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救援,勇敢者的職業!
現代世界,是海洋的時代,自從大航海時代以來,海洋就成了人類有史以來最為繁忙的交通線。雖然飛機出現後,航空業也很發達,但與我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商業運輸,尤其是跨國運輸,海運,佔據著絕對優勢的份額。
▲海運的大容量和低成本是空陸不能比的
據聯合國貿易發展促進會統計,海運貿易量按重量計算,佔全球貿易總量的90%,按商品價值計算,佔70%以上。而且海運的成本很低,只有航空運輸的1%,公路運輸的3%。
所以,海洋就是一個全球航運的「高速公路」,經濟強國必然也是海運強國。
不過,這個「高速公路」也是需要維護的,就像汽車跑的高速公路需要公路救援一樣,奔忙在大海上的各種船隻,也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車禍」——有遭遇風暴損壞的,有觸礁的,有撞船的,有起火的……
這時候,就需要海上的「公路救援」出手了!恰逢華語電影首部海上救援題材電影《緊急救援》上映,中國救撈人的故事也被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這只是基礎訓練
海上救援的難度,不知道比公路救援高了多少個數量級,因為海洋實在太廣闊了,距離遙遠,天氣莫測,大風巨浪,還存著容易產生錯覺、不易發現目標等困難。為了快速施救,除了船舶,更多的要使用直升機和水上飛機,對搜救人員的要求也很高。
搜救人員都要練些什麼?
首先必須得會遊泳吧?但這個遊泳,可不是在泳池裡的體育鍛鍊,而是要在6米的深度,在高壓和低能見度下,練習各種水中救援技能——自由潛、深潛水閉氣控制訓練、深潛水救援障礙排除訓練、深水極限本能訓練……
在救援遇險者時,被救援者往往會因為恐懼死死抓住救撈員,需要通過或輕或重的拍打讓他們冷靜下來才能施救,這不僅僅是在考驗體能,而且也是在考驗心理。
潛水或遊泳,還只是一個基礎,因為海上救生是一個綜合性的團體行動,隊員還得掌握機降、索降、傘降、登臨等技術,還具備一定的醫療技能,因為有些傷員得在當場就進行救治才更有可能活下來。
載具的操縱,特別是駕駛直升機,更是一個技術活加體力活。因為有可能會長時間低空懸停,既要照顧到海面上的人,又要小心風浪,要各種微操,屬於重體力勞動,對心理素質要求也很高,一般人根本幹不了。
根據《聯合國海洋公約》,每艘船舶以及沿海國家,都有救助海上遇險者和遇險船舶的義務。當然,條文是條文,真要執行,也得救援力量夠得著不是?所以,能進行大範圍海上救援的國家,必然是海上強國。
▲美軍實施救援的HC-130J
比如美國,就擁有與其軍力相稱的海上救援能力。2014年5月2日,一艘委內瑞拉漁船在距離墨西哥卡博聖盧卡斯以西接近2000公裡處的太平洋上起火,船上有11名中國船員,他們在逃離漁船後,困一隻救生筏上,被另一艘漁船所救,但其中4人被嚴重燒傷,急需救治。
美國空軍第563救援行動大隊收到求救信號後,派遣2架HC-130J救援飛機,3架「鋪路鷹」直升機,共48名隊員施救。
▲率先到達的傘兵
HC-130J經過11小時飛行(含空中加油)先行到達,投下攜帶醫療器具的傘兵。他們用充氣艇登上漁船,對傷員進行救治,保住了其中兩人的生命,另兩名傷員不幸身亡。4日上午,直升機到達,將傷員運送至卡博聖盧卡斯救治,未受傷的中國船員則搭乘另一艘中國漁船回國,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海上搜救實例。
可能大家會想,我們中國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呢?當然有!
