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揭示「俯衝-再循環」板塊熔融形成碳酸鹽質熔體在大洋巖石圈...

2020-12-10 中國科學院

海洋所揭示「俯衝-再循環」板塊熔融形成碳酸鹽質熔體在大洋巖石圈的演化規律

2020-10-14 海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張國良研究團隊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在線發表關於深部碳循環與西太平洋海山鏈火山巖成因關係的研究論文Evidence for the essential role of CO2 in the volcanism of the waning Caroline mantle plume,報導來自「俯衝-再循環」的碳酸巖熔體在穿過太平洋巖石圈過程中經歷的二階段演化規律,並估算地幔來源的原始碳酸鹽質熔體二氧化碳(CO2)含量。

  越來越多的觀測和模擬實驗研究認為,地球深部是重要的碳儲庫。其中,大洋板塊攜帶地表碳(沉積、或生物碳酸鹽)俯衝進入地幔,可能是導致地幔中碳富集的重要原因。已有高溫高壓實驗結果顯示,含CO2的地幔巖(橄欖巖或輝石/榴輝巖)低程度部分熔融可產生富CO2的低矽富鹼玄武巖。研究團隊曾在較薄的中國南海巖石圈上發現碳酸鹽質熔體及其向鹼性火山巖演化的現象。實際上,鹼性火山巖在全球大洋中廣泛分布,是太平洋多數海山的主要巖石組成,但是海山火山巖與深部碳循環之間的成因聯繫尚不清楚。同時,對於形成於大洋巖石圈之上的海山,碳酸鹽質熔體如何穿過大洋巖石圈及在其中的演化規律仍需探索。

  研究團隊對代表Caroline海山鏈晚期火山活動的波納佩洋島鹼性火山巖開展巖石學、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研究,發現這些火山巖含有被碳酸巖熔體廣泛交代的地幔橄欖巖捕擄體(斜方輝石被交代為富鈣單斜輝石),且全巖化學組成表現為兩個階段的演化過程。在第一階段演化中主要表現為碳酸巖熔體交代特徵的高稀土元素和虧損高場強元素,以及較低的SiO2含量(~34 wt%),在演化過程中逐漸失去大量稀土元素和高場強元素,SiO2含量逐漸升高,Sr-Nd等同位素組成逐漸虧損,並在此過程中發生巖漿脫碳作用。這些碳酸巖熔體在演化過程中結晶出鈣鈦礦(Nb2O5達1.8 wt.%,La2O3達0.9 wt.%)、磷灰石(La2O3達0.5 wt%)和鈦鐵礦(Nb2O5達1.4 wt.%)。研究人員根據高精度橄欖石地球化學推斷,這些火山巖的地幔源區是碳酸鹽化的輝石巖模型,符合「俯衝-再循環」洋殼熔融來源。根據原始巖漿高的CaO和橄欖石低的CaO計算,獲得Ca在橄欖石中有異常低的分配係數,與CO2降低Ca分配係數的結果一致,據此計算原始巖漿的CO2約為10-15 wt%。在第一階段演化中,熔體失去大量稀土元素和高場強元素,而大洋巖石圈地幔因獲得這些元素變得富集。當這些碳酸巖熔體穿過較厚的大洋巖石圈時,實現脫碳並與巖石圈反應達到平衡,熔體繼續發生分離結晶和演化,而與巖石圈不再有明顯的物質交換。

  該研究對於認識地球深部的碳富集與大洋板塊俯衝之間的關係、地球深部來源的碳酸鹽化熔體在厚層大洋巖石圈中的演化規律,以及典型大洋鹼性火山巖的成因具有科學意義,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Caroline海山鏈和Pohnpei洋島地理位置

