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個充滿魔力的概念,一年如白駒過隙,讓人回味無窮;時間是個富有想像力的概念,一年間風起雲湧,給人留下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在市委黨建治理大花園決策實施一周年之際,我們深情回望,「3」「7」「5」「2」四個簡單的數字給衢州帶來的深層次蛻變,一切歷歷在目:「黨建統領活的靈魂,一根紅線貫穿始終。」一面面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在大花園建設的陣地上;「三聯工程」做實做細做優,「四治」融合有力有序有效,幹部作風在轉變、幹群關係在改善、治理結構在優化,構築起鄉村基層治理的堅實底座;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讓一個個鄉村從「面子」到「裡子」變得更美更強,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一條詩畫風光帶串起衢江兩岸最具發展潛力的亮點,市域一體、資源整合、力量打通,成為推動衢州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引擎;「兩進兩回」見成效,越來越多的資金、技術、青年、鄉賢走進充滿希望的廣闊田野,匯聚成一股活力四射的發展潮流;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打破束縛「三農」發展的條條框框,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兩堂」走向融合,專家上講臺、農民進課堂,為新時代農民素質提升打造了新平臺;直播帶貨成為農村新時尚、新業態,線上談銷售,線下講故事,農產品銷售搭上數字經濟的「快車道」;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大手筆推進,一個個崛起的綜合體描繪著衢州現代農業的新前景;從「千村修約」到「八個一」一體推進,有禮之風拂去千年陋習,文明習慣融入生活、走進心裡……
全面小康目標在前,脫貧攻堅使命催徵。所有的汗水都將以更好的方式給予回報,所有的努力總將轉化成發展的強勁動能。在追逐更加美好未來的徵程中,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風雨兼程是狀態。只有科學分析形勢、掌握趨勢,在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才能將區域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乘著新時代發展的新風口,衢州已經起勢!
一個「國際花園城市」稱號,讓地處錢塘江源頭的衢州豔冠全球;一條「衢州有禮」詩畫風光帶,串起了衢州的無限鄉村美景;一艘遊輪承載沿線最珍貴的歷史人文資源,杭衢錢塘江詩路之旅正式啟航。
小小「一米菜園」,讓曾經灰頭土臉的農家菜園變身鄉村美景;一個個鄉村版未來社區試點,用最優的規劃形態支撐起最好的產業形態,為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開闢出一條新路子;全國第一個村播基地落戶衢州,通過村播帶貨讓農民走上了致富「快速路」。
去年,圍繞「活力新衢州、美麗大花園」建設目標,全市吹響「3752」黨建治理大花園的集結號,即加強規劃布局、政策資源、工作保障「三個統籌」,做深做透做好黨建、農房、集聚、資源、改革、產業、治理「七個篇章」,推動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大振興」的全面振興同步振興,實現基層黨建全領域建強、全區域提升。
一年來,在黨建統領基層治理,構建鄉村振興美麗大花園建設體系下,把全市作為「大花園」來打造的衢州積蓄起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頻頻以驚豔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勾起了人們滿滿的鄉愁,走出了一條產村人文融合發展的現代鄉村變革之路。
黨建為「鑰」,解開鄉村振興密碼
立夏過後,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柯城區七裡鄉大頭村等地,來自衢州本地以及杭州、上海的客人便開始增多,每年夏天這裡更是一床難求。曾經守著綠水青山過苦日子的衰敗村落,成了朋友圈裡喧鬧的旅遊「打卡」地。
