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真的是橫徵暴斂、驕奢淫逸的昏君嗎?

2021-02-13 李涵說歷史

隋煬帝是個被高度符號化的人物。在過去,他一直被當成昏君暴君的代表,史書中說他為了開挖運河供自己玩樂,不惜施行暴政,最終導致隋朝滅亡。但敗也運河,成也運河,隋煬帝留給後世的最大遺產,也是大運河。那麼,隋煬帝開挖運河真的只是為了享樂嗎?這條運河對後世各個朝代的命運有什麼樣的重要影響?當初的那條大運河,與現在的京杭運河,是一回事嗎?

 

隋煬帝楊廣,公元569年生於長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以荒淫殘暴為後世所熟知。但在千古罵名的背後,也有很多人為隋煬帝做翻案文章,說他開創了科舉制度,開挖運河溝通了全國,邊疆平叛等等。但有的翻案文章卻走到了另一個極端,說隋煬帝不僅功大於過,而且是「偉大人物」是個英明的君主。但這很難解釋一個問題:這麼一個明君,為什麼幹了十四年就把一個帝國給幹倒了?

隋煬帝確實是個失敗的君主,有時候還很殘暴,缺少親情,但他並不昏庸,對女色也並不特別沉迷,把他描述成一個貪圖享受的色情狂是不對的。相反,他骨子裡有一種強烈的文青氣質,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他的詩歌寫得非常好,比如《野望》:「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筆力不輸唐宋名家,有幾個帝王能寫出這樣的詩?

隋煬帝確實喜歡炫耀性的奢靡,正所謂「二百裏海山開勝景,十六院嬪御鬥豪華」,但公平地講,他所處的中古時代,平民文化還沒有佔據上風,所以具有強烈的貴族色彩,崇尚奢靡鄙視儉樸。

隋唐就是一個大開大合、濃烈華麗的時代,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後來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同樣的傾向。隋煬帝喜歡奢靡生活,但並沒有沉溺於享樂。相反,他精力充沛得驚人,為了千秋功業,他甚至敢於以身犯險。

 

 

在位十四年,隋煬帝出外巡行不下十次。其中固然有遊覽江都的輕鬆之旅,也有相當艱苦的旅程。比如大業五年,他西巡青海,部署對吐谷渾的圍剿,一路翻雪山穿峽谷。返程時在大鬥拔谷翻越祁連山,隊伍必須趕在天黑前穿過山谷,而偏偏狂風漫捲,雪花飛舞,行進艱難,結果隊形大亂,隋煬帝一行幾乎遇險。據史家推測,他的親姐姐楊麗華就死於這次跋涉。

翻越祁連山後,隋煬帝沒有停止,接著一路西行,一直走到玉門關。此前帝王中,還從未有人到過如此靠西的地方。《迷樓記》或者《隋唐演義》裡的那個滿腦子享樂的昏聵皇帝,是不可能做如此艱苦旅行的。

但是話說回來,如果隋煬帝是個只知道享樂的昏君,也許隋朝還不會這麼快就垮臺。問題就出在他滿腹宏圖大志,充滿理想主義上。他將年號定為「大業」,就是想追蹤秦皇漢武,創不朽功業,做一代雄主。可他偏偏沒這個本事。

隋煬帝太過一帆風順,剛二十歲就做掛名元帥,平滅南陳,可以說沒有遇到過什麼真正的挫折,所以也就把天下事想得太過容易。

從他登基伊始,就急匆匆的開始一項又一項的大行動:建東都、開運河、修長城、巡突厥、開西域、滅吐谷渾、徵高麗。但是人世間的力量終究有其極限。而隋煬帝又實在志大才疏,缺乏統籌規劃的才能,就像《劍橋隋唐史》裡說的那樣,歸根結底是個「政治美學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挺像當年那位一心開創全新世界的王莽。

