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雙手
作者/ 鄭燕玲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五年前,我到一個偏遠山鄉駐村鍛鍊。在這裡我握過許多勞動者的手,其中有一雙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我到一戶農家走訪。臨近中午,我看見一個瘦瘦高高的人,著格子上衣,藍布褲,扛著一大捆柴火,緩緩走進院子。那人放下柴,脫下鬥笠,我才看清,她竟是位女子——膚色如小麥,但俊秀好看。她麻利地抽出毛巾揩了揩臉,雙手將頭髮往後攏了攏。我想這應該就是村民老蘇經常誇讚的他那勤勞的兒媳小翠吧。
早知我倆同歲,我快步迎上去,熱情地握起小翠的手。這一握感覺有點不對,怎麼就像抓著松柏樹皮?我心一顫,低頭一看,這手手背粗糙厚實,翻過來掌面疤痕交錯,手指皴裂,溝溝坎坎的黑色紋路縱橫交錯,指甲裡深深嵌著灰色的泥土。見我端詳許久,她緩緩抽出手來,露出靦腆的微笑,示意我坐下喝茶,自己則鑽進廚房忙活。
在村裡待久了,我終於知道這雙如松柏樹皮的手是如何「煉成」的。
小翠自小失聰,口不能言,只認得三個字,那就是她自己的名字。她的丈夫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四肢變形萎縮,一直無法乾重活,公婆日漸年邁,家庭的重擔都壓在小翠的身上。由於鄉裡沒有學校,她的兒子三歲時,丈夫就和婆婆進城一邊打零工,一邊帶著孩子。小翠則留守家中,耕田種地。
每日天剛蒙蒙亮,小翠就起床幹活了。她養了四頭豬、六頭羊、八十來只雞鴨,還有不少兔子,餵養這些畜禽就很費時費力。除去各種家務瑣事,小翠還種著五畝地,大部分種了生薑。每年鄉裡評比生薑王,小翠種植的姜色澤好、外形美,時常獲獎。有一年,她家的生薑單株重達16.9公斤,喜獲第二名。
我曾送過小翠護手霜,但她的手依然粗糙,這雙手從清晨四五點就開始幹活,煮飯、洗衣、割豬草、餵牲口、砍柴火、下地耕作,一直到夜晚十點才會停歇。護手霜對她怎麼會有效果?她的手總是舊傷未愈,又添新傷。
蠶變成蠶繭,需要經過四五次蛻皮,這雙手從白嫩到布滿老繭又需要經歷多少勞作?鋤頭、鐵鍬,在這手掌裡來回磨搓;鐮刀一不留神在上面劃出一道口子;冬天刺骨的冷水毫不留情地凍傷它……
已許久未見小翠,此時她應該正在晾曬春筍,又或許正給生薑除草,也可能要準備插秧了。小翠被認定為低保對象,但她不屈服於命運,不等不靠,每日在無聲的世界裡,靜靜地勞作著,默默地為家人過上美好生活而奮鬥著。
作者
鄭燕玲,筆名關洱,廈門翔安人,現供職於泉州市某機關單位。喜歡閱讀,業餘寫三兩文字記錄生活小事,人生感悟,偶獲徵文小獎便欣然自得。以夢為馬,執筆前行,不負光陰。
朗讀者
趙慈,FM89.2集美廣播主持人,集美區朗誦藝術協會理事。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許夢潔 黃曉青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及網絡
編輯:海鷹 羅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