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墨加協定新規促製造業回流美國,日本汽車製造商不為所動

2020-12-14 第一財經

替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以下簡稱「美墨加協定」)已於7月1日正式生效,但美國總統川普指望其為美國創造就業的計劃卻沒那麼容易實現。

美墨加協定規定,每輛乘用車40%以上的零部件必須由時薪至少16美元的工人製造,滿足這一條件才能在該地區免徵關稅。由於美國工人的時薪高於墨西哥工人,川普曾稱這有助於促進美國製造業的發展,但據日媒報導,大多日本汽車製造商選擇保留目前部署在墨西哥的業務,並寧願支付給當地工人更高工資,甚至情願支付關稅。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國際貿易研究室副主任蘇慶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墨加協定中這一關於工資的條款雖然旨在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但對某些企業來說,比起去美國重新建廠,還是提升當地工人工資的成本更低,「但是,有助於推動製造業回流的不只是這一個條款,還有原產地規則等。」

日本汽車製造商不願搬家

根據美國交通部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數據,2018年在美國銷售的由墨西哥組裝的車輛中,在美國和加拿大生產的零部件的比例只有13.5%。川普政府認為,在美墨加協定的條款下,由美國生產的汽車零部件比例將自然而然地增加到40%的水準。

然而,日本製造商已經基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設計和部署了企業的生產基地,因此並不願意興師動眾地將生產線遷往別處。原因之一是,由於疫情影響了盈利,在可預見的未來內,轉移生產帶來的成本可能會過於繁重。據日媒報導,本田汽車下屬的零部件製造商京濱(Keihin)將在7月把墨西哥一家工廠員工的時薪提高到16美元,這已經是墨西哥零部件工廠平均工資的三倍,但漲薪後的成本仍然比搬遷生產要更加划算。

當墨西哥國家統計和地理研究所(INEGI)自2005年開始公布該國汽車出口的統計數據時,只有6家大型汽車製造商在墨西哥的土地上運營。現如今,墨西哥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出口國,2018年起汽車行業成為該國製造業支柱。為了簡化供應鏈、更好地支持本地製造商,墨西哥發展出強大的汽車產業集群。據為製造業提供諮詢服務的Tetakawi公司稱,墨西哥有數百家一級、二級和三級供應商支持本地的30家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OEM)的組裝廠。

汽車零部件製造商Piolax公司總裁島津幸彥也表示,該公司將在年內把其墨西哥工廠的時薪提高到16美元,並且將安裝自動化機器人,以緩解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局面。

耗資7億美元在墨西哥建立了新工廠的豐田也發現改變發展計劃並不容易。豐田位於瓜納華託的新工廠於2015年開始建設,並於去年12月開業。今年2月起,該工廠已開始全面生產在美國備受歡迎的皮卡汽車,如果不符合美墨加協定的條款要求,這一車型將被徵收25%的關稅。可是如果豐田放棄該工廠,巨大的投資也就「打了水漂」。

此外,政策的不確定性也讓汽車製造商無法下決心做出永久性轉變。

汽車消費者將承擔代價?

根據不同汽車車型,美墨加協定允許汽車製造商在3~7年內調整其生產流程,以符合新規。墨西哥商業協調委員會承認,汽車製造商 「將不得不遵守數百頁的新法規,實施嚴格的內容要求」,這將帶來合規上的挑戰。

諮詢公司AlixPartners汽車業務負責人韋克菲爾德(Mark Wakefield)表示,普遍的擔憂是該協定將給汽車行業增加數十億美元成本,汽車製造商將不得不決定是向消費者轉嫁成本還是獨自「咽下苦果」,後者將導致汽車業滑向「利潤沙漠」。

美國汽車研究中心估計,在美國銷售的所有汽車中,有13%~24%將被徵收關稅。該中心稱,如果汽車製造商將這些成本轉嫁到汽車價格上,汽車單價將出現470美元~2200美元不等的漲幅。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則估計,僅就關稅一項,汽車行業在未來十年內就將額外支付30億美元。

根據追蹤經銷商實時交易情況的J.D.Power的數據,在美墨加協定生效之前,美國的新車價格就已經在上漲,在今年春天達到了平均約3.5萬美元(每輛)的記錄。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消費者購買汽車的熱情進一步消退。汽車研究中心還表示,由於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美國汽車銷量每年將減少多達130萬輛,並因此損失7萬~36萬個工作崗位,導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減少60億~304億美元。

「供應鏈不會在一夜之間就發生改變。」 韋克菲爾德警告說,「如果會出現製造業回流,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發生。目前,這意味著汽車製造商將面臨更高的成本,而他們可能不得不(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相關焦點