Caroline火山巖化學組成體現為二階段演化模型,第一階段(高MgO)為在巖石圈內的反應式演化,第二階段(低MgO)為在巖石圈內的非反應式演化

Caroline火山巖的礦物化學組成(造巖礦物和斑晶礦物具有富集稀土元素和高場強元素Nb特徵

Ca在橄欖石中異常低的分配係數顯示出熔體中CO2的影響

碳酸鹽化熔體在厚的太平洋巖石圈內的二階段演化模式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張國良研究團隊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在線發表關於深部碳循環與西太平洋海山鏈火山巖成因關係的研究論文Evidence for the essential role of CO2 in the volcanism of the waning Caroline mantle plume,報導來自「俯衝-再循環」的碳酸巖熔體在穿過太平洋巖石圈過程中經歷的二階段演化規律,並估算地幔來源的原始碳酸鹽質熔體二氧化碳(CO2)含量。
  越來越多的觀測和模擬實驗研究認為,地球深部是重要的碳儲庫。其中,大洋板塊攜帶地表碳(沉積、或生物碳酸鹽)俯衝進入地幔,可能是導致地幔中碳富集的重要原因。已有高溫高壓實驗結果顯示,含CO2的地幔巖(橄欖巖或輝石/榴輝巖)低程度部分熔融可產生富CO2的低矽富鹼玄武巖。研究團隊曾在較薄的中國南海巖石圈上發現碳酸鹽質熔體及其向鹼性火山巖演化的現象。實際上,鹼性火山巖在全球大洋中廣泛分布,是太平洋多數海山的主要巖石組成,但是海山火山巖與深部碳循環之間的成因聯繫尚不清楚。同時,對於形成於大洋巖石圈之上的海山,碳酸鹽質熔體如何穿過大洋巖石圈及在其中的演化規律仍需探索。
  研究團隊對代表Caroline海山鏈晚期火山活動的波納佩洋島鹼性火山巖開展巖石學、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研究,發現這些火山巖含有被碳酸巖熔體廣泛交代的地幔橄欖巖捕擄體(斜方輝石被交代為富鈣單斜輝石),且全巖化學組成表現為兩個階段的演化過程。在第一階段演化中主要表現為碳酸巖熔體交代特徵的高稀土元素和虧損高場強元素,以及較低的SiO2含量(~34 wt%),在演化過程中逐漸失去大量稀土元素和高場強元素,SiO2含量逐漸升高,Sr-Nd等同位素組成逐漸虧損,並在此過程中發生巖漿脫碳作用。這些碳酸巖熔體在演化過程中結晶出鈣鈦礦(Nb2O5達1.8 wt.%,La2O3達0.9 wt.%)、磷灰石(La2O3達0.5 wt%)和鈦鐵礦(Nb2O5達1.4 wt.%)。研究人員根據高精度橄欖石地球化學推斷,這些火山巖的地幔源區是碳酸鹽化的輝石巖模型,符合「俯衝-再循環」洋殼熔融來源。根據原始巖漿高的CaO和橄欖石低的CaO計算,獲得Ca在橄欖石中有異常低的分配係數,與CO2降低Ca分配係數的結果一致,據此計算原始巖漿的CO2約為10-15 wt%。在第一階段演化中,熔體失去大量稀土元素和高場強元素,而大洋巖石圈地幔因獲得這些元素變得富集。當這些碳酸巖熔體穿過較厚的大洋巖石圈時,實現脫碳並與巖石圈反應達到平衡,熔體繼續發生分離結晶和演化,而與巖石圈不再有明顯的物質交換。
  該研究對於認識地球深部的碳富集與大洋板塊俯衝之間的關係、地球深部來源的碳酸鹽化熔體在厚層大洋巖石圈中的演化規律,以及典型大洋鹼性火山巖的成因具有科學意義,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Caroline海山鏈和Pohnpei洋島地理位置
  Caroline火山巖化學組成體現為二階段演化模型,第一階段(高MgO)為在巖石圈內的反應式演化,第二階段(低MgO)為在巖石圈內的非反應式演化
  Caroline火山巖的礦物化學組成(造巖礦物和斑晶礦物具有富集稀土元素和高場強元素Nb特徵)
  Ca在橄欖石中異常低的分配係數顯示出熔體中CO2的影響
  碳酸鹽化熔體在厚的太平洋巖石圈內的二階段演化模式
  

