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Plant|中科院遺發所儲成才團隊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2020-12-14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奕梵

12月11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儲成才研究組在Molecular Plant發表了題為Modulation of nitrate-induced phosphate response by RLI1/HINGE1 in nucleu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新機制。

氮和磷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兩種礦質營養元素,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一直處於動態變化。因此,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複雜的信號調控網絡來整合不同營養元素信號,協調其吸收和利用。長期以來,人們對氮磷信號通路解析大多分開進行,導致對氮磷互作機制的理解非常有限。

儲成才研究組長期致力於水稻營養高效吸收利用的分子基礎解析及作物的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鑑定到硝酸鹽轉運蛋白NRT1.1B的自然變異是導致水稻秈粳亞群間氮利用效率差異的重要原因 (Hu et al., 2015)。該研究組進一步研究發現,NRT1.1B在硝酸鹽存在情況下,通過招募泛素連接酶NBIP1,介導細胞質抑制蛋白SPX4的降解,從而釋放調控磷信號的核心轉錄因子PHR2,促進磷吸收;此外,SPX4還可與硝酸鹽信號核心轉錄因子NLP3互作,SPX4的降解同時促進了NLP3從細胞質向細胞核中的穿梭,進而激活硝酸鹽應答反應。

因此,這一系列工作不僅揭示了NRT1.1B-SPX4-NLP3組成的硝酸鹽信號從細胞膜感知至細胞核響應的主信號通路,還揭示了硝酸鹽信號通過NRT1.1B-SPX4實現對硝酸鹽應答基因和磷應答基因的協同調控,實現氮磷營養平衡的分子機制 (Hu et al., 2019)(點擊查看:專家點評 Nature Plants | 遺傳所儲成才組揭示氮磷協同利用實現植物營養平衡的分子機制)。

儲成才研究組張志華博士等通過對硝酸鹽誘導的水稻進行RNA-seq分析,篩選鑑定到6個受硝酸鹽顯著誘導上調的轉錄因子HINGE1-HINGE6 (Highly Induced by Nitrate Gene),其中HINGE1編碼一個GARP家族轉錄因子,之前已報導參與磷調控的葉夾角響應 (RLI1, Ruan et al. 2018),與磷飢餓信號核心轉錄因子PHR2具有較高的序列相似性。HINGE1/RLI1可以激活包括磷酸鹽轉運蛋白基因在內的許多磷飢餓誘導基因的表達,參與了NRT1.1B-SPX4-PHR2介導的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 (Nitrate Induced Phosphate Response, NIPR)信號通路,且位於PHR2下遊。

有意思的是,對於典型的NIPR基因 (如PT6和IPS1),HINGE1/RLI1本身的轉錄激活活性顯著低於PHR2,然而水稻中過量表達HINGE1/RLI1可造成嚴重的磷毒害表型(與PHR2過表達類似),暗示HINGE1/RLI1還存在其他的作用機制。進一步研究發現,HINGE1/RLI1可在細胞核中與PHR2競爭SPX蛋白 (包括SPX2和SPX4),進而釋放PHR2對下遊磷飢餓應答基因的激活。因此,在外界高氮條件下,PHR2從細胞質穿梭進入細胞核內,激活HINGE1/RLI1表達,而大量表達的HINGE1/RLI1一方面可直接激活磷飢餓誘導基因,另一方面通過與細胞核內SPX蛋白互作,阻止SPX蛋白對PHR2的抑制作用,進一步增強對下遊磷飢餓基因的激活,促進磷吸收利用。該研究進一步完善了水稻氮磷互作信號網絡在細胞核內的調控機制,對於植物營養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HINGE1/RLI1工作模式圖

儲成才研究組已畢業博士生張志華和吉林大學師資博士後李釗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儲成才研究員和胡斌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經費支持。

參考文獻

1. Zhang Z^, Li Z^, Wang W, Jiang Z, Guo L, Wang X, Qiang Y, Huang X, Liu Y, Liu X, Qiu Y, Li A, Yan Y, Xie J, Cao S, Kopriva S, Li L, Kong F, Liu B, Wang Y, Hu B*, Chu C*. (2020) Modulation of nitrate-induced phosphate response by RLI1/HINGE1 in nucleus. Molecular Plant doi: 10.1016/j.molp.2020.12.005

