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環球情報局。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西半球最窮國
作者|潘兆偉
責編|Thomas
拉丁美洲從15世紀開始就淪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自18世紀末開始,拉美各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獨立戰爭,眾多新興國家先後建立。首先獲得獨立的,是位於加勒比海地區面積僅為2.78萬平方公裡的國家-海地。
拉美獨立後,在20世紀正面躲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因此與歐洲和亞洲相比,拉美獲得了較為穩定的發展環境。直到現在,拉美絕大多數地區儘管沒有發展成為發達國家,但都屬於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儘管拉美國家紛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經濟不算特別貧困
但令人意外的是,早在1804年就率先獨立的海地,現在卻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人均GDP僅800多美元,經濟發展水平甚至還不如一些非洲國家。而同在一座島嶼上的多米尼加,人均GDP達8000美元,是海地的十倍。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海地的位置,與多米尼加同在一個島嶼
海地所在的海地島,是哥倫布1492年在美洲最早發現的海島之一,不久海地島便成為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地,此後該島還被稱為「西班牙島」,戰略地位之重要,從名字便能看出來。
▲哥倫布的第一次航行就發現了海地島
新大陸被發現的初期,由於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激烈反抗,西班牙隨即以海地島為跳板,向加勒比海周邊島嶼和美洲大陸展開了瘋狂的入侵。隨著西班牙對美洲大陸的了解日益深入,其依靠著強大的武力,滅亡印第安人建立的部落和帝國。此後西班牙在美洲的統治重心逐漸轉移到了大陸。
作為西班牙前進基地的海地島開始喪失了原有的戰略地位,西班牙人試圖把海地島打造成一個歐洲農產品、原料的供應基地。
在西班牙剛抵達海地島時,島上的原住民大約有一百萬,西班牙鎮壓了原住民反抗之後,便開始了瘋狂奴役原住民。由於殖民者帶來的天花等疾病的肆虐,島上的印第安人絲毫沒有抵抗力,不久後印第安人便全部絕跡。
原住民絕跡後,海地島西部利用價值下降,西班牙人失去了對西部海島的興趣,逐漸減少了在海地島西部的軍事存在,海地島西部不久便荒廢,並成為了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海盜的殖民據點。到了16世紀末,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以農民、商人、獵人為主的新移民也湧入海地島西部。
▲海地島西部多山,東部多平地,因此條件較差的西部逐漸被西班牙忽視
在海地島西部的移民當中,以法國人的數量佔大多數,不久法國人便取得了在海地島西部的優勢地位。由於有山脈的屏障,東邊的西班牙人並沒有察覺到異常。
到了1665年,法國人宣布佔領該地,並改名聖多明克。同年,英國人也攻佔了原屬於西班牙的牙買加。西班牙默認了英法的軍事佔領。
英法七年戰爭之後,法國把在北美的大部分殖民地移交英國,喪失了北美大陸的統治權,這就迫使法國不得不全力經營其他為數不多的殖民地,包括聖多明克。
▲海地首都太子港的空拍
原住民滅絕後,島上嚴重缺乏勞動力,為此法國大規模引入黑人奴隸,直接改變了島上的人口比例。到了海地獨立前夕,島上的黑人數量已經達到50萬。而島嶼東部當時僅有約20萬人。
在法國的努力下,聖多明克的種植園經濟空前繁榮,到了18世紀末,聖多明克供應了整個歐洲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法屬聖多明克成了加勒比海最為富庶的地區之一。
然而,聖多明克的繁榮是非洲奴隸暗無天日的高強度工作所創造的,是黑人奴隸遭受殘酷壓榨的結果。黑人奴隸終日從事體力勞動的同時,基本的生存條件都得不到保障,病死率極高。黑人奴隸和白人農場主的矛盾一觸即發。
