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等揭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的激活機制

2020-12-26 中國科學院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Receptors) CRF1R和CRF2R是B類GPCR的重要成員,在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中廣泛表達,主要通過偶聯下遊Gs蛋白參與體內內分泌系統、行為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壓力應答。研究表明,CRF1R可能與壓力導致的酗酒和藥物濫用相關。CRF1R和CRF2R在體內被內源性配體CRF和UCN1-3 (urocotins 1-3)激活。CRF初次在羊下丘腦中被發現,能促進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的釋放從而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中發揮關鍵作用。與UCN1對CRF1R和CRF2R都有高親和力不同,CRF對CRF1R的親和力明顯高於CRF2R,而UCN2和UCN3則表現出了CRF2R選擇性激動劑的特性。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和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巖課題組合作,依託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解析了CRF1R和CRF2R兩個亞型在內源性配體UCN1激活下與Gs蛋白三聚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為針對壓力應答、焦慮、抑鬱和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結構基礎。研究論文Molecular Basis for Hormone Recognition and Activation of 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Receptors於1月30日在線發表於Molecular Cell

  該三維結構清晰地揭示了CRF受體特異性識別並結合UCN1的分子機制和招募下遊效應蛋白Gs蛋白發揮生理功能的結構基礎。相比於其他B類GPCR的多肽配體,UCN1具有獨特的結構特徵:UCN1的N端7個胺基酸後折形成環狀,隨後的33個胺基酸以一個長α螺旋的形式垂直插入受體跨膜區,其中配體的C端結合受體的胞外區,配體的N端結合受體的跨膜區。

  在同期雜誌上,徐華強與張巖還和莫納什大學教授Patrick M. Sexton與Denise Wootten團隊合作,以背靠背的形式發表了CRF-CRF1R-Gs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將兩篇文章中報導的三個CRF受體激活態結構進行對比後發現,CRF多肽和CRF2R的表面有較多的負電荷,而CRF1R的表面正電荷居多,這也從結構方面解釋了為什麼CRF對CRF1R具有更高的親和力。

  B類GPCR正確發揮生理功能需要精確的配體識別,但這一調控過程的具體機制仍不清楚。該工作成果結合之前報導的多個B類GPCR激活態結構,為系統分析歸納總結該家族受體與配體相互作用機制提供了良好契機。目前已經獲得結構解析的B類GPCR有: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GLP1R、降鈣素受體CTR和人源甲狀旁腺激素受體1型PTH1R。其中前兩者是世界上首次報導的GPCR信號轉導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後者也同樣是由徐華強課題組和張巖課題組聯合其他實驗室攻關完成。對以上結構進行比較發現,結合配體C端的胞外區呈現出了最大的構象差異,結合配體N端的跨膜區儘管宏觀上沒有顯著區別,但配體結合口袋的形狀大小和組成該口袋的胺基酸因受體而異。依據配體小肽在結合口袋的結構可將B類GPCR家族的多肽配體分為CRF樣肽、降鈣素樣肽、胰高血糖素樣肽三類。因此B類GPCR精確的配體識別主要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受體胞外區快速識別配體C端,隨後配體N端深入結合受體跨膜區,這也是決定配體特異性的關鍵一步。這種兩步識別的模式阻止了B類GPCR錯誤識別配體的發生。

  通過與已解析的失活態的CRF1R跨膜區結構(PDB:4K5Y)比較發現,CRF1R被激活後構象變化主要集中在TM5、TM6、TM7,其中TM6在P3216.47b -G3246.50b處解螺旋並形成一個90°的扭曲,該變化被N2835.50b 和Q3557.49b之間的氫鍵所穩定,從而為招募Gs蛋白提供足夠的空間。受體的跨膜螺旋與Gαs的α5螺旋的相互作用和受體的Helix 8螺旋與Gβ1的N端的相互作用是受體與Gs蛋白的主要作用界面。這種在B 類GPCR中高度保守的「NPGQ」胺基酸和與Gs的作用界面,進一步揭示了B類GPCR被激活的普遍機制。

  和研究團隊此前解析的長效激活狀態的PTH1R信號轉導複合物類似,在UCN1-CRF1R/CRF2R-Gs複合物受體跨膜區周圍,研究人員也發現了許多有序排列的脂質和膽固醇分子,在Gαs 和 Gβγ 亞基中發現了脂修飾部分。為研究這些脂質分子對膜蛋白的作用,研究人員選擇了兩個與電子密度高度吻合且在三個結構中相對保守的膽固醇分子,發現作用於這兩個膽固醇分子的胺基酸不僅在B類GPCR中高度保守,而且被突變後CRF1R和CRF2R與配體CRF和UCN1的親和力大大降低,這證明脂質在穩定膜蛋白和與配體的識別中發揮重要作用。

  該研究解析了全激活狀態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CRF1R、CRF2R與Gs蛋白三聚體的結構,揭示了配體識別的特異性,闡明了B類GPCR激活的普遍機制,並為進一步研究膜蛋白和脂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靶向CRF1R、CRF2R的合理藥物設計提供了詳細的結構信息。

  上海藥物所博士研究生馬山山、浙江大學博士後沈慶亞、上海藥物所副研究員趙麗華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徐華強、張巖和趙麗華為共同通訊作者。兩個研究團隊緊密協作,長期致力於B類 GPCR 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該項工作獲得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資助。