中國的海上搜救事業始於七十年代,1973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成立了全國海上安全指揮部,負責統一部署和指揮海上船舶防颱風、防止汙染海域以及海難救助工作,辦事機構設在交通部。
▲我國的海上救援能力日益完善
1989年,根據《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要求,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交通部建立「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負責全國海上搜救工作的組織協調,日常工作由交通部海事局承擔,國務院有關部門和軍隊提供配合。
也就是說,解放軍海軍也是搜救力量之一。如果注意軍事新聞的話,會注意到海軍會時不時搞一些搜救演習,這一方面是為了演練搜救落水飛行員、水兵,另一方面也是為搜救非軍事人員、船舶做準備。
▲海軍要準備打仗,也要準備救援
交通部海事執法船舶是海難救助的重要力量,在海上搜救中承擔現場的組織協調和救助任務。近年來,交通部加強海事執法隊伍的建設,擁有一批3000噸、1500噸級和60米、45米、35米級海事執法船,執法兼顧搜救。
當然,最專業的隊伍,還得數交通部的救撈系統。
2003年以來,交通部分別在煙臺、上海、廣州成立了三個救助局及所屬18個沿海救助基地,在大連、煙臺、湛江等地建立了交通部海上救助飛行隊,形成了專業的立體求助網。
▲可以看出,險情的數量還是不少的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對外貿易額飆升,航行在內河、沿海的船舶數量劇增,險情的數量隨之增加,搜救工作變得繁重起來。大家不要以為沒有惡劣天氣水上海上就平安無事,因為很多事故都不會登上新聞版面,而事實上船舶事故和險情幾乎天天都有。
以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發布的2020年8月份的數據來說,當月全國各級海上搜救中心共接到各類遇險報警321次,核實並組織、協調搜救行動171次,派出搜救船舶1039艘次、飛機44架次,搜救遇險船舶141艘,其中108艘船舶獲救,搜救遇險人員1212人,其中1162人獲救,搜救成功率95.9%。
▲滅火後的隆慶輪被拖帶航行
2020年8月20日4時,載有3100噸汽油的「隆慶1」輪和砂石船「寧高鵬688」輪在長江口相撞,導致隆慶輪起火,砂石船沉沒。東海救助局接獲險情後,立即調遣「東海救101」輪、「東海救102」輪和救助直升機「B-7361」、「B-7359」先後趕赴現場救援。
「東海救101」輪在海面救起3名遇險人員,「東海救102」裝載著30噸滅火劑,對隆慶輪進行噴水降溫和滅火。數小時後大火被撲滅,避免了全船大爆炸的嚴重後果。隨後,應急隊員登船搜索,勘測油氣濃度,尋獲並轉移了遇難人員遺體。
類似這樣的救援實例還有很多,大多數都不為人所知,但這還不是中國海上救援經過的最嚴重險情。
2018年1月6日晚8時,伊朗國家油輪公司所屬的巴拿馬籍油輪「桑吉」號(MT Sanchi)裝載著13.6萬噸天然氣凝析油駛往韓國,在距離上海300公裡的東海海面上,與裝載著6.4萬噸穀物的香港貨船「長峰水晶」號相撞。
撞船後,「長峰水晶」勉強漂浮,「桑吉」號著火,並且持續燃爆,一時間海面上火光沖天、毒煙瀰漫,油汙遍布海面。
凝析油就是天然汽油,極其易燃易爆,燃燒之後還會分解產生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硫氧化物等有毒的煙霧。運載十幾萬噸凝析油的油輪起火爆燃,在世界海難救援史上無先例,事故地點風大浪急,遠離海岸,如何施救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
中國海上搜救中心接到求救信號,確定了撞船位置後,派出包括專業救助船、海事執法船奔赴事故現場進行援救,同時協調過往商船、以及周邊的數艘中國籍漁船趕往現場參與搜救。
途經此處的中國漁船「浙岱漁03187」號最先趕到,救起了「長峰水晶」號上的全部21名船員,但根本無法靠近如同大火爐一般的油輪。
凌晨4時,專業求助船「東海救101」和「東海救117」經過8小時航行到達事故現場,此時的「桑吉」輪漂在海面上,船體傾斜,火勢兇猛,伴有燃爆,十幾海裡外都能聞到刺鼻的味道。救援船幾次試圖靠近,尋找生還者,都被燃爆和毒煙所阻,只發現並撈起一具遇險船的遺體。
接下來的幾天裡,海面一直刮著6到8級風,浪高達5米,氣候非常惡劣,求助船舶橫搖達25度,船上的救生艇都被海浪拍碎了。10日,專業救助船「深潛號」號、「德深」號以及「東海救101」輪冒險抵近實施滅火作業。中午時分,桑吉輪船艏位置再次發生了爆燃。
