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烏託邦革命」:美國60年代「新左派」運動

2021-02-19 同道學園

「新左派」到底「新」在什麼地方?他們同「老左派」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兩者的區別大體上可以表現在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1、「新左派」強調投身於實際行動;「老左派」重視在意識形態上做文章。

1965年2月14日《紐約時報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造反派,不像30年代的造反派那樣具有政治傾向。他們不相信那些既成的體制,也不接受旨在推翻這個制度的意識形態。

同年5月8日《星期六晚報》的一篇文章援引了「新左派」的組織——爭取民主社會學生協會的一位領導人講的一段話,表明了「新」、「老」左派的區別:「我們這個運動是從反對『老左派』及他們喊了多少年的教條開始的……。我們感興趣的是具體的問題和直接投身到運動中去。我們不是在那裡喋喋不休地爭吵蘇俄社會的本質,或者探究南斯拉夫是否是工人階級的國家。」

一些同情「新左派」運動的中年人也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是要在意識形態領域分出是非曲直,而是注重實際行動和實際效果。《紐約郵報》的編輯詹姆斯·韋斯勒說:「現在的學生就像在30年代一樣,希望在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但是,不是在意識形態領域。那時候(30年代)我們常坐在一起,討論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可是,當今的學生們卻熱衷於民權運動與和平事業。」

保羅·古德曼稱讚伯克利分校的學生運動領導者「不想四平八穩地造反。他們要冒險。……他們要接管一切。」

伯克利分校「自由學生運動」(Free Student Movement)的領導人給「新左派」下的定義是:「這些學生很少讀馬克思的書。他們讀加繆的書。」

2、「新左派」強調人的尊嚴、個性和自由的重要性;「老左派」強調理性世界、科學技術對改造社會的奇蹟般的作用。

哲學家艾恩·蘭德目睹了60年代「新左派」的興起。她認為,「老左派」基本上是30年代以來的共產黨人或社會主義者。他們崇尚理性的力量,認為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是最科學的社會制度。只有在高度科學性和組織嚴密的社會裡,科學技術才能得到發揮,造福於人民。「一個現代化工廠生產的鞋,夠全世界的人穿。」

「新左派」不像他們的前輩那樣崇拜理性和科技的力量。他們認為「感情重於理智,信仰重於知識,娛樂重於生產,精神生活重於物質生活,人的本能重於科技,佔星術重於科學,進入幻覺重於神智清醒。」為了追求個性的解放,「他們寧可不穿鞋」。

3、「新左派」認為,戰後的美國不存在工人同資本家的矛盾;「老左派」對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分析則基於階級鬥爭的理論。

「老左派」的觀點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同資本家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社會的進步有待工人階級起來革命,最終推翻資本主義制度。

「新左派」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隨著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傳統的階級分類已發生了變化,「工人階級」的成分和定義也發生了變化。 工人 同資本家之間不一定存在著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最終也不一定爆發「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

「老左派」可能會說:「沒有工人階級,你將一事無成。」「新左派」則會反問:「所謂工人階級到底指的哪些人?」

「新左派」基本上通過學生運動進行「革命」。這些學生大體上可以分為二大類。一類佔大多數,他們對現實不滿,相信美國會變好,並希望通過投身於社會和政治改革運動對美國社會的發展施加一定的影響。這批人參加「和平隊」,活躍在黑人運動、婦女運動、反戰運動、環境保護運動之中。他們的行為得到了社會其他年齡層和社會層的支持;另一類是激進分子,佔少數。他們從罷課示威、驅趕校長、佔領校舍,發展到燒徵兵卡、上街打架、留長髮、穿破衣、吸毒、放縱性慾,成了玩世不恭的「嬉皮士」,創造了一套從價值觀到生活方式都與主流社會相對的「反主流文化」。他們雖是少數人,但是在歷史的記錄中,由於他們對社會主流文化的衝擊之大、影響之廣,「新左派」的標籤也往往貼在他們身上。至今,他們的某些影響仍未完全消失。

從總體上看,「新左派」的目標顯得過於宏偉,而失之具體。他們只有和民權運動、反戰運動等社會運動溶在一起時才表現出實際效果。傑克·紐菲爾德也不否認這點。他在《一群預示未來的少數派》中寫道:「新左派」運動對思想意識、組織原則、經濟學和傳統的政治形式等問題不感興趣……。它具有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和平主義、存在主義、人道主義、超驗主義、玩世不恭、民粹主義、神秘主義和黑人民族主義等成分。這些也常常表現在個別「新左派」的言行上。

