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你聽過關於「男女同廁」的傳言嗎?剛剛進入2021年,又一則如出一轍的信息瘋傳華人微信圈——「某民主黨大佬提倡『不男不女』『不認父母』」。真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新年伊始,新當選的眾議員在1月3號正式就職。由於有五名民主黨籍眾議員反水,南希·佩羅西僅以七票之差險勝,第四次可能也是最後一次當選眾議院議長。
新任眾議員才剛剛宣誓就職,各路謠棍也沒閒著,馬上就開始了新一輪的造謠。他們說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修改了議事規則,不再說父母,兄弟姐妹,而改為中性的稱謂例如雙親(parent),孩子(child),手足(sibling)等。不少人看到這條消息的第一反應就是,民主黨倒行逆施,必遭天譴。
造謠文章截圖
其實這是來自於一個對《國會議事規則》的修改建議,裡面包含有gender neutral language的部分。性別中性語言,就是政府公文裡使用性別包容性語言,以涵蓋儘可能多的群體。
眾議院周日對一系列修改進行了投票,這些修改包括將消除議事規則中的「母親」,「父親」,「他」和「她」等所有與性別有關的用詞。
除了這些特定詞外,該提案還概述了向性別中性語言的其他數十種轉變,以及建立了「多樣性與包容性辦公室」。
這項提案是由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和規則委員會主席詹姆斯·麥戈文提出的。麥戈文在新聞稿中說,該提議「促進包容性和多樣性」,並且是「通過將眾議院規則中的代詞和家庭關係更改為中性來尊敬所有性別認同的方式」。
提案原文在此:https://bit.ly/39gxcx5
這個議事規則只是規範議事的文本,想要做出一個表率,但其實並不規定議員發言和工作時候使用的語言,更不可能去規範一般平民的語言了。
然而,美國的那些事兒這篇公號文章卻故意誤導說「眾議員,官員和僱員透露舉報人身份,將違反《官方行為守則》」。但原文中的該條款說的是對舉報人whistleblower的保護,跟使用中性稱呼沒有任何關係,更談不上對不使用中性稱謂處罰。羅文把這個單獨放在這裡,給人的印象就是,如果不使用中性語言,就會被處罰一樣。
連右翼媒體福克斯新聞都專門做了說明,說沒有人在議會中,會因為使用非性別中性詞彙被處罰,更不用說普通百姓了。
一句話概括就是,這份提案僅僅是一份引領風氣的倡議,並非針對普通人社交和表達方式的新規。
使用中性稱呼的緣由
《福布斯》雜誌的一篇文章《如何使用中性語言,以及為什麼這種嘗試很重要》,介紹了使用中性稱呼的重要性,和應該如何使用。
原文地址:http://bit.ly/3neB0ns
文中指出,使用中性稱呼由來已久,反映了在職場中對各種群體,各種性別的尊重。2020年6月,最高法院已裁定,聯邦反歧視法保護同性戀和跨性別僱員,但是每天都在使用的大部分語言仍然都將那些不能完全識別為男性或女性的人排除在外。
LGBTQ活動家和語言學家呼籲使用更具包容性的語言,對我們使用的語言進行細微調整可以極大地尊重非二元個體,並且可能增加總體的性別平等。
2019年10月,為了更加包容性別,加拿大航空改變了他們的問候語,歡迎「所有人」而不是「女士們先生們」。該航空公司表示,此舉是為了確保所有乘客和員工都受到尊重。「女士們,先生們」的問候時刻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被提到性別的頻率。我們在學校中被稱為男孩和女孩,在父母(我們稱為父母)中被稱為兒子和女兒,我們的稱謂都有性別(先生,小姐,夫人和女士),更不用說在官方文件中要求無數次的確認性別。
對於那些不完全屬於男性或女性類別的人,這些對男性和女性二元劃分的不斷引用可能會使得這類人群感到更加疏遠。即使對於確實確定為男性或女性的人,這些不斷提醒人們性別用詞也可能會產生影響。不斷地將每個人分為男性和女性類別,可能會使我們認為男人和女人比我們實際的區別更大。
UCSD認知科學教授Lera Boroditsky寫道,「即使語言的瑣碎方面也可能對我們如何看待世界產生深遠的潛意識影響。」她發現,在某些語言中,所有物體都被分類為男性/女性或陽性/陰性,這種分類實際上會影響人們對物體的感知。例如,當要求說德語和西班牙語的人描述一把鑰匙時,該鑰匙在德語中是陽性的,但在西班牙語中則是陰性的,因此他們的回答就會反映出這種差異。
德國人會使用諸如「鋸齒狀」,「鋸齒狀」,「堅硬」和「金屬狀」之類的男性化形容詞來描述鑰匙,而西班牙語使用者則使用諸如「小」,「閃閃發亮」,「金色」和「複雜」之類的女性化形容詞。對於「 bridge」一詞則相反,該詞在德語中為陰性,在西班牙語中為陽性。
還有研究發現講更多性別語言的國家性別平等程度較低
來源:https://bit.ly/38ezwFu
儘管英語詞彙的性別區分可能比其他一些語言少,但仍然有很多性別所指。而對於那些試圖對日常語言中使用性別更加恰當的人,以下一些內容可以作為不錯的起點。
中性代詞與尊稱代詞的變化
所以現在的趨勢,就是使用they替代she或者he,使用「Mx」替代 「Mr,」 「Ms,」 「Mrs」 Or 「Miss」,
