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前六句話,誰看懂,誰開悟!

2020-12-15 騰訊網

人的一生中,遇到貴人不容易,要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也不容易。這裡有幾句話,看了絕對讓你終生受益。

第一句話

不要盤算太多,要順其自然。

「做一個人不要盤算太多,只要自身努力夠了,就不要拼命去求人,有時想的越多,心越急就越得不到回報;等你不想的時候,它就會意想不到地屬於你。有些潛規則與不能把握的東西,還是順其自然。人的進步與發展是相對的,該是你的東西終歸是你的,不要強求。」

第二句話

壓抑自己沒必要,奉承巴結也沒必要。

鄉下與城裡、下屬與上司、窮人與富人不可能對等,壓抑自己是完全沒有必要的。相對於趾高氣昂的人,你再怎麼尊重他,他也不會平等對你。因此,奉承、巴結沒有必要——他永遠不會因為同情而施捨你。不管出身低微,還是處境艱難,都不要寄希望於他人禮遇,惟有保持應有的人格力量,直面人生,當說時就說,當做時就做,別心虛和畏首畏尾,就不會輕易讓人看不起,也將贏得更多平等的機會和人的尊重。

工作中不要對誰特別好,也不要對誰特別不好,也不要對誰不好,不要引起公憤,成為公眾不愉快的對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任何單位,任何群體,人際關係結構都離不開「三三制」,具體到個人身上就是三分之一的人對你一般,三分之一的人對你不「感冒」,三分之一的人對你好。因人而異,好的要保持,中立的要爭取,敵意的要寬容。永遠不要被少數人所利用。

第三句話

人生路上有三看:一看遠、二看寬、三看淡。

一看遠。看遠是尋找目標,渴望飛翔,尋思境界。獲得讓自己深信不疑的理由。遠望在視野上閃亮,目標在牽引中成長,飛翔充盈人生,境界提升人的形象。給思維插上聯想的翅膀,就要打開心靈的門窗,走上山岡,站得高看得遠,心地淡然,胸懷坦然,才能體會到一覽眾山小,才可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探索出驚人的發現。

二看寬。即寬敞的思路、寬宏大量的胸懷。看寬,是平視。平視看人,對高貴者來說是一種品格,對卑微者來說是一種骨氣;平視做事,是切入現實,是與時代並肩,是傾聽歲月的樂章。這裡,需要想得開一些,思維空間大一些,心胸寬闊一些,處事寬容一些,眼睛就會明亮一些。

三看淡。淡泊,不是沒有欲望。屬於我的,當仁不讓,不屬於我的,千金難動其心。它是人生的一種心情,一種固守生命本分的態度,一種人生輕鬆處世之執著不執迷,熱望不奢望真諦。因而,胸懷淡泊人長壽,心平氣和體健康。淡定,是固守自己的所得,珍惜自己的幸福,與世無爭,簡單而又快樂。

第四句話

相信自己比依賴別人重要。

「做一個人,必須要有思想,有社會責任感,相信自己比依賴別人重要。不同的人做事肯定不一樣,上司一般都會看出來的。只要盡心盡力做事,就不會被埋沒,除非你對自己的能力有懷疑。關鍵是要擺正心態,有機會時就為社會多做點兒什麼,沒機會時要記住『為自己打工,』積累更多的有形無形資本,為自己做再多的事情也不過分,不論人生給予際遇如何,及時努力都不會錯。」是的,不論怎麼用盡心機,都不如靜心做事。尤其是多做一些能夠體現自身價值的事,這會讓我們終生受益。

第五句話

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

沉得住氣。在充滿誘惑陷阱的現實生活中,要做到沉得住氣,談何容易。如果沉不住氣,你可能失去理智,甚至歇斯底裡,大動幹戈,也可能自暴自棄,玩世不恭。人生旅途,難免有低谷或高峰,有失意或得意。在不同的境遇中,怨天尤人,詛咒命運的不公,都是沉不住氣的表現。因為,沉得住氣是睿智的彰顯,是理智的沉澱,是成熟的標誌。人在宇宙中,宛如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小舟,只有自己從容駕馭,直面前方的驚濤駭浪,處變不驚,才能乘風破浪,無往而不勝。

彎得下腰。做人要低調謙卑,海納百川,能屈能伸。古人韓信胯下彎腰,成就了大漢四百年基業;司馬遷選擇彎腰,書寫出流傳青史的絕唱。可見,彎得下腰是一種姿態,是一種內心的自信。翠竹因彎腰而堅忍不拔,稻穗因彎腰而豐稔厚重。

抬得起頭。人無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中,都要保持一種樂觀進取的心態。少年壯志不言愁,是青春的自信,縱死猶聞俠骨香,是壯士的自信,然而,抬得起頭,不是盛氣凌人,也不是傲視一切,而是謙遜待人,平等處事;不是以己之長,比人之短,而是,正視自我,見賢思齊;不是因己之拙,忌人之能,而是,自知之明,後發趕超。

