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黑釉的魅力(二) -建盞油滴 -沙家櫪
二:淺談宋、金黑釉油滴(下)
原創作品建窯油滴 -沙家櫪
油滴釉作品自唐代定窯偶然出現以來,南北許多窯口都有燒造,但是產量極為稀少,很有可能還是一種偶然性的產品,而非已被掌握了的必然產品,不然就是古人不太喜歡這種「油滴」?沒有得到空前的發展,但凡能有點藝術品位、審美的人都能感覺到它的美,為什麼沒有被宋徽宗看中?一是宋徽宗沒有機緣看到,二是這些「油滴」都是南宋以後之物,尤其是建陽窯都是南宋的作品,這種偶然性的作品不被世人看好,只有「好稀」的『怪人』才能品味到它的內在之美。
據考古發掘資料顯示,在唐代中、晚期建陽窯就已經燒造瓷器,以青瓷釉為主,多以青中泛黃、青中泛灰的不穩定釉色,外壁施釉不及底,呈細小開片,胎釉燒結不佳,有脫釉現象。黑釉始燒於十世紀中、後期,產品胎釉皆薄,胎色灰黑,釉色黑褐、醬黑,光素無文。北宋晚期開始燒造厚胎、厚釉的「兔毫釉」建盞。建盞,是指北宋末以來在建陽區水吉鎮後井、池中村一帶燒造的黑釉茶盞,窯址有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後山、營長乾等處,建盞的釉料獨特,在燒制過程中因釉料、火候的不同,而成品的釉面呈現兔毫狀、油滴及曜變狀高溫窯變反應,溫潤晶瑩,瑰麗悅目,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建盞的斑紋和肌理由內而外煥發,深邃迷人,充滿魅力。
建盞的「油滴釉」是從釉內經高溫燒造浮現於釉表,含鐵元素分離的自然效果。是燒造最著名的「兔毫釉」而未能達到時間、爐溫或因某種特殊原因而形成的『不成功兔毫釉產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第一推手宋徽宗欣賞「兔毫釉」,上行下效,文人雅士無不追捧,窯工們便全力燒造「兔毫釉」,雖然兔毫釉在晚唐的定窯還只是一種偶然,傳到了水吉鎮適應了水土,從偶然便成了必然,當然了,在燒造過程中也少不了出現意外,「油滴」就是燒造兔毫釉中的意外,為什麼那麼美麗斑斕、五光十色的矅變釉沒有打動宋徽宗的心呢?卻在南宋以後悉數流入日本?這裡面的原由就是「油滴釉」是燒造「兔毫釉」時不成功的『次品』!「油滴釉」出爐時並沒有那些讓人羨慕的耀眼光芒,只是沒有成功拉出絲的理想效果,呈現『斑斕』牛皮癬似的不起眼的斑點,我們設想一下,成為日本國寶的矅變盞,如果沒有那璀璨的光環,還不就像『瘌痢頭』一樣的平庸醜陋嗎?通常窯工們無暇顧及,當做『廢品』丟棄在一旁,後被天目山的僧侶發現並拾得帶回山中喝茶,時間的磨礪、茶水的滋養,慢慢煥發出了耀眼的彩葷,那是上天賦予它們的潛在魅力(很多黑釉都有這種潛力)。天目山歷來與印度、東亞各國佛事往來頻繁,也為日本臨濟宗永源寺中興的發祥地。唐大中初,洪言西土禪師繼位,「始惟百僧,後盈千數。一批又一批高僧前來參拜學習。十三世紀初,就有高麗、蒙古、南韶、暹羅、天竺等僧侶到此,更常有日本佛教團體來天目山參佛尋祖,偶然的機遇那被僧侶帶回山上的不成功的「兔毫釉」被日本僧人發現,並愛不釋手,幾經周折這些不起眼的『爛瘡斑駁』的、不成功的兔毫盞都被日本僧人帶回日本,那五光十色耀眼彩虹應該是在南宋中、晚期漸漸顯現出來的,所有夠滋潤的黑釉上面經過歲月的氧化、侵蝕、茶葉的滋養都有不同程度的「藍光」,那是歲月留在黑釉表面的『包漿』,隨著時間和保存情況的不同,這種『藍光』慢慢會增長和變化,形成豐富多彩的彩虹,被日本人稱之「碗中宇宙」,其實油滴是在燒成一定溫度時浮現於釉表,如果持續時間長了,聚集在釉表的「紅油滴」、「銀油滴」就會開始流動形成絲絲條狀「兔毫釉」,油滴就是還沒有形成流動拉絲時候急速遇冷,因此固定在釉表,我們通過建陽地區出土的殘片可以清楚地看出「油滴」向「兔毫」轉變的成因,當然,不是所有的都能出彩葷。
