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天下至聖」
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
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
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
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
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中庸》為聰明懿德的君子提出了五項基本原則。
「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一個耳聰目明,充滿了智慧的人,才可以去統治天下,才有能力去駕馭天下。
「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廣博寬恕,溫柔敦厚,才可以包容萬事萬物。「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奮發自強剛正不阿,才可以把他的事做得非常完善。「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
「齊」即整齊恭敬,「莊」即莊重,「中」即中庸不偏不倚,「正」即中正正直,自然會達到虔敬頤和的狀態,文章條理周密而洞悉時事,自然明辨是非,明察秋毫。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廣大無邊的深淵,能夠時時地噴湧出來,廣大無邊像天一樣,泉水就像深淵一樣。如果表現出來這種崇高偉大的形象,老百姓就沒有一個不去崇拜崇敬的;只要有如此高的德行威望,老百姓就沒有不跟隨的;如果這種美德和精神付諸行動,老百姓沒有不高興的。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這樣美好的名聲不僅廣泛流傳於中原地帶,並且傳到蠻荒之地。只要車船能到之地,只要人跡所能達,只要天之所蓋、大地所承的地方,只要是日月照耀、霜露墜落的地方,其凡有血氣的生物,沒有不尊重和不親近他們的。
總之,整個天地之下人間社會,只要人的德行達到了高境,人們都能感受其光輝和崇高。君子的行為和自然規律人類社會規律相吻合,人們莫不歡欣鼓舞,唯君子是從。
這是對一個至聖或君子中的君子的要求。只要有了這五項美德,君子的名聲和施政綱領,就會被人們欣然接受。君子偉大的理想,才會變成偉大的實踐。「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唯獨普天之下最真誠的人,才可以統治天下。如果統治天下的領袖或者領導人是些虛偽的騙子,或者是不為老百姓所接受的人,這個國家這個地區能治好嗎?所以這句話沒有過時。
天下最真誠的想為老百姓鞠躬盡瘁地去服務的那些人,才可能把這個地方治理好。他才可能樹立普遍根本的原則,才可以認識天地自然的規律而生養萬物。除了「誠」,沒有什麼能達到這三者——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這三個偉大實踐都必須是「至誠」的,沒有了「誠」,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
「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真誠誠懇的樣子,表現出他的仁愛。他的思慮像水一樣地深,他的美德像天一樣高。如果不是耳聰目明聖哲和有德行的人,誰能夠知道他的偉大呢?所以需要知音,需要人民擁戴他。
偉大的人不能離開偉大的人民的支持,偉大的人民如果沒有自己的偉大領袖,沒有自己的至誠君子來為自己服務,成為自己思想的領路人,那麼這個國家同樣是治理不好的。
《中庸》第三十一章闡述至聖之道,提出了至聖所必須具備的五種美德,同時熱情讚美了至聖之道高可及天,深可入淵,民眾無不對之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