王莽、隋煬帝這樣幹勁十足的美學家皇帝是最可怕的,他們在十幾年內,就能起早貪黑幹完幾代昏君積攢的工作,折騰垮一個龐大帝國。但是隋煬帝和王莽畢竟不同。王莽在歷史上只是留下了一個名字而已,而隋煬帝卻留下了一個重要遺產:大運河。這條河深深地影響到以後各個王朝的命運,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

 

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河流幾乎都是東西流向,南北方向沒有大的河流,因此各個水系缺乏連接,不能形成完整的水運系統。現代人習慣了公路鐵路,已經很難想像水運的重要性了。在那時,水路就像帝國的血管,將營養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一旦脫離了水路,就會發生阻塞。這是因為陸路交通實在太貴。長距離的陸運簡直就是一場噩夢。

就拿隋煬帝東徵高麗來說,雖然他當時有了一條大運河,但是這條大運河只到涿州為止。從涿州到前線還是有一段漫長距離,這一段必須走陸路。沒辦法,隋煬帝徵發了六十萬人從涿州往大凌河運米,每兩個人推一個車子,上頭裝三石米。可是這三石米還不夠兩個車夫路上吃的。車夫們一路走一路吃,到最後推著一個空車子到前線,如何交差?只能逃亡。如果能通水運,哪會有這種事情?

此外,王朝政治中心也需要大量糧食。首都規模越大,距離糧食供應區越遠,交通問題就越加凸顯。各個王朝對此的應對策略不盡相同,而這種策略選擇往往影響到了王朝的最終命運。

秦漢時期首都在關中,主要產糧地在黃河中下遊,糧食只需要逆黃河而上就行,交通運輸問題還不太明顯。當然也有麻煩。一個是從長安到黃河的這段漕渠,特別容易堰塞。就像一個死循環一般,通了堵,堵了通。


河道堵塞的問題畢竟還可以靠勤快來解決,可另一個問題是根本無解的,那就是從洛陽到長安,需要過三門峽的砥柱。這個地方非常危險,《水經注》裡說它是「水流迅急,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這段路程只能改走陸路,繞過砥柱後再恢復水路,如此一來成本大增。

當時已經有了一些很重要的運河,比如鴻溝。它曾是歷史上的「楚河漢界」,非常有名。它不是一條單獨的運河,而是一個複雜的運河系統,溝通了黃河和淮河水系。

鴻溝的地位極其重要,甚至改變了中國的經濟布局。但是在漢武帝時期,出了一件大事。黃河決口,發生了大改道,一直灌進了淮水。漢武帝也沒怎麼管,就讓它這麼流著。直到二十多年後,這個決口才被堵上。結果黃河的泥沙衝入鴻溝系統,淤積起來,鴻溝就此堰塞。後來的皇帝們拼命修補,鴻溝也沒能復原,只搶救出了一條運河:汴渠。這條渠道遠遠比不上昔日的鴻溝,存在諸多問題,但也聊勝於無。

東漢瓦解後,經過幾百年的戰亂,到了隋朝才再度出現大一統帝國。這個帝國面臨著新的形勢。它規模更大,精力更加充沛,需要更多的糧食,而產糧地已經開始漸漸南移。光靠黃河中下遊已無法供給龐大的帝國中樞。所以,對於交通問題,隋唐帝國需要一個新的答案。而隋煬帝提供的答案就是大運河。

隋煬帝登基三個月之後,就宣布營建洛陽東都。從此,洛陽就取代了長安,成了隋帝國的真正首都。關於隋煬帝這麼做的動機,《資治通鑑》裡有個解釋。據司馬光說,有個叫章仇太翼的神棍跟隋煬帝說:「陛下是木命,而關中是木之衝,不可常住。」隋煬帝覺得很有道理,就決定搬遷到洛陽。這個說法出自野史《大業雜記》,把隋煬帝說得像個毫無主意的昏庸之輩。

但這個說法根本靠不住。綜合看隋煬帝一連串的舉動,他明顯有一個龐大的戰略計劃。遷都洛陽,就是這個戰略計劃的第一步。

緊接著,他就開始了大運河計劃。大業元年三月,隋煬帝徵發上百萬民夫,開挖通濟渠。五個多月後工程即告竣工。這條運河引黃河入汴水,引汴水入泗水,最後經泗水入淮水,溝通了黃河和淮河。