而在柯城區九華鄉範村,石板路沿著白牆黑瓦的徽派農房通向村莊深處,家家戶戶門前綠樹掩映。村支書吳梅仙說,村裡拆除違規農房5700餘平方米,並在拆后土地上種了1萬餘棵楠木,建起了「有禮亭」、文化廣場等。一年前還是髒亂差的小村莊,如今成了「人在房中、房在林中」的花園村。
一切的改變源於一項旨在破解鄉村環境、空間問題的變革——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在這項推進鄉村大花園建設的「牛鼻子」工程中,我市注重抓好以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形成了全方位覆蓋基層的工作網絡。
衢江區樓山後村。 通訊員 邵秀清 攝
衢江區周家鄉上崗頭村曾是個有名的「三多」村,違法建築多、危房舊房多、鬧事上訪多,要想拆房難上加難。於是,黨員汪先宏第一個帶頭拆除自家附屬用房100餘平方米,黨員毛仙仙拆除自家及叔叔家2幢房屋共計180平方米……黨員帶頭,也打開了村民的「心牆」,全村82幢違建農房很快被拆除。
衢江區浮石街道姜家塢村曾經環境糟糕,幹群關係更糟糕,在當地以「難治」出名。新任村支書邵小青剛回村的時候,每天要接40多個村民電話,有的一開口就是大罵。「要群眾拆,黨員先拆;要黨員拆,幹部先拆。」邵小青狠抓網格支部建設,健全「幹部聯黨員、黨員聯群眾」機制,並帶領村裡黨員幹部走進村民家中,用「民意收集本」收錄村民的各種訴求和意見。民意通道打通後,工作推進也就順多了。僅用不到20天時間,就完成了193戶房屋籤約;僅用40天時間,拆除違建近2萬平方米。
在全市各地鄉村,加強以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形成全方位覆蓋基層的工作網絡。如今,在全市1482個行政村,構建起了4200多個網格、7萬餘人參與的「紅色網格聯隊」。市縣兩級部門力量全面下沉到村(社)一線,組建了1588個聯村(社)服務團,紮根網格開展服務。得益於此,2019年衢州鄉村的舊房拆遷量達1673.15萬平方米!違章建築拆除了,優化了鄉村空間,為發展留白、蓄力,激發了鄉村發展的潛力和活力。
堅持「黨建統領活的靈魂,一根紅線貫穿始終」,實打實用好用活「黨建三個用來」,推動做實做細做深做優黨建統領基層治理體系,一股勁頭抓到底、一個標準做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拆出了公平、拆出了和諧,也拆出了發展空間。黨建統領這把「金鑰匙」,帶動了整個鄉村環境面貌、觀念作風的轉變,逐步解開了鄉村振興「密碼」。
四治融合,鄉風文明拂面而來
鄉村振興先振「心」。黨建統領讓幹部作風更務實、群眾辦事更高效,上下人心更凝聚。
3月22日,柯城區花園街道上洋村召開黨員村民代表大會,第九次修改《村規民約》,把使用公筷公勺等文明有禮行為納入新版《村規民約》。「按慣例,《村規民約》每3年修訂一次。疫情防控期間,我們『柔性破例』臨時增補內容,不僅是防控疫情的必要舉措,更是推進文明禮儀、打造新風尚、倡導新生活的有效方式。」上洋村黨支部書記黃嶽華說。
上洋村九改《村規民約》,揭開了全市轟轟烈烈的「千村修約」大行動序幕。以點帶面,示範引領,全市1482個行政村完成《村規民約》修訂工作,創新性地把使用公筷公勺、行作揖禮等文明行為融入新約。隨後,各地通過設置一系列載體,深化使用公筷公勺、行作揖禮等「八個一」有禮行動,使「有禮」成為衢州鄉村一道亮麗風景線。
鄉村振興的「善治」之路,就是要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移,儘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到基層,讓村民共享鄉村治理和發展成果。村民自治,讓鄉村法治有了「溫度」,同時也激活了村民的創造力,讓傳統文化得以發掘和傳揚。
2018年,常山縣球川鎮黃泥畈村在基層治理中探索「誠信體系」,根據村莊環境、和諧穩定、融入中心工作、一票否決等四塊內容、77項細則為村民誠信打分。「誠信體系」的推行,讓該村村風民風悄然轉變。試行半年多,黃泥畈村就實現了零上訪、零糾紛、零刑事案件,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此外,「先生治村」「鄉賢治村」等一批富有衢州特色、時代氣息、鄉情溫度的鄉村治理「微」模式,精準、精細、精緻、管用、有效,築牢了衢州鄉村治理的堅實底座。
