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黑釉的魅力(二)-建盞油滴 -沙家櫪

2021-01-14 家櫪

唐宋黑釉的魅力(二) -建盞油滴 -沙家櫪

二:淺談宋、金黑釉油滴(下)

原創作品建窯油滴 -沙家櫪

油滴釉作品自唐代定窯偶然出現以來,南北許多窯口都有燒造,但是產量極為稀少,很有可能還是一種偶然性的產品,而非已被掌握了的必然產品,不然就是古人不太喜歡這種「油滴」?沒有得到空前的發展,但凡能有點藝術品位、審美的人都能感覺到它的美,為什麼沒有被宋徽宗看中?一是宋徽宗沒有機緣看到,二是這些「油滴」都是南宋以後之物,尤其是建陽窯都是南宋的作品,這種偶然性的作品不被世人看好,只有「好稀」的『怪人』才能品味到它的內在之美。

據考古發掘資料顯示,在唐代中、晚期建陽窯就已經燒造瓷器,以青瓷釉為主,多以青中泛黃、青中泛灰的不穩定釉色,外壁施釉不及底,呈細小開片,胎釉燒結不佳,有脫釉現象。黑釉始燒於十世紀中、後期,產品胎釉皆薄,胎色灰黑,釉色黑褐、醬黑,光素無文。北宋晚期開始燒造厚胎、厚釉的「兔毫釉」建盞。建盞,是指北宋末以來在建陽區水吉鎮後井、池中村一帶燒造的黑釉茶盞,窯址有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後山、營長乾等處,建盞的釉料獨特,在燒制過程中因釉料、火候的不同,而成品的釉面呈現兔毫狀、油滴及曜變狀高溫窯變反應,溫潤晶瑩,瑰麗悅目,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建盞的斑紋和肌理由內而外煥發,深邃迷人,充滿魅力。

建盞的「油滴釉」是從釉內經高溫燒造浮現於釉表,含鐵元素分離的自然效果。是燒造最著名的「兔毫釉」而未能達到時間、爐溫或因某種特殊原因而形成的『不成功兔毫釉產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第一推手宋徽宗欣賞「兔毫釉」,上行下效,文人雅士無不追捧,窯工們便全力燒造「兔毫釉」,雖然兔毫釉在晚唐的定窯還只是一種偶然,傳到了水吉鎮適應了水土,從偶然便成了必然,當然了,在燒造過程中也少不了出現意外,「油滴」就是燒造兔毫釉中的意外,為什麼那麼美麗斑斕、五光十色的矅變釉沒有打動宋徽宗的心呢?卻在南宋以後悉數流入日本?這裡面的原由就是「油滴釉」是燒造「兔毫釉」時不成功的『次品』!「油滴釉」出爐時並沒有那些讓人羨慕的耀眼光芒,只是沒有成功拉出絲的理想效果,呈現『斑斕』牛皮癬似的不起眼的斑點,我們設想一下,成為日本國寶的矅變盞,如果沒有那璀璨的光環,還不就像『瘌痢頭』一樣的平庸醜陋嗎?通常窯工們無暇顧及,當做『廢品』丟棄在一旁,後被天目山的僧侶發現並拾得帶回山中喝茶,時間的磨礪、茶水的滋養,慢慢煥發出了耀眼的彩葷,那是上天賦予它們的潛在魅力(很多黑釉都有這種潛力)。天目山歷來與印度、東亞各國佛事往來頻繁,也為日本臨濟宗永源寺中興的發祥地。唐大中初,洪言西土禪師繼位,「始惟百僧,後盈千數。一批又一批高僧前來參拜學習。十三世紀初,就有高麗、蒙古、南韶、暹羅、天竺等僧侶到此,更常有日本佛教團體來天目山參佛尋祖,偶然的機遇那被僧侶帶回山上的不成功的「兔毫釉」被日本僧人發現,並愛不釋手,幾經周折這些不起眼的『爛瘡斑駁』的、不成功的兔毫盞都被日本僧人帶回日本,那五光十色耀眼彩虹應該是在南宋中、晚期漸漸顯現出來的,所有夠滋潤的黑釉上面經過歲月的氧化、侵蝕、茶葉的滋養都有不同程度的「藍光」,那是歲月留在黑釉表面的『包漿』,隨著時間和保存情況的不同,這種『藍光』慢慢會增長和變化,形成豐富多彩的彩虹,被日本人稱之「碗中宇宙」,其實油滴是在燒成一定溫度時浮現於釉表,如果持續時間長了,聚集在釉表的「紅油滴」、「銀油滴」就會開始流動形成絲絲條狀「兔毫釉」,油滴就是還沒有形成流動拉絲時候急速遇冷,因此固定在釉表,我們通過建陽地區出土的殘片可以清楚地看出「油滴」向「兔毫」轉變的成因,當然,不是所有的都能出彩葷。

