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揭示章魚吸盤上的化學觸覺受體作用機制

2020-12-26 生物谷

2020年11月8日訊/

生物谷

BIOON/---幾個世紀以來,章魚一直吸引著人類的想像力。它們有八個吸盤覆蓋的腕足,它們的外觀本身就很獨特,而它們在覓食時能用這些吸盤來觸摸和品嘗食物,更讓它們與眾不同。

事實上,數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想知道章魚的這些腕足---更具體地說,它們身上的吸盤---是如何發揮作用的,這促使人們對它們的生物力學特性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但是,很少有人研究過在分子水平上發生了什麼。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窺見了章魚腕足中的神經系統(它的運作基本上獨立於章魚的中樞大腦)是如何管理這一壯舉的。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29日的Cell期刊上, 論文標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Chemotactile Sensation in Octopus」。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9.008。

這些研究人員在吸盤內的第一層細胞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傳感蛋白家族,這些傳感蛋白已經適應了對不能很好地溶解在水中的分子作出反應和檢測。這項研究表明這些稱為化學觸覺受體(chemotactile receptor)的傳感蛋白利用這些分子來幫助章魚弄清它所接觸的東西,以及所接觸的物體是否是獵物。

論文通訊作者、哈佛大學分子與

細胞生物學

助理教授Nicholas Bellono說,「我們認為,鑑於這些分子不能很好地溶解,它們可能會在章魚的獵物和[它們觸摸的任何東西]的表面上被發現。因此,當章魚觸摸到螃蟹而不是巖石時,它的腕足知道,『好吧,我正在觸摸螃蟹[這是因為]我知道不僅有觸摸,而且還有這種味道。』」

此外,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化學觸覺受體對什麼作出反應以及它們隨後傳遞給細胞和神經系統的信號存在多樣性。

Bellono說,「我們認為這很重要,這是因為它可以促進章魚感知的複雜性,以及它如何利用它的半自主的腕足神經系統來處理一系列信號來產生複雜的行為。」

這些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可以幫助發現烏賊和墨魚等其他頭足類動物中類似的受體系統。他們希望確定這種系統如何在分子水平上發揮作用,並解答一些相對而言尚未被充分探索的問題,即這些生物如何進化以適應它們所在的環境。

論文第一作者、Bellono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Lena van Giesen說,「對海洋化學觸覺行為的了解並不多,有了這個受體家族作為模型系統,我們如今可以研究哪些信號對章魚很重要,以及它們是如何被編碼的。這些關於蛋白進化和信號編碼的新見解遠遠超出了頭足類動物的範圍。」

論文共同作者、哈佛大學的Peter B. Kilian說,「它們為了解決環境中的問題而進化出的策略對它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這激發了科學家們和非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人們被章魚和其他頭足類動物所吸引,這是因為它們與其他大多數動物有著天壤之別。」

這些研究人員著手揭示這些化學觸覺受體如何能夠感知化學物,並檢測它們所接觸的東西中的信號,就像蝸牛周圍的觸角那樣,以幫助它們做出選擇。

章魚的腕足是獨特而複雜的。章魚約有三分之二的神經元位於腕足上。鑑於這些腕足的運作部分獨立於大腦,因此它的一個腕足被切斷,它仍然可以伸手尋找、識別和抓取物品。

這些研究人員首先確定了吸盤中哪些細胞實際上是做檢測的。在分離和克隆出化學觸覺受體後,他們將它們插入到青蛙卵和人類細胞系中,以獨立地研究它們的功能。在青蛙或人類細胞中沒有這樣的受體,因此在研究這些受體的功能時,不會受到青蛙或人類細胞的幹擾。

這些研究人員隨後將這些細胞暴露於來自章魚獵物的提取物等分子,以及這些受體已知會作出反應的其他物品。一些測試物品是水溶性的,比如鹽、糖、胺基酸;其他的測試物品則不能很好地溶解,通常不被水生動物認為是感興趣的。令人驚訝的是,只有溶解較差的分子才會激活這些受體。

這些研究人員隨後又回到實驗室裡的章魚身上,把這些同樣的提取物放在水箱的底部上,看看它們是否也對這些分子有反應。他們發現,這些章魚受體唯一作出反應的氣味劑是一類不溶解的稱為萜類分子(terpenoid molecule)的天然化學物。