2. Hu B^*, Jiang Z^, Wang W^, Qiu Y^, Zhang Z, Liu Y, Gao X, Liu L, Qian Y, Huang X, Yu F, Li A, Kang S, Wang Y, Xie J, Cao S, Zhang L, Wang Y, Xie Q, Kopriva S, and Chu C* (2019) Nitrate-NRT1.1B-SPX4 cascade integrate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ignaling networks in plants. Nature Plants 5(4): 401-413.

3. Yuan W, Guo M, Xu L, Wang X, Zhao H, Wang J, Yi K (2018) An SPX-RLI1 module regulates leaf inclination in response to phosphate availability in rice. Plant Cell30(4): 853-870.

4. Hu B, Wang W, Ou S, Tang J, Li H, Che R, Zhang Z, Chai X, Wang H, Wang Y, Liang C, Liu L, Piao Z, Deng Q, Deng K, Xu C, Liang Y, Zhang L, Li L, and Chu C* (2015) Variation in NRT1.1B contributes to nitrate-use divergence between rice subspecies. Nature Genetics 47(7): 834-838.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205220304366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植物所秦國政團隊揭示番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的泛素化調控機制
    類胡蘿蔔素是植物和人類均不可缺少的天然色素,但對類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調控仍有賴於更深入的研究最近,中科院植物所秦國政團隊發現番茄E3泛素連接酶PPSR1具有調節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的功能。蛋白質泛素化涉及一系列酶的協同作用,這些酶由泛素激活酶(E1)、泛素結合酶(E2)和泛素連接酶(E3)組成。底物特異性主要由E3泛素連接酶決定,它能夠特異性識別和調節許多功能不同的底物。
  • 科學家揭示TET蛋白底物偏好性機制
    在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徐彥輝前期研究基礎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研究員羅成與徐彥輝組成研究團隊,首次報導了TET蛋白對三種DNA甲基化衍生物不同催化活性的分子機制,揭示了TET蛋白底物偏好性機制,為基因組中5-羥甲基胞嘧啶穩定存在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解釋。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國際植物研究雜誌THE PLANT CELL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組的研究成果,題為Photosynthetic Phosphoribulokinase Structures: Enzymatic Mechanisms and the Redox Regulation of the Calvin-Benson-Bassham Cycle,揭示了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研究發現,PyrI4的關鍵活化效應主要來自酸催化、構象誘導自適應機制,即由底物誘導PyrI4的N端「蓋狀」結構以穩定D-A反應的過渡態構象,產物的立體選擇性合成來源於PyrI4酶增強了底物內在的D-A立體選擇性。圖1.
  • 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近年來的研究提示,在高血糖之外還存在其他關鍵機制主導或協同參與了糖尿病腎病的進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肥胖相關性腎病、糖尿病腎病和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FSGS)等慢性蛋白尿性腎病常見的獨立危險因素,提出脂代謝穩態失衡是導致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主要機制。目前,介導腎臟組織或者細胞區域內脂代謝穩態的調節機制越來越引起重視。
  • 中科院藥物所:解析胰高血糖素作用機制,促進糖尿病的新藥研發
    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根據其介導的下遊信號通路,G蛋白可分為Gs、Gi、Go和Gq等類型,其中,Gs 和Gi被GPCR活化後,分別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產生相反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選擇性激活一種或多種G蛋白,但一種GPCR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闡明,制約了對於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f upwelling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 遺傳所揭示水稻根中乙烯信號傳遞新途徑!
    但相關信號調控機制還不清楚。在前期研究中,已經鑑定了一系列mhz乙烯反應突變體並克隆了相應基因。揭示了水稻乙烯信號轉導途徑中與雙子葉模式植物擬南芥相比保守的基因和新基因,及與其它激素如ABA、JA和生長素互作調控根生長的新機制。
