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造車消息引發漲停跌停!任正非:誰再建言造車,調離崗位

2020-12-12 澎湃新聞

11月25日,一則關於華為造車的消息稱:「華為汽車已經造出來了,明年底上市,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發布。汽車是與長安汽車合作,智能座艙領域如中科創達、德賽西威可能受損。」

受此消息影響,長安汽車漲停,德賽西威跌停,中科創達跌7.64%。

來源:Wind

今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公司總裁任正非日前籤發的文件,再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三家公司回應

今日晚間,中證君致電長安汽車、德賽西威和中科創達三家公司。長安汽車證券部人士回應稱:「沒有聽說明年會推出這款車。華為、寧德時代、長安汽車三方有合作,但合作的形式、第一款產品什麼時候問世,還不清楚,今天的傳聞沒法證實。」

中科創達證券部人士回應稱:「這是不實傳聞,股價受多種因素影響,具體原因不清楚。我們公司和華為是合作夥伴關係。」

對於股價跌停的原因,德賽西威證券部人士回應稱:「不清楚原因,市場影響的原因,我們也很難控制。」

華為進入智能汽車領域,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資料顯示,中科創達是智能作業系統產品和技術提供商, 業務包括智能軟體、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物聯網等領域。德賽西威聚焦於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網聯服務三大業務群。

此外,據媒體報導,11月14日,在央視《第一發布》節目中,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透露:「我們順應時代的發展和用戶的需求,正在攜手頂尖科技公司華為、寧德時代,三方聯合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和高科技的高端產品,不久之後就會和大家見面。」

Wind數據顯示,從11月16日至25日,長安汽車股價漲幅達38.61%。

華為整合智能汽車業務

實際上,這兩年,關於華為造車的傳聞一直不斷。

早在2019年5月,任正非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外面網傳我們造車,我們不會做的。因為我們的車聯網基本上是世界最主要車企的供應商,將來以車載計算、車載電子為主。我們與別人合作,一起實現了無人駕駛,人家送我們一臺車,車上印了華為標記,不等於華為要造車。這只是傳說,我們不會隨便換軌道的。」

儘管華為多次重申不造車,但智能汽車未來將在華為業務中扮演重要角色。

國信證券此前指出,對於華為而言,原先的三大支撐業務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已經較成熟,在提升這三大業務增量的同時,華為也在不斷尋找新的業務機會。汽車領域無疑是一個恰好的選擇。

目前,華為手機業務受限,消費者業務面臨困境,華為也亟需開拓新的業務,從而獲得更大的增量空間。

11月25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的文件還顯示,為了增強智能汽車部件業務與智能終端業務的技術、資源的互動,經公司總裁批准,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IAS 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

此外,華為重組消費者BG IRB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將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的投資決策及組合管理由ICT IRB調整到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任命餘承東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主任。

如何切入智能汽車業務

既然不造車,那麼華為如何切入汽車業務?

早在2019年10月,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為主要從五個方面幫助車企造好車。一是最傳統的智能網聯,致力於把車與雲、車與車、車與物、車與周邊連起來;第二是智能駕駛;第三是智能座艙;第四是智能電動;第五是提供一系列幫助車企研發創新及支持出行服務的雲服務。

10月30日,在華為Mate40系列發布會上,華為首發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具體來看,HI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括1個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和5大智能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和智能車雲),以及雷射雷達、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HI提供強大的算力和作業系統,包括三大計算平臺(智能駕駛計算平臺、智能座艙計算平臺和智能車控計算平臺),以及三大作業系統AOS(智能駕駛作業系統)、HOS(智能座艙作業系統)和VOS(智能車控作業系統)。

10月30日,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表示:「HI帶來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繼承華為三十年的技術積累,和汽車行業深度融合,並追求跨越式技術發展,實現領先與超越。相信新模式一定會開發出好的智能電動汽車,實現品牌向上。」

