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上市成套利通道:萬億募集資金流入「金融內循環」
本報記者/陳嘉玲/北京報導
作為公眾公司,上市公司資金動向歷來引人注目。
隨著科創板設立、新三板精選層轉板規定發布、創業板改革提速及試點註冊制穩步推進。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A股IPO募資金額已超過4200億元,創下近10年來新高,成為自2011年以來A股市場IPO融資總額最高的一年。
近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專題會議上要求,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要督促上市公司規範使用募集資金。那麼,上市募集的資金目前都在如何使用,投向哪裡?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千家上市公司的資金正通過買理財在金融市場循環,並未真正用於實體經濟投資。Wind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共有1164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16558次,認購金額將近1.2萬億元。
信託理財仍是重要選擇
從近期的理財公告來看,信託、私募基金和券商其他理財佔據主流。
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11月15日至11月30日,上市公司購買了50隻非銀理財產品,合計規模33.98億元。其中,券商其他理財、私募基金和信託產品佔據主流,分別為14.21億,12.4億和6.67億元。值得一提的是,信託產品依舊是上市公司獲取更高收益回報的重要選擇。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0日,共有91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了444次信託產品,認購金額達221.55億元,涉及45家信託公司。
與去年同期相比,購買信託產品的上市公司家數、次數和認購規模都有所下滑。但是,涉及的信託公司則增加了10家左右。可以說,越來越多的信託公司在上市公司中進一步「打開銷路」。其中,中融信託、上海信託、平安信託、華潤信託、光大信託等頗受上市公司青睞。
從認購的信託產品類型來看,久期靈活的現金管理類、金融類和收益率「扛把子」的房地產類信託深受偏愛。比如,現金管理類方面,平安信託的「周周成長債券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被恒生電子(600570.SH)連買23次。微光股份(002801.SZ)、吉華集團(603980.SH)、西安旅遊(000610.SZ)等上市公司均認購了房地產信託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達11%。
不過,在信託業風險事件逐漸暴露的情況下,部分上市公司對私募基金、信託產品的選擇更為謹慎。愷英網絡(002517.SZ)副總經理、董秘騫軍法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表示:「信託收益率高,但風險也相對大一些,這要看各家上市公司的風險識別能力。」
結構性存款急降658億
實際上,上市公司選擇理財產品時,更傾向於求穩。
截至2020年12月10日,年內共有985家上市公司購買了結構性存款,認購規模達7792億元,佔上市公司1.2萬億元理財的「半壁江山」,佔比約為65%。
Wind數據顯示,買結構性存款規模排名前十的「理財大戶們」貢獻了1270億元,其中,江蘇國泰(002091.SZ)、隆基股份(601012.SH)、南鋼股份(600282.SH)和北汽藍谷(600733.SH)均「剁手」百億元以上,江蘇國泰更是累計花費了307億元。
不過,在2018年以來上市公司理財持續「降溫」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購買結構性存款則經歷了一番「火爆」到「冷卻」的過程。
本報記者根據Wind統計發現,上半年購買結構性存款規模約為4683億元,較2019年上半年增加超過600億元。據了解,部分銀行還針對上市公司等大客戶推出定製結構化存款產品。
針對上市公司熱衷於買結構性存款產品,某股份制銀行研究員對記者分析表示,本金安全和獲取一定收益率,是上市公司選擇理財產品的兩大訴求。結構性存款底層資產為存款,具有保本特性;產品設計上往往配置很小比例的期權來實現與利率、匯率、股市指數等的波動掛鈎。作為期權買方,最大損失為支付的期權費,收益卻可能很大。
另外,一位券商分析人士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曾指出,「結構性存款受到上市公司青睞,主要與部分企業使用低成本債務性融資購買較高收益的結構性存款、進行空轉套利有關。短貸、票據、短融的利率很低,而結構性存款價格是剛性的,因此衍生出套息空間。」
據記者了解到,除了套利外,結構性存款自身在產品設計和銷售等環節也存在諸多不規範,比如,部分結構性存款名為「浮動收益產品」、實為「固定收益產品」。個別產品甚至沒有實際嵌入金融衍生產品或所嵌入的金融衍生產品無真實的交易對手和交易行為。
「這涉嫌通過設置『假結構』高息攬儲,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並且抬高了資金價格。」北京銀保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2020年6月12日,北京銀保監局發布《關於結構性存款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明確要求銀行加強對購買單位結構性存款資金來源的甄別,防止個別企業利用從銀行獲得的低成本信貸資金進行空轉套利。
此外,監管部門通過窗口指導,要求結構性存款規模在2020年9月30日之前壓降至年初規模,並在年內逐步壓降至年初規模的三分之二。
在此監管背景下,2020年下半年以來,之前上市公司「火爆」認購行情驟然「冷卻」,第三季度的認購規模同比減少194億元;第四季度以來的認購規模繼續大幅縮水,同比減少464億元。
資金「周轉」新玩法
對於上市公司萬億資金買理財,有受訪人士提醒,近年來,部分上市公司持續在「左手融資、右手理財」,並沒有把資金真正用於實體經濟投資,而是讓資金在金融市場循環甚至空轉套利,或是購買大量的住宅進行房地產炒作。
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約有十餘家公司一邊用「閒錢」大方買理財,一邊「趕場」IPO募資。
例如,12月4日過會的佳禾食品擬募集資金5.65億元。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佳禾食品的貨幣資金高達2.43億元;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佳禾食品還分別拿出3.6億元和2.99億元閒置資金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並且,其投資性房地產淨值分別為3826.67萬元和3780.22萬元。又如,手持現金和理財近22億元的江蘇母嬰龍頭企業孩子王,正在衝擊創業板IPO,擬通過資本市場募資24億元。
另外,記者還注意到,12月上旬,上市公司使用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或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約有200多條。
甚至,有的企業一上市就開始「剁手」買買買。比如,2019年上市的科創板公司傳音控股(688036.SH),實際募集資金淨額為26.75億元。在剛上市10個交易日後,傳音控股就宣布將其中的25億元用於現金管理。也就是說公司九成多的募資作為閒置資金來做短期理財。
根據傳音控股的最新公告,截至2020年6月底,其募集資金約20.40億元,其中存放在募集資金專戶的銀行存款7.30億元,使用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的尚未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為13.1億元。
「這件事引起不小的市場爭議,一邊缺錢希望募資,一邊閒錢購買理財,這本身很矛盾,也與科創板支持實體經濟不相符。」一位不願具名的受訪人士認為,在發展直接融資市場的同時,如何激勵企業增加實體經濟投資亦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對此,騫軍法向記者分析表示,當前實體經濟不易做,尤其是今年疫情之下,投資變得謹慎,更多公司選擇把錢放在銀行或者買理財。另外,前些年的很多投資項目資產價格抬得很高,但最後都幹不成,監管處罰力度也大,所以現在上市公司不太敢輕易去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