  論文連結:1 2

圖1: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與配體的結合特異性和受體與Gs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圖2:CRF1R與CRF2R複合物結構中的膽固醇分子。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藥物所:解析胰高血糖素作用機制,促進糖尿病的新藥研發
    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根據其介導的下遊信號通路,G蛋白可分為Gs、Gi、Go和Gq等類型,其中,Gs 和Gi被GPCR活化後,分別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產生相反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選擇性激活一種或多種G蛋白,但一種GPCR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闡明,制約了對於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
  • 交感神經激活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相互作用
    Gerardo醫院的Guido Grassi教授詳細闡述了交感神經過度激活所涉及的多個級聯生理過程,並著重強調了β受體阻滯劑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交感神經激活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相互作用 中樞神經系統、動脈壓力感受器、化學感受器等接受機體內的不同信號、並將其傳遞至延髓中樞。
  • 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受體結構及功能研究取得進展
    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受體(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HRHR)屬於B類G蛋白偶聯受體,在細胞增殖、生長激素合成與分泌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結合內源性配體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後,GHRHR主要通過激活cAMP信號通路產生生理效應。
  • 【綜述】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在兒童腎臟病中的應用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黑素皮質素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降低血脂、調節免疫、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促進皮質增生、刺激胰島素分泌以及神經系統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1]。
  • 《細胞》子刊:針灸的神經學機制找到了!華人科學家揭示不同穴位...
    因此,為了更加細緻地揭示其中的神經學機制,研究人員設計了這項實驗。圖片來自pixabay.com以前的研究人員缺乏工具,沒辦法選擇性地操作不同亞型的交感神經元,這次,他們開發了一種交叉遺傳工具,可以調控嗜鉻細胞和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
  • 計算藥學發現GPCR藥物分子全新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先進院)醫藥所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中心袁曙光課題組帶領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合作,通過計算藥學與生物化學相結合的方法,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蛋白(GPCR)全新藥物分子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圖一)。相關工作近期發表在化學類頂級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上。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孫衍剛研究組揭示阿片類物質鎮痛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結合遺傳學操控、藥理學實驗、光纖鈣記錄、行為學實驗等技術手段,揭示了在炎症性疼痛中,外源性和內源性阿片分別通過作用於表達在穀氨酸能和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經元中的mu型阿片受體(MOR)發揮鎮痛作用。該研究為解析阿片系統的功能以及深入研究痛覺調控環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幹細胞因子受體c-kit在皮膚黑色素代謝方面的研究進展
    黑色素代謝是個複雜的過程,皮膚黑色素細胞、角質形成細胞和成纖維細胞能釋放多種細胞因子,這些分子間互相協調,共同調節黑色素的合成、轉運和降解。原癌基因ckit編碼的跨膜受體c-kit與黑色素細胞的遷徙、黑色素代謝密切相關[1]。
  • 瑞金醫院團隊發現巨噬細胞膜受體Lgr4參與急性心梗後心損修復機制
    因此,明確巨噬細胞功能表型的內源性調控機制對尋找心肌梗死早期幹預靶點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首次發現富含亮氨酸重複序列的G蛋白偶聯受體(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LGR)家族成員Lgr4調控巨噬細胞促炎激活參與心肌梗死後損傷修復的關鍵作用和機制。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Nature|殷傑等揭示多巴胺受體D2介導的信號傳遞分子機制
    解析多巴胺受體信號的分子機制是理解帕金森綜合症分子基礎的重要一環,也是改善當前帕金森綜合症療法的有效途徑。多巴胺受體信號調節獎賞機制和運動機能等生理活動。多巴胺受體家族屬於G蛋白(由Gα和Gβγ三個亞基組成)偶聯受體超家族(G-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包含五個成員:DRD1、DRD2、DRD3、DRD4和DRD5。
  • 臨床內分泌未來篇 l 2019腎上腺類固醇生物合成和代謝障礙及類固醇代謝組學分析:概述**
    此外,類固醇代謝組學分析已成功用於探索發現,以識別新的類固醇生成障礙和途徑,並更深入的揭示腎上腺疾病病理生理學機制。基於質譜方法的技術進步和實用性增加,使大家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類固醇代謝組分析上,並促進了高通量類固醇分析方法的發展,並很快開始進入臨床實踐。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卡爾文循環(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卡爾文循環包括多步酶促反應,利用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儘管卡爾文循環不需要光能,但該過程仍受到光/暗調控。
  • 科學家揭示TET蛋白底物偏好性機制
    在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徐彥輝前期研究基礎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研究員羅成與徐彥輝組成研究團隊,首次報導了TET蛋白對三種DNA甲基化衍生物不同催化活性的分子機制,揭示了TET蛋白底物偏好性機制,為基因組中5-羥甲基胞嘧啶穩定存在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解釋。
  • B肝模式識別受體,如Toll樣受體,均屬於外源性傳感器
    先天免疫系統,是宿主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物理屏障、各種吞噬細胞、細胞因子、幹擾素和ISG組成,它們提供一線防禦機制,並觸發針對許多病毒感染的特異性和強大的適應性免疫。B肝模式識別受體,如Toll樣受體,均屬於外源性傳感器然而,大多數病毒已經進化出有效機制,進而逃避固有免疫系統並建立感染。
  • 微生物所揭示三羧酸循環調控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的機制
    由於對念珠菌基本生物學和感染機理的研究相對落後,目前臨床上預防和治療念珠菌病的藥物非常有限。菌絲髮育是白色念珠菌最重要的致病性特徵,抑制菌絲髮育導致該病原菌毒性急劇下降。因此,菌絲髮育相關因子也是新型抗念珠菌藥物的理想作用靶標。三羧酸循環(TCA)是所有生物物質和能量代謝的核心過程,通過產生「能量貨幣」ATP及代謝中間產物調控細胞重要生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