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人物底片之齊桓公
齊桓之功,為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正而不譎,其德傳稱。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賜與廟胙,命無下拜。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這是八百年後一代梟雄曹操對齊桓公的評價,可見齊桓公對後世影響之深。透過歷史的斑駁,讓我們對齊桓公的身影逐漸清晰。
即位之爭
齊桓公(約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3年)。春秋時期,齊國第十五任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姜子牙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個兒子、齊襄公弟弟,齊國美女宣姜、文姜弟弟,春秋五霸之首。
按照常理齊國國君的位置怎麼也輪不到他,自然也就成就不了其後的千秋功績,命運總是會不經意的被歷史安排。姜小白的哥哥齊襄公,為人風流倜儻,又沉迷女色,欺辱大臣,國內被搞的烏煙瘴氣。齊國很多公子為避禍都紛紛出逃外國,比如公子糾(齊襄公弟弟,齊桓公哥哥)在管仲的輔佐下逃往魯國,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輔佐下逃往莒國。這裡有趣的事,鮑叔牙與管仲是生死之交,二人卻各事其主,之後還有流放千古的佳話。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手下大臣連稱、管至父夥同公孫無知(齊僖公侄子、齊襄公堂兄弟)帶兵殺入齊宮,發動宮廷政變,將齊襄公殺死,公孫無知自立為君。公孫無知位置還沒座熱,又被手下渠丘大夫雍廩殺死。齊國群龍無首,流亡到國外的兩位公子見狀,立馬趕往齊國爭奪王位。
歷史上一貫灌輸我們的是,公子小白和公子糾誰第一個趕回齊國,誰就為齊國國君。從齊國的都城臨淄到莒國的都城莒縣直線距離約150公裡,臨淄到魯國的都城曲阜直線距離約180公裡,莒縣與曲阜的直線距離約170公裡,三者距離呈近等邊三角形,相對而言莒國離齊國近一點。輔佐公子糾的管仲一方面自己帶人先行截殺公子白,一方面讓魯國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在即墨附近,管仲隊伍與公子小白隊伍相遇。管仲勸公子小白退出競爭,小白自然不聽,一言不合就開撕,管仲抬手一箭攝向公子小白。小白應聲倒地,管仲以為小白中箭身亡,便不慌不忙的護送公子糾向齊國進發。哪知箭並沒射死小白,只是射中衣服上的帶鉤上(類似現在的皮帶頭)。小白同志一路狂奔回齊國登上齊王寶座,史稱齊桓公。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歷史也是這樣,呈現的表象後面隱藏著更多的真相及努力。齊桓公爭奪這個位置遠不是誰跑的快這麼簡單,可以說是當時齊國各方政治勢力的最佳選擇造成的。齊桓公在為公子的時候就與齊國高氏、國氏家族交好。當時高氏掌門人是高傒,國氏掌門人國懿仲,兩人都為齊國上卿,標準的根紅苗正官八代。這兩大家族在齊國的政治地位不是一般的,還被周天子欽點為監國重任,號稱『天子二守』,說白了兩位就是齊國的二當家、三當家。齊桓公之所以能成為繼位,跟這兩位支持可謂不無關係。歷史流傳的賽跑爭位可能只是為突出其『光輝形象』的美譽罷了。
拜管為相
齊桓公繼位後,在高氏、國氏的支持下,在乾時(今山東淄博恆臺)打敗護送公子糾的魯軍,穩定了自己的政權。隨後,任命鮑叔牙為太宰(職責是輔佐君王治理國家,相當於後來的宰相/丞相)。鮑叔牙謝絕,力薦自己的好友管仲。分別列舉五點不如管仲之處,分別是:寬惠柔愛、忠信可結於百姓、制禮約法於四方、決獄折中、執枹鼓立於軍門,使士卒勇。齊桓公對管仲一箭之仇仍咬牙切齒,鮑叔牙勸道:「管仲是在為其君主謀事,故此射殺您。如果您能寬宏大量,任用他,他同樣會這樣對待您。」並指出齊桓公想成就霸業必須重用管仲。總而言之,鮑叔牙打動了齊桓公,當然也是齊桓公具備任人唯賢的肚量。
一番周折,管仲到了齊國,齊桓公選擇良辰吉日,以最隆重的禮節,親自迎接管仲。
君臣兩人一見如故,接連聊了三天三夜。桓公齋戒三日後,拜管仲為齊相,並尊稱管仲為『仲父』。從此,齊桓公對管仲言聽計從,專任不疑。君臣二人更是齊心協力、勵精圖治,一段曠世奇功便如此拉開了序幕。
春秋首霸
