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牧民達西的蒙古族部落生活:我家裡有1000畝草原

2020-12-16 澎湃新聞

生活本就千姿百態,各有各的活法、精彩或無奈。

某媒體人曾和西北一沒讀過書的放羊娃有過這樣的對話:

你為什麼要放羊?

放羊是為了娶媳婦兒。

為什麼要娶媳婦兒?

娶媳婦兒是為了生娃。

為什麼要生娃。

生娃是為了放羊……

讀過一些書,江湖人稱矮大緊的同學曾寫過一首歌:

生命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布裡亞特蒙古族人達西斯仁,在本科畢業後回到了自家牧場,成為一名有自己想法的牧民。近一年來,他用快手(快手號:Mumindaxi)記錄和分享著自己的幸福日常和部落文化……

這,就是生活,真實而自然,豐富而多彩。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居住在呼倫貝爾大草原錫尼河兩岸的布裡亞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支,現今大約有8千人。

達西斯仁家的牧場大約有1000畝,位於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西蘇木好力寶嘎查,距離海拉爾市大約70公裡。

在牧場,天亮的時間,夏季是3點多,冬季是7/8點。達西斯仁夏季起床的時間大約是4點。這時候,母親道力瑪已經做好了早餐。

早餐一般是奶茶和炸果子。如果有客人來,還會準備抹有「希米丹」(稀奶油)和白糖的麵包(列巴)等食物。

布裡亞特蒙古人的奶茶與其它地區不同。用壺將磚茶沏成濃漿,開水裝在另一暖瓶中,牛奶單放容器內。布裡亞特奶茶一般不加鹽。喝茶時,將茶漿、開水、牛奶以每個人的習慣兌成不同成色的奶茶。

早餐後,達西斯仁會和父親達西尼瑪,以及自己的新婚媳婦兒陶格陶瑪去放牧。牧場裡有20多頭駱駝,還有幾十頭牛、羊、馬。除了冬季冰雪覆蓋草原時,其他季節,這些動物都散養在草場。

中飯或者晚飯,母親道力瑪常常會準備手把肉,或者布裡亞特包子。

布裡亞特包子是一種獨有風味的蒙古族美食,有著「麵團裡的手扒肉」的美譽。它的外型與其他民族的包子並無多大差別,其最大特點在於包子餡的製作,包子皮在捏褶子收口時,不將其收緊捏扭,而是留個小口,蒸的過程中餡的鮮香便瀰漫出來。

這種多汁鮮香,來自包子餡裡肉丁的大小與蔥韭融合蒸製激發出來的美味。包子餡主要由碎羊肉、羊尾或羊下水、牛肉或馬肉切丁做餡,再放些大蔥、洋蔥或草原上生長的野韭菜。

牧場四季分明。達西斯仁不同季節的主要工作也不同:春季接羔,夏季剪毛,秋季打草,冬季餵羊。

都市與牧場的兩難選擇

近年來每天在牧場的高強度勞作,再加上母親道力瑪一日三餐美食的餵養、幸福愛情的滋潤。達西斯仁已經從學生時代的小鮮肉,變成了一個身高一米七五,體重超過200斤的蒙古壯漢。

1991年出生的達西斯仁,中小學都在離牧場70公裡外的海拉爾市就讀。送達西去城市上學,主要是父親達西尼瑪的決定。達西尼瑪是錫尼河兩岸布裡亞特蒙古族人的明星之一,他是呼倫貝爾市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蒙古族賽駝」和「蒙古族駝具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達西自認為從小就缺乏藝術細胞,與常人對蒙古人印象裡的能歌善舞無緣。但在高一時,他代表學校參加呼倫貝爾市組織的青少年中國式摔跤比賽,就拿了個第三名。在高二,他拿到了這項賽事的冠軍。在呼和浩特民族學院讀本科時,他還代表學校參加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的博客(摔跤)比賽。