圖32:建陽地區出土宋代油滴-兔毫釉,左圖是「金油滴」初成,右圖是在高溫爐內繼續燒造,油滴開始流動拉絲,直到絲拉的夠長、夠細方為尚品。上圖是不會出彩的油滴,下圖是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大自然賦予它們美麗的彩葷。

日本人稱「天目」的緣由,南宋時期很多日本僧侶來天目山拜佛尋根,開山始祖為竺法曠。嗣後,慕名入山修禪問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天目佛事大盛,名僧輩出,僧侶盈千。在國內,成為臨濟宗中興之地;歷代以來天目山與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佛事往來頻繁,為日本臨濟宗永源寺中興的發祥地。日本學者木宮泰彥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將公元782-1191年間中日貿易往來作了統計,中國商團由明州啟程,來往於日本達百多次,平均三年往返一次,帶去大量絲綢、瓷器、書籍、出售,販回砂金、水銀和錫。自從日本僧侶在南宋時期將天目山得到的建盞帶回日本以後,隨著日本對黑釉盞飲茶的習慣日盛,中國各地的黑釉、油滴、兔毫等相繼流入日本,由於當時對很多的窯口分辨不清楚,又由於最早傳入日本的「矅變」來自天目山,因此就將這類黑釉稱之為「天目盞」,還有一層原因就是臨安地區當時也燒制這類黑釉盞,與建陽水吉窯黑胎不同,卻與玉林窯相仿,故此,對這類黑釉盞統稱「天目盞」。

世界上最為著名的這隻「稻葉天目」據1660年的《玩貨名物記》載,最早可能由僧侶傳入(推測可能是僧人榮西或同期僧人),後歸德川將軍家、稻葉家、1918年由長巖崎購得,自知不配使用,於1940年成立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珍藏至今。

圖36: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南宋代建陽窯矅變盞

圖36B: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南宋代建陽窯矅變盞底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國曾派陶工到福建學習燒造黑釉瓷的方法,回國後在瀨戶設廠燒造黑釉瓷器,這便是以後所稱頌的「瀨戶物」。日本都、道、府、縣各博物館和美術館都收藏有相當數量的建盞,京都大德寺創建於1325年,是京都最大的寺院,以禪宗文化為中心,亦以茶道聞名,「禪茶一味」似源於此,大德寺龍光院收藏的這件南宋建陽窯矅變盞極少公開展覽,猶如夜空中的星象圖,內壁乍看似「油滴」,細觀釉斑會隨著光線改變而呈現五顏六色。它雖不及靜嘉堂曜變那麼耀眼,卻有著曜變特有的黑斑點套紫藍色光環,其美在於含蓄,經久耐看。所以也於1953年被日本政府認定為國寶。

圖37:日本龍光院收藏南宋建陽窯矅變盞

圖37B:日本龍光院收藏南宋建陽窯矅變盞底

「兔毫釉」技術是被河北地區屢遭戰火,而逃難的窯工們將定窯的兔毫釉燒造技術帶到了水吉鎮,而在水吉鎮大展宏圖,成就了建陽水吉鎮問鼎天下的「兔毫釉」,宋徽宗是建盞最大的推手之一,建陽窯文化的鼎盛時期離不開宋徽宗,南宋時期則更多的是傳承、發展。宋徽宗對建盞喜愛有加,並在茶學專著《大觀茶論》中提出:「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藤田美術館和靜嘉堂收藏的南宋建陽窯「曜變天目」器內曜變斑密布,外壁肥厚的釉面上也見若隱若離的猶如夜空星辰的斑點。內箱蓋上金粉書「御茶碗曜變」,外箱蓋黑漆書「御茶碗曜變」。1953年被日本政府認定為國寶。

圖38:日本藤田美術館藏南宋建陽窯矅變盞

圖358:日本藤田美術館藏南宋建陽窯矅變盞底

美秀美術館是一座1996年由貝津銘設計建造的私立美術館,位於日本滋賀縣甲賀市信樂町自然保護區,收藏有大量的中國精美文物,1996年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和洛杉磯藝術館巡展,美秀子以收藏日本古茶具為起點,不斷擴展收藏領域,收藏了大量精美的中國文物精品,這件南宋建盞便是其中之一。

