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寬,男,豫劇生角,國家一級演員。曾任河南省鄭州市豫劇團團長。
來源:河南衛視《我家好家風》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
「重返舞臺,放不下人間悲歡;
再當爺娘,學的是前代聖賢;
為救孤,你古稀高齡去賣唱;
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
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
臺上,你蒼涼開腔;
臺下,你給人間作了榜樣。」
這是「感動中國」組委會為2015年「感動中國」人物王寬寫的頒獎詞,寥寥數語,道出了老人十幾年的艱辛。4日晚,王寬當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2017年11月,榮獲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王寬,男,豫劇生角,國家一級演員。曾任河南省鄭州市豫劇團團長。
2016年2月14日晚,王寬當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2017年11月,榮獲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這是王寬一家人的聚會畫面,因為人多,這個家庭比一般家庭顯得熱鬧不少。這是一個特殊而又溫馨的家,說特殊是因為家庭成員其實都沒有血緣關係;說溫馨是因為家庭成員之間比親兄弟姐妹還要親。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家庭的背後還有怎樣的家風故事?
王寬的家風故事還要從1998年說起……
王寬,退休前是鄭州豫劇團的團長,同老伴兒王淑榮一樣,都是國家一級演員。
1998年,王寬夫婦回老家探親,聽到鄉親們給他們講有幾個孤兒,當時的處境非常可憐,這些孩子有十來歲的,有的七八歲的,還有一個剛剛五歲,他們沒有了親人,連說話、做飯的人都沒有了,失落感可想而知,鄉親們也是想盡辦法,把這些孩子送到親戚家,可又都被退了回來。王寬夫婦實在不忍心丟下這些孩子,就把他們從農村帶回了鄭州。
孩子是帶回來了,跟王寬夫婦一塊生活,同吃同住。可接下來問題也就接踵而來。加上身患「漸凍症」的外孫,兩人靠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工資養育著7個孩子。房子也沒那麼大,孩子們只能打地鋪,孩子們身上都生了蝨子,王寬夫婦兩人都不知道蝨子是咋回事,還是有一次,王寬去漯河演出,從當地帶回來滅蝨靈,回到家,把藥水噴到孩子們的頭上,然後戴上塑膠袋,睡一晚上,算是把蝨子給治住了。
與其說是一場滅蝨運動,倒不如說是一場溫暖人心的運動。
為了解決一大家子的吃飯問題,本是國家一級演員的王寬毅然決定放下面子,去茶樓「賣唱」掙錢。這對一個表演藝術家來說,下這個決心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可觀眾還是很少點王寬的戲,後來王寬夫婦收養孤兒的事被媒體宣傳以後,才有越來越多的人點王寬的戲,算是有一些收入,為了能夠更好的把戲唱好,王寬苦練技藝,學會了川劇變臉,同時還有書法表演,就這樣收入才穩定下來。
吃飯問題解決了以後,王寬又想著教孩子們一些技能,剛好自己會唱戲,於是就買來樂器,傳授孩子們技藝。
孩子當中有學笙的、有學板胡的、有學琵琶的、還有學電子琴的,就這樣一個小樂隊儼然成立了。
為了讓孩子們接受教育,王寬夫婦四處奔走,給孩子們找學校,可是由於這些孩子沒有戶口,學校都不收,最後還是南陽路一小的張校長了解到情況以後,爽口答應把孩子們收下,還免去了學費。
當時由於王寬的身體不好,很多人建議他們把孩子送回去,可擔心孩子沒有人教了,怕學壞,王寬夫婦還是堅持把孩子們留在了身邊。
近十年時間裡,身體並不強健的王寬騎著自行車穿梭在鄭州市的各個茶樓,隨叫隨到,風雨無阻。這期間,王寬多次病倒,有3次甚至被下了病危通知書。可為了孩子們,王寬還是一次次重返戲臺。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王寬家人已經捐出善款100多萬元。
如今,幾個孩子都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工作,有的已經成家。對他們來說,「王寬家」的孩子是他們共同的符號,他們表示:「爺爺做了一輩子好事,我們要像爺爺一樣,把助人為樂的精神傳承下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完整視頻 ps:淚點低者慎點,反正小編是看哭了
樂善好施
厚德載物
厚善
講小家故事,揚中華家風,河南衛視《我家好家風》小切口彰顯大情懷,弘揚正能量!5月8日晚21:15,與您相約河南衛視,不見不散!
,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