Bellono說,「[章魚]僅對水箱底部上注入這類分子的部分作出高度的反應。」這讓這些研究人員相信,他們鑑定出的受體能夠識別這種類型的分子,並幫助章魚區分它接觸到的東西。「有了這種半自主的神經系統,它可以迅速做出這樣的決定:『我是收縮並抓住這隻螃蟹,還是繼續搜索?』」

雖然這項研究通過這些化學觸覺受體為章魚的這種水生觸覺-味覺提供了分子解釋,但是這些研究人員指出,鑑於大量未知的天然化合物也可能刺激這些受體來介導複雜的行為,因此還需要開展進一步研究。

Bellono說,「我們如今正在試圖研究這些動物可能檢測到的其他天然分子。」(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Lena van Giesen et al. Molecular Basis of Chemotactile Sensation in Octopus.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9.008.

2.Touch and taste? It's all in the tentacles: Researchers uncover how the sensors in octopus suction cups work
https://phys.org/news/2020-10-octopus-suckers.html

相關焦點

  • 章魚化學觸覺的分子基礎
    觸手的神經系統包含中樞神經索和分布於吸盤內的神經節,因而章魚可以利用吸盤上的神經節感知並整合信號分子從而控制觸手甚至單個吸盤的自主行為。前人研究發現位於吸盤邊緣的上皮細胞在形態上與其他動物感覺受體細胞相似,這提示吸盤可能是其化學觸覺的感覺器官,然而,這種特殊感知方式下的刺激響應、分子及細胞學機制尚不清楚。
  • 章魚吸盤如何「觸摸嘗味」
    章魚憑藉其獨特的「觸覺—味覺」感覺就可以做到這一點,這是由於它們8條腕足上都有一個吸盤狀吸咀。10月29日,研究人員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細胞》(Cell)上報導了關於這種感覺能力如何工作的新證據。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章魚(或許還有其他海洋生物)是如何通過簡單地觸摸品嘗水下物體,來探索海底的。
  • 科學家揭示章魚觸覺感受外界刺激的分子基礎
    科學家揭示章魚觸覺感受外界刺激的分子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0:50:14 2020年10月29日,哈佛大學Nicholas W.
  • 章魚的觸覺和味覺在哪裡?全在它觸鬚裡
    它們擁有八隻吸盤狀的腕足,外表十分獨特,而且它們在覓食時能夠利用這些腕足來觸摸和品嘗食物,這進一步將它們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 事實上,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想了解章魚的這些腕足,或者更確切地說,它們上面的吸盤是如何工作的,這也促使他們進行了一些生物力學實驗。但是,很少有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這些吸盤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該課題組在其近年來對下丘腦調控基底神經節環路功能系列研究的基礎上,新構建了HDC-Cre大鼠(HDC為體內催化組胺合成的關鍵酶),並發現選擇性激活中樞組胺能神經系統的唯一起源下丘腦結節乳頭體核(TMN)到伏隔核(NAc)核心部的組胺能直接神經投射能夠通過作用於突觸前H3受體,改善由急性束縛應激誘導的焦慮和強迫症樣行為。
  •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18:25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Booki Min團隊發現,糖皮質激素(GC)的抗炎作用是由Foxp3 +調節性
  • Cell:首次解析出致幻劑與5-HT2A血清素受體結合在一起時的三維結構
    為了充分研究這種潛力,科學家們需要知道這些藥物如何在分子水平上與腦細胞相互作用,以引起它們的引人注目的生物效應。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Bryan L. Roth博士和史丹福大學的Georgios Skiniotis博士及其同事們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 上海藥物所等揭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的激活機制
    該三維結構清晰地揭示了CRF受體特異性識別並結合UCN1的分子機制和招募下遊效應蛋白Gs蛋白發揮生理功能的結構基礎。相比於其他B類GPCR的多肽配體,UCN1具有獨特的結構特徵:UCN1的N端7個胺基酸後折形成環狀,隨後的33個胺基酸以一個長α螺旋的形式垂直插入受體跨膜區,其中配體的C端結合受體的胞外區,配體的N端結合受體的跨膜區。
