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國內多個行業受到衝擊,發展艱難。全球疫情的大規模爆發,又讓化妝品原料主要生產地歐洲成為疫情重災區。剛剛疫情中爬起來的中國化妝品產業還沒來得及鬆口氣,就又陷入了新一輪的窒息當中。
近日,全球化工業龍頭德國巴斯夫集團表示,公司總部路德維希港的一名員工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目前感染者及其親密接觸者,包括所有路德維希港員工均已居家隔離。目前德國疫情還未得到有效控制,此次大規模員工居家隔離恐將導致巴斯夫路德維希港工業園停產。
作為全球最大的化妝品原料供應廠商,巴斯夫的客戶跨度較廣,中國多家知名化妝品企業,例如拉芳家化、環亞集團等均與其有合作關係。一旦巴斯夫停產,化妝品原料緊張,中國多家化妝品企業的產品供應量將會受到很大影響。
除此之外,今年3月初,瑞士香精香料製造商奇華頓因為一家工廠的訪客檢測出新冠肺炎陽性也宣布局部暫時停工。
為緩解多家化妝品企業的焦慮,奇華頓在官網特別強調,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工廠,將儘量「減少新冠病毒對公司運作的影響」。但承諾歸承諾,工廠的停工,對公司產能影響仍然存在。
中國化妝品行業起步較晚,在營銷上尚可,但論及核心技術,始終差點意思。
近些年來,雖然一些國產化妝品品牌一直在為突破技術壁壘而努力,像油脂、基礎保溼劑、甘油這種需求量大、技術壁壘不高的原料基本實現自產自銷。但稍微高級一點的,例如活性物、研發水平較高的原料還得依賴歐美進口。而其他相關原料例如多肽等,雖然可以利用合成技術掌握一部分,但在功效和穩定性上還是無法和進口原料相提並論。
短期內衝破不了的技術壁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化妝品產業的發展,疫情期間無法實現的進口自由對於國內化妝品企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化妝品領域研究人員表示,面對疫情,有囤貨習慣的企業或許還能支撐3-5個月,要想保證長期供應,需要重新尋找替補原料供應商,或許可以將目光放在中國本土和東南亞地區。
像市面上常見的的A醇、煙醯氨、水楊酸、熊果苷等成分,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有很多廠家可以生產,但像活性物這種早早地在歐洲搶註專利的重要成分,很難找到替代品來代替。
在無法找到等價替代物的情況下,大牌化妝品公司焦頭爛額地想著法子彌補損失,而那些不使用進口化妝品原料的本土化妝品品牌卻意外躲過一劫。
目前,多數大牌化妝品的囤貨較為充足。但鑑於活性物的保質期較短,品牌一次不會採購太多,如果疫情一直延續到7、8月份,多數大牌化妝品供給短缺會更為嚴重。
同時,不少大牌化妝品為凸顯優勢,平時最簡單的原材料都是依賴進口,而今賣點淪為淚點,競爭優勢蕩然無存。
大牌化妝品暫時的低迷狀態或許給予了國產化妝品品牌展示自己的機會。疫情之下,究竟會不會衝出一匹扛著國產化妝品大旗的黑馬?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