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分餐制不妨從易到難分階段實施

2020-12-21 中國青年報

隨著疫情發展,一個話題逐漸熱了起來,或者說重新熱了起來——在家吃飯,分餐還是合餐?

熱熱鬧鬧的圍桌合餐方式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傳統就餐方式,但其存在的健康風險也不容小覷,比如傳染疾病。衛生專家指出,相當數量的食源性疾病傳播,與餐桌上筷箸觸碰時導致的交叉感染脫不了干係。可見,合餐制雖可讓大家一起分享佳餚,但其弊端不得不防。

疫情讓人們意識到了「分餐制」「公筷、雙筷制」的重要性。其實2003年非典之後,多地曾倡導推行過分餐制,但是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就餐習慣等各種原因,全面推行分餐制確實存在一定難度。當然也應認識到,讓「分餐制」成為新時尚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與其它場合的分餐制相比,家庭分餐制實施起來可能最難。因為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是家庭和睦的體現,傳統觀念較濃的人會認為分餐顯得疏遠、冷淡,尤其當家裡來了客人時,主人更不願因分餐而顯得與客人生分。假如家庭分餐能夠普及,說明民眾的觀念已基本改變,其它場合的分餐制就更容易實現。

當前受疫情影響,家庭分餐制容易得到響應,但要不了多久,就可能恢復原樣。「非典」過後,分餐制一度在很多家庭得以堅持,最後也不了了之,這個教訓應該汲取。

相比之下,單位分餐、公共場所分餐等則比家庭分餐要容易得多。家庭點多面廣,難以統一,家人關起門來吃飯,外人也不便幹涉。但單位和公共場所不同,在這些場所就餐既一目了然,又可以採取一些硬性措施,更容易推進分餐制。其中,單位比公共場所更容易推進分餐制。因此,推進分餐制不妨依照先單位、後公共場所、再家庭的次序,由易到難實施。

在單位就餐的多是熟人,且單位有內部規章制度,可以出臺規定要求職工就餐時必須分餐,否則就按規章制度處理,這樣執行起來難度不大。餐館、飲食店等公共場所有部門監管,假如規定公共場所必須倡導分餐制,並為分餐制提供便捷、創造條件,不依照規定辦事就給予處罰,就會產生較強的約束力。

這些場所較好地實施分餐制後,就會在社會上營造一定的分餐氛圍,民眾會將在社會上養成的習慣帶進家庭,此時再大力倡導家庭分餐制,就容易得多。當然,任何時候都可以倡導家庭分餐,但這與分階段推進分餐制並不矛盾,從整個戰略上看,有計劃分階段推進分餐制更契合實際,也更容易實現目標。

推進分餐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除了要注重分階段實施外,還應該不斷地優化條件。比如,當前的餐具設計大多以聚餐制為基礎,適合分餐的餐具不多,應該開發出更多這類餐具。餐館的裝修與擺設、菜譜的設計等,也大多針對聚餐制,沒有為分餐制提供更多便捷。推行分餐制,功夫在「桌外」,這些條件不改善,推行分餐制也將面臨較大的阻力。