列印 責任編輯:董凱悅

相關焦點

  • 我學者揭示出俯衝帶深部熔體地球化學組成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陳伊翔特任教授研究組,通過深入研究蘇魯造山帶仰口地區出露的花崗質巖脈,揭示出俯衝帶深部熔體的地球化學組成。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地球化學領域權威學術期刊《地球與宇宙化學》上。  板塊構造和長英質地殼的存在,是地球區別於太陽系其它類地行星的關鍵標誌。
  • 深入地球內部,揭開鑽石形成的秘密!
    地球和金星的一個主要區別是地球上存在活躍的板塊構造,這使得我們地球的環境在太陽系內獨一無二。但是大氣層、海洋和地殼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地幔佔地球體積的75%,其潛在的碳儲量可能超過所有其他儲層總和。碳是有機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被俯衝帶進地球內部,在那裡它極大地降低了固體地幔的熔點,在淺層地幔中形成了碳化熔體(富含碳的熔融巖石),為地表火山提供燃料。
  •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
    他們的新模型不但考慮了地震波速,而且考慮了波速穿過介質時的衰減情況,研究發現,構造板塊的運動速度直接與軟流圈中熔體含量有關,軟流圈中少量熔體的存在可能會極大地促進板塊的運動。巖石圈位於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為80 km,由地殼和部分上地幔組成,它又被劃分成許多剛性的構造板塊,它們在下伏低粘度的軟流圈上運動。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由於地球內部溫度非常高,導致鐵核把地幔層給烤融化了,而地幔層的壓力沒有地核那麼高,因此沒有形成固體,而是呈熔融狀的流體,也就是火山剛噴發時的物體狀態。由於地核溫度非常高,所以熱量會帶動地幔的物質上升到巖石圈,而巖石圈比較冰冷,所以冷卻後的物質會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幔層下降,從而形成熱對流。
  • 洋中脊或海嶺俯衝的巖漿和金屬作用
    現代大洋中的脊或海嶺,包括擴張洋中脊、無震海嶺或大洋高原和殘餘弧脊等,其面積超過當今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0~30%(圖1)。洋中脊或海嶺俯衝不同於正常大洋板塊的俯衝過程,卻是現代大洋板塊動力學系統中十分普遍且非常重要的一種地質過程(圖2),可能與弧巖漿作用及物質循環、大陸地殼生長與演化、上覆板塊變形以及金屬成礦相關。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揭示天然金剛石形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和上海高壓先進科研中心、美國卡內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了天然金剛石形成的新機制,為了解地幔中碳的賦存形式提供了重要依據
  • 海洋根本沒法比!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與部分高溫高壓實驗合成的過渡帶條件下林伍德石中結構水的溶解度相比擬,意味著過渡帶中至少局部地區可能儲存有大量的水,矽酸鹽地幔中水的儲量可能是大洋中的好幾倍。地幔中的熔體主要是矽酸鹽熔體和碳酸鹽熔體,大多情況下,熔體分散於地幔礦物和巖石的孔隙和裂縫中,熔體中的水主要以H2O和OH-的形式存在。高溫高壓實驗表明,水在熔體中的溶解度非常高,可達10wt%以上,且溶解度隨壓力的升高而增大,相似條件下,碳酸鹽熔體中水的溶解能力更強(圖2)。
  • 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員工管理條例
    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員工管理條例 ,「iyufk」   無錫冠亞恆溫製冷技術有限公司致力於致力於製冷加熱控溫系統、超低溫冷凍機、新能源汽車部件測試系統、VOCs冷凝回收裝置、加熱循環系統等生產銷售,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廠家直銷,價格優惠,歡迎來電採購!
  • GCA:藏南中新世加厚地殼熔融及其對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成因的制約
    這些巖漿巖在形成時間上具有較好的關聯性,但是在巖石類型和地球化學組成上卻差異明顯。雅魯藏布縫合帶北側的拉薩地塊以發育超鉀質巖石和鈣鹼性埃達克質巖石為主,分別來自於交代巖石圈地幔和加厚下地殼的熔融,巖漿形成過程中存在地幔熱源和物源的重要貢獻;縫合帶南側的喜馬拉雅地區則主要發育淡色花崗巖巖漿活動。
  • 珠寶知識問答8.6:寶石是怎麼形成的?
    具體的成因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例如鑽石的C從哪裡來,很多同位素證據表明,可能來源於生物C,這種C隨著大洋板塊的俯衝作用有關。而藍寶石的形成可能與地幔交代作用有關,其成因與地幔的流體等因素密切相關,但是什麼的流體、如何進行的交代作用,目前的地球化學手段無法推測。下圖為山東昌樂鹼性玄武巖中的藍寶石。
  • 巖漿-巖漿的形成和運移
    巖漿的形成1、巖漿形成的基本條件:①源區的巖石,即巖漿發生之前已經存在於地幔或地殼的巖石作為熔融巖漿的母巖; ②足夠的熱能累積; ③時間積累 ④其他因素:地幔或地殼內部由於黏性剪切力的作用也可以導致局部增溫誘發巖漿熔融。
  • 海洋所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5月27日,國際生物學期刊ISME J 刊發題為A novel bacterial thiosulfate oxidation pathway provides a new clue about the formation of zero-valent sulfur in deep sea 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
  • 「奮鬥」萬米後,大洋底部還有什麼是我們沒見過的?
    因為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就在海溝深度越深,壓力越大同時這裡也是人類難以到達的地方這次「奮鬥者」號下潛的馬裡亞納海溝又稱「馬裡亞納群島海溝」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溝該海溝地處北太平洋西部海床靠近關島的馬裡亞納群島的東面為兩個板塊的俯衝帶太平洋板塊在這裡俯衝到菲律賓板塊之下全長2550千米的馬裡亞納海溝為弧形,平均寬7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