1月12日,一艘日本救助船也加入滅火作業,但因為火勢太大,中日兩國調集的泡沫不夠用,火勢無法控制——因為失去動力的「桑吉」號還在向遠離中國的方向漂移,救助船舶返回上海補給,單程要10個小時,來回要一天。後來安排了一條拖輪專司補給,然而仍然不夠用。
所以,不能等到完全滅火再施救了。於是,1月13日的上午8時35分,「深潛號」通過吊籃運送4名搜救人員登上了仍然在熊熊燃燒,隨時可能爆炸的「桑吉」輪。
▲4名隊員,連同救援船本身,都在鬼門關上走了一遭
搜救人員在自身生命面臨極大危險的情況下對「桑吉」輪駕駛臺和人員可能存在的場所進行勘察,在一個生活艙搜尋時,救援隊員明顯感覺到溫度正在一點點升高,一測溫,結果是89度!他們看到,船員生活的艙室被燒光,鋼板被燒彎,天花板全部掉落,形同火爐,船員沒有生還的可能了。
搜救人員在駕駛臺取下了「黑匣子」(航行記錄儀),又在二層甲板上發現了兩具遇難者遺體。4名救援人員多次嘗試搜索更下層艙室,因為高溫熱浪和濃煙,根本無法進入。13日9時3分,4名搜救人員攜2名船員遺體和黑匣子返回「深潛」號,登輪搜救行動結束。
第二天10時20分,趕來的12名伊朗救援人員試圖登船,因為更加猛烈的火勢而沒有成功。兩小時後,「桑吉」輪突然猛烈燃燒,火焰高達1000米!又經過4個小時,「桑吉」輪沉沒。
事後,伊朗勞工部表示,事故中伊朗船員無人生還令人遺憾,但中國為搜救船員和撲滅火勢做出了巨大努力。伊朗社會福利部部長拉比伊向中國駐伊朗使館發來感謝信,特別感謝了那些冒著巨大生命危險、不顧毒氣和爆炸威脅盡全力參與救援的中方人員。
「桑吉」輪是中國海上搜救史上最困難最危險,也是創下世界紀錄的一個案例。從中不難看出,搜救人員要面臨何等危險,在和平時期,這大概就是最考驗勇氣和決心的職業了。
如果只是文字描述,看看照片,這個體會恐怕還不夠深刻。現在,電影《緊急救援》就將海上搜救這個很少為人所知的特殊職業帶入了大眾視野,讓我們可以非常直觀的體驗到這個既專業,也危險,又非常光榮的職業。
大家可能已經看過不少美式災難片,其中以救援為題材的作品也不少,而國產類似題材的電影一直是空白。
為了拍好這部有開創意義的電影,有著「魔鬼導演」之稱的林超賢對演員進行了8個月的高強度集訓,訓練體能,學習專業救援隊的知識和技能、機械的操作、「第一急救」,如何在不同的危機裡(水、火、深山等)進行第一時間的緊急救援。演員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辛勞,甚至還要冒險。
男主角彭于晏拍攝水下鏡頭時堅持不用替身,在7度的水中浸泡十幾個小時,如同置身冰庫。他還曾經被威亞鉤住,壓到池底,所幸通過自救脫險。彭于晏表示,其實訓練才是最累的,拍戲只是把訓練的內容體現出來,「拍完這部戲,我到現在都不想遊泳了。」
而且影片中的深水、火焰,極少用特效,大多是實拍,海上墜機的那場戲,置景師搭建的機艙內景根本無法滿足林超賢,他希望這臺飛機是真的。
於是,劇組專門買了一架退役的空客A320客機從美國運到墨西哥,並且對這架飛機實行的暴力拆解,將這架飛機的機翼拆了,更是將這架飛機直接「攔腰斬斷」,這也就有了我們看到電影中失事飛機的慘狀。
同時,還找到了當年拍攝《鐵達尼號》的攝影棚,這裡有全世界最大的戶外水池。開拍時飛機慢慢下沉,海水四處湧入,高壓逼仄的環境帶給演員的是更真實的下意識反應。
除了水上營救,劇組的演員們還要面對林超賢準備的火之試煉。
拍貨輪失火那場戲時,劇組搭建了大量的真實火景。像是彭于晏置身火海中的場景裡,那些火焰和爆炸很多都是真的。要表現打撈隊員日常的艱辛,就要讓演員置身於一個儘可能還原的場景當中,從而捕捉下演員最真實和傳神的反應。
演員們在真實的烈火和寒冷中,展現出了救援行動最殘酷最真實的一面。這就是電影呈現出讓人感到身臨其境的一面。
電影具有高真實度的另一個原因,是其中部分角色和相關事件都有現實原型。
辛芷蕾飾演的機長方宇凌,原型人物就是中國僅有的兩位女搜救直升機機長之一的宋寅,參加過400多次救援任務的資深救援機長。
而影片中最為驚險的壓軸大戲,原型應該就是桑吉輪。
真實的救援英雄在觀看了《緊急救援》的點映後表示,「彭于晏和整個救援小隊的動作都非常專業」,「從一開始到播放結束,我的心情都很激動。因為我覺得每一個場景都很真實,真實到我想上去幫忙。」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在電影上看到過形形色色的人物和職業,但看到中國救撈人,這應該還是第一次。現在,到電影院去欣賞這部基於真實事件,由林超賢導演執導,充滿驚險情節的海上救援電影,既有眩目的視覺效果,又能感受到專業的力量和拯救的偉大。
「救援隊每一次出任務都是面對一場災難,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機留給自己,這是一件對常人來講很難做到的事情,但卻是他們的日常。」
電影已經上映,讓我們一起,用電影向光榮的中國救撈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