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分餐制在家庭和餐飲企業推廣難在哪?
    分餐制的諸多好處雖已廣泛知曉,但為何在家庭和餐飲企業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分析分餐制推廣的難點和現階段可行的解決方法。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啟動,分餐制又一次被強調。但在具體操作上,分餐制推廣遇到難題。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解釋,對餐飲企業來講,一方面,部分特色菜品不宜分裝,包含雕花、特殊擺盤等技藝的菜品需確保上菜時菜品的完整性,某些中餐菜品難以推行標準化製作;另一方面,分餐制勢必會增加人力物力成本,同時造成水資源、洗滌用品的消耗量上升。
  • 推行分餐制難在哪?專家建議循序漸進培養習慣
    事實上,倡導分餐制早已有之。早在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就呼籲使用公筷,後來也被很多餐廳採用,但隨著疫情好轉又銷聲匿跡。此次疫情發生後,鍾南山再次強調使用公筷及家庭衛生消毒的重要性。因為,很多感染者就是通過聚餐、合餐這類密切接觸途徑而感染的。「合餐」是很多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疫情之下西安多家餐廳主動實施分餐制 麵館被分成多個小格擋
    疫情之下,西安多家餐廳主動實施分餐制。專家也呼籲,分餐制可以極大降低疾病的傳播率。西安飯店與餐飲行業協會也呼籲推廣分餐模式,響應「推廣公筷公勺、倡導文明餐飲」倡議,積極推行分餐制,提供廚師分餐、服務員分餐和就餐者自行分餐等不同分餐模式,主動提供公筷公勺。
  • 為什麼宋朝以前都是分餐制,到了以後就成了合餐制了
    隨著人們追求更加健康的飲食方式,分餐制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甚至有人認為分餐制是起源於西方的健康飲食方式,其實不是的,中國古代歷史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流行分餐制。中國和西方的分餐制還不太一樣,西方現在指的西方分餐制一般是一人一份。但是在中國古代的分餐制中,習慣是一人一案。
  • 推行分餐制 美食防疫兩不誤
    中國食品安全網訊(記者李國梁 劉延正)4月15日,由中國飯店協會、濟南舜和酒店集團、山東省精品旅遊促進會等單位起草的《餐飲業分餐制實施規範》團體標準,由中國飯店協會正式發布實施。實行分餐制會給餐飲業帶來哪些影響?在家吃飯是否要實行分餐制?記者專訪了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
  • 數說|大數據告訴你推行分餐制「卡」在哪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來勢兇猛的疫情中,出現了不少因聚餐而引起的感染;防控疫情需避免「疫從口入」的號召已趨共識,分餐制躍升為網絡討論的熱詞,並且熱度持續不減。  分餐制今後會被更多人選擇,成為大眾主流飲食習慣嗎?全面推廣分餐制要考慮哪些因素?讓我們通過大數據來一探究竟。
  • 關於使用公勺公筷和推行分餐制的指導意見
    關於使用公勺公筷和推行分餐制的指導意見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商務局、市場監管局、文化和旅遊局、文明辦,雄安新區有關部門,有關行業協會,廣大餐飲服務單位:為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廣大人民群眾飲食安全,從倡導文明用餐到推進用餐文明
  • 美食簡史之七:分餐制還是合餐制?這是一個問題
    其實東西方飲食器具的不同變遷還反映了就餐習俗的不同:中國在古代實行分餐制,逐漸演變到合餐制,現在提倡分餐制;而西方雖有合餐制階段但並不深入。在東方尤其是中國,逢年過節,全家老小還有親朋好友圍坐一桌,共享一道道美味盛宴,盡顯家庭團圓、親情友情,充分體現了中國的餐桌文化和社交文化。
  • 分餐制,正方:堅決執行,從我做起!反方:臣妾做不到啊!
    在全世界大規模暴發疫情的今天,分餐制又成了防疫期間的熱門話題。其實,從非典肆虐的2003年開始,甚至更早以前,就有一些人提出分餐制。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分餐制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只是十幾年過去了,收效甚微。可見,這一舉措在現實中實施起來頗有難度。
  • 分餐制再度進入國人視野 全面推行「卡」在哪裡
    隨著越來越多人重視飲食衛生習慣,不少地區開始推行分餐制。事實上,分餐制並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早在2003年就曾推行的分餐制為何沒有推廣開來,分餐制到底「卡」在哪裡?同時也會及時總結推廣各地的好經驗,把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大家比較關注的分餐制,形成制度。」4月12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表示。今年3月,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餐飲業分餐制設計實施指南》《餐飲提供者無接觸供餐實施指南》兩項地方標準,提出了「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和「分餐自取」三種模式。
