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玩過建盞圈,對油滴都有或多或少的迷戀。
油滴中最美的當屬銀油滴, 那浮於黑釉上的銀色結晶,瑩亮華貴如同身著小黑裙戴鑽石皇冠的奧黛麗赫本一般堪稱經典。據《君臺觀左右帳記》中記載:"油滴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三千匹絹。" 2016年9月,傳世的南宋油滴盞拍賣了7800萬元,打破了建盞拍賣史上的最高價。相比之下為什麼油滴盞比兔毫盞還貴?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來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兔毫盞、油滴盞是建盞中的兩大名品。兔毫盞是宋朝建窯最具代表的產品之一,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勻細密的筋脈,因形狀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纖細柔長而得名。油滴盞則是因為釉面密布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直徑從數毫米之微至針尖大小,形似油滴故作此稱。
兔毫盞
兔毫盞作為宋代最炙手可熱的建盞品種,常出現在宋人的茶詩裡,如蘇軾的《水調歌頭·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中寫道:"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裡,霎時滋味舌頭回。"宋代多本茶書亦以建窯兔毫盞為茶盞之尊,《茶具圖贊》甚至將十二種茶具之一的茶盞直接畫成兔毫盞,其標誌性地位毋庸置疑。
油滴盞
相比兔毫盞的耳熟能詳,油滴盞在中國古代就鮮少有被提及,"油滴"一詞並不見於我國宋、元、明、清文獻中。目前最早用"油滴"形容建盞斑紋的記載為日本應永年間(1394~1427年)的《禪林小歌》,由此也可以基本判斷"油滴"一詞來自日本,並非我國。
油滴盞憑什麼比兔毫盞珍貴?
不同於兔毫盞產量較高,有成山的兔毫碎片和殘件。宋代油滴盞的傳世品、出土品都很少,完整器更是鮮見,這也是紐約佳士得在2016年9月15日拍賣的南宋油滴盞拍出約人民幣7800萬元高價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從這樣的市場行情中其實也可以看出,油滴的燒成條件比兔毫更為苛刻,因此更加稀有與珍貴。
油滴結晶的生成要求相當的巧工,油滴釉的著色劑主要為鐵的氧化物,其中三氧化二鐵的總含量為5.34%,二氧化矽與三氧化二鐵比值比其他黑釉瓷都高,因此燒制過程中當溫度達到1200度時氧化鐵發生分解,生成氣泡,導致氣泡周圍氧化鐵的含量比其他部位都高。
隨著溫度不斷地提高,氣泡不斷地產生、不停地聚集,而且越來越大,到一定程度時氣泡爆裂,富含鐵質的溶體升至釉面於原氣泡處密集,隨後釉冷卻收縮變平,釉面形成飽和狀態,並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析出晶體,這些晶體就是我們見到的富有金屬光澤的油滴狀圓點。
油滴的形成與燒制火候和釉層薄厚息息相關。火候過急,氧化還原氣氛控制不當,油滴形成效果不理想或不成為油滴。如果釉層過薄,燒制過程中釉聚集少或達不到聚集,也形成不了油滴或油滴過小。油滴盞口沿處,由於釉層稀薄一般形不成油滴,也就是這個道理。並且油滴盞的燒成條件非常苛刻,窯溫偏低難以形成點狀斑紋。窯溫偏高,斑點又容易流成條形。
在這樣的燒制難度限制之下,所以古代多出兔毫釉,油滴釉較少。物以稀為貴,自然而然地在價格上油滴盞就壓兔毫盞一頭,但是本質上兩者不存在什麼優劣之分,所以大家入手建盞多的時候還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就好。
您如果需要了解相關瓷器知識,或者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信筆者一起探討,少走彎路,避免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