  • 科學家揭示殺蟲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分化形成的表觀遺傳機制及調控...
    該研究揭示了殺蟲真菌通過表觀遺傳KMT2-Cre1-Hyd4通路調控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的發育分化和殺蚊毒力的分子機制。 蚊蟲是瘧疾、革登熱等多種疾病的傳播媒介。蚊蟲控制是阻斷蚊媒傳染病的重要措施。
  • 研究進展 | 水生所首次揭示藍細菌中去醯基化酶CddA的結構與功能
    以及調控底物蛋白的作用機制是怎樣的?目前還知之甚少。由於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系統參與了藍細菌的脅迫響應、能量代謝以及光合作用等一系列的進程,是藍細菌信號轉導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發揮著關鍵的調控作用,發現藍細菌中去醯基化酶並了解其功能,將有助於我們全面理解藍細菌的光合作用等重要的生物學過程。
  • 研究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5月8日,國際植物研究雜誌THE PLANT CELL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組的研究成果,題為Photosynthetic Phosphoribulokinase Structures: Enzymatic Mechanisms and the Redox Regulation of the Calvin-Benson-Bassham Cycle,揭示了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
  • PNAS|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孔保衛細胞分裂精細調控機制
    該研究不僅進一步揭示氣孔保衛細胞分裂的精細調控網絡,還驗證了RPA2a亞基磷酸化狀態對於RPA參與DNA修復中的功能起到調控作用。RPA2a調控氣孔發育對稱分裂的分子機制(A-D) 經過透明處理後擬南芥子葉的DIC照片。
  • 研究揭示植物識別病原細菌的新機制
    2020年1月10日,期刊The EMBO Journal 以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of the lectin receptor-like kinase LORE regulates plant immunity 為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俊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拉伸調控皮膚擴張的機制
    研究揭示拉伸調控皮膚擴張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0 14:36:59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Cédric Blanpain和英國劍橋大學Benjamin D.
  •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18:25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Booki Min團隊發現,糖皮質激素(GC)的抗炎作用是由Foxp3 +調節性
  • 上海藥物所等揭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的激活機制
    該三維結構清晰地揭示了CRF受體特異性識別並結合UCN1的分子機制和招募下遊效應蛋白Gs蛋白發揮生理功能的結構基礎。相比於其他B類GPCR的多肽配體,UCN1具有獨特的結構特徵:UCN1的N端7個胺基酸後折形成環狀,隨後的33個胺基酸以一個長α螺旋的形式垂直插入受體跨膜區,其中配體的C端結合受體的胞外區,配體的N端結合受體的跨膜區。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的野外調查發現,居住在雲南的少數民族「藍靛瑤」對靛藍的利用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他們崇尚藍色服飾,以藍色為民族文化的主色調(圖1a,b),板藍的利用對維持藍靛瑤傳統文化具有意義。此外,靛藍indigo(一種吲哚生物鹼)具有多種藥物活性,是傳統中藥中的重要方劑,在當今我國傳統中藥的現代化利用中具有前景。
  •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4:02:3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組、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Paul R.
  • 張佳寶組揭示基於土壤pH的施肥策略及真菌群落對農業生產影響機制
    此外,關於比較酸性和鹼性土壤中真菌群落對長期施用化肥和有機肥不同響應的研究也很少。因此,將施肥策略與土壤本底pH、真菌群落以及農業生產之間的關係進行系統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張佳寶課題組以七個長期定位施肥25年以上的田間試驗為研究平臺,分析了不施肥、施用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機肥三個處理的作物產量、土壤養分以及真菌群落結構,揭示了基於土壤pH的施肥策略和真菌群落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機制。
  • 提綱挈領:擬南芥TMO5/LHW作用於低磷脅迫下的根毛密度增加(Science)
    在低磷條件下,TMO5/LHW異源二聚體會誘導維管細胞中可移動細胞分裂素的合成,從而通過改變表皮細胞的長度和細胞命運來增加根毛的密度。此外,缺乏磷酸鹽所導致的根毛響應依賴於TMO5和細胞分裂素。綜上,本文的研究揭示了細胞分裂素信號轉導將表皮上根毛響應與維管細胞中對磷酸鹽缺乏的感知聯繫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