工程時間太短了,所以很多人懷疑它用的是汴渠古道。但後來經過考察,專家們傾向於認為:通濟渠和汴渠有部分重合處,但卻是一條新運河。它比汴渠要直得多,而且相當寬闊。堤壩大約高3到5米,寬大約35-40米。隋堤兩岸鋪設大道,遍種楊柳,其景象就像白居易的詩中所寫:「大業年中楊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至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裡。」恢弘程度遠遠超過以前的汴渠。

五個多月的時間挖出這樣一條大運河,在古代的條件下,導致的死亡人數一定非常龐大。當然,隋煬帝的「政治美學」是不考慮普通人的死活的。自古以來凡是注重「政治美學」的君主都是如此,就像後來的史達林所說的,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而成千上萬人的死亡不過是個統計數字。

據《開河記》裡說,「下塞之處,死屍遍野」。當然野史不可信,但是在安徽泗縣的運河邊上,就有為紀念隋煬帝開運河的鎮名「哭孩頭」,一直到民國也還叫這個名字。


民間堅信隋煬帝開挖通濟渠是為了淫樂。隋煬帝確實順通濟渠南下,巡幸江都,也就是揚州。一路上氣派很大,據說在通濟渠上「舳艫相接二百餘裡,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整個船隊以及兩岸士兵總計二三十萬,簡直就是個移動中的都市。記載中說,最大的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司馬光對這個數字不滿意,一使勁變成了長二百丈。隋朝的二百丈超過了一華裡,一裡多長的大船在運河裡開,這就誇大得太不靠譜了。

隋煬帝南下江都,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極好的素材。一般的奢靡描寫實難滿足後世文人之心,他們創作了各種匪夷所思的細節。比如野史裡就說,隋煬帝專選一千名吳越少女拉自己的龍舟,還有豔詩為證,「一千條錦纜牽嬌,五百隻纖腰挽媚」云云,據說隋煬帝看後「歡喜無限」。

是否有美女拉龍舟,無從考證,但要說隋煬帝著急開通濟渠,就為了在上面划船遊覽,這個實在難以置信,而且也不符合隋煬帝的性格。況且通濟渠只是一個開始。

緊接著,隋煬帝又開始整理邗溝。邗溝長三百裡,溝通淮河和長江,最早是吳王夫差所開,中間經過多次整理。隋煬帝這次整理則是最徹底的一次,縮短了迂曲的路徑,將邗溝變得更直。

大業六年,隋煬帝又下令開挖江南運河,溝通了長江和錢塘江。江南運河自鎮江至杭州,全長八百裡,寬十餘丈。這條運河將江南富庶之地納入帝國水道系統,意義非常重大,但是歷史記載偏偏很少,也許是因為這條運河大量利用了原有古老運河,工程量較小的緣故。

隋煬帝的運河系統以洛陽為中心,通濟渠、邗溝、江南運河三段環環相扣,直達杭州,打通了洛陽和南方的交通。但是這還不夠,在北方還需要一條河道。因此在大業四年,隋煬帝又開了一條永濟渠。這條運河全長近兩千裡,溝通黃河和沁水、淇水,然後一路向北連接漳水和永定河,先到天津然後又折向北京西南的涿郡。

當然,所謂開永濟渠,並非憑空挖出一條運河來,也要藉助前人的運河系統。隋煬帝主要就是沾了曹操的光。曹操當年為了進攻袁紹,修了一條運河叫白溝。永濟渠的南段就利用了白溝河道。但就算有曹丞相幫忙,這個工程量還是很浩大,動員民力上百萬,男丁不夠用了,連婦女都一起上陣。

至此,隋煬帝的戰略部署已經非常清晰了。他的規劃是背靠西方,立足中原,面向東方。

 

 

