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打造貧困戶增收「鐵飯碗」

2020-12-14 央廣網

 央廣網河南分網7月14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剛鑫雨 高乙萍)「要不是扶貧政策好,俺咋能享受全家低保?一年下來各種補貼都有一萬多元,真是幫了大忙了!」近日,汝州市風穴路街道下程村貧困戶黨見軍說起享受的幫扶政策,話語中滿是感激。

今年已過6旬的黨見軍是家裡的頂梁柱,大女兒正上學,妻子和小女兒因智力殘疾沒有勞動能力。這些年,生活重擔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

2016年,黨見軍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那時起,全家低保、殘疾人補貼、教育扶貧、「六改一增」、公益性崗位等政策一樣不落的「照進」他家,從根子上解決了生活保障問題。如今,黨見軍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還加入了合作社發展肉兔養殖,成功實現脫貧。

在風穴路街道脫貧攻堅的道路上,黨見軍的故事不是一個特例。

針對轄區貧困戶老弱病殘傻多、勞動力少且弱的情況,風穴路街道多方考察,為他們量身打造增收途徑。從弱勞動力可做工的線繩扶貧車間到「周期短、操作易、見效快」的肉兔養殖,再到有本土技術的生薑種植項目,一直全程指導、跟蹤服務。

「去年俺種了兩畝地的姜就淨收了10000多元,今年種了3畝,估計收入不低於20000元。有辦事處請的專家指導著,俺心裡有底氣兒。」貧困戶馬會坡說起種姜滿眼希望。目前,下程村的生薑種植達到500畝,生薑收入持續走穩,姜農們幹勁十足。

與此同時,風穴路街道開發了宣傳員、保潔員等弱勞動力崗位,鼓勵貧困戶通過勞動實現自身價值。並組織貧困戶參加志願服務勞動,不僅可以賺取積分兌換生活必需品,也能參與村裡環境整治、助力集體經濟發展等事務中來,這些舉措都進一步提振了貧困群眾的生活信心。

據介紹,近年來,風穴路街道通過普惠政策、人居環境改善、產業幫扶、社會扶貧等途徑,扶志扶智又扶志,人均收入從2016年的2000元增加到現在的8000元,紅紅的脫貧光榮證見證著風穴路街道扶貧人的一路耕耘。