2014年,本科畢業之後,在朋友眼裡「開朗」、「靠譜」、「不太會說話」的達西回到了自家牧場,和父母親一樣,成為一名牧民。

達西的選擇,在當地並不多見。牧場裡出生的90後的大學生一般在畢業後都會選擇去城市工作。畢竟,一年四季幾乎無休的高強度體力勞動;夏季暴曬、蚊蟲叮咬,冬季嚴寒的環境;最難受的還有牧場時常沒有手機信號,方圓幾裡甚至幾十裡都難看到人。這一切,讓早已習慣城市繁華、現代生活的年輕人難以接受。

剛回到牧場的前半年裡,達西也曾動搖,幾度想離開牧場去城裡找工作融入都市。但看到每天辛苦勞作的父母在逐年衰老;想到如果自己離開,「賽駝」、「駝具製作」文化傳承就可能失傳,達西又會糾結。很長一段時間裡,達西就這樣在去與留之間搖擺不定。

最終讓達西割捨不下、安心留在牧場的,竟然是那些他參與接生且每天放牧陪伴其成長的小羊羔和牛馬駱駝。「我們布裡亞特蒙古族祖祖輩輩都是在草原上和牛羊馬駱駝這樣生活,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根就在這裡」。達西現在解釋為什麼最終留著牧場時,心態和語氣已經十分平靜。

留在牧場,可能是冥冥中長生天的旨意。因為,在這裡,有他的父母親、有部落的文化傳承,還有那美麗的姑娘。

美麗的巴斯甘和哈馬甘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有段時間,達西特別喜歡聽這首《敖包相會》,經過牧場附近的西博敖包時,他也會去祭拜。

「敖包」,蒙古語為「堆子」、「石碓」等意思。敖包,一般都堆積在山頭,起到路標的作用。敖包形式大體相似,在圓壇之上,堆積石頭呈錐形,上面插著一些樹枝。

蒙古族人祭拜敖包與蒙古民族對「天」和「地」的崇拜密不可分。把敖包當作神的化身,崇拜、祭祀、讚美諸神,其目的是為了祈求神靈「賜予幸福、消除惡魔」。

幸福來得其實並不突然。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達西的心目中,初中同學、巴爾虎蒙古族的陶格陶瑪就是那美麗的姑娘(巴斯甘)。2017年,達西和陶格陶瑪正式開始戀愛。2020年4月,倆人領證,和父母居住生活在牧場。除了受疫情影響,暫時沒有舉辦傳統的蒙古族婚禮以外,達西斯仁已經成功將陶格陶瑪從巴斯甘追成哈馬甘(媳婦兒)。

有了陶格陶瑪的陪伴,熱戀中的達西讓外界更多地了解到布裡亞特文化、分享自己幸福生活的願望更加強烈。而喜歡攝影、喜歡蒙古族文化的好友包文銳,讓達西的這一願望得以實現。

包文銳平時在海拉爾市的某銀行工作,周末節假日,他時常會到牧場看望達西一家。2019年開始,包文銳將拍攝的達西日常生活短視頻,在快手等平臺陸續播放。在每周二、四、六晚上8點,達西還會在快手開通直播,和老鐵們聊天。

看到達西在短視頻裡擠駝奶,遠在北京、上海的老鐵們紛紛留言或私信要嘗嘗。達西就將擠好的駝奶裝箱,泡沫箱子裡放上冰袋保鮮,快遞到北京上海等地。

看到道力瑪媽媽做的美味的手把肉、布裡亞特大包子,好吃的老鐵們更是按捺不住,紛紛跑到達西的蒙古包現場品嘗。

疫情開始後,老鐵們不方便再跑到牧場。達西就在快手號上開起了「牧民達西的小店」,賣老鐵們喜歡的駝奶粉、牛肉乾等食品,幾個月就銷量上千。

現在達西最希望的就是疫情早點兒過去,外地老鐵能自由來到自家的牧場:住蒙古包,騎駱駝,擠駝奶,吃手把肉、大包子。

到那時,達西和陶格陶瑪延後的婚禮也能正常舉辦。在傳統的布裡亞特蒙古族婚禮上,酒過三巡之後,小夥子們可以跳起"鷹舞"、摔起蒙古跤;姑娘們可以跳舞、唱起《布裡亞特情韻》。說不定達西的新娘,陶格陶瑪還會親自唱起《呼倫貝爾大草原》:

我的心愛在天邊

天邊有一片遼闊的大草原

草原茫茫天地間

潔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邊

我的心愛在高山

高山深處是巍巍的大興安

林海茫茫雲霧間

矯健的雄鷹俯瞰著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

白雲朵朵飄在飄在我心間

呼倫貝爾大草原

我的心愛我的思戀

……

原標題:《90後牧民達西的蒙古族部落生活:我家裡有1000畝草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深入蘇尼特草原,跟著阿蘇走進真正的蒙古族文化
    她的全名叫阿拉騰·蘇布達,是從小生活在草原裡的純正蒙古族人。阿蘇家的蒙古包,坐落在近1000隻羊,100匹馬的2萬畝草原裡。按蒙古族的牛羊財產來算的話,阿蘇算是一個大戶人家。然而今年的蘇尼特草原,有些不一樣。雨季還沒來,阿蘇的家鄉陷入了漫長的旱季,我甚至可以說是「荒漠」。但託阿蘇的福,我反而有一種,生活在「無人區」的曠野裡卻衣食富饒的慶幸。
  • 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拜訪草原上蒙古包的牧民家,奶茶隨便喝
    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拜訪草原上蒙古包的牧民家,看看牧民真正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蒙古族是遊牧民族,而蒙古包就是牧民的家,雖然蒙古包並不大,但是它承載了牧民家庭的所有一切。蒙古族稱作馬背上的民族,其實也可以稱作車輪上的民族,因為他們的家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應該要隨著牧場的遷徙而遷徙,而他們所有的家當聯帶蒙古包都會放到牛車馬車上跟著牧群東奔西走。不過現在真正放牧的牧民不多,很多都發展別的產業了。這才是真正的蒙古包,都是用木頭和厚布搭建而成的。
  • 牧民致富新方式!草原牛奶變口紅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牧民致富新方式!草原牛奶變口紅】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的烏蘭毛都草原上,牧民金榮建起一個奶食品加工廠,車間窗外就是自家牧場,擁有天然奶源,可生產奶皮子、奶豆腐等十幾種蒙古族傳統奶食品。去年開始,她還從網上自學用牛奶、馬奶製作手工口紅、香皂,年收入達50萬元,帶動300多名婦女就業。
  • 草原牧歌|隨風而走的民族,和如河清澈的內蒙古的女人們
    生產勞動中,馬是遊牧蒙古人的生產工具,放牧、拉車、乘騎、遷徙,樣樣都離不開馬;日常生活中,馬是遊牧蒙古人的親密夥伴,是神聖祭奠中的「靈駒」,是載來幸運的「風馬」,是賽馬運動中的「騏驥」。我不是成吉思汗,我的身後沒有旌旗萬杆,更沒有浩蕩鐵騎。但我是成吉思汗的子孫,我的鏡頭前有我蒼勁雄健的族人兄弟,更有剛強智慧的遊牧文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草原有了網,手機能放羊——看呼倫貝爾大草原...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1日電 題:草原有了網,手機能放羊——看呼倫貝爾大草原牧民生活變了樣新華社記者安路蒙、賀書琛現代化牧場,手機上放羊,住磚瓦房,牧民變股東……內蒙古草原牧民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正悄然發生變化。盛夏七月,記者深入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探訪新型牧民的新生活。
