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模式識別受體,如Toll樣受體,均屬於外源性傳感器

2020-12-23 小番健康

先天免疫系統,是宿主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物理屏障、各種吞噬細胞、細胞因子、幹擾素和ISG組成,它們提供一線防禦機制,並觸發針對許多病毒感染的特異性和強大的適應性免疫。

B肝模式識別受體,如Toll樣受體,均屬於外源性傳感器

然而,大多數病毒已經進化出有效機制,進而逃避固有免疫系統並建立感染。目前,基於這項研究發現而開發靶點包括Toll樣受體(TLRs)、維甲酸誘導基因I(RIG-I)、核苷酸寡聚結構域(NOD)樣受體(NLRs)和黑色素瘤分化相關基因5(MAD5),它們都是模式識別受體(PRRs),均屬於外源性病原體的主要傳感器。

隨著B肝病毒在HBV動物模型的深入研究,研究發現,HBV感染不會誘導肝內IFN/ISG反應,這說明HBV作為隱性病毒,在早期感染誘導時可忽略固有免疫反應。因此,科學家在HBV感染細胞中PRRs,可能無法檢測到HBV。日本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HBV對肝細胞上的PRRs是不可見的,而體外數據和嵌合小鼠模型數據表明,弱到中度的IFN和ISG上調,且不會積極幹擾受感染肝細胞的固有免疫功能。

這些研究結果十分複雜,主要表明RIG在HBV感染期間誘導IFN反應,並通過阻斷HBV聚合酶與B肝病毒前基因組RNA(pgRNA)的結合,來直接發揮抗病毒活性,從而抑制B肝病毒複製。所以,以上已經清楚解釋了靶向免疫應答的分子,對於治療慢性B肝患者具有很大希望,特別是那些靶向B肝病毒感染肝細胞中PRR介導的先天性免疫,從而觸發肝臟非實質細胞的抗病毒機制。

介紹過先天免疫反應調節,我們再來了解一下TLR7激動劑。其實,我們常常聽到這個專有名詞,且不一定了解它。慢性B肝治療藥物的其中一個焦點,就是針對PRRs的合成激動劑,比如TLRs。TLR7,在人類免疫細胞的一個子集中表達,主要是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和B淋巴細胞,位於內質體內,它負責識別核酸樣結構與小分子激動劑。

TLR7激活,可以導致B細胞多克隆擴增和向產生免疫球蛋白的漿細胞分化,來支持體液反應。TLR7激活,還可以增強抗原處理與呈遞,從而增強T細胞反應,上調細胞毒性CD8+T細胞交叉啟動的關鍵共刺激分子,並可誘導產生各種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在體外模型中,例如原代人肝細胞(PHH)和分化的HepaRG(dHepaRG)細胞,已經揭示了GS-9620可通過誘導IFN持續抑制HBV,而不降低cccDNA水平,以實現增強HBV抗原呈遞。

這些數據證明了,TLR7的開發焦點能夠驅動持續的免疫控制,有望實現對慢性B肝患者的功能性治癒。來自摩洛哥和日本的5名研究人員,Sayeh Ezzikouri 、Mohammad Enumul Hoque Kayesh、Soumaya Benjelloun 、Michinori Kohara 、Kyoko Tsukiyama Kohara,對B肝藥物開發免疫新療法給出詳細介紹,TLR7激動劑正是當前全球藥物研發關鍵靶點之一。

小番健康結語:以上對先天免疫系統動物模型和TLR7激動劑介紹,是由摩洛哥卡薩布蘭卡馬洛克巴斯德研究所病毒性肝炎實驗室病毒學組、日本鹿兒島大學獸醫聯合學院越境動物疾病中心、孟加拉國巴裡沙爾帕圖阿卡利科技大學動物科學和獸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公共衛生系、日本東京都市醫學科學研究所微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系等研究人員共同完成並發表在2020年5月11日《Vaccines》雜誌上。