圖39:美秀美術館藏南宋建陽窯類「矅變」盞

圖39B:美秀美術館藏南宋建陽窯類「矅變」盞底

安宅是一位在日本很著名的大藏家,過手藏品都非常經典,大阪國立博物館藏的那隻建窯油滴盞也是安宅舊藏。該盞有似朦朧的夜空中繁星點點,雖無璀璨的五彩光環,卻也是件極具特色的極品。

圖40:日本著名藏家安宅舊藏南宋建窯油滴盞

圖40B:日本著名藏家安宅舊藏南宋建窯油滴盞底

九州國立博物館藏是繼東京、京都、奈良之後第四大國立博物館,這隻南宋建陽窯油滴盞曾為江戶後期著名茶人松坪不昧公所藏,經日本文部省定為『重要文化財產』。

圖41: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南宋建陽窯油滴盞

圖41B: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南宋建陽窯油滴盞底

大阪國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南宋建窯油滴天目原屬安宅舊藏,也被列為國寶,與2016年紐約佳士得拍賣的那件同屬安宅舊藏。

圖42:大阪國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南宋建窯油滴天目盞

圖42B:大阪國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南宋建窯油滴天目盞底

十二世紀的鎌倉時代,兩度入宋的日本留學僧人榮西從中國帶回了茶具、茶籽,以及飲茶的方式,也就是後來所謂「茶道」,由於在天目山修禪、學喝茶,建盞也是在此所獲,因此回到日本就將這類黑釉稱之為「天目」盞(TEMOOKU),又將臨濟宗的黃龍派帶入日本,而隨之而來的建盞則成為日本茶道中最為重要的「唐物」,這裡所謂的「唐物」就是指中國貨。

日本有關建盞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十六世紀《君臺觀左右帳記》,以足利義滿將軍所藏中國寶物造冊,其中對建盞描述:「矅變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

宋代系統論述茶具的書有三本,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審安老人《茶具圖贊》。《茶具圖贊》贊曰:出河濱而無苦窳(yǔ,粗劣),經緯之象,剛柔之理,炳其繃中,虛己待物,不飾外貌,位高秘閣,宜無愧焉。

對於建盞的認識,宋代人與現代人的審美有所不同,尤其是宋徽宗推崇「兔毫」,這種沒有燒造成功的兔毫自然不被重視,加之那時候這些建盞釉面上還沒有浮現『五彩斑斕』彩虹,不然這麼美妙的建盞不可能不被深得審美的宋徽宗遺棄而流入日本呢,絢麗奪目的彩虹藍光是歲月賦予古代黑釉瓷的神秘光環,那是歲月在訴說著它所經歷的環境的洗禮,而不是人為所得,不像現如今的『矅變『釉是經過配方燒制出來的,出爐就已經有了『五彩光環』,不過這種『光環』與自然形成的「歲月光環」完全不同。「歲月的彩虹」在南北諸窯的黑釉器物上都能找到,有的泛綠『蒼蠅翅』(參見上一期黑釉瀝線紋圖2)、有的閃『螢藍』色光(參見上期黑釉瀝線紋圖13),以及《定窯瓷器探索與鑑賞》下冊146-149頁,五代定窯黑釉梅瓶和諸多古代色釉器物上都能找到所謂的『蒼蠅翅』或稱『哈利光』。