「貧困戶臉上有精氣神了,錢袋子鼓起來了,生活安穩了,扶貧工作才算做好了,我們將為打造貧困戶增收『鐵飯碗』持續努力。」風穴路街道工委書記劉建青說。

相關焦點

  • 繼頭版之後,《河南日報》又專版報導汝州,這次是?
    今年年初,汝州市政府聯合阿里巴巴打造全國首家數位化夜市「汝州1688便民夜市」,設置攤位1000餘個,帶動就業2300餘人。汝州市還在各鄉鎮、街道便民服務大廳設立農民工返鄉創業服務窗口,同時利用「網際網路+就業創業」信息系統,及時發布創業政策;推行創業擔保貸款業務線上辦理,及時為各類經濟體貸款;鼓勵企業納入汽車裝備製造、桑蠶養殖、汝瓷、溫泉等區域特色產業鏈供應鏈,提升返鄉創業水平。
  • 竹子變竹編貧困戶人均增收6000元
    9月8日下午,陳昇煥給貧困戶們做示範。這位雅安市雨城區孔坪鄉新榮村龍河新竹編專合社負責人,把企業的下一步發展與扶貧聯繫到一起。在陳昇煥看來,小小竹編,不僅能夠改變他的命運,也能給窮困的鄉親帶來財富。從去年開始,合作社通過竹編訂單,以「公司+貧困戶」的模式,帶動周邊100多戶貧困家庭增收。初步統計,2015年,竹編產業促進貧困戶人均增收6000元。
  • 汝州花椒基地開工,富裕周邊不少農工
    3月10日中午,在汝州市蟒川鎮花椒基地臨時就餐點,74歲的蟒窩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蘭順英一邊吃飯,一邊樂呵呵地說。  蟒川鎮花椒基地項目佔地2500畝,橫跨半西村、齊溝村、蟒窩村等6個村,於2019年9月開工,目前已平整土地1800畝,種植花椒1000畝。
  • 「虎頭鞋」加工助貧困戶增收
    宋俊田今年64歲,一家四口的日子原本幸福又溫馨,卻因為兒子患上了重病,常年需要治療,家裡的積蓄被掏空,2013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9年,任縣採取「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模式,依託九領虎頭鞋廠建立扶貧車間,通過發展「炕頭經濟」「指尖經濟」,吸納貧困戶通過手工勞作實現入企打工、家門口就業,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
  • 「造血式」扶貧,讓村集體和貧困戶共同增收!
    「造血式」扶貧,讓村集體和貧困戶共同增收! 礬山鎮近年來以特色產業為基礎,通過強力推進扶貧產業項目,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帶動貧困戶增收
  • 重慶彭水個性化「定製」 貧困戶就業增收有保障
    而企業在用工中,除了優先錄用貧困群眾外,還針對貧困戶制定個性化幫扶措施,讓不少貧困戶通過就業實現了穩定增收。「在招工同等的條件下,我們優先考慮貧困戶。」重慶市彭水縣宏綠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介紹,目前,企業40多名生產工人當中,貧困戶就佔了一半。
  • 城固團縣委聯合縣青企協助力新合村貧困戶增收
    「感謝咱們青企協為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傾心傾力呀」團縣委派駐新合村駐村工作隊長邰怡欣說。11月8日,桔園鎮新合村貧困戶吳耀列的果園裡迎來的一群熱心的客人們,他們是城固縣青年企業家協會的10餘家會員公司負責人及團縣委全體幫扶幹部。近日,桔園鎮盛產的蜜桔進入銷售旺期。
  • 「勇往「職」前」走出田地變工人 穩崗就業讓貧困戶端牢「鐵飯碗」
    在疫情大考之下,國企、央企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通過與地方政府聯動、精準對接、多渠道培訓等方式,積極創造社會就業崗位,讓農民工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工在疫情之下端牢了「鐵飯碗」。精準對接貧困戶穩就業中建一局西安戶縣地下綜合管廊項目木工、甘肅康縣貧困戶王樣勤(左一)正在進行模板支架施工(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放下手頭的工具,結束一上午的工作,王樣勤剛剛準備歇息一會吃個午飯,就被同伴們招呼著去領工資。
  • 「甜蜜區長」為昭化土蜂蜜代言 中蜂產業帶動500餘貧困戶增收
    立足蜜源植物資源優勢,昭化區從龍泉引進「十箱中蜂萬元精準脫貧」項目,打造助農增收「甜蜜」新產業。截至目前,已累計建成紅巖天星、元壩雲霧等中蜂養殖基地村29個,有50群以上標準化蜂場73個。  「龍泉是生態第一市、中國蜜蜂之鄉,養蜂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經驗,成為助農增收的途徑。昭化和龍泉一樣,山好水美,生態環境非常合適養蜂。所以,我們把產業帶過來了。」
  • 「森活本味」銷售阿壩農產300多萬元,促進逾千貧困戶增收
    森活本味發揮自身優勢,引進雪域農產品,豐富市民菜籃子,實現銷售額300多萬元,幫助1000多戶貧困戶增收、53名貧困戶就業。雪域農產成「爆款」菜籽油賣出2萬多瓶走進北緯27度農場門店,50來平方米的阿壩產品展銷館,在本來不大的店內顯得格外突出。
  • 郝小藝:直播帶貨讓貧困戶疫情期間仍能增收
    今年香菇產了五萬斤,村貧困戶除工資外,人均增收2500元。」11月28日,在人民優選直播大賽總結大會暨頒獎典禮活動的現場,陝西省延安市洛川縣老廟鎮過村第一書記郝小藝向大家分享了他們在扶貧路上的故事。