齊桓公聽從管仲的意見,不斷在士中選用人才,很快便在他周圍聚集了象管仲、鮑叔牙、高傒、隰朋、寧戚、賓須無、東郭牙、王子成父等大批傑出人才,並根據這些人才的性格特點、才華能力授予官職。比如由隰朋舉止規範、處事得當,擔任大行主要負責外交;寧戚深懂農業、務實實幹,擔任大司田主要負責農業;王子成父帶兵有方、精通軍事擔任大司馬主要負責軍事;賓須無剛正不阿、熟知法律,擔任大司理負責刑律;東郭牙忠心耿耿、敢於進諫擔任大諫官負責督察等等,這套班子搭配起來堪稱當時最佳組合。
齊桓公採用管仲的建議:在政治上實行『叄其國而伍其鄙』的政策。國就是齊國國都及其郊區,鄙就是指鄉村。叄其國就是把齊國劃為二十一鄉,工商鄉六個,士(農)鄉十五個。伍其鄙就是按規定三十家為一邑,設一司官;十邑為一卒,設一卒帥;十卒為一鄉,設一鄉帥;三鄉為一縣,設一縣帥;十縣為一屬,設一大夫。全國鄉村共分為五屬,分別由五個大夫管理。這條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百姓各有其居,各守其業,不許隨意遷移。雖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在當時確實起到穩定、發展的功效。
軍事上進行軍制改革,實行『作內政而寄軍令』。意思是把軍事與行政組織有機結合起來,平時生產,戰時從徵。兵源來自那十五個士鄉,一個鄉選出二千人,組成一旅,五鄉一萬人形成一軍,設立元帥。十五個鄉組成三軍,桓公帥中軍,高子、國資各帥左右兩軍。別看才三萬人,在春秋時代已經能稱得上是傲視群雄。這一制度可以說是現代國家徵兵制度的原型。
經濟上打破井田制,採取『相地而衰徵』的措施,意思就是按照土地的好壞分等級徵稅。當時鐵器的發展、牛耕的普及,生產力大大提升,以家庭為單位農耕的小農經濟得到大力發展。這次調整是對農業生產關係的一次重大調整,激發了私有經濟的發展,符合當時的經濟發展需求,更是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同時重視漁業、鹽業、商業的發展,發展商品經濟等等。
在人才選拔方面,採用『三選』制度,先是鄉裡推選德才兼備的人才給國家,然後經過有關部門的考核篩選後推薦給國君,最後由國君面試親選。這一制度造成齊國人才濟濟,也為後世選拔人才提供了經典模式。
一系列的改革,僅用4年時間(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81年)便有了不錯的成效,齊國內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百姓富庶。對外,齊桓公和管仲依據中原形勢制訂了切合時宜的霸業方針--尊王攘夷。尊奉周朝王室,挾天子以命令諸侯;攘除夷狄侵擾,是中原各國的共同心願,可以團結諸侯,可以立德樹威。從公元前681年開始,齊桓公在這一旗幟下向外發展,取得了極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
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的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始霸階段(公元前684年-前679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滅掉譚國(今山東濟南東);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北杏(今山東聊城東)會盟諸侯,商討安定宋國之計,並於當年滅掉遂國(今山東肥城南),通過齊、魯柯地(今山東東阿西南)會盟使魯國屈服。公元前680年,齊桓公邀請陳、曹出兵伐宋,周王室派大臣單伯帶領王師參戰,結果宋國屈服;當年,齊桓公還聯合宋、衛、鄭三國,又邀請周王室參加,在鄄地(今山東鄄城)會盟,平定鄭國內亂。公元前679年,齊桓公以自己名義召集宋、陳、衛、鄭在鄄會盟。在這次會盟上,齊桓公成為公認的霸主。
二、初霸階段(公元前678年-前667年)。此階段,齊桓公通過公元前678年的幽地會盟、公元前671年的齊魯扈地(今山東臨沂)會盟、公元前668年的助魯伐徐,進一步協調、鞏固了齊、魯、宋、陳、衛、鄭、蔡、曹八國同盟的關係。公元前667年,諸侯在幽地會盟,齊桓公以盟主的身份主持會盟。在這次盟會上,周惠王的代表召伯廖以天子的名義,向齊桓公授予「侯伯」的頭銜。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標誌著齊國的霸業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三、攘夷階段(公元前666年-前660年)。公元前664年,齊桓公伐戎救燕,並贈送燕莊公很多土地;公元前661年、前659年,齊桓公兩次伐狄救邢,並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聊城西南);公元前660年,齊桓公伐狄救衛,派公子無虧率領齊軍幫助衛國戍守曹邑,並給衛君援助了很多物資。
