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也就是葡萄酒因唐朝滅亡而衰落一千年後,葡萄酒文化又迎來了它在中國的復興。
1892年,愛國華僑張振勳在煙臺創辦的張裕釀酒公司,是中國近代第一家以歐洲種葡萄為原料、用科學的方法批量生產葡萄酒的大型釀酒企業,也是當時遠東最大的葡萄酒公司。
年輕時的張裕
張振勳,字弼士,廣東大埔人,早年赴南洋開辦墾殖公司、礦務公司和輪船公司等企業,1890年被清政府任命為駐檳榔嶼領事。1891年,張振勳應盛宣懷之邀到煙臺商辦礦務、鐵路事宜。二人偶然談起葡萄酒的釀製,張振勳記起一位法國領事曾經告訴他,煙臺的地氣極佳,所產的葡萄,可以釀製葡萄酒,就向盛宣懷提起。兩人一拍即合,計劃試辦酒廠。盛宣懷向張振勳保證,上海的玻璃廠可以為葡萄酒廠提供盛酒的玻璃瓶,張由此信心大增,立即趕回南洋籌辦此事。
盛懷宣
張振勳從歐美國家引進了多個適合於釀造葡萄酒的優良品種,在煙臺西部買下了一座山,開闢成西山葡萄園。後來,又在煙臺東部買下另一座山,開闢成了依山傍海的東山葡萄園。最初的試種並不順利,葡萄的成活率很低,即使成活了的株苗也十分柔弱。後來,經過與本地出產的野生葡萄嫁接栽培,才終於培育出了適合在煙臺生長又適合釀酒的優質葡萄。
張裕酒莊的舊址
這些試種成功的釀酒葡萄成熟之時,張裕公司邀請一些著名的文人、學者到公司的葡萄園品嘗葡萄,並給這些葡萄起了好聽、古雅的中文名字,如大宛紅、大宛香、品麗珠、蛇龍珠、赤霞珠、冰雪丸、紫北塞……其中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是法國波爾多地區傳統的釀製紅葡萄酒的優良品種,不完全成熟的赤霞珠會略帶青草的味道,成熟時則帶有很明顯的黑莓味道,在橡木桶蘊藏過的赤霞珠紅酒,會有很強烈的橡木香草味道;品麗珠(Cabernet Franc),也是原產法國的古老釀酒品種,用它釀出的酒氣味芳香、酒體柔潤;蛇龍珠(Cabernet Gernischet),則是赤霞珠和品麗珠的姊妹品種,它所釀製的酒呈深寶石紅色,澄清晶亮,滋味醇厚。以上三種葡萄在中國通稱「三珠葡萄」,如今仍然是中國主要的釀酒品種。
赤霞珠
有了優質的釀酒葡萄,出色的釀造技術成了關鍵。不用說,張裕公司所使用的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的「土法」完全不同。為了釀造出品質良好的葡萄酒,張振勳又下了一番功夫,費了不少周折,用高薪先後聘請了三位歐洲酒師。第一位是英國的俄林,但他人還沒到煙臺,在途經上海時就因拔牙感染去世了。第二位是荷蘭的雷德,但雷德其實對釀酒技術並不精通,所釀之酒經檢驗根本就不合格,屬於技術騙子之類。經歷了兩番挫折,張裕公司終於聘請到了一位真正的行家裡手——出身釀酒世家、時任奧匈帝國駐煙臺副領事的巴保。
巴保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他的家族是奧匈帝國弗朗茲·約瑟夫家族的世襲男爵。巴保的父親就是一位葡萄酒釀造專家,曾發明過測量葡萄糖度的測量表,後人稱「巴保糖度表」。巴保青年時跟隨父親系統地學過葡萄酒釀造技術,並已在本國葡萄酒業初露鋒芒。1896年,他毛遂自薦到張裕公司擔任酒師,並得到奧匈政府的正式推薦書。 釀造葡萄酒的機器——壓榨機 葡萄酒酒窖 巴保不負重望,很快就釀造出了口味純正的葡萄酒。
巴保
到20世紀初,張裕公司所產的葡萄酒以量大、質高、價廉的優勢,行銷國內各大商埠及東南亞各國、朝鮮和俄國等地,可以說是譽滿全球。當時的許多名人都給予張裕葡萄酒很高的評價。1912年孫中山到煙臺時,為公司題字「品重醴泉」以示鼓勵。至於張裕葡萄酒給人們帶來的愉悅,康有為的一首詩很有代表性:「淺飲張裕葡萄酒,移植豐臺芍藥花,更復法華寫新句,欣於所遇即為家」。 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即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張裕公司生產的白蘭地榮獲金質獎章。後來就這個獎章被縮印在商標上,稱為「金獎白蘭地」,一直沿用至今。
萬國博覽會的獎章
唐代詩人王翰的一句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讓夜光杯廣為人們熟知,也讓人對大唐的葡萄美酒產生無數的遐想。曾經,夜光杯雖在,葡萄酒卻無處可覓。張裕葡萄酒的誕生,再次讓美酒和夜光杯重聚。
夜光杯猶在,葡萄酒何處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