儘管「新左派」運動常被認為是沒有一個明確政治綱領的造反運動,但它在60年代各種運動中的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

(摘自《美國六十年代的「新左派」運動》作者 溫洋)

相關焦點

  • 拉美新左派的特殊性——以「全球60年代」中的阿根廷為例
    20世紀6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區別於傳統馬克思主義左翼運動的新左派運動,這一運動的實踐催發了當代西方反資本主義思潮的範式轉換;與此同時,拉丁美洲也出現了類似的新左派。但是,由於拉美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不同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新左派」的概念在拉美地區的界定與實踐具有不同於發達國家的特殊性。
  • 百年包浩斯:革命狂飆年代的「左派美學實驗」
    1919年1月,新選出的國家議會於威瑪集會,並公告《威瑪憲法》,德國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威瑪共和國」於是成立。 《威瑪憲法》雖然是在革命以及街頭戰的炮火之下倉促產生,卻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威瑪憲法》是由新的國會多數黨——溫和左派的社會民主黨 (SPD)——主導編撰,不但取消帝制,宣布德國為民主共和國,保障全民普選,更第一次將「福利國家」入憲。
  • 【美國華人專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探析
    一、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產生的社會政治背景 (一)美國社會運動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激發了華裔青年的平權意識 「六十年代」無論是對美國,還是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亞非拉國家)來說,都是個「
  • 保持反主流革命純潔的危險性
    伴隨著歡快的槍聲,約翰·斯隆宣布格林威治村為「一個自由的共和國、獨立的烏託邦。」」、民權運動領袖、激進組織領導者們,自外於傳統的、主流的制度體系,掀起了一場又一場反主流/反文化的運動和革命。1941年,布勒東以及大部分超現實主義者流亡美國;1946年布勒東歸國,運動已成強弩之末,存在主義風潮開始興起;與此同時,反文化/反主流運動的重心,開始向大洋彼岸遷移.
  • 左派思想如何影響藝術創作
    他讓自己的工作室複製這幅畫像,使其隨著遊行的隊伍抵達整個法國,並將革命的訊息傳播開來。《馬拉之死》成為了左派藝術奠定基準的經典圖像。自那以後,與左翼思潮相關的藝術作品,就如同左派的理念一樣,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表述中,形成了參差多態的面貌和形式。
  • 美國60年代奇卡諾運動的緣起及主要
    20世紀60年代,由墨西哥裔青年學生所發起的「奇卡諾學生運動」迅速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運動,其產生雖然受到了60年代美國各種社會運動的直接影響,但奇卡諾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於墨西哥裔在社會中長期所處的邊緣地位及其希望同化融入主流社會這一願景的失敗。
  • 劉擎 | 《革命之路》中的愛欲與政治
    亞芝在1972年的一次訪談中吐露了他的政治意旨:這部小說「更多的是作為對1950年代美國生活的一種指控。因為在五十年代,整個國家存在著一種對遵從性(conformity)的普遍欲求,即盲目地、不惜一切代價地拼命依附於安穩與保障……這一切困擾著很多美國人,他們感到這是對我們最好的和最勇敢的革命精神的徹底背叛。而主人公愛普爾·惠勒(April Wheeler)身上所體現的正是這種精神。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美國左右派在爭些什麼?
    (兩位羅斯福奠定了現代自由主義,也就是自由主義左派,老羅斯福時期,共和黨民主黨還沒有互換基本盤,因此那時共和黨也很進步)羅斯福上任後大量運用國家手段創造就業,並頒布了《社會保障法》和《華格納勞工法》,政府開始為人民提供福利。到了60年代,美國總統林登詹森又開啟了偉大社會的工程,美國開始大量提高福利水平,投資公共教育和基礎設施,並對貧困人口進行扶貧。
  • 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大革命之極簡比較
    「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關於這個案件的分析和這次運動的走向,已經有很多朋友從不同的角度做了分析和解讀,我今天不想繼續討論這個話題。看到這場已經波及全球的運動,我不禁想起近代史上那三場影響了整個世界歷史進程的偉大革命,今天,我想把這三場重要的革命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它們不同的原因與影響。