首先,他將帝國中心從長安移到了中原洛陽,然後他以洛陽為軸心,通過通濟渠、邗溝、江南運河溝通南方,通過永濟渠溝通北方,將南北打成一片,形成一個整體。

用運河將帝國南北連成一片,這當然有好處。原來首都在長安,由於三門峽砥柱的關係,漕運始終是個大問題,現在首都搬到了洛陽,供給問題就不存在了。隨著大運河系統的完成,糧食大量湧入帝國中心,數量非常驚人。隋煬帝為了儲存這些糧食,修了好多糧倉,最大的洛口倉貯藏糧食兩千多萬石。

後來帝國崩潰,瓦崗山的李密搶佔了這個糧倉。靠著洛口倉,他聚集了一支龐大力量,幾乎四面八方的窮人都來加入他的隊伍吃糧食。後來糧食吃光了他也就垮臺了。

但是開挖運河的缺點也很明顯。首先是民力被用得太多。隋煬帝太喜歡折騰,性子又太急,工程一個又一個,而且定的期限又短,民力實在不堪。有人統計過,隋煬帝在八年間的22項工程中,共徵用人力3012萬餘人次。這個數字實在太龐大了。

而且大運河的開通不僅耗費了大量人力,而且運輸更方便了,誘使隋煬帝進一步折騰。如果沒有永濟渠,也許東徵高麗就不會發生,即便發生也不會如此大規模。如果沒有大運河,囤積在倉庫裡的糧食也許還散落在千千萬萬普通人的米缸裡,讓他們不至於淪為餓殍。「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帝王眼中的運河,和普通人眼中的運河,並非一回事。


此外,隋煬帝的政策還產生了一個致命問題。要知道,隋朝脫胎於北周。北周是當年宇文泰裹挾北魏六鎮餘兵入關所建,關隴軍事集團是其力量來源。不僅北周,後來的隋唐也是如此,舉個例子就能知其大概:北周、隋朝、唐朝,三代皇室祖上都是來自北魏六鎮中的武川鎮。

隋煬帝最後逃到江都時,身邊的衛士還是關中人,可見他何等依賴於關中的武力。但是隋煬帝依託大運河,步步向東開拓,和關隴軍事集團漸行漸遠,也就一步步走向末路。所以,李世民後來對隋煬帝有一個評價:如果他長處關中,豈有傾敗?

 

