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佳人》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新舊事物變換,不會隨著時間變化而停滯不前。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不斷變換著的世界。時移世易,隨著時代變遷,世事也在不斷地變化著,就像 「苟杳呂洞賓」,後來變成了「狗咬呂洞賓」一樣,此間由於人們口耳相傳,難免有誤差。而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成語也是由於時代變遷,人們產生不同的理解,其意由褒到貶,這個成語出自於古代的一位婦人所訴之言。
這個故事發生在距離我們當代千年之久的春秋時期,當時鄭國有一位文韜武略都很出色的大臣,名叫蔡仲,是鄭莊公的得力幹將,鄭莊公去世後,此後蔡仲掌握大權,扶持鄭昭公即位。後來由於鄭莊公的次子公子突的生母是宋國人,因此宋國國君宋莊公逼迫蔡仲立公子突為國君。蔡仲精心謀劃,扶持公子突上位,同時也權傾朝野。當時的新君主也就是鄭厲公,覺得蔡仲專權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 一心想要削弱他的勢力,甚至除掉他,來加強自己的權力。
鄭厲公四年的時候,經過多年精心準備的鄭厲公終於找到了機會,就是和蔡仲的女婿雍糾聯合起來,刺殺蔡仲,永絕後患。《左傳》記載:「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雍糾向來對於權力過大的嶽丈不滿, 面對君主有意無意的試探,他也知其用意,表明自己的想法,隨即兩人一拍即合,秘密約定好了計劃。但是這個雍糾做事不夠嚴謹穩妥,事情還沒落實就因酒醉,將計劃全盤託出了,還是對著自己的妻子,蔡仲的女兒雍姬。這個雍糾可謂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雍姬一聽,大驚失色,左右為難,不告訴父親,父親就會面臨滅頂之災;告訴了父親,自己的丈夫肯定難逃一死。雍姬思慮在三,一般人確實拿不定主意,這是一個兩難的抉擇,一邊是有養育之恩的父親,一邊是同床共枕眠的丈夫。親爹和丈夫必須死一個,咋選?此女用一句話解決,由此誕生一成語,這個成語就是「人盡可夫」。
當天她在丈夫就寢後,悄悄回了娘家。她決定先詢問一下自己的母親,她委婉的說出自己的疑惑,她問道:「母親大人,如父與夫同難,二必選其一,該當如何決斷?」其母沉思片刻,說道:「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雍姬明白了母親的想法,一直懸而未決的她終於下定決心,懷著沉重的心情走向父親的書房,耳邊縈繞著的全是母親的話語。她一說完,她的父親蔡仲覺得實在不可思議,自己平時為人謹慎,到處安插了眼線,卻不知此事。而君主這招顯然陰險而高明,利用身邊親近之人,趁自己不備欲將自己置於死地。他仔細一想,覺得後背發涼,立馬讓自己的親信外出多方打探,掌握了鄭厲公和雍糾的計劃,隨即採取行動,反殺之。後來,不出雍姬所料,自己的丈夫雍糾被父親蔡仲斬殺於家中。鄭厲公當知事情敗露後,大罵雍姬:「謀及婦人,宜其死也」。並且倉皇逃出了鄭國。
雍姬的行為放在當時的社會,是一種孝順,在當時「百善孝為先」的時代背景下,不失為一段佳話。而她母親對她說的話,產生了一個重要的成語 「人盡可夫」。不過在現在看來,褒貶不一,更多的是一種批評。認為紅顏禍水,縱容父親專權,禍亂朝綱,置小家於大家前,害得君主倉皇出逃。覺得她沒有協調好丈夫和父親的關係,反而幫助父親殺害自己的丈夫,讓父親陷於一個專權跋扈不忠不義的地步。後人對於這個成語的理解也越來越傾向於貶義或者淺顯的字面意思,而沒有深究其來源。
無論一件事你做的怎麼樣都會被對立面的人詬病。放在這個時代來看,很多人肯定會羅列一大堆做法,打著「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想法,看人笑話似的。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你應該怎麼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試想一下,假如那個人是你,你會怎麼做?你做的未必就比她更好。也許真正落到你頭上時,你會覺得手足無措,腦袋麻木。
我們對於過去的理解有很多偏差,可以說是時代的發展,就像郭巨埋兒這樣的事件,放在當時的背景下,大家都覺得是一種孝順,放在現在,就覺得是一種愚不可及,腐朽落後的思想。那後人也提出「你妻子和母親或者丈夫和父親掉水裡,只能救一個,你救誰?」的問題,被問及者也是往往哭笑不得。你又會怎麼說呢?
參考文獻:
《尚書引義·太甲》
《左傳》
《舊唐書·元行衝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