圖32:建陽地區出土宋代油滴-兔毫釉,左圖是「金油滴」初成,右圖是在高溫爐內繼續燒造,油滴開始流動拉絲,直到絲拉的夠長、夠細方為尚品。上圖是不會出彩的油滴,下圖是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大自然賦予它們美麗的彩葷。
日本人稱「天目」的緣由,南宋時期很多日本僧侶來天目山拜佛尋根,開山始祖為竺法曠。嗣後,慕名入山修禪問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天目佛事大盛,名僧輩出,僧侶盈千。在國內,成為臨濟宗中興之地;歷代以來天目山與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佛事往來頻繁,為日本臨濟宗永源寺中興的發祥地。日本學者木宮泰彥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將公元782-1191年間中日貿易往來作了統計,中國商團由明州啟程,來往於日本達百多次,平均三年往返一次,帶去大量絲綢、瓷器、書籍、出售,販回砂金、水銀和錫。自從日本僧侶在南宋時期將天目山得到的建盞帶回日本以後,隨著日本對黑釉盞飲茶的習慣日盛,中國各地的黑釉、油滴、兔毫等相繼流入日本,由於當時對很多的窯口分辨不清楚,又由於最早傳入日本的「矅變」來自天目山,因此就將這類黑釉稱之為「天目盞」,還有一層原因就是臨安地區當時也燒制這類黑釉盞,與建陽水吉窯黑胎不同,卻與玉林窯相仿,故此,對這類黑釉盞統稱「天目盞」。
世界上最為著名的這隻「稻葉天目」據1660年的《玩貨名物記》載,最早可能由僧侶傳入(推測可能是僧人榮西或同期僧人),後歸德川將軍家、稻葉家、1918年由長巖崎購得,自知不配使用,於1940年成立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珍藏至今。
圖36: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南宋代建陽窯矅變盞
圖36B: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南宋代建陽窯矅變盞底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國曾派陶工到福建學習燒造黑釉瓷的方法,回國後在瀨戶設廠燒造黑釉瓷器,這便是以後所稱頌的「瀨戶物」。日本都、道、府、縣各博物館和美術館都收藏有相當數量的建盞,京都大德寺創建於1325年,是京都最大的寺院,以禪宗文化為中心,亦以茶道聞名,「禪茶一味」似源於此,大德寺龍光院收藏的這件南宋建陽窯矅變盞極少公開展覽,猶如夜空中的星象圖,內壁乍看似「油滴」,細觀釉斑會隨著光線改變而呈現五顏六色。它雖不及靜嘉堂曜變那麼耀眼,卻有著曜變特有的黑斑點套紫藍色光環,其美在於含蓄,經久耐看。所以也於1953年被日本政府認定為國寶。
圖37:日本龍光院收藏南宋建陽窯矅變盞
圖37B:日本龍光院收藏南宋建陽窯矅變盞底
「兔毫釉」技術是被河北地區屢遭戰火,而逃難的窯工們將定窯的兔毫釉燒造技術帶到了水吉鎮,而在水吉鎮大展宏圖,成就了建陽水吉鎮問鼎天下的「兔毫釉」,宋徽宗是建盞最大的推手之一,建陽窯文化的鼎盛時期離不開宋徽宗,南宋時期則更多的是傳承、發展。宋徽宗對建盞喜愛有加,並在茶學專著《大觀茶論》中提出:「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藤田美術館和靜嘉堂收藏的南宋建陽窯「曜變天目」器內曜變斑密布,外壁肥厚的釉面上也見若隱若離的猶如夜空星辰的斑點。內箱蓋上金粉書「御茶碗曜變」,外箱蓋黑漆書「御茶碗曜變」。1953年被日本政府認定為國寶。
圖38:日本藤田美術館藏南宋建陽窯矅變盞
圖358:日本藤田美術館藏南宋建陽窯矅變盞底