▲1791年黑奴起義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陷入亂局,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下降。1791年,聖多明克北部地區爆發黑人起義,起義軍很快便佔領北部平原。而聖多明克西部沒有爆發黑人起義,卻爆發了混血人同白人的戰爭,最終西部被混血人佔領。而南部黑人數量少,白人農場主為求自保,也把黑人奴隸武裝起來。就這樣,聖多明克分裂成三股勢力,頓時亂作一團。
起義爆發後,在法國本土卻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因為此時法國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法軍也就無法支援聖多明克。在這個時刻,被後世稱為海地共和國國父的杜桑·盧維杜爾也登上了歷史舞臺。
▲法國僱傭軍鎮壓海地奴隸起義
聖多明克黑人起義爆發後,西班牙趁勢欲重新佔領整個海地島,於是在1793年,派軍介入戰爭。在西班牙的支持下,起義軍很快便擊敗了在聖多明克的法軍。
但是,事情卻發生了轉機,西班牙人在戰爭快勝利之時卻背棄了當初廢除奴隸制的承諾,而法國此時又宣布在殖民地廢除奴隸制,杜桑轉而同法軍合作。1794年,杜桑與法軍將西班牙的勢力驅逐出了聖多明克。
1795年,西班牙退出第一次反法同盟,為了確保本土領土完整,與法國籤訂和約,把西屬聖多明克割讓給法國,法國由此確立了在整個海地島的統治。
1798年,實力已經今非昔比的杜桑軍隊,向法國殖民者發起了挑戰,很快便將海地島西部的法軍驅逐出境。即使這樣,杜桑也沒有停止進軍的步伐,最終在1801年,統一了整個海地島。
英軍攻佔太子港後,卻始終不能消滅杜桑的反抗軍,僵持之下,損失日益嚴重,不得不在1798年撤出聖多明克。英軍撤出不久,杜桑趁勢向南和向西進軍,很快便獲得整個聖多明克的統治權。
▲海地獨立戰爭的領導人杜桑·盧維杜爾
1801年,杜桑召開制憲會議,宣布海地島脫離法國統治。此舉引起了拿破崙的強烈不滿,如果承認海地島獨立,法國將永遠失去它在西半球最富庶的殖民地。拿破崙很快命令查爾斯·勒克萊爾率三萬精銳法軍,遠徵海地島。
法軍勢如破竹,很快佔領海地島大部分地區,海地革命的領導人杜桑也死於獄中。但是,起義軍並沒有被徹底擊敗,他們四處出擊,襲擾法軍,給法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法軍在起義軍的攻擊下,後勤補給面臨崩潰,險惡的環境又導致軍中疫病流行,戰鬥力下降嚴重。法國本土又激戰正酣,根本無力支援陷入困境的海地島。另一方面,起義軍在杜桑繼任者的領導下,逐漸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開始向法軍發動了反攻,並取得了最終勝利。
1804年1月1日,讓-雅克·德薩林將軍宣布廢除聖多明克的地名,成立海地共和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
由法國新移民為代表的白人群體,曾經還佔有一定比例的人口數量,但他們部分在黑奴起義中被屠殺,部分逃到海地島東部和其他法國殖民地,因而黑人成為海地島東部的絕對主體,海地也因而成為美洲唯一的以黑人為主的國家。
▲黑奴屠殺法國移民,海地的白人群體基本消失
海地獨立戰爭儘管獲得成功,但這是一次具有很大局限性的奴隸起義戰爭,它是一場類似「官逼民反」的戰爭,起義參與者具有極大的目的性和自身的局限性。沒有正確的政治綱領作為指導,從而沒有從根本上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穩固統治。
海地第一位統治者讓-雅克·德薩林將軍,在海地制憲之後,反而自封為皇帝,號稱雅克一世,這就說明了革命的不徹底。
海地建國不久,雅克一世便以軍事手段幹預國家的生產建設,並將國家的農業收入進行分配。這項政策在北方大受歡迎,在南方卻遭到強烈反對。對於南方的反抗,雅克一世進行武力鎮壓,這反而激化了矛盾。雅克一世在位兩年便被刺殺,原本就尚未建立穩固統治的國家再次分裂,政局開始陷入動蕩。
海地分裂的局面直到1820年才宣告結束,但是各個政治勢力之間的關係卻沒有彌合,這也就成了海地政局動蕩的根源。
▲海地總統府(2010年海地地震中倒塌)
從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初,海地的軍事政變反而愈演愈烈,短短幾十年間海地共更換了22位統治者,國家陷入長期的動蕩之中。一直到二戰後,海地也沒有建立起穩定的政治局面,軍事政變似乎成了海地政治的一大特色。
政局的不穩,首先衝擊的就是本國的種植業,海地獨立以後經濟作物的產量反而逐年下降。一直到二戰後,海地的種植園經濟也沒有恢復到18世紀的水平。海地工業的發展也不盡如人意。由於缺乏能源,海地直到1960年才建立了第一個火力發電廠,基礎工業嚴重薄弱。