對於先生小姐的稱呼,男性都叫Mr.,Mr.並不暴露婚姻狀況。而對於女性,Mrs,表示已婚,Miss則表示未婚。過去有女性團體這樣對女性不公,應該統一用Ms,這樣就不會在稱謂裡暴露婚姻狀況。更進一步,根據韋氏字典:「對性別不做區分的』Mx』被用作稱謂,以供那些不希望識別為特定性別的人或那些根本不想被性別識別的人使用。」
語言學習應用程式Babbel的項目經理Vitor Shereiber表示:「大多數語言沒有性別代詞。」 例如,土耳其語和印尼語沒有將性別作為其代詞的類別。在英語中,用「he」和「she」則需要為一個人確定一個性別。
使用「夥伴」,「兄弟姐妹」和「孩子」
與代詞和頭銜相似,給家人,母親,父親,兄弟,姐妹,姨媽和叔叔等稱謂都帶有性別標籤。在討論戀愛關係時,可以使用諸如「伴侶」和「配偶」之類的與性別無關的稱謂,sibling,child和parents也與性別無關。儘管有些人建議使用「 auncle」或「 pilling」一詞,但在描述父母的兄弟姐妹方面,並沒有真正採用與性別無關的稱謂。
職場中使用的中性詞彙
在實現性別中立方面,也許在職場上取得了最大的進步。女服務員(waitress)和男服務員(waiter)現在經常被稱為服務員(server),郵遞員(mailmen)現在是郵件承載者(mail carriers),許多女演員(actresses)的稱謂現在都由演員(actor)取代。其他職業頭銜,例如警務人員police officer,銷售員salesperson,消防員firefighter,主席chairperson和空乘flight attendant,都已取代了以前的性別稱謂。也包括前面提出的水手seamen變成了seafarer。而且職業稱謂中帶有性別,如policeman,salesman,mailman,chairman,本來就是男性佔主導的父權社會的產物。
要糾正性別二元論觀點,還需要不少努力。正如Shereiber指出語言是如何工作的:「兩個或多個說英語的人之間達成了一致,他們將使用相同的編碼進行交流。如果其中一個人拒絕使用該編碼,則通信無法進行。」 因此,我們所有人都不得不加入並同意使用以上這些詞彙——即承認並非每個人都被認定是男性還是女性的語言。
對社會包容與進步的努力 被高度政治化且打上了黨爭的標籤
其實,此次佩洛西在眾議院中提出的改革方案,只不過是近年來美國社會為尊重性少數群體進行的更加包容的改革的一部分。而這些更加人性化的進步,卻一直被保守派歪曲和潑髒水。此前我們專門闢謠過的關於《都2020年了,還有人在炒作「男女同廁」議題?!》就是一例。而這一次,這些極右媒體,雞院媒體以及宗教團體也趁機炒作,把當下的議題跟長期以來潛移默化極力妖魔化民主黨的各項政策結合在一起,就又開始高喊國將不國了。
有民主黨籍議員在新國會祈禱後使用amen和awomen表示反諷。
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共和黨人凱文·麥卡錫在相關的新聞報導之後發推特說這很蠢stupid。更不用說一些習慣帶節奏和趁機煽動仇恨的雞院媒體和造謠公號了。
公號文章趁機帶風向煽動情緒,保護被壓迫族群都成了罪過
這個提案的提出,在於當前越來越多的跨性別人士以及非二元性別的人,他們不使用或不願意標識自己為與性別相關的代詞,而且這一人群中也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成功當選,並在各級政府、議會或法院中擔任公職。
在社會上,包容性別的語言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2019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的一項調查發現,大約五分之一的美國人認識到有人在使用「他」或「她」以外的性別中性代詞。在18到29歲之間的年輕受訪者中,這些機率增加到32%。
來源:皮尤研究中心 http://pewrsr.ch/35cuXJL
因此,眾議院民主黨黨團主席、來自紐約州的眾議員哈基姆·傑弗裡斯為該黨在第117屆國會提出的眾議院新規則辯護,特別是使用更為通用的稱謂取代區分性別指稱的新語言。
傑弗裡斯在被記者問及議事規則語言的更改時說:「從我的角度看來,使用性別中性的語言與眾議院歷來所作的努力一致,這是眾院的傳統,以儘可能時尚敏銳的方式,反映美國人各種不同族群、種族、信仰和性別取向等之間,既保持獨立性又相互融合的現實。( 原文中他用了「gorgeous mosaic」,即所謂的文化馬賽克,是相對於文化熔爐來說的,是指各個族群、各種語言和各樣文化互相融合卻還保留自己的特色)當然,眾議院的目的是成為最接近美國人民的機構,用制憲者的話說,反映希望,夢想,願望,恐懼,關切與憂慮。」
結論
對於使用中性稱謂,從而可以代表和尊重更多數的人群,且不會給任何人帶來不便和壓力,卻被一些華人大V污衊為「不男不女」,「不認父母」,類似於把照顧跨性別人士而設立的中性廁所污衊為「男女同廁」,實在是別有用心。大家可以留意每次炒作性別議題的都是哪些人,基本和傳播大選謠言的人高度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