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神話之鳥
中華鳳頭燕鷗(學名:Thalasseus bernsteini):體長43 釐米左右,身體大部分羽毛呈白色,背和翅膀羽色略灰。嘴橘黃色,嘴端黑色。頭頂具鳳冠。在繁殖季節,頭頂和鳳冠均為黑色,在繁殖後期,頭頂黑色漸漸消褪,僅留羽冠黑色。
編者按:有這樣一群人——浙江自然博物館鳥類研究科學家,十數年如一日的堅持,觀察,守護,研究這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珍惜鳥類,自2000 年重新發現以來,通過各方力量共同努力,籠罩在中華鳳頭燕鷗周邊的迷霧正被逐漸驅散。特別是從2003 年至今,長達十五多年的追蹤、監測和研究,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中華鳳頭燕鷗的種群數量、分布和威脅因素,也初步了解了它們的繁殖生態,包括繁殖棲息地、繁殖時間表、窩卵數、食物和基本繁殖行為等。然而,同樣的事實也告訴我們,關於「神話之鳥」,目前還只是揭開了神秘面紗的一角。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有待我們破解。
「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陳水華/ 攝)
中華鳳頭燕鷗是一種海洋鳥類,第一次為世人所知是在1861 年。當時,受荷蘭萊頓國家自然博物館委託,著名的波蘭籍博物學家海因裡希·伯恩斯坦(Heinrich Bernstein)來到印度尼西亞採集標本。11月22 日,伯恩斯坦在哈馬黑拉島(Halmahera)採到了一隻不知名的燕鷗,並將標本送回萊頓。1863 年,時任萊頓國家自然博物館館長、鳥類學家海曼·斯萊赫爾(Hermann Schlegel)將這件標本鑑定為一個燕鷗新種,並以伯恩斯坦的名字將其命名為Sterna bernsteini 。
(張鵬/ 攝)
後來,人們又零星採集到這一物種的標本。除了印尼之外,採集地還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而中國是採集到標本數最多的國家,主要採自山東和福建沿海。這些標本被保存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包括美國自然博物館、英國自然博物館和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等。
2005 年在韭山列島(謝有定/ 攝)
除了有限的標本之外,鳥類學家其實對這一物種所知甚少。由於東南亞標本的採集時間多是冬季,而中國標本的採集時間為夏季,因此鳥類學家推測它們在東南亞沿海越冬,在中國尤其是山東沿海繁殖。這也是它的英文名Chinese Crested Tern 的由來。在我國,鳥類學家則根據它的形態特徵,將它稱為黑嘴端鳳頭燕鷗。近年來,考慮到通俗易記和擴大宣傳,根據我們的建議,它的中文名已經被正式改為中華鳳頭燕鷗。
黑枕燕鷗(陳水華/ 攝)
上世紀四十年代後,中華鳳頭燕鷗一度消失。雖然有人聲稱見到,但終究難以證實。多數鳥類學家相信可能已經滅絕。它們最後一次被確證存活是在1937 年。當年夏天,我國著名動物學家壽振黃先生委託他的助手唐善康到青島沿海採集動物標本。6 月12 日至7 月31 日期間,在青島外海的沫官島和膠州灣的滄口一共採集了21 只中華鳳頭燕鷗的標本。七七事變後,中日戰爭爆發,標本採集活動被迫終止。
2016 年8 月19 日青島膠州灣發現中華鳳頭燕鷗 (于濤/ 攝)
所採標本有三分之二被帶回了北京,其餘留在了青島市博物館。目前這21 件中華鳳頭燕鷗標本中,僅有2 件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標本館內。我們雖多方打聽尋覓剩下的19件標本,但終究下落不明,推測在戰亂年代中被毀的機率較大。
中華鳳頭燕鷗(範忠勇/ 攝)
