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遐邇的絲綢之路,除了享譽世界的東方絲綢,同樣也承載著中外交流的美酒文化,我們只知葡萄酒的香甜甘醇,其實更應該了解背後的絲路葡萄酒故事。有酒有故事,又何嘗不是人生一大樂事呢?當然今天的故事主角就不得不提及常年生活旅居在絲綢之路上的葡萄酒民族---粟特民族
以善於經商而聞名亞歐大陸的粟特人
粟特商人作為長期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使者,他們對於絲路的發展作用無可厚非,當然絲綢之路上的大宗交易是絲綢,除此之外還離不開東方的玉器、毛皮,自然也包括四大發明之火藥,以及具有鮮明的東方特色的羅盤,各式各樣的銅器飾物。
貿易的發展離不開雙方基於平等的價值交換,東方同樣也需要來自於西方的各種金銀裝飾品,讓人慾罷不能的香料,具有西方特色的玻璃,琥珀琺瑯器,除此之外象牙以及相關的象牙製品。但其實最讓人嚮往神思的,莫過於那猩紅如血的葡萄美酒。
葡萄酒文化溯源
根據現今主流的歷史資料推測,葡萄酒最早應當起源于波斯,當然這裡還有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葡萄酒的誕生也算得上一次機緣巧合了。
主流看法認為葡萄酒起源於古代波斯,而且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曾經有一位波斯國王,深深迷戀於葡萄的美色,近乎痴狂的地步,以至於讓他做出了接下來匪夷所思的舉動:為了防止自己的葡萄被別人偷吃,這位波斯國王就如同藏私房錢一般,找了一個陶罐,將自己心愛的葡萄放了進去,為了以防萬一,還在上面密封壓緊,還是不放心的他同樣做出了此地無銀300兩的舉動。
裝有葡萄的罐子上赫然寫著幾個大字:有毒,切勿偷吃!隨後,國王就將這件事拋之腦後了,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葡萄被偷吃,可算是高枕無憂了,居然給遺忘了。但是令國王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是,由於他的一位妃子,在後宮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一氣之下就想了結自己的性命,恰好看到了那個「有毒, 切勿偷吃」的陶罐,咕咚咕咚就灌了兩口。
求死不成,卻嘗到如此人間美味,喝了酒的妃子就在美酒的作用下沉沉睡去,等她醒來之後,對於那種感覺還意猶未盡,隨即就將這壇種美味的飲料,端給了國王飲用。本來就對葡萄情有獨鐘的國王,遇上這美味的葡萄汁兒,更加沒有抵抗力了。事後,國王也決定把吃不完的葡萄都依法炮製,如此一來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得到葡萄美酒喝了。
當然故事僅僅是傳說,真正的考古發現。還要數從位於歐洲地區保加利亞的遺蹟最靠譜,通過清理古遺蹟發現,他們已經開始了利用葡萄釀酒的先例,而當時的那處遺蹟距今約5000至8000年,所以要說保加利亞地區的古人類是葡萄酒的先祖也不為過。
國有葡萄酒的歷史記載
《太平御覽》卷九七二記載:「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代或有貢獻,人皆不識。」
儘管對於葡萄酒,也並沒有進一步明確的表述,但是我們依稀可以從中推斷,我國起初最早的葡萄酒也是從西域引進。在我國漢朝時期,因為張騫出使西域,也同樣使得葡萄酒成功的在我國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
李時珍曾說:葡萄,《漢書》作蒲桃,可以造酒,人飲之,則然而醉,故有是名。
《漢書》:張騫使西域 還,始得此種,而《神農本草》已有葡萄,則漢前隴西舊有,但未入關耳。
《神農百草經》已有關於葡萄的記載
其實根據以前的史料記載,主要還是從漢代以來,葡萄文化的發展才正式被提上議程,中國僅僅也只能算得上世界上較早栽培葡萄的國家。真正的發展還要從西漢時期引進了大宛的葡萄說起,至此才真正算得上葡萄落腳中國,其後逐漸出現的葡萄酒。當然也才有了後來唐宋時期,對於葡萄酒文化的廣泛頌揚,與此同時,還飽含戰亂不斷的無限悲涼。
《涼州詞》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詩詞歌賦,最能體驗當時文人墨客們的心情,這首詩也算得上描寫葡萄酒的巔峰之作,美酒應景,但是卻抵不過陣陣催促,美好的時光甚是短暫,終究需要面對殘酷的現實。
中西方葡萄酒文化交融並茂
粟特商人對於葡萄酒的世界傳播起到了關鍵作用
有關於葡萄乃至於葡萄酒的歷史溯源,暫且告一段落,其後葡萄酒文化的發展,才是真正將葡萄酒推向人類文明高潮的巔峰之作。之所以盛唐時期的文學發展空前絕後,當然與酒文化的發揚密不可分,整個葡萄酒文化的發展歷程,其實也進一步反映了整個絲綢之路的繁榮昌盛。
葡萄酒剛剛被引進伊始,作為一種果酒飲料,也在當時具有極強的稀缺性,當絲綢貿易的吞吐量還相對較小之時,葡萄酒的貿易作為其附屬品,也僅僅只有王公貴族能夠享用的起。後來隨著絲綢之路的全方位開放,進一步也擴大了葡萄酒貿易的市場份額,但西域高端進口的葡萄酒,還是供不應求的局面,而這一商機也被粟特商人把握住了。
作為整個絲綢之路重要的貿易使者,粟特商人深知葡萄酒需求旺盛,而且以他們極強的商業天賦,不僅為中原地區帶來了葡萄種植技術,而且順便帶來了先進的葡萄酒釀造技術。也正因為如此,我國古代葡萄酒行業的發展正式迎來井噴期。
