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的諸多好處雖已為公眾廣泛知曉,但為何在家庭和餐飲企業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近日人民日報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分析分餐制推廣的難點和現階段可行的解決方法。無獨有偶,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近日也提到了這個話題,他認為分餐制對阻擋疾病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
河北武安:推行「公筷用餐」 餐飲業在行動 圖源新華社
分餐制不是一個新鮮事,作為公共話題也不是第一次被提起,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社會就曾興起分餐熱。但是,在「非典」過後分餐制卻鮮有人提及。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分餐制再度進入社會視野。同樣是因為公共衛生事件導致的話題熱,這次是否會像上次那樣隨著疫情結束而被人忘卻,現在判斷還為時尚早,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即推行分餐制不能簡單依靠輿論動員,在社交媒體上吆喝幾聲,話題登上熱搜,這還不足以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
回顧這些年推行分餐制的歷程。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中國烹飪協會、中國飯店協會分別發布了《餐飲業分餐制經營服務規範》和《餐飲業分餐制設施條件與服務規範》。2016年,中國營養學會編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倡分餐不浪費。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啟動,分餐制又一次被強調。這些文件說明,行業的確在為推動分餐制努力,而如今分餐制還沒大面積推廣,可見分餐制並非行業單方就可以主導實現。
輿論動員不足以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行業努力也難以改變現狀,分餐制的障礙到底是什麼?人民日報在報導中提到了以下幾點:一是某些中餐菜品難以推行標準化製作,部分特色菜品不宜分裝,這是飲食文化特性所導致的;二是分餐制會導致新的企業成本,增加人力物力成本,同時造成水資源、洗滌用品的消耗量上升;三是聚餐文化層面,國人吃飯喜歡熱鬧,為別人夾菜至今很常見,並被視為對客人熱情周到的表現。
如果對上述三點再做一個概括,那大致就可細化為兩個層面:一是成本問題;二是文化問題。成本到底有多大尚不可知,但如果企業與消費者分攤的話,想必這一問題就可忽略不計。關鍵的問題還在於聚餐文化層面,即人們對分餐制觀念是否認同,如果得到普遍認同,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又可以轉化為集體行動。須知聚餐是一種社交活動,分餐制打破的是傳統聚餐的那種熱鬧場面,並在一定程度上衝擊餐桌人情文化。在一次聚餐中,提出分餐制是否會得到呼應,該由誰提出,對此需要一些細節化的技巧安排。
火鍋與分餐制「同行」 圖源新華社
這個過程不可能單純依靠個人的努力,要讓分餐得到普遍認同,必然需要經歷一個合力的過程。餐飲企業多一些提醒,政府部門提出專門的政策安排,在類似這種外力的配合下,分餐制在餐桌落地就多了一份底氣,傳統的就餐文化或許可以慢慢被顛覆。
目前有的地方已經做出了嘗試。近日,上海商務委、市場監管局制定的上海市地方標準《餐飲服務單位分餐制管理規範》正式發布,重點制定了分餐制的服務、保障、管理等要求,對分餐時使用的餐具、場所、人員、流程等各個環節都做出了規定。《規範》給出了四種分餐制模式:「分派式」「位上式」「公筷公勺自取式」和「自助餐式」。這四種模式滿足了不同的需求,中餐不宜分餐的問題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決。
一些違背健康訴求的傳統文化已經顯得不合時宜。經驗表明,政府部門在改造類似文化的過程中完全可以有所擔當有所作為,不必完全寄希望於民間觀念覺醒,退一步說,即便是民間觀念覺醒,也並非完全是一種自發行為,而需要一個受影響被說服的過程。受疫情影響,當前輿論對於分餐制的呼聲較高,政府部門不妨順勢而為,從短期看,推行分餐制也可以作為必要的疫情防控手段,以此作為政策動機,相信推行分餐制也不是什麼難事。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