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文
如果要給地球上的生命進行分類的話,很多人都會以為生命只有動物和植物兩種類型吧,不能動的生命就是植物,此外,植物還擁有光合作用這一特徵。
但在後來,自從蘑菇以及木耳等菌類出現後,這種分類法就變得不靠譜了,而提出了進化論的偉大生物學家達爾文則認為,自然界有自己的分類方式,人為的進行劃分不一定是準確的。
不過,介於當時的研究條件有限,達爾文只是提出了相關的論點,想要證明自身觀點的正確性,達爾文有心無力。
直到近十年開始,科學家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方式,才比較準確地還原了生物之間的演變關係,以植物為例的話,地球上最早出現了古菌域和細菌域兩個種群。
當時細菌域的藍藻擁有光合作用的能力,但古菌域卻悄然演變出了細胞核,成為了真正的「真核生物」。
而偏偏真核生物分化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類群,即多貌生物,這是一種具有攻擊性的種群,巧合的是,在16億年前,多貌生物在演變的途中吞噬了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於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就誕生了早期的植物,包括紅藻、灰藻、綠色植物、隱藻等等。
而原本屬於多貌生物隊列中的茸囊生物,也具備吞噬的能力,但它們吞噬的卻是具有葉綠體的隱藻,於是它們自身也擁有了葉綠體,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那麼,按理來說,擁有了植物兩大特徵的茸囊生物在後來也算是植物的一類了嗎?還早著呢,茸囊生物在再次進行分支進化的過程中,分出了囊泡蟲這一分支,但奇怪的是,囊泡蟲並不需要葉綠體,於是它們主動拋棄了這一功能。
而與此同時,和囊泡蟲一同捨棄了葉綠素的還有卵菌類,當中也有一部分保留了光合作用的分支,也就是所謂的褐藻。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黃色藻類,包括硅藻、金藻、黃藻等等都屬於褐藻一類,所以說,海帶不是植物,這一點其實早在數十億年前就已經決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