▲海地的第一個火力發電廠
放眼其他拉美國家,當地的獨立運動主要西班牙裔或混血人種為主,佔有財富和資源的大地主、大農場主是獨立戰爭的領導者,具有徹底性和顛覆性,屬於資產階級性質的獨立戰爭,所以大部分拉美國家在戰後都建立起了穩固的統治基礎,並能效仿西方一些國家的民主政治體制,為獨立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同樣在海地島的多米尼加,在1844年宣布獨立建國(海地曾經在1822年統一海地島,持續22年,後多米尼加獲得獨立)。多米尼加當地以拉丁裔和混血人為主,地理環境也優於海地島西部地區。
多米尼加獨立後的基礎工業發展很快,甚至建立起了規模不小的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政治局勢雖然偶有動蕩(與海地一樣,均有近20年被美國佔領的時間),但總體比較平穩,因此得益於較為安定的環境,旅遊業發展得有聲有色,是加勒比海國家裡,外國訪客最多的國家。
▲多米尼加的度假勝地
作為拉美第一個獨立的國家,海地獨立後就沒少受到歐洲列強的敵視,美洲的新興的列強又把魔爪伸向海地。美國建國不久,國力雖然孱弱,但顯示出了極強的擴張野心。美國獨立後的半個世紀後,1823年美國出臺「門羅主義」,粗暴地把整個拉美看作自己的勢力範圍,加勒比海地區也不例外。但由於19世紀初期的美國實力弱小,對南美的政治事務只能聽之任之。
一戰前夕,美國國力增強,為了樹立美國在南美的威信,美國頻繁入侵拉美,搶佔戰略要地。1903年,美國入侵哥倫比亞,並策劃巴拿馬從哥倫比亞獨立。同年,又搶佔古巴關塔那摩,以充當美軍控制加勒比海的基地。一戰時,美國又藉口防止德國向海地滲透,出兵佔領海地。
▲1919年,美軍搜索海地反美武裝
為了控制海地,美國先是把持海地的海關稅收,控制了國民經濟命脈,加劇了海地的經濟危機。與此同時,美國在海地大力扶持親美勢力,服務於自己的本國利益。在經濟方面,向海地傾銷商品,然後再低價獲取原料,把海地打造成了自己的原料供應基地。
雖然美軍在1934年就撤出了海地,但是一直到二戰以後,美國依然強烈地影響著海地。1971-1986,美國扶持的親美勢力上臺,美國農產品在近乎零關稅的狀態下湧入海地,徹底摧毀了海地原本就十分脆弱的農業產業,使得數十萬農民成為破產農民,國家經濟進一步被摧殘,自主發展的能力被進一步削弱。
▲海地(左)和多米尼加(右)交界的地貌,可見明顯的差別
1994年,美國為了幹預海地政治進程,公然派出2.1萬軍隊,入侵海地,然後扶持親美的阿里斯蒂德總統回國執政,這在二戰後的歷史中是前所未有的,進一步暴露出美國對海地的野心。
四、生態惡化下爆發人口危機
動蕩的政局,制約了國家的自主發展,而生態環境的惡化,又讓海地陷入了無盡的深淵。自從殖民地時期,殖民者為了擴大種植園的面積,罔顧生態,大量砍伐樹木。
▲2010年,海地地震引發的房屋倒塌
而到了現在,由於海地政局長期混亂,基礎工業的建設滯後,沒有實現產業升級,以致錯過了現代化和工業化,海地人主要的燃料來源還是樹木,破壞森林的情況還是普遍存在。
森林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又嚴重地影響了海地的農業,農業歉收,又加劇了海地的貧困。
▲海地森林被破壞由此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人口的爆炸性增長,更使海地面臨的情況雪上加霜。海地獨立以後,黑人成為自由人,生存條件大為改善,對人口增加起了促進作用。截至2017年,海地的總人口已經達到1200萬,而同時期的多米尼加,國土面積是海地的兩倍之多,人口不到1000萬。
▲2010年發生在海地的大地震,首都太子港的大多數建築被毀
2010年海地的大地震造成20多萬人死亡,除了經濟水平欠佳(導致房屋結構簡陋)之外,海地島人口密度之高也是傷亡如此慘重的重要因素。
雖然海地人民率先獨立,但是政治動蕩、經濟危機、生態惡化又讓這個國家陷入無盡深淵,地震帶來的創傷更是雪上加霜重重危機下的海地,整個國家已經處於了崩潰的邊緣。
▲海地貧民區
作者|潘兆偉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法律畢業|歷史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網易新聞 •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籤約帳號「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掃碼關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