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血式」扶貧,讓村集體和貧困戶共同增收!
「造血式」扶貧,讓村集體和貧困戶共同增收! 礬山鎮近年來以特色產業為基礎,通過強力推進扶貧產業項目,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帶動貧困戶增收
-
竹子變竹編貧困戶人均增收6000元
9月8日下午,陳昇煥給貧困戶們做示範。這位雅安市雨城區孔坪鄉新榮村龍河新竹編專合社負責人,把企業的下一步發展與扶貧聯繫到一起。在陳昇煥看來,小小竹編,不僅能夠改變他的命運,也能給窮困的鄉親帶來財富。從去年開始,合作社通過竹編訂單,以「公司+貧困戶」的模式,帶動周邊100多戶貧困家庭增收。初步統計,2015年,竹編產業促進貧困戶人均增收6000元。
-
「稻鴨共育」助增收
原標題:「稻鴨共育」助增收 「稻鴨共育效益比單純種植水稻高,
-
新靈村:「綠色銀行」助農增收
「正是有了這樣豐富的山林資源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村民們靠山吃山,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山林已經成為助農增收的『綠色銀行』。」村黨支部書記凌超榮介紹說。 近年來,該村在縣扶貧辦、脫貧攻堅幫扶後盾單位縣司法局等單位的大力扶持下,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群眾因地制宜發展林藥、林果、林茶種植和牛、羊養殖,培育特色產業,助推農民增收
-
「森活本味」銷售阿壩農產300多萬元,促進逾千貧困戶增收
森活本味發揮自身優勢,引進雪域農產品,豐富市民菜籃子,實現銷售額300多萬元,幫助1000多戶貧困戶增收、53名貧困戶就業。雪域農產成「爆款」菜籽油賣出2萬多瓶走進北緯27度農場門店,50來平方米的阿壩產品展銷館,在本來不大的店內顯得格外突出。
-
畢節:特色養殖助農增收 創優品牌走俏市場
畢節:特色養殖助農增收 創優品牌走俏市場 發布時間:2020-12-23 16:27:43 來源:畢節日報 日前,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畜牧站獲悉
-
汝州:打造貧困戶增收「鐵飯碗」
近日,汝州市風穴路街道下程村貧困戶黨見軍說起享受的幫扶政策,話語中滿是感激。今年已過6旬的黨見軍是家裡的頂梁柱,大女兒正上學,妻子和小女兒因智力殘疾沒有勞動能力。這些年,生活重擔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2016年,黨見軍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那時起,全家低保、殘疾人補貼、教育扶貧、「六改一增」、公益性崗位等政策一樣不落的「照進」他家,從根子上解決了生活保障問題。
-
臨渭區豐原鎮:延長香椿產業鏈 助農增收奔小康
目前,全鎮栽植香椿面積已達500餘畝,今年年初,在脫貧政策的支持下,豐原鎮投資建設了一座香椿加工廠,預計年生產香椿花椒醬10噸以上,增加村集體收入7萬元以上,帶動貧困戶均年增收600元,貧困戶吃上了「產業飯」,走上了致富路,村集體經濟實力和帶貧益貧能力不斷提升。
-
訂單蘿蔔助農增收
新華社照片,遵義(貴州),2021年1月8日訂單蘿蔔助農增收1月8日,在貴州省赤水市長沙鎮高洞村一家蘿蔔加工車間,工人將蘿蔔削皮。連日來,貴州省赤水市長沙鎮種植的1000餘畝青蘿蔔迎來收穫季,當地農民忙著採收、加工、銷售。
-
「甜蜜區長」為昭化土蜂蜜代言 中蜂產業帶動500餘貧困戶增收
立足蜜源植物資源優勢,昭化區從龍泉引進「十箱中蜂萬元精準脫貧」項目,打造助農增收「甜蜜」新產業。截至目前,已累計建成紅巖天星、元壩雲霧等中蜂養殖基地村29個,有50群以上標準化蜂場73個。 「龍泉是生態第一市、中國蜜蜂之鄉,養蜂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經驗,成為助農增收的途徑。昭化和龍泉一樣,山好水美,生態環境非常合適養蜂。所以,我們把產業帶過來了。」
-
瀘縣百畝菜基地帶動20名貧困戶月增收千元
正因它的普通,許多人也沒有思考過「藤藤菜」還能助貧困戶脫貧。當下正處脫貧攻堅關鍵時期,海潮鎮流灘壩村也打起了該村傳統農業「藤藤菜」的主意。據悉,流灘壩村因水源充足、地勢平坦,種植「藤藤菜」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當地每年在農曆正月十五以後開始下種「藤藤菜」,2月底可賣種苗,一年還可收割四季,從賣種苗到出售商品菜,都能帶來收入。
-
重慶彭水個性化「定製」 貧困戶就業增收有保障
而企業在用工中,除了優先錄用貧困群眾外,還針對貧困戶制定個性化幫扶措施,讓不少貧困戶通過就業實現了穩定增收。「在招工同等的條件下,我們優先考慮貧困戶。」重慶市彭水縣宏綠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介紹,目前,企業40多名生產工人當中,貧困戶就佔了一半。