傳播正能量是一種智慧,我們不斷更新現有知識,讓愛好者了解不同視角的最新觀點。

朋友如果你喜歡就請轉發到朋友圈讓大家分享。

相關焦點

  • 黑釉花瓷《羯鼓錄》-沙家櫪
    唐宋黑釉的魅力(六) -沙家櫪原創作品 黑釉花瓷羯鼓錄,乳濁窯變任天成。魯山腰鼓出段店,飄逸如雲後世驚。[1]河南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 河南省位於黃河中下遊,為古代九州中心的豫州,河南有著悠久的制陶歷史和燦爛的陶瓷文化,陶瓷也是河南人引以為豪的,無數的能工巧匠成功造了巧奪天工的古代藝術珍品。
  • 唐宋黑釉的魅力(八)
    藝術家、考古研究者沙家櫪原創作品黃堡青瓷華北秀。珍稀黑釉更通幽,晚唐明代燒不斷,雅韻難尋屬最牛。那是討論白胎青瓷的問題,但卻很少人關注白胎黑釉作品,由於白胎黑釉作品極為罕見,這種胎骨是黃堡鎮中心窯廠五代、北宋初一短暫時期的高檔作品,進入北宋耀州窯黑釉器分白體、灰胎,而白胎黑釉作品則是精巧的小件傑作,胎骨比起灰胎略松,胎骨潔白,釉色黝黑,胎釉黑白對比強烈,黝黑的黑釉晶瑩透徹,在白胎的映襯下更顯濃豔。
  • 建盞評測|建盞省非遺傳承人裴春元仿古油滴建盞
    20世紀90年代,裴春元是個古董商,行走於大江南北,搜羅各式古玩,從春秋戰國到唐宋明清,從古樸典雅的青銅器到意蘊悠遠的文人字畫等,但是最令他傾心,著迷的還是變化萬千的陶瓷器皿———建盞在盧國偉、陳大鵬等各位老師傅的指導下,裴春元潛心學習與研究仿古建盞製作。
  • 武夷建盞丨油滴建盞收藏推薦一
    ▲建盞大師孫建興 油滴星盞油滴茶盞是黑釉瓷中的名品,油滴釉屬於鐵繫結晶釉,其特徵是鐵氧化物在黑釉表面析晶後,形成的斑點狀花紋,類似水面上漂浮的油珠,這種陶瓷的釉色被稱為油滴釉。想收藏油滴盞?▲建盞大師孫建興 油滴星盞口徑9.5cm、高5.2cm禮盒中油滴釉彩建盞是由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孫建興純手工製作而成。拙樸雋永,聚釉成滴,宛如宇宙星空。
  • 柴燒油滴建盞燒成難度的解讀!
    建窯油滴釉屬於鐵繫結晶釉,特徵是鐵氧化物在黑釉表面析晶後,形成的斑點狀花紋,類似水面上漂浮的油珠,故稱之為「油滴」。油滴是建窯建盞諸多品類中較為名貴的品種,它的形成機理是鐵元素在高溫下溢出釉面並三五相遇,拼合成團。
  • 看完黑釉瓷中的珍珠斑建盞,有人開始懷疑宋人審美!
    建盞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的特點,不曾隨著王朝更替,時光流轉而湮沒,在黑釉瓷領域一枝獨秀,綻放非凡魅力。千百年前王侯貴胄爭做建盞代言人,前有被譽為「古代帝王審美巔峰」的宋徽宗親自為建盞背書,「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大觀茶論》書影后有「宋四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等宋代文人吟詩頌詠,留下「建安所造者紺黑……出他處者……皆不及也」、」建安甕碗鷓鴣斑,谷簾水與月共色」等千古名句。
  • 油滴建盞有多美,看完你就知道了
    油滴建盞是建盞中很常見的,也是很多建盞愛好者都非常喜歡的。看似只是黑黑的建盞的上加上了一些密集的斑紋,實際上卻擁有不一樣的美感。欣賞油滴建盞,不僅要了解燒制方面的基礎知識,還要結合茶家的審美理念。油滴建盞到底有多美,相信只有愛盞的人才知道吧。    什麼是油滴建盞?
  • 美輪美奐的「油滴」建盞!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首先,油滴從花紋類型,可分為鷓鴣斑(或油滴)和華北油滴兩種,今天我們具體來講解鷓鴣斑(或油滴):什麼是鷓鴣斑(或油滴)油滴釉,是宋代黑釉系統的結晶釉,在釉面上,滿布小圓點和斑點。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徑一般為三、四毫米,最大者達一釐米;小者僅一毫米,甚至細如針尖,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繚亂。
  • 建窯建盞就是宋代茶文化的體現 黑釉瓷器為何風靡宋朝?
    鬥茶家們都對黑釉建盞情有獨鍾,皆因建盞最適合「鬥茶」。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昌盛的時代,也是唯一一個知識分子主政的時代,宋太祖曾給子孫立下「祖宗家法」:不殺讀書人。整個社會因此形成了崇文的風氣,士大夫階層的風尚往往被其他階層爭相仿效。
  • 天下茶盞一般黑,黑釉瓷的黑無人能敵,了解建盞本色釉只需這3點
    這是建窯黑瓷器中較為經典的釉色,即純黑釉,古籍稱為"紺黑"、"烏金",烏黑如漆,表面十分光亮。烏金釉是建盞的本色建窯在晚唐五代時期是一個生產青釉瓷的普通窯廠,到了五代宋初,改燒釉面無斑紋的黑釉茶盞,為宋代初期的建盞誕生奠定了基礎。早期階段燒制的一些黑釉盞,又稱為醬黑釉盞,普遍上釉偏薄、釉面呆板無光,要麼不夠黑要麼就是偏於滯澀。
  • 金油滴,建盞的「金名片」