  • 社會主義思想從烏託邦到科學的發展
    由於對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深感失望,城鄉無產者希望把革命繼續推向深入,於是便有了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平等派和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巴貝夫為代表的「作為現代無產階級的發展程度不同的先驅者的那個階級的獨立運動」,以及與這些運動相應的理論表現形態,即以18世紀法國烏託邦社會主義者摩萊裡和馬布利的「直接共產主義的理論」。
  • 崔之元:「大象曲線」、「婆羅門左派」和「參與式社會主義」
    第三部分討論「所有權社會」在20世紀前70年所遇到的戰爭與革命的挑戰和對不平等的局部改進,以及19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又重新造成全球收入和財富分配的高度不平等。第四部分提出他的政治,經濟和教育改革方案,即「21世紀的參與式社會主義」。
  • 冷戰時尚 60年代的西方時裝
    ,吸收並把它們轉化成現代生活中具有希望的新產品。儘管人們對這些新產品有極大的興趣,但20世紀50、60年代仍然是以技術烏託邦主義為特點的時代。技術烏託邦主義深信科學能把未來世界變得更美好,例如用於軍事上雷達裝置的強化玻璃塑料和玻璃纖維已經成為現代家具製造中廣泛運用的材料。用於和平目的的創新,如塑料、電腦和微波爐,已經成為戰後西方社會舒適富裕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美國60年代面臨的危機——全世界反美、全民反政府
    所以,美國南方的黑人在20世紀60年代掀起了大規模的民權運動,要爭取跟白人平等的權利。 民權運動反對的對象就是美國當局,反戰運動要反抗的對象也是美國當局,這兩股運動就合流了。
  • 英國文學的獨特氣質: 「烏託邦文學」與「反面烏託邦文學」
    中世紀以來,英國人一直在嘗試如何限制「王權高於一切」的專制獨裁者,為此他們曾經早於法國,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將專制國王推上了斷頭臺。但這並沒有解決問題,接著革命者成了新的獨裁者。於是英國人又迎來了新的國王讓他登基,但復闢的王朝很快又試圖建立新的極權專制。於是在1688年,英國人發動了「不流血」的革命,趕走了舊國王,與新國王籤訂了《權利法案》,剝奪了國王的實權並使其僅成為國家的象徵。
  • ​拉丁美洲左派恢復動力,等待新一波浪潮
    新的選舉勝利再次激起了左派的希望。智利批准了由左翼推動的憲法改革提案,而在玻利維亞,前總統莫拉萊斯的「爭取社會主義運動」向社會主義運動再次執政。在2019年,伴隨著阿爾貝託·費爾南德斯的勝利,庇隆主義再次回歸,這在拉美左翼引發了第一個希望。
  • 伍德斯託克50周年:烏託邦迷夢與意義過載的嬉皮士運動
    回顧60年代的搖滾樂,《伊甸園之門》寫道:它變成了一個極其有利可圖的龐大行業,幾乎專為「青年文化」服務——這是一個以1950年以後富裕的美國社會為基礎,由11歲至25歲的青年人組成的新市場。收到信件的羅伯茨和羅森曼認為這買賣能做。他們略微修改了麥克和科恩菲爾德的方案,決定改辦一個音樂節。四人聯手創立了伍德斯託克風險有限公司。
  • 你身邊的所有麻煩,都來自於左派思想
    美國左派最近大搞身份政治用各種膚色與族裔來劃分人群讓更多的人加入盲目的群體之中以期待利用《烏合之眾》裡的四大原理毀掉常識更容易被頂層左派無良政客精神控制群體無意識群體不關心事實群體不接受討論群體道德底線更低上層左派不但要加入撒旦的行列去質疑上帝
  • 上世紀60年代伊朗老照片,人民非常時尚開放,與現在天壤之別
    上世紀60年代伊朗老照片,人民非常時尚開放,與現在天壤之別 ,這是他在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伊朗國王表示歡迎。 這是一幅猶如童話王國的場景,一群大眾甲殼蟲似乎是一堆微型玩具,在伊朗首都帕拉維大道上飛馳而過,這個場景是完全真實的,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的伊朗首都。
  • 美國的幻想主義讓它成為世界的新冠病毒烏託邦
    美國的幻想主義讓它成為世界的新冠病毒烏託邦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毋庸置疑。無論從金融還是軍事,包括文化。全球硬通貨美元,各大洋遊弋的航空母艦,佔領各大影院的好萊塢。美國為什麼這麼強大?美國人的幻想主義是美國新教文化中最底層的邏輯。第一批到達美國的五月花號帆船,他們帶著自己強烈的新教主義理想到達美國,並且在美國文化基因上根值了深刻的幻想主義。美國人是不相信達爾文進化論的,美國人相信是上帝創造了人類,創造了美國,並且相信漫威宇宙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