-
城固團縣委聯合縣青企協助力新合村貧困戶增收
「感謝咱們青企協為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傾心傾力呀」團縣委派駐新合村駐村工作隊長邰怡欣說。11月8日,桔園鎮新合村貧困戶吳耀列的果園裡迎來的一群熱心的客人們,他們是城固縣青年企業家協會的10餘家會員公司負責人及團縣委全體幫扶幹部。近日,桔園鎮盛產的蜜桔進入銷售旺期。
-
張曉芸:繡制「虎頭鞋」 傳承老手藝
張曉芸繡制的虎頭鞋虎頭鞋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在北方地區,民間有為幼童穿虎頭鞋寄寓吉祥平安的習俗。張曉芸說,她從十幾歲就跟奶奶學做虎頭鞋,諸如配色、針法等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很有講究。由於傳統虎頭鞋用以配搭小孩兒的裹腳棉褲,多數是敞口鞋,但如今生活習俗發生了變化,張曉芸也不斷豐富著虎頭鞋的式樣。「老手藝要有新發展,拿過去的樣子適應不了今天的需求,所以,我和團隊定下目標,每月至少推出5款新品。
-
堅果地裡套種星油藤 以短養長 長短髮力助增收
,實現了以短養長、以長促短、長短結合可持續增收的路子,助推脫貧攻堅。 東安鄉黨委書記 陸鮮蓮: 我們利用這個土地的資源,因為我們每一畝的這個堅果種植上面只有25株,空間還是比較大,而且堅果的產值比較長,是屬於一個長期的一個產業,為了充分利用這個5年之內的貧困戶收益的問題,公司在土地上套種了星油藤,星油藤是一個短期的產業,是當年種植,當年產出。
-
新疆:從「小作坊」到「大產業」 傳統美食饢助脫貧增收
伽師縣按照「村有饢小屋、鄉有合作社、縣有饢文化產業園」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饢產業,形成技能培訓、扶貧就業、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產業鏈,有效助力當地群眾穩定就業、脫貧增收。 陳昭淋 攝中新網新疆喀什1月12日電 (陳昭淋 霍然)「艾麥提,今天我要買35個饢,在西安上大學的女兒想吃你們打(制)的饢了。」12日一早,新疆喀什地區伽師縣英買裡鄉村民熱比古麗·吾普爾就趕到「饢小帥合作社」買饢。
-
河北永年:「虎頭鞋」成為富民新產業
2020年11月7日,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張西堡鎮李莊村的手工藝人正在縫製虎頭鞋。截至目前,該鎮已形成一條集加工、製作、銷售於一體的虎頭鞋產業鏈,帶動近千名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產品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遠銷韓國、日本、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通訊員 胡高雷 攝影報導
-
黑龍江林口:大鵝養殖助農脫貧增收
黑龍江省林口縣近年發展大鵝扶貧產業,通過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鵝雛、飼料,並制定「鵝雛補貼+貸款貼息」政策,採取「合作社託管+庭院散養」等模式,使全縣200餘戶貧困戶實現增收。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影報導↑8月12日,林口縣林口鎮振興村脫貧戶高文豔在餵鵝。今年她家養鵝50餘只,預計可增收2000元以上。
-
福泉道坪鎮:黨支部帶民增收 群眾喜開顏
福泉道坪鎮:黨支部帶民增收 群眾喜開顏 發布時間:2018-11-21 12:01:48 來源:黔南日報 福泉市道坪鎮氣坪村作為省級一類貧困村,全村總人口9054人,村級尚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
察布查爾縣:紅花種植合作社助推農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察布查爾縣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將紅花產業作為推動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實施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抓手,通過產業良種全覆蓋、紅花冬播、錯時播種等紅花精耕細作技術推廣,大力開展紅花新品種繁育、引進和示範推廣,發展紅花訂單產業,整合統一察布查爾紅花品牌等措施,促進紅花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