  • 「海外網深一度」生效慶典「三缺一」,「美國優先」的協定能走多遠?
    來源:海外網美國總統川普與墨西哥總統洛佩斯。(圖源:美聯社)儘管加拿大總統特魯多「缺席」,在華盛頓舉行的慶祝「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以下簡稱「美墨加協定」)生效活動還是如期舉行。據美國《國會山報》報導,墨西哥總統洛佩斯在8日與美國總統川普會晤後,參加了相關慶祝活動。
  • 日本車企寧願多付墨西哥工人兩倍工資 也不願將生產轉移至美國
    來源:蓋世汽車據外媒報導,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認為,7月1日生效的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將為美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然而,日本汽車製造商大多選擇繼續在墨西哥運營,願意增加工人工資甚至選擇直接繳納關稅費用。
  • 汽車製造商要求歐盟推遲執行歐6排放新規
    據外媒報導,受新冠疫情影響,很多新車無法進行歐盟汽車型式認證,就此汽車製造商呼籲歐盟延遲執行汙染物排放新規,以便有更多時間清空庫存。    麥明凱表示,約有60萬輛乘用車不符合即將在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歐6d ISC-FCM新規。汽車製造商想盡方法在新冠疫情期間清空庫存,但是現實是殘酷的,由於審批程序受阻,很多汽車製造商都無法對其車輛進行認證,因此新車不能進入市場銷售。
  • 美國700億建隔離牆,卻要墨西哥「掏腰包」?怎麼回事
    根據新浪財經8月19日消息,美國政府周二(18日)表示,計劃對墨西哥進入美國的汽車收費,所籌資金將用於美墨邊境隔離牆的建造。希望建造美墨隔離牆,又希望墨西哥買單,美國的「算盤」到底可不可行?造價120億-700億美元?
  • 受疫情影響 美國汽車製造商聯名要求政府減免稅收
    據外媒報導,華盛頓—代表主要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的組織周五要求美國立法者考慮新的稅收減免,並推遲新貿易協議的啟動,因為冠狀病毒大流行導致汽車銷售下降。這些提議是在主要汽車製造商暫時關閉工廠並削減產量時提出的。周五,寶馬成為宣布停產的首款車型。
  • 美國收費計劃失效,日企仍不願遷美!美GDP或損失2152億元?
    據報導,美國總統將周三生效的新北美自貿協定吹捧成為該國創造就業機會的引擎,但是現實情況卻遠非如此。據報導,美墨加自貿協定要求每輛乘用車至少40%的零部件由時薪至少為16美元的工人製造,以此作為該地區免除進出口稅費的條件。美國此舉意在削弱墨西哥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從而迫使汽車製造商考慮將工廠轉移到美國。
  • 醫藥供應鏈如何回流,美國國會提出10餘項議案
    法國大型製藥公司賽諾菲在2月份提出要加速醫藥產業回流歐洲,並宣布將建立一個新的總部設在歐洲的公司,來減少其對中國和印度生產藥品的依賴。在美國,產業鏈回流一直是川普呼籲的一個重點。川普5月14日表示要對在美國境外生產商品的美國公司徵收新稅,這可能將進一步刺激美國公司回流。
  • 美日回遷短期難造成大影響,需警惕製造業「零庫存」
    Key Takeaways:「美國政府為企業回流買單」是誤傳,回流費用抵扣稅是可能的;日本鼓勵企業遷出中國,主要基於降低供應鏈對單一節點集中依賴的風險,供應鏈分散化在未來可能造成小幅遷出;例如3M的N95口罩有三分之二是在亞洲製造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中國;全球絕大多數抗炎藥布洛芬是在中國製造的;義大利進口的血液稀釋劑有近四分之三來自中國;日本進口的抗生素有60%來自中國,德國、義大利和法國進口的抗生素有40%來自中國;武漢光谷的重要公司長飛光纖光纜,生產了全球55%的光纖光纜材料;印度和日本的製造商有60%的進口電子元器件來自中國,美國製造商則大約有一半……
  • 「日本製造」緣何加速回流本土
    多年前,日本企業從海外回流本土的動向曾引起人們關注。近來,日本企業擴大本土產能、關閉海外工廠或者削減海外生產的消息不時傳出,這一話題在日本重新被提起。高姿也加大了對日本國內工廠的投資力度,將其群馬工廠的生產能力擴大了三成。日本日用品巨頭尤妮佳公司生產紙尿褲的福岡新廠3月下旬投產。方便麵巨頭日清食品的關西工廠三期工程正在加緊建設中。除了日用品生產廠商,日本著名相機和辦公用品巨頭佳能公司建於宮崎縣的數位相機工廠將於今年夏天投產。今年2月,本田汽車公司宣布,將於2021年關閉其位於英國和土耳其的汽車廠。
  • 美墨加協定正式生效,極具排他性的「毒丸條款」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簡稱美墨加協定)今年7月正式生效,取代了1994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從本質上看,毒丸條款通過賦予美國對其他締約方籤署協定的審查權和否決權,將「俱樂部」的準入門檻直接與美國國內立法進行掛鈎,從而限制了締約國和第三國在自由貿易協定領域的談判權。美國顯然將在美墨加協定中加入毒丸條款作為一個開始。有了這一先例,此條款就可以在其他貿易協定中複製。條款中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指向非常明顯。