  •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07:09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aetano Reis e Sousa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Nature|殷傑等揭示多巴胺受體D2介導的信號傳遞分子機制
    解析多巴胺受體信號的分子機制是理解帕金森綜合症分子基礎的重要一環,也是改善當前帕金森綜合症療法的有效途徑。多巴胺受體信號調節獎賞機制和運動機能等生理活動。多巴胺受體家族屬於G蛋白(由Gα和Gβγ三個亞基組成)偶聯受體超家族(G-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包含五個成員:DRD1、DRD2、DRD3、DRD4和DRD5。
  • 最新研究發現:章魚能用觸手「品嘗」食物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導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0月29日報導,章魚在進食前能通過觸手「舔舐」來品嘗其獵物的滋味,研究人員說,這進一步證明頭足綱動物的8個附器類似於擁有「手」和「腦」的舌頭。據報導,章魚觸手上排列著吸盤,吸盤中有著用於對觸覺和味覺信號進行神經處理的細胞。
  • 《細胞》揭示鍛鍊期間肌肉細胞釋放琥珀酸促進肌肉重塑機制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8.039。Bozi說,「MCT1轉運的分子在酸性介質中發生化學修飾時類似於琥珀酸。它不再是二羧酸,而變成了單羧酸。我們進行了幾個體外實驗來證實這正是鍛鍊誘導的機制。」其中的一個實驗包括將體外培養的肌肉細胞放置在缺氧環境中,以激活厭氧能量產生機制並產生乳酸。這被認為足以誘導琥珀酸釋放到間質空間。
  • 研究揭示豬膽酸改善葡萄糖穩態的機制
    研究揭示豬膽酸改善葡萄糖穩態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18:16 上海交通大學Wei Jia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豬膽酸通過不同的TGR5和FXR信號機制來改善葡萄糖穩態。
  • 形似外星人的章魚有多聰明?它們能否變成像人類一樣的智慧物種?
    ,每條觸手上又有240個圓形吸盤(雌性為280)。圖為:章魚吸盤裡有化學受體一隻章魚全身約有4000萬個受體,其中大多數都位於吸盤的邊緣,章魚觸摸東西時的觸覺就是它們產生的。而且,這些受體能以類似於人類的味覺和嗅覺的方式探測周圍的化學物質,就像是章魚的鼻子跟舌頭。想像一下你的全身長滿了長長的舌頭和鼻子,各種味道各種氣味都能被捕捉到,章魚的生活就是這樣的。
  • Cell:揭示腸道肌層巨噬細胞限制腸道感染誘導的神經元死亡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drenergic Signaling in Muscularis Macrophages Limits Infection-Induced Neuronal Loss」。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19.12.002。
  • 研究揭示漢坦病毒表面糖蛋白晶格及其融合控制機制
    研究揭示漢坦病毒表面糖蛋白晶格及其融合控制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7 16:08:45 近日,法國巴斯德研究所Pablo Guardado-Calvo、Felix
  • 章魚吸盤帶來的靈感:怎樣安全轉移組織薄片?
    近日,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受到章魚吸盤的啟發,研發了一種新設備。這種新設備可以迅速將脆弱的組織或電子薄片轉移到病人體內,克服了臨床應用的一個關鍵障礙。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研究領導者、伊利諾伊大學的化學和生物分子工程學教授Hyunjoon Kong說:「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細胞或組織薄片越來越多地用於治療傷病組織。
  • 「偷師」章魚的Nature:簡單「吸盤貼」,水下也可用
    近日,韓國成均館大學(Sungkyunkwan University)的Changhyun Pang教授等人再次「偷師」章魚,並收穫Nature 論文一篇。他們在章魚腕足吸盤微觀結構的啟發下,仿生製備了具有超強粘附特性的「吸盤貼」(adhesive patch)。
  • 量子化學計算揭示PeT螢光探針的發光原理
    PeT螢光探針中,螢光團與受體之間存在著光誘導電子轉移,對螢光有非常強的淬滅作用,因此在未結合客體之前,探針分子不發射螢光,或螢光很弱,一旦受體與客體相結合,光誘導電子轉移作用受到抑制,甚至被完全阻斷,螢光團就會發射出強烈螢光(見圖1)。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