能迅速直追49歲的星巴克
    又如不少人可能每天都在抱怨自己使用的4G運營商手機信號差,經常在一些場所會上不了網,但他們為什麼抱怨了那麼久卻仍舊不換運營商呢?這就是因為「新體驗-舊體驗」的差額並沒有超過「替換成本」,如果更換運營商就要換號,要重新通知很多親戚朋友,告訴他們自己換了手機號的消息,這就讓很多用戶遲遲不願行動。
  • 星巴克的黑粉是瑞幸的護盤俠
    文|二說​在密集的批判中,反黑的瑞幸粉總結了如下高頻關鍵詞:券多,不貴,好喝,店密,管送,你會發現,這些瑞幸賴以成功的KPI無一例外都站在星巴克的反面。對立帶來價值,劉備自評與曹操的差別,就是「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大事乃可成」。某種意義上,瑞幸就是星巴克的鏡像版!
  • 實測星巴克外賣和瑞幸外賣,究竟誰更優秀?
    為了儘量公平,我分別用了兩部手機同時進行下單操作,下單時間均為上午 9 點 27 分,前後誤差在 30 秒之內。App 下單體驗:兩家都不功不過目前瑞幸咖啡的外賣需要在專屬的 app 裡進行,星巴克「專星送」則可以在餓了麼外賣和星巴克自己的 app 進行外賣操作,本次對比均在各自的專屬 app 內進行。
  • 瑞幸、喜茶雙夾攻,星巴克是如何一步步被蠶食的?
    而喜茶、奈雪就是這樣一步步蠶食掉星巴克「吹水閒聊玩手機」的消費者。我認為喜茶最聰明的地方有下面三個點:差異化的產品複製星巴克的消費場景徹底消滅「排隊」下面我來展開說一下。喜茶創於2012年,它的出生就與普通的奶茶不一樣,自帶清流。
  • 星巴克第二大股東投資瑞幸,為什麼?
    此次完成B+輪融資後,瑞幸投後估值達到29億美元。這次投資引起格外關注,是因為投資方貝萊德是瑞幸對標的競爭對手——星巴克第二大股東,也是其最大主動投資人,透過多家子基金合共持有星巴克8180萬股,佔比6.58%。有了彈藥,即使面對8億元巨額虧損的瑞幸又可以繼續擴張了。
  • 瑞幸赴美講「中國星巴克」故事
    不到半年,瑞幸又宣布完成2億美元的B輪融資。4月18日,瑞幸咖啡宣布在2018年11月完成的B輪融資基礎上,額外獲得共計1.5億美元的新投資。其中,星巴克的第二大股東貝萊德(BlackRock)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資1.25億美元,瑞幸咖啡投後估值29億美元。也正是因為貝萊德的加入,讓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是瑞幸咖啡獲得美國主流投資者背書加快推進赴美上市進程的信號。
  • 星巴克×阿里,瑞幸還能鬧多久?
    @阿里巴巴:我想喝星巴克(需求面積:150-350平方米)了@星巴克中國      今天早上,星巴克發布與阿里的戰略合作,一時間刷爆了朋友圈,阿里巴巴官方微博@星巴克中國:我想喝星巴克了,隨後天貓、支付寶、盒馬、餓了麼官方微博紛紛轉發評論。網絡上也出現了各種調侃,「恭喜馬爸爸喜提星爸爸」、「跟我一起念星!爸!爸!」
  • A版星巴克「瑞幸」到底怎麼了?
    不定時封面 4.2日,瑞幸咖啡盤前暴跌80%,自曝股份造假22億,這件事在國人中引起一片喧譁,作為投資者,對它自然罵聲一片;作為普通國民,甚至有不少人大加稱讚瑞幸星巴克四個一份的小蛋糕售價48元綠豆和閨蜜私底下也討論過,以星巴克為例,它的咖啡質量遠沒達到這麼貴的價格,就拿星巴克一直的宣傳「臻選豆」,其實豆子本身並沒有多少高品質,很多小眾的咖啡館裡的自產自烘的豆子比星巴克的豆子好很多
  • 瑞幸咖啡為什麼不對標星巴克了?
