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籃聯前主席程萬琦在門店挑選面料
「剛剛官宣,李鐵執教國足了。」朋友刷著手機,頗為驚訝地說。
「恭喜李鐵,我給他做過高定西服哩!」胡元芳微微一笑。
「真的,還是假的?」朋友更加驚訝了。
胡元芳打開微信,輕輕地把手機遞給朋友。近十張照片展示了胡元芳的高定客戶,有國際籃聯前主席程萬琦、湖畔大學企業家以及多位湖北知名企業家。
胡元芳是武漢元方兄服裝設計製作有限公司董事長、廣州「愛蒂秀」時尚女裝品牌創始人。她在服裝行業整整耕耘了三十年。作為漢派服飾的領軍者之一,她正在用「智造+創造」的理念續寫漢派服裝的傳奇。
服裝業整合勢在必行
在網際網路思維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面對深圳、廣州、寧波等城市的你追我趕,漢派服裝如何能保持持續的增長能力,這是一個現實命題。
「武漢在紡織研究、批發市場、生產加工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基礎。整合是大勢所趨。」胡元芳認為,振興服裝業必須構建本土的產業鏈,包括從棉花種植、紡織印染、設備製造、服裝加工、服裝配飾以及輔料生產、商貿平臺、服飾研究等,進而帶動鏈條上各個環節的飛速發展。同時,服裝產業發展將更加細分化、規範化。
「這是我的第三次創業。」胡元芳說,目前正致力於打造一個全產業鏈平臺,為更多的企業和人才提供大舞臺,包括「孵化」年輕設計師的創業項目。
從紡織工人到女企業家
胡元芳於1970年出生於湖北省漢川市楊林鎮的一個小村莊。1990年,她大學畢業。懷揣著對服裝設計的夢想,進了一家國營紡織廠,在工人崗位上幹了兩年。
「只有看到過一件衣服是如何一針一線縫製起來,才能夠體會到一件衣服對人而言是何等珍貴。」回憶起第一份工作時,胡元芳頗為感觸地說。
1992年,小平南巡,點燃了無數弄潮者的創業激情。「那真的是一個春天,我們走在哪兒都能聽到關於下海的故事,光聽著就來勁,心潮澎湃。」胡元芳果斷辭職,先到深圳,再輾轉到廣州,一路艱辛,最後在快時尚批發市場「十三行」落腳。
起早摸黑,條件異常艱苦。一開始,胡元芳就決定自己設計、自己生產。雖然只是個體商戶,但她不惜花重金聘請海外設計師。在她看來,「原創」是核心競爭力。
彼時,廣州各大服裝批發市場車水馬龍,是波瀾壯闊的商業畫卷的組成部分。2006年,胡元芳創立了「愛蒂秀」品牌,很快在市場上佔據了前三的位置。
位於漢街的量紳公館門店
「乾脆叫『元方兄』」
雖然成為了廣州服裝界的知名人物,但胡元芳一直心繫家鄉。
2008年,胡元芳回到武漢開始第二次創業。此時,服裝行業遭遇整體下滑的困境,許多同行選擇了轉行,也有人勸胡元芳從事房地產、金融行業。
胡元芳思慮再三,選擇了堅守。只不過,她決定轉型升級,為此去韓國、日本學習。其間,她看到了一個關於閱兵儀式的紀錄片,為中國軍人的形象和士氣所打動。她也留意到,一些國際知名企業都有職業裝,看上去時尚、大方。
「通過服裝設計理念的更新對企業的形象氣質乃至企業文化產生影響,這或許是一個轉型路徑。」於是,胡元芳決定進軍職業裝市場,以企業定製化的需求為核心,以定帶銷,改變之前「先生產再銷售」的模式。
胡元芳琢磨著,「公司品牌叫什麼名字為好?」她給在美國留學的兒子打了電話。兒子想了想說:「媽媽,你現在最喜歡別人叫你什麼?」「元方兄!『方』沒有草頭字。一來,稱兄有傳統文化味;二來,巾幗不讓鬚眉。」「乾脆叫『元方兄』!」
胡元芳依舊重視設計與技術。有一次,她看中一臺新式的進口設備,引進成本要800萬元,恰好公司剛剛完成規模擴張,資金有點緊張。「買,還是不買」,胡元芳咬咬牙買了。馬上又到了發工資的日子,錢不夠。好在胡元芳的朋友多。在深圳的一位同行馬上轉帳50萬元過來,「購買最新設備,我必須支持你。」
這次創業的「變化」是,胡元芳把股權拿出來無償分給骨幹員工。
「市場變化很快,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生活肯定越來越好,高定將有更廣闊的市場。」職業裝生意逐步覆蓋到金融、商業等領域的知名企業,但胡元芳依舊不敢鬆懈。
2017年9月8日,胡元芳的西服高級定製工廠在武漢市漢陽區開張,不僅僅是智能化設計、生產,還做成「共享工廠」模式,提供給高等院校設計專業的學生和年輕的設計師。
胡元芳和國際頂級面料廠商展開合作,實現國際材料同步同源採購。「這也算是圓夢吧!讀書時我就想過,什麼時候,我也做出一件幾萬元的衣服。」
一年後,位於楚河漢街的門店開業,包括商界名人、體壇明星在內的300多位嘉賓捧場。如今,這裡成了一個「網紅基地」。
緊跟時代趨勢
「包括高定在內,服裝行業經歷了一次次洗牌,你為什麼堅守,並且還在壯大?」很多人問過胡元芳這個問題,她總是給出同樣的答案,「將傳統文化與時代趨勢相結合」。
「講到日常生活,我們總提到四個字『衣食住行』。你看,『衣』還在『食』的前面。古人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傳統文化的運用,小到一粒扣子、一個花紋,大到一個人、一個企業穿衣風格、形象氣質的塑造。」胡元芳說。
「傳統文化還體現在一位企業管理者的日常生活,讀什麼書、跟怎樣的人交朋友、有什麼愛好等等。」多年來,胡元芳以個人的名義資助貴州貧困山區多名孩子,她把這理解為「薪火相傳」。
在胡元芳看來,服裝不僅僅是一針一線組成的產品,也應是一件「文化品」。
對於「時代趨勢」的理解,胡元芳認為,是否有整合、再造產業鏈的能力,如何運用網際網路思維,都非常重要。比如,ZARA值得中國服裝企業學習與研究。
不論多忙,胡元芳虛心求學,先後在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學習,獲得EMBA學位。為了企業經營的一個小問題,她向企業家或老師「求教」兩個小時。
走過三十年風雨創業路,如今,胡元芳擁有國內一線生產供應商40家、國內外知名材料供應商35家;能快速響應國際化需求,實現訂單設計、生產、配送的全產業鏈供應。她表示,以傳統文化作為基石,注入網際網路的新鮮元素,兩者相互碰撞產生的火花,能讓漢派服裝擁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END
記者丨宗合 實習生丨單曉潔
編輯丨何輝 吳玲
出品丨湖北日報傳媒集團 支點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