相關焦點

  • 血清澱粉樣蛋白A作為可溶性模式識別受體誘導2型免疫
    血清澱粉樣蛋白A作為可溶性模式識別受體誘導2型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3 15:01:26 血清澱粉樣蛋白A是可誘導2型免疫的可溶性模式識別受體,這一成果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Marsha Wills-Karp
  • Toll樣受體誘導巨噬細胞脂質組重編程
    Toll樣受體誘導巨噬細胞脂質組重編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9 14:56:45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Steven J.
  • ...Toll樣受體和特殊自噬蛋白之間的串擾或能調節鍛鍊期間骨骼肌...
    2020年2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TLR9 and beclin 1 crosstalk regulates muscle AMPK activation in exercise」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南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鍛鍊期間Toll樣受體9(Toll-like
  • B肝在研新藥GS-9688,II期部分進展,細胞因子反應特徵
    B肝在研新藥GS-9688,II期部分進展,細胞因子反應特徵 Selgantolimod (GS-9688) ,是一種選擇性小分子toll
  • 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受體結構及功能研究取得進展
    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受體(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HRHR)屬於B類G蛋白偶聯受體,在細胞增殖、生長激素合成與分泌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結合內源性配體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後,GHRHR主要通過激活cAMP信號通路產生生理效應。
  • 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偏向配體
    根據「GRAFS」分類系統,GPCR可分為五個家族:穀氨酸,視紫紅質,粘附,捲曲/味2和分泌素,而視紫紅質樣受體也稱為A類,分泌素為B類和穀氨酸作為C類。GPCR是所有已批准藥物的30%以上的靶標,並且它們仍然是用於藥物發現的最成功和最有希望的靶蛋白類別。作為膜蛋白,GPCR負責將細胞外信號轉移至胞質溶膠。
  • 我所認識的-β受體阻滯劑
    由此拉開了β受體阻滯劑在在醫學領域的序幕。1969年,普萘洛爾在英國獲批用於高血壓的治療。1988年,布萊克教授因發現β受體阻滯劑獲得諾貝爾醫學獎。β受體阻滯劑是一類能選擇性地與β腎上腺素受體結合、從而拮抗神經遞質和兒茶酚胺對β受體激動作用的藥物。β受體分布於大部分交感神經節後纖維所支配的效應器細胞膜上。
  • 幹細胞因子受體c-kit在皮膚黑色素代謝方面的研究進展
    人類c-kit受體結構包括胞外區、跨膜區和胞內區。胞外區由5個免疫球蛋白樣結構域(Ig1-5)組成,前3個膜結構域參與結合SCF,而第4、5個結構域參與受體的二聚化[3]。胞內區具有調節受體酪氨酸激酶活性的作用,可進一步分為近膜區(調節c-kit受體非活化構象)、ATP結合區、激酶插入區與A-loop區(調節c-kit受體活化構象)[4]。
  • B肝HBV進入細胞機制和硫酸肝素蛋白多糖
    科學家必須弄清楚B肝病毒(HBV)進入細胞的機制,才能夠基於這項靶點開發HBV進入抑制劑。將根據B肝病毒顆粒是附著於細胞表面和硫酸肝素蛋白多糖的低親和力結合,詳細介紹B肝病毒進入機制。HBV進入宿主細胞,需要與HSPGs的低親和力結合,然後是與病毒受體的高親和力結合。這些研究結果由法國圖爾大學的Charline Herrscher、Philippe Roingeard、Emmanuelle Blanchard發表在Cells雜誌上,這些證明是基於肝素,一種糖胺聚糖(GAG)對B肝病毒附著的幹擾。
  • 上海藥物所等揭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的激活機制
    該三維結構清晰地揭示了CRF受體特異性識別並結合UCN1的分子機制和招募下遊效應蛋白Gs蛋白發揮生理功能的結構基礎。相比於其他B類GPCR的多肽配體,UCN1具有獨特的結構特徵:UCN1的N端7個胺基酸後折形成環狀,隨後的33個胺基酸以一個長α螺旋的形式垂直插入受體跨膜區,其中配體的C端結合受體的胞外區,配體的N端結合受體的跨膜區。
  • 【新藥進展】全球B肝新藥進展
    另外有越來越多的新藥正在開展聯合治療,如JNJ3989、REP2139/2165、EYP001等都在開展與NA和/或PEG IFNα的聯合治療,並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B肝全面臨床治癒的策略出現。