    時至今日,建盞中的上品「金油滴」依然被收藏家視若珍寶。金油滴建盞的燒制工藝難於上青天:首先是不知道金油滴的釉料配方,需要無數次的實驗去調配;其次是油滴釉的氧化還原條件要求高,不可控因素很多,在燒制過程中時間和溫度控制差之毫厘,成品釉色的差異就會很大,這個火候非常難把握。「一件完美的作品,背後是數十次燒窯、數百隻盞失敗後幸獲得,是技藝和緣分的結晶,所以它的價值才會如此不菲。
  • 為什麼「油滴」建盞能值五千匹絹?
    目前最早用「油滴」形容建盞斑紋的記載應該為日本應永年間(1394~1427年)的《禪林小歌》。此外,《滿濟準後日記》、《蔭涼軒日錄》等日本古籍也均有「油滴」的記錄。而「油滴」一詞並不見於我國宋、元、明、清文獻中。
  • 建盞是什麼?一隻油滴建盞,帶你重新來真正認識建盞
    建盞是什麼,相信大家應該看了好多這類的標題的文章,但是大部分可能覺得還是比較專業化不好理解或者與實際的建盞聯繫不起來等等,今天小編就以一隻油滴盞為例給大家介紹一下,有不懂或者不明白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這款油滴盞,器型是束口,不管是在宋代還是在現在都是經典的器型。束口盞,就是因為盞口沿一下有一個1cm左右向內收束的凹槽而得名的。在宋代,束口盞中注水線的設計,就是為了在注水或者擊拂時,能夠防止茶湯外溢。
  • 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燒制難度分析
    導語油滴有兩類,一類是建窯油滴,一類是華北油滴。那麼兩者的燒制難度有何差別呢?此篇,武夷建盞便精選李達老師所寫論文,對比分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燒制難度。關於如何分辨建窯油滴和華北油滴,筆者在建窯油滴和華北油滴的差別一文中有過細述。
  • 油滴建盞,大美至簡,品賞之道
    油滴鵝蛋杯 #69672在鬥茶藝術不斷向更高境界推進過程中,茶具的質量也需不斷提高,才能適應需求。當鬥茶風靡朝野達到登峰造極之時,必須具有極高藝術品位的茶盞才能與鬥茶家的審美心境契合。所以建窯的發展與鬥茶息息相關,優秀建盞是在宋代舉國鬥茶這個背景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創造出來的飽含中國文化精神的陶瓷藝術品。
  • 宋代黑釉瓷屬建盞甲冠天下,經典斑紋形成的奧秘在這3點
    張守智[注]先生在《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作品集》這樣介紹李達:「1994年,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李達工藝師,在數年系統研究宋代建盞兔毫釉和華北油滴以及鐵鏽斑釉的基礎上,經過數千次工藝實驗,成功的恢復了國際陶瓷界公認的宋建窯絕世珍品鷓鴣斑(即建窯國寶級油滴)建盞。作品鷓鴣斑建盞,分別被國務院紫光閣、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國家珍寶館館藏。
  • 中國八大名窯之一的建窯,黑釉茶盞獨樹一幟,好的建盞具備這3點
    建盞產自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位於福建省建陽市,是宋代名窯之一。早在唐代時期,建窯就已經建成,那時建窯主要燒制一些青瓷茶具。直到北宋開始,建窯又憑藉所生產的黑釉茶盞而聞名遐邇。其青白盞,鬥試家白不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建窯所產的這個茶盞的確品質上乘,製作精良。那麼說到一個好的建盞,應該要具備哪些特質?今天小編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1.第一特質——鐵胎首先看器物最直觀的無非就是胎、釉、造型這方面,很多人拿到建盞就習慣直接翻過來看盞底,觀察盞的胎質、施釉和修足。
  • 宋黑釉瓷代表建盞底款有500多種,為什麼供御款建盞比較保值?
    款識有標明產地、年代、用途、作者、藏家等作用,同陶瓷的胎質、釉色、裝飾與形制一樣,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研究價值。▲宋代建窯遺址的大路後門龍窯,長度135.6米,為世界最長龍窯。在建盞的底款中,屬「供御」款建盞人氣最高。
  • 日本館藏的這些極品油滴,到底有何魅力?讓世人痴迷了上千年
    館藏的這些油滴建盞更是歷史上的「名物」,被著名人物使用過或者編撰在案的器物,日本對這些油滴盞按不同的等級收藏在了博物館。小知識:日本對於文物分為三個等級:國寶→重要文化財→重要美術品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這些油滴盞到底有什麼魅力。
  • 眾籌丨建盞中的「聚寶盆」,璀璨金油滴,非遺大師黃美金親制
    在高溫燒制中,建盞釉面會析出奇幻瑰麗的結晶紋,金油滴就是其中之一。 黑色的底釉油黑透亮,整體黑金分明,是非常難得的建盞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