相關焦點

  • 隋煬帝驕奢淫逸,揭秘楊廣一意孤行遠徵高麗的真實原因!
    隋煬帝楊廣或許大家都會說這是一位亡國之君,是一個驕奢淫逸的庸主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開京杭大運河」是一項偉大的功績!或許世人都以為楊廣是為了坐龍舟下揚州去遊玩取樂!而開的「京杭大運河」但是真的有這麼簡單嗎?就如現在我們還互稱"南方人"和"北方人"「京杭大運河」的開通,絕不是楊廣的一時起意雖說弄得隋朝的百姓賦稅加重,民不聊生但對於後代連貫南北,更利於統治是做出了重大貢獻的
  • 紀德君:中國古代小說裡的隋煬帝 | 《隋書》專題
    很顯然,類似這樣的敘述,都是小說家的誇誕之言,目的是要讀者看到煬帝有多麼荒淫。而這樣一來,隋煬帝的很多重大決策所蘊含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戰略意義就被消解殆盡了。他建東都、造宮室,是為了聲色喜樂;開運河、下江都,也是為了遊山玩水。因此,隋煬帝也就變成了一味貪圖享樂的一代頑主、一個只知恣情聲色而不顧老百姓死活的無道昏君。
  • 隋煬帝楊廣登基後,第一件事霸佔宣華夫人,第二件事卻萬萬沒想到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4年,最後死於部將叛亂,隋朝也被唐朝所取代。首先我們來看看隋煬帝楊廣,在大家心中是一個人神共憤,荒淫無恥的昏君。更是史上「弒父淫母」的好色之徒,真相是怎麼樣?真正的一代皇帝,必定是爆孽荒淫的人,否則怎麼會顯出新皇帝的英明神武。當年的周武王也正是如此,也要造出一個暴君的形象來顯得他的英明神武。所以為了解釋伐紂的合理性,就給紂王六條罪狀『聽信婦言,酗酒,不用貴戚舊臣,登崇小人,不留心祭祀,信有命在天』。
  • 隋煬帝與關隴集團的暗戰,三大奇招沒有奏效,卻葬送了隋朝的國運
    說起隋唐歷史,我想很多人第一反應想到的並不是隋煬帝或唐太宗,而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員猛將——秦瓊秦叔寶,受影視和文學作品的影響,多數人都會崇拜個人英雄主義而罔顧真正的歷史,在絕對的主角面前,任何站在其對立面的人物都將成為絕對的反派,而隋煬帝就是這樣的一個反派——昏君。
  • 隋煬帝很著名的一首詩,僅有20字流傳千古,第1句你值得一讀
    還是那個不可一世,弒父篡位,為了美女而修大運河去揚州的昏君嗎?的確,在很多的歷史電視劇中,甚至是歷史課本上,大家都有意的將楊廣塑造成一個昏君的形象。畢竟他是亡國之君,歷史擺在那裡,對於這一點,倒也沒什麼好辯解的。
  • 1415年前的今天,隋煬帝下令開鑿運河。豐功偉業下卻為何遺臭萬年
    公元605年4月14日(隋大業元年三月二十一日)隋煬帝「命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況且隋煬帝在位期間還改進科舉制度,削弱了門閥士族在政治上的壟斷權,既有利於選拔封建統治人才,又提高了政治效率,適應了大一統帝國的政治需要。但為何如此豐功偉績的隋煬帝卻被後世之人所唾棄呢?唐代詩人皮日休曾有詩云「在隋之民不勝其害,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
  • 明朝皇帝朱厚照,到底是昏君還是明君?
    朱厚照是否真的如世人所說的那般,是一個昏君呢? 萬千寵愛,個性獨特 明武宗朱厚照,大明朝的第十位皇帝,其父親是明朝的有為君主——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佑樘性格敦厚,且勤於理政,改革弊政,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
  • 歷史上非常可憐的開國皇帝,一代明君,被自己兒子改成了昏君
    歷史上開國皇帝很多,算上亂世的,更是數不勝數,大多數朝代的第一個皇帝是明君,但在後來的皇帝中,一代不如一代,導致了王朝的滅亡,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今天說的是歷史上非常可憐的開國皇帝,一代明君,被自己兒子改成了昏君。
  • 隋煬帝是個帥哥?為保持形象被縊身亡?魏徵在《隋書》中誇讚楊廣
    隋煬帝自認為長得帥,臨死時還要注意形象,楊廣:別用刀劍魏徵在《隋書》中,誇讚隋煬帝是個帥哥,楊廣為保持形象被縊身亡隋朝作為我國古代第三個大一統朝代,它結束了三國二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局面,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是有很大的功勞的
  • 歷史長廊中,唯一未曾出現昏君的王朝,卻為何只書寫三百年歷史?
    然而在這王朝的更迭之中,有很多的亡國之君誕生,似乎每一個朝代都有明君,也有昏君。但是就有這樣一個朝代,雖然只書寫下了300多年的歷史,可未曾出現一個昏君,縱然如此,這個王朝還是比較短命。按道理說沒有昏君的王朝應該世世代代延續下去才對,可怎奈事與願違,到最後還是走向了滅亡,並且成為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這個王朝就是清王朝。