隨著我國疆域範圍在隋朝時期進一步擴大,當時重要的西域葡萄產地也被囊括其中,其後300年的穩定發展,直接將葡萄酒文化發展成為一種民族特色。
葡萄美酒記憶貫徹中原大地
唐朝邊塞詩人王翰寫下的名詩《涼州詞》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這樣一句話
絲綢之路使得中外文明交流更為密切,然而葡萄酒在我國古代,正因為其殷紅鮮豔的血色,也同樣承載著辛酸的血淚故事。絲綢之路的發展必然伴隨著利益交割,然而正是因為利益的糾纏,也讓本來和睦的人間變成動蕩的人間地獄。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是在歷史上,因為時局動蕩,也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流血犧牲。而這一切也因為葡萄酒訴說著一個個動蕩曲折的故事。壯士豪情,無處揮灑,有時往往只能借酒澆愁。
酒美悲情人自醉,古來徵戰又有幾人能回?殷紅的葡萄酒,與古代邊疆的夕陽慕色交相輝映, 「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就是其中最真實的寫照,葡萄酒珍貴,但要是比起那些徵戰在外的將士們,他們的鮮血又何嘗不珍貴呢?孤寂的軍旅生涯,有時候只能借酒麻痺自己,葡萄酒也逐漸由一種名貴的外來貿易品,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飲料存在。
粟特人與葡萄酒的不解情緣
敦煌壁畫中的粟特人
究其根本,葡萄記憶的發展與傳承,不得不感謝生活在中亞地區的古代粟特人,儘管他們沒有自己的獨立政體,但卻以極其包容的特性,和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促進了整個絲綢之路文化的發展。
儘管沒有長期的聚居地,但是藉助絲綢之路上的貿易系統,他們同樣可以通過獲取巨額的財富,來進一步找到強大的勢力來進行庇護發展,如同猶太人一般四海為家,但他們心中不變的文化傳承,那就是對於商業的敏銳嗅覺。
當然粟特人也並非不喜歡安定的生活,而是起初他們生活的地區並不適合維持穩定的生活,通過在絲綢之路上活躍的蹤跡,也讓他們逐漸在我國中原地區,找到了適合他們居住的場所,通常也會藉助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文明,幫他們從事農業生產。就拿唐朝時期的都城長安來說,也成為當時來自西域地區的粟特胡人主要的聚居地。
文明的交流與碰撞就是在不斷的交換過程中得以發展,粟特胡人帶來了先進的葡萄種植技術以及釀酒工藝,然而中原地區也同樣存在,他們可以利用的優勢,肥沃的土地,充足的勞動力,龐大的市場需求,縱觀當時的整個亞歐大陸,這裡也是他們理想當中的安居樂土。
粟特文明在中原的具體體現
隋唐時期,大量的粟特人自西域東遷中原
由於絲綢之路的連接,使得粟特人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友邦部落,正因為如此,彼此之間不僅有密切的商業交流,許多粟特人也逐漸融入華夏文化,成為整個華夏民族的一份子。甚至有在中原地區朝中任職的,而他們的主要職責,除了對於絲綢之路相關貿易的負責,也要對位於中原地區的粟特胡人,進一步加以行為規範。
隨著越來越多的粟特胡人在中原地區定居,他們特有的民族文化,也逐漸帶入其中,他們既有當時北方地區遊牧民族的特色,同樣還包含了自己民族不可磨滅的印記,他們擅長的葡萄種植,也成功的為中原地區的葡萄產業奠定基礎。
不僅我國古人對於葡萄酒情有獨鍾,粟特胡人對於葡萄酒也同樣有著不可磨滅的精神記憶。釀造葡萄酒的畫面,從曾經的粟特部落石榻上還依稀可見。
總而言之,葡萄酒文化技藝的傳承,離不開粟特人向新疆乃至更遠的中原地區遷移,隨著時間的推移,粟特人也逐漸融入中原文化之中,當然也正因為他們的傑出貢獻,使得葡萄酒這般人間美味,逐漸也發展成為整個華夏民族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總結:
無論是漢文化還是胡文化,無論是國產葡萄酒還是進口葡萄酒,他們都以極其豐富的色彩,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浸潤著我們的生活。葡萄酒從一種進口的奢侈飲料,逐漸走進千家萬戶尋常百姓家。無一不是在見證著整個華夏文明的發展,同樣也代表了那個時代,文明交融的開放性與多樣性。
西域胡文化特色已逐漸被中原文明認可,逐漸在當時的社會掀起了一股不一樣的娛樂風尚,但其實也正是由於此前的文化積澱,為後來的民族文化大交流掃清了輿論障礙,儘管有著不同的祖先,但是並不妨礙超越國界的合作與發展。
粟特胡人,他們以商業天賦堪稱亞歐大陸的佼佼者,放下身段,經商貿易,就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之下,成為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文化習俗,都從點點滴滴改變和影響著這個世界。
絲路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故事根基長青,依稀駝鈴聲響起,端起葡萄酒杯,又想起了那獨特的文化記憶,回味著那永世不滅的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