四、擊楚階段(公元前659年-前656年)。公元前659年,南方強國、以蠻夷自居的楚國,出兵攻打鄭國。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和管仲約魯、宋、陳、衛等八國組成聯軍南下,首先一舉擊潰楚國的同盟——蔡國,直指楚國。齊桓公命令大軍在陘(今河南郾城南)駐紮下來,與楚國南北對峙,一直持續了半年。後來,八國與楚國使節屈完談判,達成了協議,把軍隊撤到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召陵之盟是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又一次勝利,其霸主地位更加鞏固。
五、鼎盛階段(公元前656年-前651年)。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後,命宰孔賜齊桓公文武胙(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彤弓矢(紅色的弓箭)、大路(大車),以表彰其功。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大會於葵丘(今河南省民權縣或山東省鄄城縣),舉行受賜典禮。受賜典禮上,宰孔傳達周襄王的命令,因齊桓公年老德高,可不必下拜受賜。齊桓公聽從管仲勸說,仍下拜稽首,然後登堂受胙。諸侯都嘆服齊桓公有禮。葵丘之會,標誌著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至此,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經過近四十年的苦心經營,先後主持了三次大的武裝會盟、六次大的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完成了春秋首霸的偉業,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齊桓公稱霸,將齊文化真正地改造成以兼容並包為特色的文化,使齊文化日臻成熟;齊桓公稱霸,使西周以來由於周室衰微所形成的中原各國一盤散沙、分崩離析的局面大為改觀,維護了較長時間內統一的、較為穩定的局面,促進了中原各國間的人員、物質交流和文化融合,遏制了四方各少數民族對中原先進文化的掠奪性破壞,保證了中原文化的健康發展。齊桓公稱霸,大大提升了齊文化在中華文化圈中的地位和巨大影響力,為東方文化中心由魯至齊的轉移、齊魯成為中國早期文明的中心奠定了基礎。
悽慘離世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管仲病前叮囑齊桓公要遠離易牙、開方、豎刁等佞臣。一開始,齊桓公將易牙三人撤職,並下令永不準入朝。然而齊桓公離開三人後,食不甘味、夜不酣寢、口無謔語,整日悶悶不樂,只好又將三人召回,繼續重用,結果釀成了悲劇。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齊桓公病重。易牙、豎刁趁齊桓公昏迷不醒,帶人包圍宮殿,阻塞宮門,修築高牆,不供應飲食,並假傳君命,不許任何人進去。齊桓公只能靠屋簷流下的雨水苟延殘喘,就這樣被活活餓死。齊桓公死後,宮中大亂,齊桓公的五個兒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為爭奪王位各自勾結其黨羽,互相殘殺,致使齊桓公的屍體停放在床上六十七天無人收殮,屍體腐爛生蛆,慘不忍睹。在國、高等卿大夫的幹涉下,公子無虧才將齊桓公收斂。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率領諸侯軍隊送太子昭回國,齊人又殺了作亂的公子無虧,立太子昭為君,即齊孝公。經過這場內亂,齊國的霸業開始衰落。中原霸業逐漸移到了晉國。
齊桓公開創了爭霸格局,而且他在爭霸過程中比較講求信用,少用詭計,以至於孔子稱美齊桓公爭霸是「正而不譎」。齊桓公用管仲而正道成霸,一生雄才大略,縱橫天下;信三侫而亡身不顧,悲涼不已,千秋以降,用人成事,用人敗事,旋踵之間,不可不察。自古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