  • 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便走向滅亡?
    然而為何清朝作為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12任皇帝都勵精圖治,為何還是讓這個王朝發出腐朽的氣息呢? 除去我們都知道的清朝最出名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外,嘉慶在國庫空虛時,斷然決定節衣縮食,而其他幾位皇帝也並沒有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甚至還出現了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這樣壯大中國的舉動。 著名教授金一南在分析國家安全時為這一問題找到了完美的答案。首先在於中國的生產力。俗話說,生產力是第一要素,我國到了清朝時還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平時的用具基本上靠手工製作。
  • 中國歷史上沒有昏君的朝代,但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同樣在歷史上,也有一個可以說是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然而,在三百年內,還是走向了滅亡,這又是為什麼?這就是清王朝時期。為何清王朝沒有昏君?客觀地說,導致朝代滅亡的君主,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王氣在此」的陳後主,「何不食肉糜」像晉惠帝這樣智商平平的帝王,另一種就是不務正業的新朝王莽、隋煬帝、明代崇禎等。
  • 宋神宗是明君還是昏君?北宋滅亡是他的錯嗎?
    讚譽者認為他銳意進取,有理想、有抱負,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明君;貶低者認為他志大才疏,一味瞎折騰,結果把整個國家搞得雞犬不寧,國力不增反減,為後來的北宋亡國埋下了隱患,因此他是一位典型的昏君。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的宋神宗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北宋滅亡是他的錯嗎?
  • 明朝昏君輩出?換成你也可能選擇當昏君
    且不論高曉松說的對不對,但是提到明朝,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明朝是出了名的昏君多,比如痴迷於煉丹藥的明世宗,耽於玩樂的明穆宗,又比如木匠皇帝明熹宗,總之,明朝可以說是一個昏君輩出的王朝。文官集團崛起,導致皇帝不願勤政這裡說文官集團掣肘皇帝不是說這幫大學士真的能約束皇帝。在明朝,由於朱元璋裁撤了丞相,直接掌管六部,雖然後期又設置了內閣,但是內閣只是顧問性質的,在這種制度下,明朝皇帝的權力得到了極大地加強,但是為什麼說文官集團能夠掣肘皇帝呢?
  • 唐朝史官一字誤千年,隋煬帝:我太冤了
    歷史上但凡千古一帝,都頗有爭議,比如秦始皇,比如唐太宗,比如隋煬帝。多數人認為,隋煬帝是有名的暴君,可與桀紂並論。隋煬帝一生創造了很多奇蹟,但卻被世人抹黑。其實,人們抹黑的是他的人,而不是他的功績,人們總喜歡把東西割裂開來,一邊享用著隋煬帝的功績,一邊又罵他不是人。
  • 隋煬帝楊廣是怎麼擺平他的幾個親兄弟的?
    首先聲明的是,這裡說的只是我的個人看法、真實的隋煬帝有多厲害,從隋煬帝上位前幹的幾件事我們來看一看。隋煬帝名楊廣,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的兒子。被封為晉王、兄弟五個,分別是楊勇,楊俊,楊廣,楊秀,楊諒。這幾個兄弟的除了楊勇是長子做了太子,其他的幾個分別被封為秦王,漢王,蜀王。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了?
    有一個名詞,每當出現在歷史書中,都會屢屢背上罵名,就是——昏君。 昏君固然是一個貶義詞,但聯想到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能夠將明君變成昏君的例子,歷史上也並不是沒有,因此每個朝代的末代皇帝,或多或少都沒背上昏庸無道的罵名,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並不一定。
  • 父兄是昏君,自己是千古昏君,收一個義子,卻成帝國最有作為明君
    然而歷朝歷代,都是昏君多,明君少,被偏安一隅的南宋,連第一代帝王都是千古昏君。 沒錯,剛剛提到這個人,就是在史書上遺臭萬年的宋高宗趙構。 徽欽二帝這對父子昏君,也淪為階下囚,實在是咎由自取。
  • 舉鼎而逝的秦武王真的是昏君?在位4年,遠交近攻,手段非常老道
    很多人都覺得秦武王是一個昏君,因為他因個人喜好便趕走了為秦國立下奇功的張儀;要知道這張儀單憑一張嘴,便破解了諸侯的合縱之策,並與齊國、魏國連橫,一舉扭轉了對秦國不利的局面,這個功勞,比起戲耍楚懷王要大得多。但就是這麼一位大才,卻被秦武王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