63 年之後,2000 年6 月,中華鳳頭燕鷗在福建外海的馬祖列島被重新發現,一時引發各方關注。2004 年8 月,浙江自然博物館鳥類研究團隊又在浙江的韭山列島發現了第二個繁殖群體。即便如此,據估測,當時其全球總數量仍少於50。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和國際鳥盟仍然將它列為最高的瀕危等級——極度瀕危。
中華鳳頭燕鷗(範忠勇/ 攝)
由於數量稀少,蹤跡神秘,臺灣著名鳥類學家劉小如博士將之稱為「神話之鳥」。該稱呼在民間不脛而走,享有極高的知名度。近年來,圍繞該珍稀物種所開展的一系列保護和宣傳活動,藉助媒體的推波助瀾,更使「神話之鳥」屢屢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中華鳳頭燕鷗覓食歸來(範忠勇/ 攝)
1861 年 第一件標本(模式標本)採於印度尼西亞。
1863 年 德國學者赫爾勒·施勒格爾為該物種定名,學名Thalasseusbernsteini。
1937 年 最後一次標本採集記錄,採集者是唐善康,地點青島附近島嶼,採集21 只
2000 年 6 月,臺灣鳥類攝影家梁皆得在福建外海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拍攝發現8 只中華鳳頭燕鷗混在約2400 只大鳳頭燕鷗群中繁殖。
2004 年 8 月,浙江自然博物館鳥類研究小組在寧波韭山列島自然保護區發現又一中華鳳頭燕鷗繁殖群,數量約20 只,混在約4000 只大鳳頭燕鷗群中。福建閩江口也開始記錄到中華鳳頭燕鷗臨時棲息,後證實多數個體來自馬祖列島繁殖群。
2007 年 中華鳳頭燕鷗和大鳳頭燕鷗重回韭山列島,遭遇人為撿蛋,繁殖失,繁殖群消失。
2008 年 舟山五峙山列島出現一個新的繁殖群,4 只中華鳳頭燕鷗混群在2000 只大鳳頭燕鷗中繁殖,可能來自原韭山列島繁殖群。9 月,上海崇明東灘記錄中華鳳頭燕鷗1 只。
2009-2013 年 五峙山列島繁殖群在嚴格的監測和保護下,連續6 年繁殖成功。
2009 年 9 月天津北大港記錄中華鳳頭燕鷗1 只。
2011 年 9 月山東東營記錄中華鳳頭燕鷗1 只。
2013 年 浙江自然博物館團隊利用社群招引技術,在浙江象山韭山列島實施大鳳頭燕鷗和中華鳳頭燕鷗的人工招引項目,獲得成功。
2014 年 韭山列島繁殖基地招引到43 只中華鳳頭燕鷗繁殖個體,創歷史新高。當年繁殖出13 只中華鳳頭燕鷗幼鳥。五峙山列島繁殖群消失。
2015 年 利用社群吸引技術穩定五峙山列島繁殖群,韭山列島和五峙山列島首次同時建立了穩定的繁殖群。開始在韭山列島實施燕鷗雛鳥環志。
2016 年 五峙山列島繁殖群共有大鳳頭燕鷗4000 餘只,中華鳳頭燕鷗14 只,分別成功繁育雛鳥1200 餘只和6 只。韭山列島因蛇害侵襲,繁殖群消失。在五峙山列島實施燕鷗環志。臺灣澎湖列島確證有3 對中華鳳頭燕鷗繁殖。8 月,江蘇如東記錄一成一幼兩隻中華鳳頭燕鷗。韓國生態研究中心發布消息,在全羅南道的靈光郡的一個無人小島上,發現有2對中華鳳頭燕鷗混在約2 萬隻黑尾鷗中繁殖,一隻雛鳥成功離巢。9 月上旬,青島膠州灣發現了2 成2 幼中華鳳頭燕鷗,以及6 只中華鳳頭燕鷗成鳥。
2017 年 五峙山列島和韭山列島重新建立穩定繁殖群。
2018 年 五峙山列島和韭山列島繁殖群數量達到歷史新高,兩地共有大鳳頭燕鷗9000餘只,中華鳳頭燕鷗77 只,至少成功繁殖幼鳥25 只。使中華鳳頭燕鷗的個體數量首次突破100 只。
主 編:陳水華
編 寫:陳水華 範忠勇 陸禕瑋 王思宇 楊 佳 錢 程
英文翻譯:錢 程
審 校:陳水華
封面繪畫:陳子胄
封底繪畫:張 瑜
排 版:杭州漢罡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印 刷:杭州富春電子印務有限公司
本文由漢罡智造網絡部編輯整理
內容選自《追尋神話之鳥》/ 浙江自然博物館 編
圖書設計 掃描複製
創意策劃 網絡運營
諮詢電話:0571-88000150
收件郵箱:2031380638@qq.com
微信號:yjq05812360 公眾號:fuchunhang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