    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作者 | 黎明編輯 | 阿倫上市半年多,瑞幸咖啡打算換個「姿勢」燒錢。無論是2018年起訴星巴克涉嫌壟斷,還是在對外公布戰略目標時頻頻對標星巴克,瑞幸咖啡都在事實上搶奪星巴克的生意,並給人這樣一種印象:我是中國版的星巴克。門店數量超越星巴克只是第一步,現在無人咖啡機來了。
  • 疫情之下,星巴克「降速」瑞幸「加速」
    線上賣咖啡獲益,瑞幸星巴克競爭加劇觀察者網注意到,在疫情重創了線下門店額情況下,線上賣咖啡成為了星巴克的新選擇。但是,相比起國內網際網路咖啡的「領跑者」瑞幸咖啡,星巴克依然在此領域落後一步。在2月份,由於疫情的影響,星巴克的線上服務佔比一下衝到了8成,可以說沒有線上服務,星巴克在中國的業務將癱瘓。面臨疫情和瑞幸的衝擊,曾經表示瑞幸不是競爭對手的星巴克也緊張了起來。今年,星巴克將重點在一線城市擴張「啡快」小面積門店,加強市場滲透率。
  • 瑞幸跌倒,星巴克能不能「吃飽」?
    所以,此次瑞幸造假事件一定會被當成一個「標杆」,接下來瑞幸咖啡以及相關責任人還要面對刑事追責、民事賠償及誠信懲戒等一系列處罰。回顧瑞幸的發展,它既是資本市場的一個神話,也是資本市場的一個笑話。「神話」的地方在於他用速度幾乎把星巴克逼到了牆角,且上市後資本市場給予了百億美元市值的肯定。
  • 瑞幸和星巴克沒有差別?解鎖星巴克春季單品,人均40有原因
    最近有好多人都說,瑞幸咖啡和星巴克都是深度,味道沒有差別——這話我就不愛聽了,能把人均40的星巴克說成與瑞幸一樣的味道,那你肯定是沒有認真喝。作為星巴克的頭號粉絲,每次春季飲品上市後我都會去打卡,春天是櫻花季,大部分新品都是粉粉的。
  • 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和星巴克哪個更好喝?兩家有什麼區別?
    小編愛喝咖啡,當然更多的時候是把它當成一種甜品飲料,在我們這還沒有瑞幸咖啡的時候一直喝星巴克的香草拿鐵,偶爾也會肯德基的。前段時間看到寫字樓旁邊突然多了家luckin coffee忍不住去嘗鮮了下。經過兩星期連續的品嘗,分享給各位愛喝咖啡的寶寶們。
  • 咖啡市場爭奪戰:星巴克部分飲品漲價,瑞幸持續燒錢補貼
    作為當前國內市場咖啡品牌中的兩大「明星」企業,外資代表星巴克與國內本土品牌瑞幸咖啡目前選擇的銷售模式可謂「大相逕庭」。不堪國內業績下滑的壓力,星巴克於11月6日宣布對中國市場的部分飲品價格進行小幅上調。據悉,這是星巴克時隔兩年半之後第一次調價。
  • 星巴克、瑞幸、連咖啡外送大測評,最好喝的是……
    為了解咖啡外送的服務到底如何,億歐近日通過外送服務購買了星巴克、瑞幸、連咖啡的六款拿鐵咖啡,隨機挑選了10名體驗者進行盲測,測評結果如下。連咖啡和瑞幸則相差不大,在48元左右。在本次測評中,40%的體驗者認為價格是選擇外送咖啡考慮的優先因素,其次較大的考慮因素為口感和配送速度,分別佔到30%和20%,只有10%的體驗者選擇了品牌這一因素。可見,相比於星巴克,瑞幸和連咖啡最大優勢仍然在於價格。
  • 星巴克停業的日子裡,瑞幸在做什麼?
    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現在每天下午他都要從星巴克取幾次咖啡,送到周邊的寫字樓裡,「這些地方之前也經常去,但在最近的一周裡,去的次數多了起來。」這也意味著,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好轉,星巴克和瑞幸咖啡,這兩家咖啡業的傳統豪強與新貴,他們之間的復工競速賽正在展開,面對被疫情打亂的咖啡市場,能否在疫情結束後迅速回暖,搶佔市場,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圖源瑞幸咖啡官方微博疫情期間,競爭也沒有停止。
  • 跑了20家咖啡店,我發現了星巴克、瑞幸、711咖啡的秘密
    據媒體報導,錢治亞曾經表示瑞幸的咖啡豆在國際大宗市場上的價格比星巴克的要高20%-30%。在我看來,這一點並不成立,因為從財務數據看,瑞幸的原材料成本並不比星巴克高。瑞幸招股書披露其2019年一季度賣了3923萬杯現磨飲品,收入3.61億元,平均每杯單價9.2元;原材料成本1.64億元,每杯原材料成本4.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