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美術
日本美術
公元16世紀末到整個17世紀,日本繪畫史上出現了幾位特別引人注目的畫家。他們是本阿彌光悅、俵屋宗達和尾形光琳。在他們手裡,日本繪畫更清晰地展示了自己的面貌。本阿彌光悅的刀劍、蒔繪以及書畫等創作是承上啟下的一條強韌紐帶。俵屋宗達和尾形光琳吸收了大和繪、水墨畫、障壁畫、狩野派、士佐派的營養,與日本傳統工藝美術的精粹相結合,充分發揮了日本美術的收容性、簡潔性、裝飾性和抒情性等特點,使之成為一種自覺地協調各種美的因素的典型的日本美。其高度概括的、富於生氣的裝飾感成為後來日本美術的基本個性,對後來者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本阿彌光悅(1558-1637年)通稱次郎三郎,號太虛庵、自得齋(自德齋)、德有齋(德友齋)。他是日本江戶時代初期的書法家、藝術家,開創書道光悅流,被譽為「寬永之三筆」的第一書法家。此外他在陶藝、漆器藝術、出版、茶道亦有涉獵,是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
他常繪製四季花草、鹿、鶴等,製作和歌卷或新古今集色紙帖等書畫一體的作品,同時將和歌及繪畫與漆器結合起來,創作了具有嶄新圖案和造型的漆器作品,如《舟橋蒔繪硯箱》、《左義長蒔繪硯箱》、《鹿蒔繪笛筒》等。
《舟橋蒔繪描金硯箱》上隆起的蓋子,造型豐滿,使人聯想到宗達繪畫作品中所出現的土坡的形狀。他採用了藤原時代流行的「葦手繪」花紋圖案,在隆起的金地箱蓋上,用「凸紋描金」表現船隻,上面再橫臥一條寬寬的浮橋,其造型和構圖極為大膽。硯箱蓋子上還行雲流水般地寫有古詩中的一節詩句。
《舟橋蒔繪硯盒》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陶瓷方面,他採用紅土燒制的窯裂紋茶碗,具有特殊的光澤美,被譽為光悅釉,重要作品有他為女兒出嫁時製作的《不二山》茶碗,至今仍被視為無價之寶。(不二山:指的是今日的富士山。它隱喻富士山的美與大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他女兒曾用自己的和服袖子包過此茶碗,故又被稱為「振袖茶碗」而為眾人所知。
《不二山》
《光悅卷物切》
他與表屋宗達及尾形光琳並稱琳派的創始者。琳派(りんぱ也稱做「光琳派」)是桃山時代後期興起活躍到近代,使用同傾向表現手法的造型藝術流派。
本阿彌光悅書 俵屋宗達畫《蓮下繪和歌卷》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本阿彌光悅筆 俵屋宗達繪《鹿下繪》
本阿彌光悅筆俵屋宗達繪《鶴下繪和歌巻》
亞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的美術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
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海北派」海北友松【103】
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長谷川等伯【103】
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派【103】
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木挽町」創立者狩野尚信【103】
藝術寶庫帶您進入藝術的神聖殿堂,領略藝術的美,生活的美!藝術寶庫是美術愛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藝術的集大成者,美術資料豐富全面,供藝術家們學習研究的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