(原標題為《華為造車消息引發漲停、跌停!任正非:誰再建言造車,調離崗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華為發布決議:誰再建言造車,可調離崗位
    11月25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由任正非籤發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稱,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類似的話,18年前任正非就曾說過,只不過對象是手機。2002年,當在調研會上聽到「華為應該儘快立項3G手機」時,任正非喊道:「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事,已早有定論,誰再胡說,誰下崗!」
  • 任正非:華為員工禁止提「造車」,提言者「走」
    11月25日,任正非籤發了EMT決議【2020】007號,該內容主要如下:華為董事常委會決議【2018】139號《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明確: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這兩年來,儘管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但我們要清楚,打造ICT基礎設施才是華為公司肩負的歷史使命,越是在艱苦時期,越不能動搖。
  • 專家直言「不希望華為入局造車」,但第二句話卻讓人潸然淚下
    關注華為的朋友應該知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關於「華為造車」的消息被傳的是沸沸揚揚,不過在2020年12月1日,華為心聲社區刊出華為經營管理團隊文件。華為再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 華為不造車 為什麼「有效期」三年?
    這項決議主要內容有兩點: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合併至消費者業務BG,統一由余承東掛帥;重申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做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對華為高層來說,不難預料,一旦宣布汽車業務與消費者業務整合,將會再次引發一場「造車」猜測風暴。
  • 華為不造車,為什麼「有效期」是三年?
    五個月後,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重申,華為要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到了今年10月,在Mate 40系列華為中國區新品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宣告同時上市。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又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 華為的車企朋友圈,暴露了它「不造車」的野心 | 撩車
    不造車,是近兩年華為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2019年1月,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是有邊界的,永遠不會造汽車。2019年10月,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次重申,華為要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 華為宣布不造車卻在體驗店放榮威iMAX8豪車
    華為任正非上個月說「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非常強勢和明了,華為不造車!華為體驗店可是在華為的體驗店卻擺放這這樣一輛豪車:榮威iMAX8助力嫦娥奔月的榮威MPV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為了增強智能汽車部件業務與智能終端業務的技術、資源的互動。
  • 華為確認不造整車!任正非撂狠話:再建言造車離崗,有效期3年
    11月25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一則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確認華為不造車,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並由任正非籤發。此外,華為還宣布新的業務變動與任職消息。其中,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IAS 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同時任命汪濤為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
  • 華為加入造車俱樂部
    而另一家長安汽車今天也是悄咪咪的漲停了。看到消息是跟華為合作了。 我還搬過來兩個比較好的問答,也是對華為這個舉動做的一個解釋。 問題一:為什麼與長安汽車合作? 答:不造車是任正非定調。 第一,不同於手機,傳統汽車有巨大的既得利益鏈,上汽一汽是共和國長子,十幾萬人的就業。
  • 當造車成風 誰都可以被懷疑是下一個跨界造車者?
    而或許正是一個個跨界造車的例子出現,也讓我們覺得「誰都可以成為下一個跨界汽車人」。近日,關於小米造車、百度造車的消息不斷,此前更有華為造車的傳言。儘管截至目前上述企業並未承認過有造車的打算,但他們跨界造車的消息還是讓大部分人覺得這是非常有可能的。
  • 華為造車?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將從原來面向B端的ICT業務轉為面向C端的消費者業務,標誌著華為的汽車業務進入2.0階段  □華為重申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 當造車成風 誰都可以被懷疑是下一個跨界造車者?_易車網
    而或許正是一個個跨界造車的例子出現,也讓我們覺得「誰都可以成為下一個跨界汽車人」。近日,關於小米造車、百度造車的消息不斷,此前更有華為造車的傳言。儘管截至目前上述企業並未承認過有造車的打算,但他們跨界造車的消息還是讓大部分人覺得這是非常有可能的。
  • 造車這件事,華為都沒敢幹,為什麼百度要硬上?_易車網
    >華為造車的消息由來已久,日前有關華為造車的消息被任正非「一劍封喉」。華為心聲社區發布由任正非籤發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核心內容之一是「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任正非對於華為之於汽車的定位是「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這兩年來,儘管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但我們要清楚,打造ICT基礎設施才是華為公司肩負的歷史使命。」
  • 華為不造車,但智能汽車部件將採用三元鋰電池
    因為華為對於智能汽車的布局剛開始,電池技術還處於初期階段,所以其三元鋰電池的詳情外界並不清楚。據媒體報導,華為智能汽車部件的動力電池技術方向將選擇三元鋰電池。01華為、寧德時代不造車今年11月14日,在央視《第一發布》節目中,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宣布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旗下高科技智能產品也即將推出。
  • 200億元造車「失敗」後,戴森又盯上了研發電池...
    因為除了戴森,今年已經有多個技術公司明確宣布了「不造車」,但專攻產業鏈的目標。這與此前瘋狂進攻造車領域的現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此前,戴森電動汽車項目歷經三年的研發、耗資200億元後付之東流。戴森在終止汽車項目時曾表示,戴森汽車項目終止,主要是由於造車成本過大。高科技的背後是高昂的成本代價,短時間內無法從中獲利,甚至還有可能收支失衡。
  • 華為堅決不造車?蘋果:你以前也說過不造手機
    一直在否認,卻老是被誤會的華為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誰就離崗! 這幾年,華為的『不造車宣言』一直在反覆猜疑中反覆被強調。 2015年,華為加碼車聯網,時任集團輪值董事長郭平對外堅決否認「華為有進入汽車製造業的計劃」;2019年初,任正非又公開表示,「華為是有發展邊界的,只做車聯網模塊,永遠不會造汽車。」
  • 跨界造車眾生相:虛線的蘋果,曲線的華為,直線的恆大
    當汽車與網際網路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作為智能研發領域的佼佼者,蘋果跨界造個車也是情理之中。畢竟,在這個時代,誰還不是斜槓青年呢?在三百六十行中,汽車行業一直被外界當成跨界「風口」,從早期家電企業紛紛入局,到近來地產,科技企業布局新能源造車,造車行業長期被資本矚目。
  • 華為「造車」,一張新賽道的入場券
    眼紅的華為人在2002年10月,準備了手機業務立項匯報材料,在一次任正非出席的研討會上,時任運營商解決方案部副部長的張利華說道「消費者一年會換好幾部手機,中國有好幾億消費者,華為應該儘快立項3G手機。」任正非聽完拍著桌子怒斥道「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是,已早有定論,誰又在胡說八道!誰再胡說,誰下崗!」
  • 洞察者1°| 「磨刀」三年,華為是否會曲線造車?
    另外,此次官宣意圖很明顯,首先說明「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讓車企放心跟華為交朋友;同時也是放狠話穩軍心。「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看到這句話,華為員工在華為心聲社區表示「老闆回來了」,有人稱「這種說法很華為」,還有人調侃「這句話怎麼看怎麼像老闆原話」。話雖強硬,戰略絕不是一成不變。
  • 蘋果開啟造車計劃,能有多大勝算?
    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援引供應鏈消息,蘋果首款電動車Apple Car或將於明年9月問世,比預期的2023年提前至少兩年,臺灣汽車配件供應商會在明年的第二季度提前為Apple Car(蘋果汽車)發布做準備。該報導還披露,蘋果公司一直在美國加州進行秘密道路測試,其中至少有數十輛原型Apple Car。 事實上,蘋果的造車歷史由來已久。