  •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和靶向TLR系統
    之所以將B肝病毒稱為「隱形病毒」,主要原因還是,其能夠逃避宿主先天免疫系統在肝細胞中建立起持續感染。其實解釋原因也非常簡單,在B肝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許多人的細胞因子,在急性肝炎病毒感染時誘導作用偏弱。當B肝病毒開始擴散後和病毒血症高峰以前,大約有50%的B肝患者的血清樣本中可以檢測到IFN-α、腫瘤壞死因子(TNF)-α、IL-15、IL-10、IL-6和IL-1β水平(數據來自:Viruses)。
  • 睪丸裡竟然有嗅覺受體!精子難道是「聞香識卵子」?
    要知道,在脊椎動物中的基因中,編碼嗅覺受體蛋白的可有近千個之多,而《科學》雜誌也是非重大發現不取的,那麼這個蛋白究竟有何德何能,居然可以讓挑剔的編輯也為之折服呢? 這是因為——這個嗅覺受體蛋白居然是在睪丸裡發現的!而且研究者在體外試驗中成功地表達了有功能的這個受體蛋白。
  • 尼羅羅非魚IL-6受體(IL-6R)和糖蛋白130(Gp130)的分子功能研究
    白細胞介素6(IL-6)是一種多效性細胞因子,通過與配體特異性的IL-6受體(IL-6R)和共同的信號轉導受體(gp130)組成的受體系統發揮生物學功能。在OnIL-6R的胞外區中發現了IL-6R的保守結構特徵,包括一個免疫球蛋白樣(Ig-like)結構域和兩個纖維連接蛋白Ⅲ(FNIII)結構域,其中第一個FNIII結構域包含WSXWS序列基序。四個半胱氨酸殘基從硬骨魚到哺乳動物都保存得很好。Ongp130全長2679bp,編碼892aa的蛋白質,分子量為100.21&nbspkDa,理論等電點為5.63。
  • 黃峻教授專訪:β受體阻滯劑與心衰的「不解之緣」
    此外,對於心肌收縮力不足的患者,長期應用β受體阻滯劑,還可以發揮其獨特的生物學效應,使心肌細胞自身的β1受體數量恢復正常,從而增加心肌收縮力、改善心功能、有效保護心血管系統。 心衰金三角地位毋庸置疑 以目前的臨床研究進展來看,未來數十年內,以β受體阻滯劑為基礎的心衰金三角方案基本不會改變。
  • 呼吸系統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脂肪酸受體
    最近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上的研究表明,游離脂肪酸受體4(FFA4)的激動劑可以減輕小鼠的哮喘樣症狀,這表明它有可能成為一種新的治療靶點。 FFA4是一種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腸道和胰腺中表達,被一系列自由循環的長鏈脂肪酸激活。它參與調節葡萄糖穩態一直是藥物研發的重點。
  • 心衰治療新時代,「乘風破浪」的β受體阻滯劑——卡維地洛
    02 指南推薦:β受體阻滯劑應早期、足量、長期應用此外大量臨床研究也肯定了β受體阻滯劑在心衰中的治療價值,而國內外權威指南也一致推薦β受體阻滯劑是心衰治療的一線藥物,認為應儘早、足量、長期應用。《2018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1]推薦,所有病情相對穩定的HFrEF患者均應使用β受體阻滯劑,除非有禁忌證或不能耐受(I,A)。並且在β受體阻滯劑的應用方法中,強調應儘早使用,NYHA IV級患者應在血流動力學穩定後使用,起始劑量須小,每隔2~4周可劑量加倍,逐漸達到指南推薦的目標劑量或最大可耐受劑量,並長期使用。
  • Cell:揭示章魚吸盤上的化學觸覺受體作用機制
    此外,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化學觸覺受體對什麼作出反應以及它們隨後傳遞給細胞和神經系統的信號存在多樣性。Bellono說,「我們認為這很重要,這是因為它可以促進章魚感知的複雜性,以及它如何利用它的半自主的腕足神經系統來處理一系列信號來產生複雜的行為。」這些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可以幫助發現烏賊和墨魚等其他頭足類動物中類似的受體系統。
  • ...GIP/GLP-1雙重受體激動劑tirzepatide 3期臨床:顯著降低血糖&...
    tirzepatide是由禮來開發的一種每周一次的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多肽(GIP,又名:胃抑制多肽)受體和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雙重激動劑。GIP和GLP-1均為腸道分泌的激素,能夠促進胰島素分泌。tirzepatide將2種促胰島素的作用整合至一個單分子中,代表了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類新型藥物。
  • 【藥師說藥】能減重的降糖藥——GLP-1受體激動劑
    筆者不禁愕然,於是決定給大家講講這款具有減重作用的降糖藥-GLP-1受體激動劑。GLP-1受體激動劑--中文全稱是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它是一類新型的注射用降糖藥。說起這類藥物發現呢,還要先說一個小故事:科學家們發現人類在給予同等劑量的葡萄糖時,口服與靜脈給予,人體產生胰島素的量是不同的。口服葡萄糖後,人體產生胰島素的量要大於靜脈給予葡萄糖後產生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