第六句話

成大事必須依靠:高人開悟、貴人相助、知己支柱、對手鼓舞、小人督促。

高人開悟。每一個成功的人都經歷過高人的開悟甚至指路。解決人的智慧和覺悟及方向等人生關鍵問題,是需要有高人指點的。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高人開悟應該是成本最低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貴人相助。人的成長和追求成功過程中,總會出現若干次拐點,或者低洄處。這時候,若能得到貴人的真心支持,容易走出困境。

知己支柱。這個道理不言自明。就是每一個成功的人後面都有一個傑出的知己為你修築港灣。港灣是一種精神象徵。起著心靈休憩和精神支柱的作用。

對手鼓舞。沒有對手,人是不能不斷創造、不斷開拓的。所以要做成大事情(如果沒有大的目標就算了),一定要找到對手。通過對手來鼓舞你的事業。最高境界是沒有對手,著力培養對手……

小人督促。如果只想做小事情,小人一定要拒絕。但做大事情則需要小人來成就你。小人讓你時時刻刻警覺、清明。沒有小人來成就的人,通常容易自滿,容易妄自尊大,容易迷失……所以,上帝就製造了小人,小人是用來成就大人物的。

優秀的且能成大事的人,總是在奮鬥的過程中,發現、珍惜這五種人。更加要緊的是要感謝他們,感謝高人,感謝貴人,感謝內人,感謝對手,感謝折磨你的小人。

相關焦點

  • 禪宗的「開悟」到底是怎麼回事?開悟就是得道嗎?
    《金剛經》裡面,佛對須菩提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金剛經)出。而其實整部金剛經,就是講了兩方面:一個是離相,一個就是修行,二者缺一不可。這個布施,就是一種修行,是佛所講的「六度」之一。六度就是六種到達覺悟彼岸的智慧,也是六種修行方法,而布施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修行。
  • 六祖壇經第二:惠能聞經開悟,背後卻是前世無量佛前中下的善根
    這句話的意思咱們上一篇已經分析過了,這其實就是禪宗乃至頓教的核心教義,讓我們法向內求,尋找自己的光明本心,而不是在外境包括這個身體上去下功夫,也就是「明心見性」,只要能夠這樣做,便可「直了成佛」。所以佛法就是這樣,所有的法門和道理,諸佛菩薩,高僧大德們都已經說的清清楚楚了,並沒有絲毫隱瞞,等於通往涅槃彼岸的道路都已經指明,但奈何世人就是不肯生出正信,也不願意上船,這誰來都沒有辦法——畢竟佛不度人,唯人自度。
  • 甄嬛傳:齊妃死後,誰看懂皇帝說的這句話了?宜修差點就被廢了
    甄嬛傳:齊妃死後,誰看懂皇帝說的這句話了?宜修差點就被廢了甄嬛傳中,齊妃在後宮那麼多年能夠安安穩穩的,這都是因為有著皇后的庇護,齊妃早年入王府不受寵,而且腦子不好,一直膽小怕事還小心翼翼,不知道討好皇帝說話也容易得罪人,可是齊妃運氣好生下的是嫡子,所以那麼多年宜修也願意罩著她。
  • 金剛經第三:真正開悟的人,都是返璞歸真,看看釋迦佛就知道了
    這一品非常簡單,就兩句話,但第二句話其實就是釋迦佛親身為諸弟子示現的開悟甚至大徹大悟後的人該是什麼樣子,其實能夠看懂這句話,整部金剛經都參悟了,所有的三藏十二部佛經也都參悟了。02第一句:時間地點因緣話不多說,咱們直接請上佛經原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開悟是什麼樣子?跟普通人一樣,普普通通。不一樣在哪裡?心裡頭乾淨,一塵不染。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就是功夫。所以他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你要是問他,無論問什麼,他都能給你解答。不問,他一無所知;你問他,無所不知,這真開悟了。
  • 《心經》中的四大經典佛句,要反覆讀,越讀越開悟!
    有人說,《心經》是開悟之人才能讀懂的一部佛經。也有人說,讀佛經,要像念佛那樣不間斷地讀,就能開悟。無論哪種說法,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大家都很喜歡《心經》,也喜歡讀《心經》。佛教中講究慧根,如果你具備慧根,甚至因為誦讀此經而開悟!想要開悟,說容易也容易,說困難也困難。只要一個人的心,真正念誦《心經》而得清淨,那麼你就是真正的有所得。而《心經》中的這四大經典佛句,只要多讀,就會越快開悟!
  • 開悟的人,描述境界,為何像是說神話?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從生死輪轉之中解脫,但關於開悟的境界,描述起來,總有點像是說神話,類似於神仙得道,從此食氣不死的傳說。可按理來說,開悟,本該是心靈的醒覺,不是什麼神通奇異,為何會給人這樣的感覺?開悟為何像是說神話?
  • 《問禪》:若無明師印證,如何自知開悟?
    誰為印證。禪客問:然而古代的那些開悟的祖師大德,都是祖祖之間相互傳承,有老師給予印證,所以才能確證自己已經開悟。像當今時代,屬於末法時期,法道澆漓,很少能夠遇到真正開悟的明師。如果自己偶然悟明心地的話,又有誰能夠給予印證,以便不至於未證言證、未悟言悟呢?答曰。
  • 持咒可以開悟嗎?