  • 口碑機皇 蒙古族兄弟獨愛OPPO手機
    上周六OPPO《偶像來了》走進呼倫貝爾大草原,與當地牧民打成一片,體驗前所未有的牧民生活,引發關注。其中教授女神射箭、騎馬的蒙古族兄弟是一群忠實的OPPO手機粉絲。對於能和節目明星至美一拍,他們感到很榮幸。據悉,OPPO手機目前在呼倫貝爾連續多年銷量排名前列,大部分的蒙古族兄弟獨愛OPPO手機。
  •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背後的美麗故事
    人民網 齊浩男 攝為了能和草原上的牧民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去切身感受牧民們的生產生活,那次會後,火華主動要求留了下來。此後的十幾天裡,他的身影便出現在東烏珠穆沁旗的一位蒙古族牧民家裡,與這一家五口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次下鄉對火華影響巨大。
  • 草原上的意外發現:馬奶酒與奶酒
    馬奶酒這種古老的飲料,只有地道的蒙古姑娘能夠暢飲,她們覺得馬奶酒沒有酒精度馬奶酒:草原酒的初級階段我的朋友吳垠,老家在蘇尼特右旗的草原上,家裡擁有幾千畝草場。一個原因是她父親是蘇尼特右旗的領導,要支持草原上駱駝騎手的比賽;另一個原因,就因為她父親熱愛攝影,而駱駝正是他最鍾愛的主題之一。他跟隨著牧民遊走,拍攝過大漠中的、夜色裡的,包括暴風雪中的各種駱駝畫面,見面他就給我講駱駝的故事:牧民最愛喝酒,一個牧民有一天在家了喝了幾大木碗馬奶子還不夠,出門找朋友喝「悶倒驢」(草原上的高度蒸餾白酒),結果半夜喝得大醉,從駱駝背上摔了下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牧民其其格家的「美麗蝶變」
    今年48歲的其其格是鹼灘村的牧戶,早些年,由於夫妻倆沒有固定工作,兒子又在上學,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也想把奶食製作這門傳統技藝重新撿起來,2010年,她和丈夫巴雅爾商量再三,在自家的一間小平房裡開始了他們的奶製品制銷事業。「剛開始都是我們夫妻倆做,由於我們村其他牧民家的牛奶銷不出去,我們就用比市場價還高一點的價格把同村牧民的牛奶全部收購過來。
  • 蒙古族歌手呼斯楞唱出牧民奔小康的力量
    蒙古族歌手呼斯楞唱出牧民奔小康的力量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三山兩川,千裡平原。從這裡走出去的蒙古族青年歌手呼斯楞,帶著和他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回到家鄉,在大草原上,縱情歌唱,隨心起舞,把溫暖送到草原深處。
  • 霓裳|帶您領略烏珠穆沁蒙古族服飾文化!
    服飾介紹烏拉蓋草原上的牧民多屬於烏珠穆沁部落蒙古族,民族服飾多採用繡有紋飾的 紅、綠、藍等多種顏色的綢緞製成,領口和袖口寬大並裝飾有各類吉祥圖案。烏珠穆沁人的蒙古袍比別的地區要顯寬大、長袖高領,紐扣在右側,衣邊用漂亮的花邊點綴,也有用燻皮子做出來的燻皮袍,蒙古袍扎腰帶,腰帶有純皮製作,也有用布縫製的繡花腰帶。蒙古族服飾華麗、美觀、別具一格。首飾、長袍、腰帶、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四個主要部分。
  • 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綻放內蒙巴林草原
    蒙漢等各族群眾齊聚賽罕汗烏拉山,祈福祖國繁榮昌盛、草原風調雨順。在山下的草原上,烏蘭牧騎隊員們用歡快的民族歌舞,為各族群眾送上節日的祝福。而搏克、賽馬、射箭「男兒三藝」傳統比賽,讓人感受到蒙古族漢子的豪放之情。如今在巴林草原,崇尚自然、敬仰聖山的敖包祭祀文化活動,已成為多民族共同參與、具有共同文化認同的盛會。