在鄉村最具地標性的建築是文化禮堂、鄉村振興講堂。隨著「兩堂」融合推進,專家上講臺、農民進課堂;鄉親上舞臺、共演一臺戲。這裡成了點燃農民創業創新激情的發動機和分享發展紅利的精神家園。
與此同時,用好新技術,讓治理更具人性化。近年來,我市在「智治」方面不斷探索創新。開發推廣「村情通」網格化服務平臺,集成村情動態、民情檔案、掌上辦事、信息廣場等功能模塊,政務服務、基層治理實現掌上化、指尖化,既方便了百姓,也提高了效能。目前,「村情通」平臺關注人數達37萬人,累計發布基層信息31.4萬條;受理群眾反映、舉報、建議等各類訴求4.9萬餘件,辦結率100%,其中96%以上的事項在村級得到辦理。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強化系統設計、制度設計,深入實施「三個三」基層黨建工程,創新推出組團聯村、兩委聯格、黨員聯戶「三聯工程」,實現「網格+警務」「網格+服務」「網格+調解」,形成「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的工作格局,「四治融合」成了全社會的共識。
資源變現,提升鄉村發展能級
隨著空間重構,鄉村資源被整體盤活。我市謀劃推進146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和總長280公裡的「衢州有禮」詩畫風光帶建設。
美麗沿江公路 龍遊團石村段。 通訊員 戴建星 攝
4月28日,總投資32億元,全長215公裡的衢州美麗沿江公路全線貫通。這條中國最長的沿江公路,沿著衢江水域串聯起「衢州有禮」詩畫風光帶上6縣(市、區)的20多個3A級以上景區、60多個歷史文化村落,與此同時,投資總額65.76億元的12個產業項目籤約,重構衢州空間,實現「全市域景區化」。
強化機制集成、服務集成、政策集成,嚴格落實「五個率先」,農房、改革、產業、集聚、資源、黨建、治理等「七個篇章」一一在這條風光帶上推進、提升並且精彩亮相。鄉村環境提升了,資源也開始變現,各路鄉賢、投資商、技術人才、資金都接踵湧來。
去年,常山縣鄉賢葉國富回鄉投資180萬元在徐村村建立常山縣盛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美國紫薇,村集體以土地入股,在公司兜底土地流轉費的基礎上,村集體享有40%的收益權,也帶動了徐村的鄉村休閒旅遊發展。柯城區九華鄉將159戶非法「一戶多宅」收歸村集體後辦理不動產權證,然後通過宅基地「三權分置」的方式發展「一鄉千宿」,盤活了農村閒置資源。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帶來了影響。圍繞「兩手抓、兩手硬,兩戰贏、兩領先」目標,科學分析形勢、掌握趨勢,在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衢州站上了「直播+電商」新型銷售和消費方式的強勁時代風口。
衢州與阿里巴巴集團的戰略合作不斷深化,在全國率先打造「農民當主播」IP,並創建全國首個「阿里巴巴村播基地」。今年以來,市、縣兩級政府領導主動走進直播間,參與直播帶貨,帶動衢州產品網絡銷售。今年一季度,衢州直播電商網絡銷售額3.63億元。全市圍繞打造全國村播基地目標,實施「村播計劃」,重塑農人思維方式,倒逼供應鏈整合,促進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變革,激活了消費「一池春水」。
西坡集團租賃江山市保安鄉後坂村箬山自然村25棟老房子,建設西坡箬山精品民宿;開化縣中村鄉西畈村與浙江聯眾籤約,打造國內首個回歸自然的藝術家古村落……被激活的消費,被盤活的資源,整出了鄉村發展新動能。衢州設立了總規模15億元的幸福產業基金,讓一個個「綠色農業+」「休閒旅遊+」「體育運動+」「健康養老+」等新業態賦能鄉村。全市民宿總量達1400餘家,創建A級景區村近700個,其中3A級景區村97個。2019年接待遊客5412.11萬人次,營業總收入30.78億元,全年實現傳統特色小吃銷售額達41.73億元。
常山縣大橋頭鄉濛橋村的竹筏漂流。 通訊員 王一群 攝
未來社區,桃源夢想照進現實
兼具路燈、廣播、屏幕、風向標、5G信號等功能的智慧路燈,配有投籃抓拍攝像頭和彩色塑膠地面的現代化籃球場,依靠天貓精靈和大數據實現24小時運營的無人派出所……這些在城裡人看起來都非常現代的設施,出現在龍遊縣溪口鎮的鄉村未來社區。
龍遊縣溪口鎮現代化燈光球場。 報導組 羅意 攝
