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騎兵連的進攻情節可謂整齣戲的一大亮點。面對強敵,孫德勝明知不敵,卻仍亮劍,與部下血戰,最後大喊一聲「騎兵連,進攻」,更令無數觀眾淚流滿面。對於新老《亮劍》,導演都投入了很大的心血來拍攝這個鏡頭,想要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鳴,那麼兩者的效果又如何?讓我們仔細回顧一下。
先看一下李幼斌版的《亮劍》,裡面孫德勝是個典型的硬漢。他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在日軍的大掃蕩中,帶領騎兵營與日軍的一個騎兵聯隊作戰。在這樣懸殊的力量對比下,孫德勝騎兵連的戰果可想而知,兩隊交戰下來,只剩一人斷臂。
但是孫德勝並沒有放棄,儘管傷痕累累,他還是竭盡所能高呼「騎兵連,進攻」,最後倒在敵人的刀下。必須說,一位鐵血戰士的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觀眾看了無不動容。
與黃志忠版的《亮劍》相比,孫德勝的作品中確有硬漢的影子。可是日軍軍官用中文喊「進攻」是什麼意思呢,難道連背句日文都不背嗎?除此之外,這一細節更是令人震驚。見孫德勝連騎攻擊兩次,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在地上,而孫德勝卻沒有一絲動靜,可謂是「萬花筒過,片葉不沾身」。子彈會使我的信彎曲,刀子也會使我的刀子彎曲?
最終,孫德勝被獨自一人擊倒,奄奄一息的他愣了一下,還是爬上了馬背,馬似乎也有了靈性,站起身來繼續衝鋒。就像看到神劇的影子一樣,同樣是人,為什麼其他騎兵都被砍了一刀,而連長卻沒有死呢?儘管只是一些細節的問題,但是它給人的感覺卻大不相同。舊版《亮劍》讓人看到一位鐵血戰士的「亮劍」精神,重現了那段慘烈的歷史。與《亮劍》新版本相比,為了煽情卻感覺有失真實,表演也有些尷尬。不知大家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