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傢夥!簡直為我量身定做!!
因為我就是那種平時沉默,不喜歡社交,也不愛多說話的。(也就打字起來有點話癆hh)
但我真的不是內向,畢竟我sao話也不少……只是我覺得,現在這個社會對「說話」這件事,越來越不友好了。
小時候,我媽不讓我坐在門檻上說別人壞話,有一天我坐在門口吃瓜,順口就說隔壁阿姨晚上都在幹什麼啊天天都好吵。
第二天,隔壁阿姨就來我家和我媽關上門聊了一小時,送走阿姨後我就挨了一頓打。
讀書了,老師讓我們不要說其他小朋友壞話,我老實了。但別的小朋友會來找我說他們討厭的人的壞話啊,於是我就附和了幾句。
第二天,他們不知道怎麼回事和好了,我被孤立了。
高中後,我學會了上網衝浪,學會了怎麼用鍵盤,我開始玩百度貼吧、玩微博,並在各個我感興趣的話題下評論我的觀點意見。
這下沒有到第二天,才到第二個小時,我就被圍觀群眾噴了一頓「你又懂了?」。
後來,我換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智能觸屏手機。
我發現,無論是我和家人打電話,還是和同事聊天,哪怕是我的自言自語——
都會被我手機中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啟的APP錄音權限識別,被網際網路大數據抓取,並在接下來幾天內排山倒海的推薦相似內容給我。
而且大多數是借貸廣告,也不知道為什麼。我也就前天和我媽哭了會窮。
2021了,吃N墊長一智的我,已經成為了一名熟透了的知乎答豬。
不知不覺,我深刻體會了什麼叫沉默是金。
我改掉了外向,學會了沉默,戒掉了多嘴,學會了觀察。
那段時間我覺得我的世界很安寧,不會得罪人,不會被亂槓,更不會輕易被大數據讀心。
什麼時候,說話變得這麼有風險了呢?
傳播專業出身的人,會很清楚的了解,媒體有一千種方法來操縱大眾的認知和觀念。
這裡的媒體不止是指傳統媒體,也指新媒體,比如微博、知乎、公眾號等等。
Lachel先生說本質上他們沒有區別:相對於客觀公正,立場永遠先行。
媒體無需撒謊,只需要呈現部分事實,就可以達到扭曲真相的目的了。這樣做是為了引導對立,讓人站隊。
就比如這張傳播學裡非常經典的一張圖:
媒體煞費苦心的引導對立,都是為了迎合網際網路的算法,將自己炒出熱度賺取流量,這些操作大多數都是資本授意的,因為他們能受益。
而恰恰是那部分喪失了思考能力的年輕人,不會選擇沉默,而會一窩蜂的湧上前評論與撕逼,成為資本最樂意看到的流量犧牲品。
只有少部分人,會去思考:
「如果掌握到的事實不夠多,無從確定其正確性,自己也沒有能力獲取真相和機密信息,而且還不想因為質疑一下就被噴,那怎麼辦?」好像最好的做法只能是沉默了。
所以勉強可以這麼說,沉默,是隔絕一切接觸傻X、槓精、營銷、麻煩的逃避可恥但最有用的方法。
雖然我無法做到100%的沉默,但我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去主動招惹來的一些麻煩。
但沉默不發聲的年輕人,和喪失思考能力的年輕人之間的聯繫很奇妙。
後者越多,前者也越多。前者越多,後者還是越多。
如果你是個讀書很多,見多識廣的人,或者說你見過這種人,就會發現他們雖然懂得多,但表達欲並不旺盛。
他們似乎不愛吹水裝逼,總是能把話說得很恰到好處,不多不少。
相反,是那種半瓶水響叮噹的,甚至只懂個表皮的人喜歡bb,喜歡扯那些國家大事政治歷史。
你已經一臉不想再聽了,他還是逮住你陰謀論延伸個沒完。
這其中的區別在於,對知識飽和度的認知。
越是多讀書的人,越會感覺「懂得越多,就覺得自己懂得越少」。真正有內涵的人不會讓我「學多少就夠了」,他們認為知識是永遠不會飽和的。
而沒多少真東西的人,卻覺得自己已經學到了非常夠用的知識。
對他們來說,知識的飽和度很低,僅僅只是「夠用就行了」。且學到的還不一定是正確的知識。
閱歷越廣讀書越多的人,會察覺到生活中很多的矛盾之處,也不知道接下來會出現什麼樣的反轉,所以他們不願意把話說太絕,太滿。
慢慢的,就看上去越來越沉默。
半瓶水響叮噹的人則會難以接受事物的矛盾性、複雜性,事實有點和他三觀不和就覺得天塌下來了。
慢慢的,就看上去越來越咋呼。
《進擊的巨人》中,埃爾文團長算是個沒外掛,但戰略腦拉滿能充當預言家的角色。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一個假說:
「牆壁內的人類被王篡改了記憶,牆壁外也可能會有人類。」小時候因為口無遮攔,他洩露假說內容害死了自己的父親。而訓練兵時期,他也經常將自己的假說分享給同輩。
但他成為調查兵團團長後,反而越來越沉默。哪怕每一次得到的情報都在驗證著他假說的正確性,他也始終緘口不言。
並不是因為他擔心收不到回應,而是因為他察覺到了,他只是在為了自己而活,內心深處的猜想只能自己去內化思考,廣而告之只會為自己帶來隱患和危險。
所以你看,越是接近真相的人,反而是越忐忑謹慎,越不自信的。
未必是沉默的人沒話可說,也未必是話多的人,肚裡就有真貨。
在沉默中,我也慢慢更深刻的認知到了,人與人之前是無法真正互相理解的。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世界提出一個猜想,這些猜想,或許幼稚,或許成熟,或許馬克思,也或許反人類。
(我:會不會我其實是被消除了記憶的外星人)
這一套在你腦子裡經過錘鍊的自洽邏輯,一開始可能你還會想去找人論證自己的猜想,順便再糾正或者嘲諷一下他的。
但你會發現,當真的有人願意給你暴露自己的猜想時,大概率你倆會意見不和,且覺得對方是傻逼。
於是你慢慢找不到可以和你交流的人了。也不想找了。
每個人在自己的執念和信息繭房中都會形成一個世界觀,每個人在社會的四面楚歌中都早晚會明白:
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露在外,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大數據網是一個黑暗森林,發出聲音,暴露定位,便會受到攻擊。
這種「攻擊」是軟性的,是悄無聲息入侵你的思維角落,再利用你的弱勢為他們傳播,讓你看到他們想讓你看的,說出他們想讓你說的。
至於這個「他們」是誰,你得自己腦補了,咳咳。
——
在自然界裡也是如此,捕食者總是很低調,而吱吱亂叫的總是被掠食者。也許我們不叫,也只是為了不被吃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