  • 日本和德國作為一流製造業強國,誰才是高端製造業的霸主?
    編輯:簡易財經目前,全球製造業強國第一梯隊只有三個國家,分別是:美國、日本和德國,其中日本、德國在眾多高端製造業領域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在全球產業鏈當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那麼,日本和德國和全球一流製造業強國,誰才是高端製造業的霸主?我們需要從汽車製造、工具機製造、機械製造、半導體等高端製造業領域分別對比,誰強誰弱便一目了然。汽車製造在全球汽車製造領域,德國略微領先於日本。
  • 美國製造業空心化?三十年離岸外包讓美國製造栽跟頭
    不過,疫情對汽車、電子甚至藥品製造等供應鏈的破壞,再次提醒美國將先進位造帶回本土的重要性,特別是掌控制造業的技術優勢。撰文 | 微胖編輯 | 四月 01美國「備胎」的憂慮先從一個有些悲傷的故事開始。據說,美國的醫用口罩從 90% 美國產變到 95% 外國產,僅用了一年時間。如果我們將時間的焦距拉得更長,就會發現,這場遷移只是一個更為宏大「地質運動」的一部分,而這場重塑美國製造地貌的「地質運動」,早在三十年多前就開始了。二戰後,美國憑藉汽車、鋼鐵、飛機等領域的絕對優勢成為世界製造業霸主,製造業消化了近三分之一就業人口。
  • 美國、日本鼓動在華企業「大撤離」,到底又想耍什麼花招?
    無獨有偶,同一時間,大洋對岸的美國也提出類似的呼籲:4月9日,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公開建議,一種可能吸引美國企業從中國回流的政策是,將回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按照他的解釋,這樣就「等於我們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買單」。
  • 禁油令下,日本汽車製造商如何向電氣轉型
    本田汽車帶著它的第一代雙座Insight,把油電混合動力技術帶到美國。而日產汽車和三菱汽車也是大規模生產純電動汽車的行業先驅。儘管日本汽車製造商早期在電氣化方面取得輝煌,然而如今,他們看起來似乎落後了。在這個全民追捧純電動汽車的時代,一向青睞混合動力系統的豐田汽車和本田汽車某種程度上顯得有些跟不上時代。
  • 墨西哥總統「心機」訪美,川普也心懷「詭計」
    在美國大選的敏感期,洛佩斯訪美有何目的?川普約見洛佩斯來訪又有什麼貓膩?訪美對墨西哥有什麼意義?洛佩斯為何在敏感期訪問美國?為了慶祝美墨加協定正式生效,墨西哥總統洛佩斯原本打算與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一同訪美,但特魯多因美可能恢復對其鋁產品加徵關稅而拒絕。因此,洛佩斯將此次行程由國事訪問改為工作訪問。
  • 日本與英國正式籤署貿易協定EPA
    日本與英國政府23日籤署了《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有關削減工業品和農產品的關稅等,內容大致沿襲了日本和歐盟(EU)的EPA。籤署儀式在東京舉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和英國國際貿易大臣特拉斯出席。今後力爭經各自國會批准後從明年1月1日起生效。
  • RCEP協定對於中國來說價值幾何?日本、印度態度耐人尋味
    所謂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是在2012年11月由東協十國發起主導,並邀請日本、中國、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共同參與組建的大型區域自由貿易區協定,力爭在消除關稅壁壘及非關稅壁壘、服務貿易自由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投資自由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 日美晶片摩擦啟示錄,美國故技重施,中國晶片如何突圍?
    最近,美國加大對華為等中國公司的封鎖,中美兩國貿易爭端進入了新的階段。值得注意的是,三十年前美國日本也發生過類似的貿易爭端。日美電子貿易戰從1984年持續到1991年,措施上從限制專利輸出到開徵反傾銷關稅再到「最低價格協定」以及「最低市場份額協定」。
  • 日美晶片摩擦啟示錄,美國故技重施,中國晶片如何突圍?| 智東西內參...
    1983 年美國商務部認定, 「對美國科技的挑戰主要來自日本,目前雖僅限少數的高技術領域,但預計將來這種挑戰將涉及更大的範圍」,以後,美國就開始在高技術方面對日本採取防範措施,並加大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1984 年成立智慧財產權委員會,限制本國技術外流。1986 年初,日美兩國籤訂了為期 5 年的《日美半導體保證協定》。
  • ...日本製造 日本經濟新聞 神戶 召回成本 汽車發動機罩 1933年...
    日媒認為,日本製造業衰落的還不僅僅是品質和道德,競爭力的低下也已經被數據所證明。據研究機構日本生產率本部的統計,2000年時僅次於美國排名全球勞動生產率第二的日本製造業如今已經跌至第11位。在大幅提高生產率的物聯網方面更是遠遠落後於德國和美國。  日媒表示,面對如此的危機,日本的企業經營者看上去只能束手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