    我們前幾節已經談過,持咒是一種修行的法門。跟佛教的其它法門一樣,其目標都是為了開悟,解脫生死苦海的束縛。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持咒當然也可以開悟,這一點毋容置疑,如果不能開悟的話,歷代以來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持咒,更何況「咒言」的本身就是佛的真言與總持。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尤其在如今信奉科學的年代,學佛之人最疑惑的就是佛和菩薩真的存在嗎?存在的話又身處何方呢?佛語有云:「心中有佛,所見皆佛。」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禪宗六祖慧能因為聽到其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開悟,給諸多修行者,留下不識字,卻能悟道的典範。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只要一個人,能做到「心無所住」,真正開悟,只是遲早的事。要想做到心無所住,就需要多讀此經,多理解此經中關於修行的經典名句。今天,就由本文為大家帶來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 金剛經十大名句,句句開悟,值得反覆去讀!
    金剛經十大名句,句句開悟,值得反覆去讀!聖度文化總結了金剛經十句經典名句,分享給大家。當年六祖慧能,只是聽了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言下大悟,可見金剛經卻有開悟之功,希望所有學佛者,都能常讀金剛經,功德無量,好處無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開悟的人,就是點燃自己生命的人
    正如黃檗禪師所說:「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次第佛」。修行是一種境界,是變化的、是無常的、是有為法、是生滅法,是永無止境的,「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來立功課?」。修行沒有出期,覺悟只在一念,「萬般神通皆小技,惟有空空是大道」。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麼?不認識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誰?道是究竟的、徹底的,本自圓滿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
  • 怎麼供養佛?(佛前十供)
    佛是一種信仰,佛是開悟的智慧,是解脫的智慧,教育我們要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生活,對待人生,而不是迷信。佛理自宇宙創始以來就存在,佛只是發現了這其中的真理,並教導傳授於我們。宇宙本身也是從從虛無中來,也會從虛無中去。
  • 何為開悟?其實有三個層次,真懂的人不多
    學佛的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開悟。因為有開悟,才有解脫,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事實上就是開悟,也是徹悟。換句話說,就佛教的修行而言,所謂的開悟,大致可分為三種,即大悟、小悟、徹悟。那麼,何為開悟呢?其實所謂的開悟,說的是證悟本心,知世間一切皆幻的本質,用《楞嚴經》的話說,就是「七處徵心八還辯見」,指的是修行者尋悟本心的脈絡,經曰:不你還誰?
  • 普通人離真正開悟到底有多遠
    一般說的某某人已開悟,從修行上來說是阿羅漢的級別。那麼阿羅漢跟我們普通人有什麼區別?開悟(證得羅漢果)難度有多大?羅漢和普通人的核心區別:①阿羅漢出六道,不在六道裡輪迴。②見思煩惱則斷,意思就是沒有一點煩惱,也沒有分別之心。③五通通神,六通羅漢,具備六大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
  • 頂輪與眉心輪|智慧眼與開悟的奧秘
    昨天也講到上三輪是哲學三問,頂輪是我從哪裡來,眉心輪是我是誰,喉輪是我要到哪裡去。眉心輪在我們前額中央,頂輪在我們頭頂中央,前者是前後走向的,對應的顏色有紫色和深藍色;後者是往上的,對應的顏色是金色和白色。一般認為眉心輪對應著腦下垂體,頂輪對應著松果體。
  • 做到這16個字就能開悟
    大家一定記得平常講的六字口頭禪:「看破,放下,自在。」這六個字的口頭禪,幾乎每個人都能講。但是一百個人講,可能就有一百一十個人落實不了。為什麼說一百個人講會有一百一十個人落實不了呢?因為有的人講得太多,他一個人就要頂兩個。這六個字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看破」,要有大智慧;「放下」,要有大智慧,要得到大「自在」,更要有大智慧。
  • 我是誰?來自哪裡?要到哪裡去?(深度好文)
    這個終極真理就是——「我是誰?」!「我是誰?」,猛然一聽,似乎這是一個荒謬而又可笑的問題,一個人活著,難道連自己都不認識嗎?是的,很少有人認識。「我是誰?」這是人類最為艱難和困惑的一個科學命題,是人類的千古之謎,也是人類的千古之問。
  • 開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開悟者現身說法是硬道理
    開悟到了至高的境界是什麼?>第三條,有能力指導別人開悟,這說明一個人達到了悟道的至高境界象徵開悟的圖片開悟的人生沒有疑惑這個世界是十分複雜的,不說各門科學十分深奧,就說三觀相關的問題,世界上誰人能給予很好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