美秀美術館是一座1996年由貝津銘設計建造的私立美術館,位於日本滋賀縣甲賀市信樂町自然保護區,收藏有大量的中國精美文物,1996年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和洛杉磯藝術館巡展,美秀子以收藏日本古茶具為起點,不斷擴展收藏領域,收藏了大量精美的中國文物精品,這件南宋建盞便是其中之一。
圖39:美秀美術館藏南宋建陽窯類「矅變」盞
圖39B:美秀美術館藏南宋建陽窯類「矅變」盞底
安宅是一位在日本很著名的大藏家,過手藏品都非常經典,大阪國立博物館藏的那隻建窯油滴盞也是安宅舊藏。該盞有似朦朧的夜空中繁星點點,雖無璀璨的五彩光環,卻也是件極具特色的極品。
圖40:日本著名藏家安宅舊藏南宋建窯油滴盞
圖40B:日本著名藏家安宅舊藏南宋建窯油滴盞底
九州國立博物館藏是繼東京、京都、奈良之後第四大國立博物館,這隻南宋建陽窯油滴盞曾為江戶後期著名茶人松坪不昧公所藏,經日本文部省定為『重要文化財產』。
圖41: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南宋建陽窯油滴盞
圖41B: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南宋建陽窯油滴盞底
大阪國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南宋建窯油滴天目原屬安宅舊藏,也被列為國寶,與2016年紐約佳士得拍賣的那件同屬安宅舊藏。
圖42:大阪國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南宋建窯油滴天目盞
圖42B:大阪國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南宋建窯油滴天目盞底
十二世紀的鎌倉時代,兩度入宋的日本留學僧人榮西從中國帶回了茶具、茶籽,以及飲茶的方式,也就是後來所謂「茶道」,由於在天目山修禪、學喝茶,建盞也是在此所獲,因此回到日本就將這類黑釉稱之為「天目」盞(TEMOOKU),又將臨濟宗的黃龍派帶入日本,而隨之而來的建盞則成為日本茶道中最為重要的「唐物」,這裡所謂的「唐物」就是指中國貨。
日本有關建盞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十六世紀《君臺觀左右帳記》,以足利義滿將軍所藏中國寶物造冊,其中對建盞描述:「矅變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
宋代系統論述茶具的書有三本,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審安老人《茶具圖贊》。《茶具圖贊》贊曰:出河濱而無苦窳(yǔ,粗劣),經緯之象,剛柔之理,炳其繃中,虛己待物,不飾外貌,位高秘閣,宜無愧焉。
對於建盞的認識,宋代人與現代人的審美有所不同,尤其是宋徽宗推崇「兔毫」,這種沒有燒造成功的兔毫自然不被重視,加之那時候這些建盞釉面上還沒有浮現『五彩斑斕』彩虹,不然這麼美妙的建盞不可能不被深得審美的宋徽宗遺棄而流入日本呢,絢麗奪目的彩虹藍光是歲月賦予古代黑釉瓷的神秘光環,那是歲月在訴說著它所經歷的環境的洗禮,而不是人為所得,不像現如今的『矅變『釉是經過配方燒制出來的,出爐就已經有了『五彩光環』,不過這種『光環』與自然形成的「歲月光環」完全不同。「歲月的彩虹」在南北諸窯的黑釉器物上都能找到,有的泛綠『蒼蠅翅』(參見上一期黑釉瀝線紋圖2)、有的閃『螢藍』色光(參見上期黑釉瀝線紋圖13),以及《定窯瓷器探索與鑑賞》下冊146-149頁,五代定窯黑釉梅瓶和諸多古代色釉器物上都能找到所謂的『蒼蠅翅』或稱『哈利光』。
傳播正能量是一種智慧,我們不斷更新現有知識,讓愛好者了解不同視角的最新觀點。
朋友如果你喜歡就請轉發到朋友圈讓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