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2日消息(記者孫冰潔)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社會最重要的「穩定器」。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當前穩就業任務艱巨,農民工作為受疫情衝擊影響最直接的群體之一,更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業穩,則民心定、民生安。在疫情大考之下,國企、央企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通過與地方政府聯動、精準對接、多渠道培訓等方式,積極創造社會就業崗位,讓農民工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工在疫情之下端牢了「鐵飯碗」。
精準對接貧困戶穩就業
中建一局西安戶縣地下綜合管廊項目木工、甘肅康縣貧困戶王樣勤(左一)正在進行模板支架施工(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放下手頭的工具,結束一上午的工作,王樣勤剛剛準備歇息一會吃個午飯,就被同伴們招呼著去領工資。「6月份工資如期發放,賺了將近七千塊錢。」作為一名出身鄉村的木工,疫情期間自己仍舊有活幹,且工資也沒有打折扣,公司還提供午餐。「這份工作不賴!」王樣勤對目前的待遇挺滿意。
今年42歲的王樣勤,曾是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長壩鎮何莊村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他所在的康縣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地帶,山大溝深、交通閉塞,曾是第一批國家級貧困縣和甘肅省58個特困片區縣之一。2013年底貧困發生率高達37.04%,劣勢制約十分明顯,是甘肅乃至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貧困戶中因缺技術導致貧困的佔7227戶,佔比43.03%。
就在一年前,沒有穩定工作的王樣勤還為如何還清家裡欠下的大筆債務而一籌莫展。彼時因為修房子、替母親治病……家裡欠下15萬元外債。「沒錢,這可咋整?」正當王樣勤急得團團轉時,機會來了。
從2019年起,中建集團發揮國企優勢,嘗試將「穩就業」與「脫貧攻堅」精準結合,和康縣政府聯動,以33個「務工就業示範村」作為樣板先行,將「穩就業」與「脫貧攻堅」精準結合,形成「農民-農民工-產業工人」就業脫貧模式,將康縣作為重點勞務輸出基地。
同年7月,本著貧困戶優先的原則,王樣勤作為首批應招人員進入中建一局西北公司西安戶縣管廊項目,從零開始學習木工技能。踏實好學又勤奮的他,很快成長為木工班組技術能手,工資月月攀升。
今年年初,因為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村裡此前不少外出打工的同鄉滯留在家,收入又成了問題。而今年3月,王樣勤便接到了項目復工的通知,並通過公司組織的跨省包車方式順利返崗。作為家裡唯一的勞動力,王樣勤如今每月的收入除了保障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外,欠下的外債也在逐步償還。「等還完了債,我就可以一心給孩子攢學費了!」王樣勤言語之間,有掩飾不住的興奮。
政府+企業 織牢就業網
像王樣勤這樣從貧困戶變身產業工人的例子還有很多。
在廣西百色平果市新安鎮吉祥易地扶貧安置點的扶貧車間裡,昔日的貧困戶、如今的產業工人農彩平正在生產線上有條不紊地工作。
此前去廣東務工的收入是農彩平一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她遲遲沒有收到工廠復工通知,心裡很著急。像她一樣受疫情影響不能及時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並非少數,了解到這一情況後,該鎮積極開展就業幫扶活動。由鎮、村幹部主動當好就業信息員、崗位推介員、政策宣傳員,在深入村屯宣傳疫情防控的同時,全面排查受疫情影響的務工人員,核清轄區所有返鄉務工人員和貧困勞動力情況,建立就業意向臺帳,通過對接企業、協調扶貧車間、組織推薦就近就業崗等方式,重點幫助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現就業、穩定增收。
如今,農彩平每個月有穩定的收入,在家門口務工還能照顧老人孩子,這讓她覺得十分滿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貧困戶外出務工受到影響。為此,上海、浙江、廣東等地積極行動,及時採取有力措施,與企業及時對接,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
在浙江湖州,為有效緩解此次疫情帶來的用工難,湖州南潯鎮創新「扶貧+復工」模式,統計轄區內企業用工情況,羅列空缺崗位,藉助雲平臺,在扶貧對口地區優先發布招聘信息,開展遠程招聘會,打通企業和員工之間的地域限制,助力脫貧攻堅。
浙江桐鄉則搭建起了線上線下用工對接平臺,通過移動端為企業提供免費線上招聘服務,舉辦系列網絡招聘會,為2000餘家本地企業發布了2萬餘個崗位信息,初步達成意向2.6萬餘個。
而企業通過與政府合作,也精準掌握了當地貧困勞動力的具體情況,以便進行精準幫扶。中建三局甘肅分公司總經理李世明表示,中建三局通過和當地政府的合作,精準掌握了康縣建檔立卡貧困戶青壯年勞動力的職業經歷、技能水平、意向崗位等信息,2019年已吸納97名當地勞動力、11名當地貧困戶勞動力在項目順利就業。2020年還計劃吸納500名貧困戶勞動力實現就業。
就業扶貧推出多項「硬舉措」
實際上,中建集團的例子只是眾多央企、國企穩就業、助脫貧的一個縮影。
據記者從國資委了解,為確保貧困地區勞動力就業幫扶更精準,國資委對央企定點扶貧縣貧困勞動力就業需求進行了詳細統計,包括就業意向行業、意向地等。不少央企採取線上直接投放具體崗位,線下與定點扶貧縣進行供需對接等方式開展招聘活動。包括中國建築、中遠海運、中國化工等企業已多次在定點扶貧縣舉辦專場招聘會,設置了挖掘機操作工、裝載機操作工等專門技術崗位。
具體來看,保利集團預計2020年將新增就業崗位近千個,新增用工需求6萬餘人。其中,農民工用工需求同比增長36.3%。
作為用工大戶,中國中鐵等建築央企在穩就業方面發揮了主力軍作用——3月中旬,中國中鐵所屬單位使用農民工65.5萬人;截止6月中旬,中國中鐵所屬單位使用農民工109.5萬人。
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按照「貧困戶優先、本地優先」的原則,出臺幫助因疫情影響滯留農民工就業措施,在招工過程中優先錄用當地農民工,不斷吸納從事物資搬運、坑洞開挖、電桿組立、地面基礎作業等輔助工種,最大限度保障和增加農民工收入。
為實現疫情期間農民工「無接觸」式上崗,中國電建河北工程公司還利用網上學堂對農民工進行「雲培訓」。該軟體是專門應對疫情防控而快速開發的培訓軟體,對新入廠的農民工採用手機培訓平臺的形式進行入廠教育、安規培訓、視頻指導,讓那些「放下鋤頭、拿起扳手」的農民工快速、便捷地掌握工作要求。
此外,今年以來,中國海油已撥付超過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對口幫扶縣市開展培訓工作,進一步加大對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和貧困人口就業技能的培訓力度。在深度貧困地區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國海油與當地企業共同出資1000萬元,在臨潭縣建成了生產工服、工鞋等勞保用品的扶貧車間。
據國資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中央企業還將持續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大局穩定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