  • 黨建引領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巴林草原
    幸福之路蘇木王艾勒嘎查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爭取扶貧資金配電打井,擴大水澆地面積4500畝,使糧食的畝產量增長了一倍。黨支部還引領牧民改良肉羊,一隻改良後的3月齡杜蒙羊就能賣到1000元,比土種羊能多賣500多元。如今,嘎查肉羊存欄已達到1.1萬隻,其中有四成是優質的改良羊。身為漢族的嘎查黨支部書記田國玉,說得一口流利的蒙古語,「我和牧民打交道,開口就說蒙古語,感情一下就拉近了,蒙漢就像一家人!」
  • 沒有流量明星,這位蒙古族公主帶著張豐毅、薩日娜騎馬馳騁草原
    鴻雁,向南方,帶走我的思念~~~~每當聽到這樣帶有草原粗獷氣質的歌都忍不住要搖起來。或許在城市裡生活久了,會第一時間想起廣場舞,但如果你真的去了草原,就一定會唱起這首歌。想起之前去呼倫貝爾探班,偶愣是不由自主的哼了一路《鴻雁》。都說南有大海,北有草原。
  • 《草精靈》展濃鬱草原風情 讓孩子認識蒙古族文化
    草原文化的各種元素無論是在劇情、場景、服裝、稱謂、主題歌方面,還是在思想主旨表達、文化內涵開掘等方面,都有顯著的體現。  首先,《草精靈》在劇情方面具有明顯的草原背景特點。草精靈是草籽兒守護者,維繫著生態平衡。
  • 牧民心中的好「安達」
    在包頭市達茂旗,有一位紮根草原30年多年的漢族基層檢察官——潘志榮,他通過自學,熟練掌握了蒙古語。多年來,他用雙語服務基層農牧民,被蒙古族群眾親切地成為好「安達」。 九月的達茂草原樸素純美,一大早潘志榮和同事驅車120多公裡,從旗裡趕到巴音花鎮,回訪牧民敖特根。
  • 我的同班同學草原知青
    這是因為,陶波爾的姐姐託亞是呼市首批草原知青,在西烏旗額仁戈壁牧場插隊,且和老金在一個牧業隊,和老金未來的戀人王克勤住一個蒙古包生活了3年(美篇《心中故鄉故鄉愛,夢裡草原情》、《草原的愛》);照和斯圖的妻子是插隊東烏旗額吉淖爾的北京知青,在草原生活了8年……        這三個男生以他們插隊的草原遠不如錫盟草原有故事為由,不積極配合我寫他們的回憶。
  • 內蒙古博物院有一個展廳,有28個部落的蒙古袍服飾,你能認識幾個
    當然我們這裡不是做它們之間的學術探討,只是給大家介紹一個來內蒙古旅遊時,不可錯過的民族服飾打卡地,秋季正是內蒙古旅遊的旺季,民族服飾作為文化旅遊的一部分,內蒙古博物院用一個展廳,專門為遊客展示蒙古族28個部落100多個款式的蒙古服飾,熱愛內蒙民族服飾的遊客可以在此轉一天。我們知道蒙古族的男女節日都喜歡穿長袍、短褂和靴子等 。而顏色喜歡草原藍,深藍者多,很少穿青色上衣。
  • 蒙古族剪紙:不該遺忘的草原之花
    但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作為這一文化組成部分的民間剪紙被忽視了,人們不知道在蒙古族民俗生活中有剪紙,甚至不少專家學者也都認為蒙古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剪紙文化傳統。而這本《蒙古族傳統美術·剪紙》撥開了歷史的迷霧。
  • 養尊處優的生活沒有任何意義
    「伯父去世後,在召開追悼會前夜,他的骨灰曾在臺灣廳放置。」周秉建是周恩來最小的侄女,在家中排行第六。總理去世前心心念念的「小六」正是她。    周秉建回憶說,當年70歲高齡的伯父親自為她到內蒙古插隊餞行。後來,曾經有3個月軍齡的她又被伯父勸回草原繼續住蒙古包當牧民,伯父還建議她找一個普通人家的蒙古族青年。幾十年來,她用親身經歷踐行著伯父對她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