  • 銅梁小林鎮開展養雞培訓會 讓貧困戶增技能促增收
    「趙中萍是華壽村的建卡貧困戶。今年,她在鎮村的幫扶下,搞起了規模養雞的項目。鎮裡安排今天在她家開展一場養雞技術現場培訓,一是讓其他的貧困農戶學習她貧困不失志的創業精神,二是小林華沃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培訓科學養雞技術,通過培訓和參觀,讓農戶掌握科學養雞技能。」鎮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蔡方琴說。
  • 瀘縣百畝菜基地帶動20名貧困戶月增收千元
    正因它的普通,許多人也沒有思考過「藤藤菜」還能助貧困戶脫貧。當下正處脫貧攻堅關鍵時期,海潮鎮流灘壩村也打起了該村傳統農業「藤藤菜」的主意。據悉,流灘壩村因水源充足、地勢平坦,種植「藤藤菜」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當地每年在農曆正月十五以後開始下種「藤藤菜」,2月底可賣種苗,一年還可收割四季,從賣種苗到出售商品菜,都能帶來收入。
  • 家門口辦服裝廠,致富路上「穿新衣」——貧困戶袁剛打造就業扶貧...
    記者 黎明 攝■ 記者 黎明水江鎮古城社區6組居民袁剛,因學、因病致貧,被識別為貧困戶,但他自立自強,充分利用以往從事服裝行業的經驗,在村裡辦起服裝加工廠,帶動當地居民脫貧增收。去年,袁剛被評為全區「脫貧致富光榮戶」,今年,他的加工廠被批准為「就業扶貧示範車間」。
  • 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鎮加快農業園區建設 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
    產業經濟帶戰略規劃要求,立足鎮域資源實際,將建設農業園區、發展特色產業作為鎮域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努力打造省級現代農業鎮黨委、鎮政府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全鎮有32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向園區流轉土地650餘畝,使40.4%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增收。
  • 酉陽:產業築起增收路
    可大茶山數說全縣油茶麵積30萬畝(原生10萬畝),覆蓋37個鄉鎮(街道),有農業企業、合作社115家,年產值1.5億元,帶動貧困戶3500戶增收致富。全縣青花椒麵積22萬畝,覆蓋37個鄉鎮(街道),年產值6000萬元,帶動貧困戶1024戶增收致富。全縣茶葉面積8.16萬畝,覆蓋23個鄉鎮(街道),年產值3.35億元,帶動貧困戶3980戶增收致富。曾經,酉陽舉全縣之力發展過金銀花、薴麻、蠶桑、長毛兔、烤菸等產業。而現在,除了烤菸還持續保持很好的發展態勢外,其餘產業大多曇花一現。
  • 拜泉:貧困戶扶貧車間裡編織致富夢
    編前話6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來到黑龍江巾幗巧娘手工編織有限公司拜泉縣興國鄉整理村巾幗巧娘扶貧車間,了解產品生產和銷售等情況,與貧困戶交流。本報記者趕赴拜泉,對該企業開展編織培訓,積極搞好市場銷售,帶動更多貧困人口就業等好做法進行深入採訪。
  • 瓜州:紫花苜蓿成群眾增收「黃金草」
    瓜州:紫花苜蓿成群眾增收「黃金草」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卜德忠近日,走進瓜州縣雙塔鎮金河村千畝苜蓿種植基地,大型收割機械來回穿梭在草地間,一派繁忙豐收的大好景象。據了解,自2018年以來,陳元恆依託瓜州縣種草養蓄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吸納本村68戶貧困戶流轉土地1000畝,建成了雙塔鎮金河村千畝苜蓿種植基地。去年,他給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分紅3.5萬,不僅提高了貧困戶種植苜蓿的積極性,也增加了貧困戶經濟收入。
  • 瓊中引進水培蔬菜產業,帶動273戶貧困戶抱團增收
    瓊中返鄉創業青年林叢發現這一商機後,2019年3月將這一種植模式引進至黎母山鎮,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吸納貧困戶273戶1149人通過政府扶貧資金入股,實現抱團發展。王梅金被這一新興產業吸引,不僅入了股,還成了基地的一名固定工人。「每月工資2800元,平時主要就是播種和採收,工作內容很簡單,比我們原先下地種菜輕鬆多了。」
  • 中國農網|兩個「全覆蓋」鼓起貧困戶腰包
    新型經營主體全覆蓋,「毛細血管」延伸到貧困戶 記者在新化縣了解到,成立不久的爐觀鎮湖南爐觀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全鎮利益聯結人數近萬人,幫助了3500人脫貧,公司現有職工189人,其中貧困戶和異地安置就業人員55人,這些貧困戶每個月都能拿到2900元左右的工資,均已順利脫貧;爐觀鎮竭力打造「一鎮一品」紅薯粉特色產業,並使之成為了助力全鎮脫貧摘帽的一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