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開啟後,一年中溼氣最重的時候就來了,高溫和溼氣雙重夾擊,連呼吸之間都帶著溼答答的黏意,而各種疾病都可能和溼氣相關。
1. 睡眠夠了依舊睏倦
即使睡眠時間很充分了,但起床後還總覺得很睏倦、乏力、覺得頭沉、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東西在裹著,懶得動彈,那麼就要懷疑身體裡是不是有溼氣了。
2. 清晨大便總是黏黏的
便便容易粘在馬桶上,或者使用手紙反覆擦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溼了。
3. 刷牙時噁心感覺有痰
看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惡不噁心?有些人一刷牙就嘔吐、噁心,嗓子裡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乾不淨的感覺,即使有吐痰,也只是體內有溼氣的表現。
4. 晨起後小腿總是發酸發沉
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發酸、發沉,也是體內有溼氣的典型特徵。
我們通常所說的溼氣,中醫術語稱為溼或者溼邪。溼氣主要是由外部環境以及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喝冰水,吃辛辣食物,這些都會讓溼氣入侵人體。
從中醫來講,溼有溼熱和寒溼之分。
寒溼:一般喜溫、喜熱、怕冷;
溼熱:口乾、口苦、口黏、想喝水,喝了水以後,有的不太解渴,這些都是比較明顯的症狀。
還可以自己看舌苔判斷一下,如果舌苔發白髮膩,那就是寒溼;
如果舌苔膩,但是黃,有的時候看著很厚,那這就是溼熱。
對於溼熱和寒溼患者,薏米的用法並不相同。
溼熱患者:可以用生薏米煮粥祛溼,加紅小豆效果也不錯。
寒溼患者:需要把薏米炒熟,在炒薏米時要注意,要先將薏米放到鍋裡,用小火炒制,薏米表面變成微黃就可以用來熬粥了,對於寒溼的人來講,不建議加紅小豆。
還可以用荷葉泡水或煮粥,可以利溼、減肥。
同時,要清淡飲食,勁往一處使,不能一邊破壞一邊補,比如一邊吃紅豆薏米,一邊喝冰水;還要規律生活;該出汗的時候要出點汗,要綜合去調理。
1. 睡不夠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
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2. 口味重
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油膩、過鹹、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3. 愛貪涼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宜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過於貪涼容易損傷人體陽氣,讓溼邪侵入身體。建議大家在夏天洗澡時要注意關閉空調,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後要及時吹乾。
4. 運動少
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溼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
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遊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溼」。
祛溼指南
1. 溼熱患者可以用生薏米煮粥,寒溼患者把薏米炒熟後煮粥
2. 用荷葉泡水或煮粥
3. 要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遊泳等
4. 飲食清淡少吃生冷,不要貪涼
5. 避開溼氣環境
(來源:CCTV生活圈)
阿拉丁雲藥房
線上下單,免費為您配送到家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