  • 中國實行分餐制可行嗎?從分餐的必要性和難度性來分析
    4月12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全國愛衛辦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曾提到關於分餐制,說總結好經驗 將「分餐制」形成制度推廣。分餐制是在發新冠疫情後,網友們討論的熱點,那麼分餐制在我國能推廣實施開嗎?
  • 餐飲方式再引熱議 專家冀採唐代會食氣氛分餐制
    古代中國分餐制至少曾實行三千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指導委員會主任王仁湘從考古視角介紹說,分餐制在中國的歷史可上溯到史前時代,經過不少於三千年發展過程。到唐代大體上誕生會食制,其後逐漸轉變,到宋代以後,具有現代意義的會食才形成氣候。
  • 分餐制應該普及嗎?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通過「口-口」傳播,共餐易造成多人感染。幽門螺桿菌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菌,它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過50%。在我國各個地區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概率有明顯差異,平均感染率為59%,其中兒童的感染率平均為40%。
  • 分餐制的可行與推行(2)
    飯局中的圓桌設計既可以保證優勢地位人員的突顯身份,還可以最大程度上照顧到飯席人員能夠輻射到的、大體平均的人際物理距離,從而營造一種團結、親密的直覺氛圍。而且,由於餐桌食物的公共呈現,可以自由按需擇取,在餐飲過程中一段時間裡大家身處較為親近的距離和客氣的環境當中,彼此的認同感會短暫快速上升,極少會有人去考慮打量滿桌的食客中誰可能是個「傳染病源」,再提高警惕,小心取餐進食。
  • 餐桌由傳統合餐制到分餐制,舌尖文明從拒食「野味」做起 點亮戰...
    (蔡卓男攝)編者按 普及分餐制,一筷一湯匙;律己革陋習,「野味」要禁食……日前,我市九部門聯合發布《濟南市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指南》,朗朗上口的10字短句,內容涵蓋日常分餐、拒食野味、起居衛生、文明養寵、文明著裝、有序排隊、路口文明、垃圾分類、移風易俗等10個領域的內容。即日起,本報開設「文明在我心《指南》我踐行」專欄,感受濟南文明健康生活的新方式、新主張。
  • 推行分餐制,時機不容再錯過
    但是,在「非典」過後分餐制卻鮮有人提及。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分餐制再度進入社會視野。同樣是因為公共衛生事件導致的話題熱,這次是否會像上次那樣隨著疫情結束而被人忘卻,現在判斷還為時尚早,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即推行分餐制不能簡單依靠輿論動員,在社交媒體上吆喝幾聲,話題登上熱搜,這還不足以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回顧這些年推行分餐制的歷程。
  • 「分」到碗裡了嗎?——江蘇多地分餐制推行成效見聞
    新華社南京5月1日電 題:「分」到碗裡了嗎?——江蘇多地分餐制推行成效見聞新華社記者潘曄、鄭生竹「五一」前夕,記者在江蘇多地走訪了解到,分餐逐漸成為消費升級下的「新食尚」。在分餐制推廣中,公筷公勺受到消費者青睞。「集團旗下高端品牌大多是分餐的,連鎖品牌『大牌檔』則不分餐,全部使用公筷公勺。」南京大惠集團相關負責人說,無論什麼檔次餐飲,消費者向店家要公筷公勺的意識越來越強。為解決公筷公勺在餐桌上易被混用的問題,泰州市出臺公筷公勺使用規範。「統一公筷公勺顏色、樣式,便於與進食餐具分開。」
  •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 「分餐制」你能做到嗎?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分餐制」「公筷公勺」的倡議,成為影響每個人生活的熱門話題。隨著我國疫情形勢持續穩定向好,復工復產全面推進,公眾的消費熱情也在逐漸恢復。那麼,當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分餐制是否能融入你我的生活,成為大家日常的習慣呢?
  • 我國空間站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我國空間站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2020-10-06 15:42:29 參與互動   從這裡走向星辰大海 | 我國空間站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 疫情之下 「分餐制」能否再次擺上國人餐桌
    中國分餐制簡史分餐制曾一度是華夏民族飲食文化的主角準確地講,分餐制一直到民國都沒有從中國社會中徹底消失。我們能夠像現在一樣,圍著桌子排排坐、吃著火鍋唱著歌,是經歷了相當漫長的發展過程。雖為小說的描述,卻可作為宋代分餐制依然存在的佐證。同樣,在民間,也可考徵古人分餐制的習慣。有一個成語叫做「舉案齊眉」,它是說梁鴻的妻子孟光,對自己的丈夫非常尊敬,孟光總是將飯菜準備好,並且放在託案上,舉到自己眉毛的高度。這種恭恭敬敬的態度,讓梁鴻非常受用,他也高高興興地接過託案。這說明當時老百姓吃飯,也是分餐的,否則也沒法舉案齊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