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古代詩歌史,對於母親形象的塑造,歷來是詩人創作的重要主題。在創作中,儘管所表現的意境不同,但都是為了突出母親的慈愛,歌頌母愛的偉大。如司空圖《步虛》:「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黃景仁《別老母》:「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杜甫《遣興》:「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等,數不勝數。
而說到關於母親的詩歌,最膾炙人口的便數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雖然它只有短短30字,也沒有藻繪與雕飾,但是在質樸的語言和生動的畫面中,卻蘊含著偉大和無私的母愛。因此《遊子吟》這首詩,千年來廣為傳誦,名列國人必背唐詩之一。甚至還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定為向世界各國推薦的學生優秀讀物。
根據孟郊在這首詩下的自註:「迎母溧上作」來看,我們可以得知它寫於詩人任職溧陽(今屬江蘇)縣尉時。值得注意的是,孟郊一生漂泊無依,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獲得了這個卑微的溧陽縣尉之職。所以孟郊深感親情之可貴,便將母親接來同住,然後寫下了這首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如果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首先,詩的開篇「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即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雖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很簡單,但想要準確理解其中的情感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在的孩子很少有機會能夠穿到母親親手縫製的衣衫了。另一方面,想要理解母愛的偉大和無私,還是需要一定年齡和生活閱歷作為支撐的。
因此這裡的「線」與「衣」,儘管都是生活中極其尋常的東西,但是卻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它所表現的是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亦是母親慈愛的高貴品格的體現。然後,我們來看詩的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緊承前兩句的詩意,即母親在兒子臨行前,千針萬線,密密地縫綴,就是怕兒子回來得晚。
對於這兩句詩,我想年輕時候有母親給自己縫製過衣衫經歷的人,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是出遠門,長時間難以回家的話,母親更是會考慮到身高的增長,將幾年來的衣衫都提前縫製好。它所表現的就是母親對孩子的一片深篤之情,而這種偉大和無私的情感,正是通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
最後,我們來看詩的五六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即又有誰敢說,我們子女如同小草般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一樣的慈母恩情呢?從寫法來看,這兩句詩採用了傳統的比興手法,即兒女的孝心像小草,母愛卻如同春天的陽光,自然不能報答母愛的萬分之一。其意思就是旨在歌頌母愛的偉大。
雖然說今天是母親節,我們更容易想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所歌頌的母愛的偉大。但是我們也決不能只在母親節這天,才會想起母愛的偉大。縱觀孟郊的這首《遊子吟》,詩人顯然表達了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而詩中所歌頌的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卻是所有中華兒女都能產生共鳴的。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