在溪口鎮,衢州學院美麗經濟學院溪口分院在此落戶,鎮政府的食堂被打造成為「共享食堂」,以共享醫療理念打造的民盟同心名醫服務站定期有名醫來坐診……從去年11月份開始動工到現在,以集鎮為中心,以健康、教育、共享、醫療為特色的溪口鄉村未來社區雛形已現。原先對未來社區毫無概念的當地村民忍不住讚嘆:「原來,這就是鄉村未來社區的模樣!」
去年3月底,我市率先提出建設鄉村未來社區。在市縣聯動摸清村情村史、人口勞動力、土地資源、集體資產、產業發展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等基本情況的同時,對接SUC研究會、浙江大學、中國美院等知名機構建立專家組;制定《衢州鄉村未來社區指標體系和建設指南》;構建市縣聯動推進體系,在6個縣(市、區)選定試點,開始先行先試。
鄉村未來社區建設藉助「兩進兩回」的東風,全力打通了人才、科技、資金等流動通道,為鄉村振興補充了新鮮血液,讓鄉村成了「進得來、穩得住、幹得好」的創業創新樂園。
2019年10月底,在第12屆聯合國EST亞洲區域論壇上,柯城九華、衢江蓮花、龍遊溪口三個鄉村社區項目正式列入SUC聯合國可持續社區標準試點項目。鄉村未來社區成了詩畫風光帶這條「項鍊」裡最璀璨的那一顆「珍珠」,人們夢中的「桃花源」夢想照進了現實。
鄉村改革,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5月22日,柯城區首次進行「一村萬樹」項目分紅。因為三年前種下海棠樹,姜家山鄉前昏村的63戶村民拿到了戶均近五千元的分紅。
「一株直徑八九釐米的海棠樹,樹苗成本價約80元,目前市場價格為500元左右,而且三年就可以成材。」前昏村黨支部書記萬偉強算了一筆經濟帳:2019年,通過對外銷售部分海棠樹,村集體增收近40萬元,如今又變成了直接發給村民的「大紅包」。
一棵棵小小的樹苗,為村裡帶來了一筆筆不小的收入,這種新業態已在衢州柯城區普及。從2018年12月開始,柯城區創新推出了「一村萬樹」綠色期權交易項目,在農村的邊角地、廢棄地、荒山地、拆違地、庭院地「五塊地」上種植的珍貴樹、經濟樹、彩色樹進行期權轉化,引來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個人的爭相認購。
「一村萬樹」讓活樹變活錢,資源變資本,葉子變票子。截至目前,已經有185家企業認購柯城區「一村萬樹」綠色期權資產包256個,600多位市民個人認購「一村萬樹」綠色期權單位1478個,總認購資金超過1000萬元。這一做法讓工商資本直接參與「一村萬樹」建設,有效打通了資源、資產、資金的轉換通道,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活力。
賞心悅目的「一米菜園」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讓鄉村更「香」。
在開化縣華埠鎮下溪村,以「村級合作社+網際網路+團隊+私家菜園」為運行機制的「夢想菜園」模式,為村集體增加租金20多萬元。柯城區溝溪鄉餘東村將「一米菜園」納入農民畫研學遊項目,同時,將「一米菜園」與東方超市直接掛鈎,產銷一體讓菜園極大增值。
在我市各地鄉村,利用農房整治後產生的邊角閒置地打造的「一米菜園」成為鄉村一道新景,將生態優勢轉變為新的經濟發展優勢,與美麗鄉村建設相得益彰。
謀劃農村改革十大專項、形成「三地一房」政策體系,並以「三地一房」改革為核心推進農村「三權」改革,以「三位一體」農合聯為平臺打通「三農」聯結紐帶,以鄉賢回歸為牛鼻子創新「兩進兩回」行動機制,以農村金融為支撐解決鄉村發展資金難題……去年以來,農村改革在全市鄉村紮實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
知名財經人士葉檀對衢州鄉村的巨大變化感慨萬千,連發四篇文章,向全世界發出呼籲:「衢州的鄉村越來越熱,是不能錯過的好地方。」
黨建統領、基層治理和鄉村大花園建設正全面打通「一條龍」、融合「一盤棋」、形成「一張皮」,強大的紅色黨建力量把一項項實事統起來、串起來,抓下去、深下去,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支撐和政治保障。衢州黨建治理大花園的鏗鏘腳步越來越清晰,越走越堅定,美麗鄉村已然成了展示我市「詩畫浙江」大花園最美核心區的重要窗口。
(原標題《積蓄起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 寫在黨建治理大花園一周年之際》。編輯 王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