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海中心小學傳統文化課堂】二十四節氣之立秋

2021-03-02 青島市即墨區潮海中心小學

      秋燥症主要靠預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蔔、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很適宜有內熱、出現肺熱咳嗽、咽幹喉痛、大便乾結的人食用。要儘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對於止咳、去燥有很好的療效。

        立秋後,陽氣轉衰,陰氣日上,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根據順應四時的養生原則,秋冬養陰。中醫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產生疾病,因為需要潤燥、養陰、潤肺。從五行生旺推算,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處於衰弱階段,而立秋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根據陰陽調和,機體平衡的原理,要加強對這些器官的調養,使肺氣不要過偏,影響機體健康。
  秋燥易傷肺,可適當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潤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同時可適當多食一些酸味果蔬,食酸以收之。

  立秋後,儘管晝夜溫差變大,但是白天有時仍然很熱,有時暑氣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溫要繼續,不能有絲毫怠慢。
  措施有三:首先,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一下子從餐桌上撤除。一般來說,此類飲食能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因此喝些綠豆湯,或者吃些蓮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處的。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既可滿足人體所需營養,又可補充經排汗而丟失的鉀。其次,寒涼飲食要減少。經過一個長夏後,人們的身體消耗都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弱,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例如:西瓜、梨、黃瓜、葡萄等,其性味寒涼,多食可能傷及脾胃,所以要少吃。最後,飲食營養要加強。不能只為了追求清熱解暑,而使飲食過於清淡。事實上,到了立秋可適當吃肉食,有許多食品如鴨肉、泥鰍、魚、豬瘦肉、海產品等,既能清暑熱,又可補益,可放心食用。

  立秋之後還要謹記「秋瓜壞肚」。不論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陽氣。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於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溼邪,損傷脾陽,腹瀉、下痢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

  炎熱季節,許多家庭和辦公室都開著空調,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
  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宜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溼。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薑湯。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胃止嘔、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調病」。三是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宜開空調。必要時避免直吹或將腹部蓋好。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立秋
    今日立秋。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  ◆ 節氣的由來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  立秋,七月節。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
  • 品二十四節氣之美 享傳統文化之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2020年12月18日下午,蚌埠市圖書館、蚌埠市少年兒童圖書館以冬至節氣為主題,走進蚌埠市第二實驗小學開展了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
  •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設計素材》錦毛虎-協助拍攝
    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二十四節氣之立秋設計素材【第1幅圖】此作品由唐山攝影愛好者卞先生在著名的滄州地區拍攝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這是每一名小學生都會背誦的節氣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裡,從辛勤的勞動和豐收的喜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農曆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2014年,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
  • 二十四節氣歌 藏著哪些看點
    那麼,二十四節氣是如何誕生的?  據記載,二十四節氣源於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流域。古人將洞悉到的自然規律凝結在曆法之中。西漢時期,我國有了第一部完整文字記載的曆法——《太初曆》,正式將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而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分」「兩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最早是通過我國周朝和春秋時期的「土圭」測影法來測定的。
  • 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非遺成功!一圖覽二十四節氣之美
    今天,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指導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11月28日至12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召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會議。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霜降,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八個節氣,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霜降時節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所以霜降剛過,秋褲還會遠嗎?)一談起節氣,就不得不提到那首小學學習的,至今小夥伴們還耳熟能詳的節氣歌。早在西漢時期,我國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記載的曆法——《太初曆》就將二十四節氣訂為一種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源於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流域,它的誕生與我國農耕文化息息相關,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變化莫測的大自然中「應天地之運,順四時之氣」的生存智慧。《齊民要術》有言:「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 反映氣象、民俗、農事的二十四節氣歌
    春季燈籠花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形成的一種用來表示季節變遷及指導農事的曆法,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它將天文、自然節律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應用二十四節氣安排農事和各種民俗活動,許多民眾都掌握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各地都編出一些詩歌,或者是「順口溜」,幫助記憶、理解二十四節氣,形成了特定的民俗文化。二十四節氣歌就是這樣的產物。
  • 寒露至,淺談二十四節氣文化對古代農業風俗的影響
    這是人們根據節氣總結出的農業種植規律。下面,讓我們看下二十四節氣和農業種植的關係。提到二十四節氣,我們不能不提到一個名詞——物候,它和節氣淵源很深。那麼,什麼是物候呢?馬未都先生說:「物候,是古人通過物的變化,感覺氣候對應的變化。
  • 「二十四節氣」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第十一屆常會於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會議中心召開。11月30日下午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
  • 節氣 ▎傳統文化 • 解讀二十四節氣之「立冬」
    傳統文化:解讀二十四節氣之「立冬」
  • 閒說二十四節氣
    她是一個是具有豐富色彩且飽含生命的循環,葉落花開之間演繹天地的色彩,雷雨霜露之中施展自然的澤被,簷蛛蜻蜓之舞跳躍俗事的情趣,柳嫩荷枯之時經意時光的流逝,春播秋收之後裝滿豐收的祈盼。所謂行夏之時,見微知著,既細膩到讓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季節的變換,又宏大到蒼穹之中無形的更迭。從一個節氣到另一個節氣,春風化雨,白露為霜;一個季節到另一個季節,麥浪桑田,耕耘收穫。
  • 中國古代曆法之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來。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別在十二個月裡面。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短短四句、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卻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作為中國古老而科學的「時間制度」,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觀天察地、認知自然的實踐中創造發明出的一套科學時間知識體系,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民俗文化的風向標,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 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
  • 如何用英文講解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道君小賣部
    最近,道君的好朋友雙語君推出了一門非常優秀的知識付費課程——《二十四節氣雙語精講》,用中英文雙語講解二十四節氣的譯法及與節氣相關的傳統習俗
  • 24節氣的民俗文化特徵
    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國獨有的文化傳統有著漫長的歷史,經過時代的變遷匯聚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民俗文化特徵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符號性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祖先在長期自然生活中觀測的經驗總結,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時間變化,始於立春,終於大寒,是我們古人時間體系標誌,是指導民間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同時不同節氣根據物候特點來命名,充分體現了二十四節氣鮮明的意象符號特徵
  • 《身邊的二十四節氣》:四時合序 萬物有靈
    感歲時變化,隨手翻閱了些典籍,將我所著的《身邊的二十四節氣》裡與秋令相關的內容,與讀者分享如下。  先秦時,我國曆法有周曆、殷歷、夏曆的「三正」之說。古人為度量日、月、行星的位置與運動,將天黃道附近的一周天十二分,依次以子、醜、寅、卯等十二支代之,稱「十二辰」。一年中,北鬥七星的鬥柄依次指向「十二辰」,據之確定一年的十二個月,稱為「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